为什么古代总喜欢说攻破楼兰,楼兰究竟是个什么地方?

用户6821404659


古代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人王昌龄在《从军行七首·其四》中写道:“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全诗慷慨壮丽,尤其是后一句,已传为了千古佳句,除此之外,古代诗词也常有写到楼兰一词,诸如“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功名耻计擒生数,直斩楼兰报国恩。”等等,那么诗词里常出现的楼兰究竟是个什么地方呢?为什么古代诗词人又喜欢说斩楼兰、破楼兰呢?<strong>

楼兰这个名字最早始于《史记·大宛列传》,而《汉书·西域传》中有详细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扜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 五百七十,口万四千一百,胜兵二千九百十二人”

早在两千年前,楼兰古国属于西域三十六国中的强国,与敦煌接壤,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处,且又是处于当时大汉与匈奴之间的中介国家,地理位置扼要,汉武帝初通西域之时,常有派遣往来使者,结果楼兰常常充当匈奴的耳目,劫掠西汉使者,元封三年(公元前108),西汉派兵攻打楼兰,俘获了楼兰王并使楼兰称臣,后来匈奴又进攻楼兰,楼兰王又赶紧派了两位王子各自去匈奴和汉朝做质子,向两方称臣,而后去往匈奴的王子成了楼兰王,所以较为亲近匈奴,成了汉朝的心腹大患,说白了,也就是墙头草,风吹两边倒。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汉朝派遣傅介子去往楼兰,成功刺杀了楼兰王安归,后来立了降汉的那名质子尉屠耆为王,改国名为鄯善。

关于楼兰古国文明的消失,由于历史记载很少再加之文人墨客的渲染,就变得富有神秘色彩起来,有人说是北魏将其灭国,也有人说是因为气候变化,随着生活环境变得恶劣,楼兰人民选择了迁徙,也有人说楼兰文明是一夜之间神秘的消失的,众说纷纭。

楼兰古城遗迹位于今天中国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以西,孔雀河道南岸7公里处,整个遗址散布在罗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之中。最早发现楼兰古城遗迹的是瑞典的探险家斯文·赫定,他的探险队在罗布荒原穿越一处沙漠时意外发现了木雕残片,经过挖掘后,最终发现了这座楼兰古城。楼兰古城的发现具有极为重大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只是可惜在二十世纪初的考察过程中,有大量的文物被国外的考察团掠走了,令人惋惜愤慨。

楼兰是个已经消失的文明古国,具有浓重的神秘色彩,吸引着许多专家学者研究,由于其在古代地理位置扼要,且反复无常,所以古代的诗人常在诗词中说“破楼兰”、“斩楼兰”之类的词,表达出诗人的爱国情怀以及希冀边关将士能够凯旋而归的情感。不知各位读者有何看法,欢迎评论交流。


邓海春


提到楼兰,大家第一时间估计会想到两件事。

第一个就是举世闻名的楼兰女尸。上世纪三十年代,科学家们在新疆库姆河附近一个沙丘上,发现了一个船型木棺。

打开后,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映入眼帘。这具女尸已经沉睡了3800多年,却还年轻美丽,双目紧闭,嘴角微翘,就像着了魔法刚刚睡去,脸上浮现着会心的微笑。科学家们制作的容貌复原图,让无数人惊叹于她的美丽。


(楼兰女尸复原图)

第二个便是各种脍炙人口的诗歌了。我们在读边塞诗的时候,常常能读到这样的句子: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边塞诗)

这不由得让人好奇,为什么古代诗人总喜欢把楼兰当做靶子?难道此国和中原有什么天大的仇恨吗?

其实不然。

楼兰只不过是汉时期与我国冲突的一个西域小国罢了。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相比,它并没有对中原造成大的冲击。那么为什么却总是受到诗人的抨击呢?

看看这些诗人,我们不难发现,李白、王昌龄,都是唐代诗人。作为汉之后的一个大一统时代,唐朝人对汉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常常以汉人自居。

比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用的便是:“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以汉喻唐,是当时诗人的惯用手法。

而楼兰,正是汉抗击的对象。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它成为众矢之的了。

接下来再介绍一下楼兰。


(楼兰遗迹)

楼兰,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地处新疆罗布泊,曾经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汉书》载:“……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 五百七十,口万四千一百,胜兵二千九百十二人。”

(楼兰地理位置)

从这些描述可以看出来,楼兰是个人口稀少之地,而且坐落于大西北,十分偏僻。

据科学考证,至少在3800年前,这一带就已经有居民了。 早前,罗布泊一带是茫茫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汉书》有云:“地沙卤,少田,寄田仰谷旁国。国出玉,多葭苇、柽柳、胡桐、白草。民随畜牧逐水草,有驴马,多橐驼,能作兵,与婼羌同。”

就是说,楼兰盛产玉石,骆驼和驴马,人们逐水草而畜牧而生活。

孔雀河和塔里木河在这交汇,水量充沛,成为沙漠中独特的风景线。美中不足的是,这里的土地多为盐碱地,无法种植作物,只能依仗旁国。


(楼兰古城遗址)

汉时,楼兰是西域最东边的丝绸之路上的当道之地。优越的地理位置,使之在贸易往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当时的西域,楼兰十分耀眼。

在林林总总的三十六国中,这里的商人旅客最为集中。各地的商人们长途跋涉,都以此为中转站。

(西域三十六国)

但是,尽管十分繁荣,此时东有大汉,西有匈奴,楼兰只能在两个大国夹缝中生存。

汉匈都欲控制楼兰,楼兰在汉匈之间“不两属,无以自安”。

匈奴人为楼兰指派了一个国王,名叫安归。安归对汉人十分敌视,屡次派人截杀汉使馆,抢夺财物。

汉武帝忍无可忍,便派出大将傅介子出征,一举凯旋。此后,楼兰便成为了汉的附属之地,改名为“鄯善”。

(傅介子雕像)

在汉的统治下,楼兰依然是很兴旺的。

东晋后,中原群雄割据,混战不休,无暇顾西域,楼兰便逐渐与中原失去联系。

那么,楼兰是什么时候消失在茫茫大漠中的呢?又是怎么消失的呢?

其实,其覆灭,既是天灾,也是人祸。

原来,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中的泥沙汇聚在罗布泊的河口,日久月长,泥沙越积越多,淤塞了河道,这两条河便另觅新道,流向低洼处,形成新湖。

而旧湖在炎热的气候中,逐渐蒸发,成为沙漠,水是楼兰城的万物生命之源。

湖水的北移,使得水源枯渴,树木枯死,市民皆弃城出走,留下死城一座,在肆虐的沙漠风暴中,终于被沙丘湮没了。


(干涸的罗布泊)

而当时,战争频发,过度开垦,也是导致荒漠化的一大因素。

在天灾人祸的影响下,这个神秘的小国,昙花一现般繁荣了五百年后,便随着风沙一起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了。

只有留下了的种种传说与美好的故事,让人对这千百年前响着驼铃的西域之地而心驰神往不已。

歪眼小史工作室


刚日读史


在古诗中有一个地名叫楼兰,因为著名诗人王昌龄在《从军行》中一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而为人所熟知。

除了这句,王昌龄在很多诗中都有提到楼兰,比如《代扶风主人答》中写道:“十五役边地,三四讨楼兰。”又比如《从军行七首》中:“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唐朝另一位边塞诗人岑参在《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中写道:“前年斩楼兰,去岁平月支。”

就连不是边塞诗人的李白,也曾多次蹭楼兰的热度,在《塞下曲》中,李白曾写道:“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在《幽州胡马客歌》中写道:“双双掉鞭行,游猎向楼兰。”

纵横的古诗鉴赏水平一般,只能说,关于楼兰的这个词的诗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经过我一番对比,除了宋朝的张元干和文天祥,剩下书写楼兰的都是唐朝人,而且都是唐朝前期,从贞观到开元年间的诗人,尤其以王昌龄、岑参这样的边塞诗人居多。

可以总结出,唐朝盛世时的边塞诗人有一种情怀叫“打楼兰”。

楼兰是一个城市名,在一段时间内也以此为国名,是西域众多古国中的一个,其遗址在近新疆罗布泊西北岸不远处,与敦煌毗连。

汉武帝时期,中原王朝逐渐强大,有对外扩张的趋势,有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张骞出使西域后大大加强了中原王朝与西域的联系。

西域也被纳入到中原王朝的视野中,根据《汉书·西域传》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四万四千一百。”

由此可见,楼兰古国人口并不多,在汉朝时期也只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而当时的西域面临最大的威胁就是匈奴,为求生存,西域各国相互倾轧,有的时候倒向匈奴,有的时候倒向汉朝。

当时汉武帝想要打通通往大宛等国的路径,而楼兰正好挡在中间,当时汉武帝派遣通往西域的使者王恢等人被楼兰人拦截抢掠,并且积极联系匈奴,极大的阻碍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听从博望侯张骞的建议,派遣从票侯赵破奴及王恢,率领数万士兵打击阻挡的国家,当时赵破奴仅率七百轻骑兵先锋部队就攻破楼兰,俘虏了楼兰王,楼兰也从此臣服于汉朝。经此一战,西域诸国都震慑于汉朝的军威之下。

匈奴得知楼兰降汉的消息,立即发兵出击楼兰,楼兰不敢抵敌,只好派遣王子入质西汉与匈奴,向两面称臣。

可见楼兰处境之艰难,在此后,楼兰也是如履薄冰,毕竟汉朝和匈奴哪个也不是好惹的。

公元前77年,汉昭帝时大将军霍光派遣平乐监傅介子到楼兰刺杀楼兰王,立尉屠耆为王,楼兰更其国名为鄯善,迁都扞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

东汉以后,鄯善国经过长期相互兼并,成为西域七国争霸的局面,然而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王朝大洗牌,鄯善国也未能独善其身,在北魏时期,公元448年,北魏太武帝派遣大将万度归西征,鄯善王出城投降,鄯善国灭亡,北魏开始对鄯善实行郡县制治理。

这就是楼兰国小史,虽然这个政权存在几百年,但是历史记载却并不多,即使有两面三刀的一面,但是也说不上是穷凶极恶的国度,更谈不上是对中原民族的威胁,所以,没有那么大的仇和那么大的恨。

要说对中原王朝威胁最大的,还是匈奴,在宋朝遭受游牧民族疯狂碾压时,抗金名将岳飞曾在《满江红》中写道:“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那么,为何在北魏已经被灭的一个国度,在二百年后,遭到文人墨客的疯狂嘲讽呢?

实际在唐朝时期,楼兰的位置大约处于玉门关外不远处,找到隋唐时期的地图就会发现,隋朝时期在西域的版图已经很小,控制力也不断减弱,到隋朝末年时,趁着隋朝内部农民起义不断,西北各部落都纷纷叛乱,从唐太宗时期开始,强大的中原王朝再次展开对游牧民族的打击,唐王朝先后平定突厥、薛延陀等部,使得更多的边疆部族纷纷归附,为了控制西域,从唐太宗时期效仿汉朝西域都护府的建制,先后设立多个都护府。

正是因为盛唐时期的开疆拓土,版图逐渐扩大,需要大量士兵戍边,无数文人墨客也活动到了边疆地区,也正因此产生了风格迥异的边塞诗。

此时的楼兰早已不是地理上的名词,而是一种“情怀”,一种对遥远国度的探索的好奇之心,这些边塞诗人,高呼“不破楼兰终不还”更是表现了巅峰时期的大唐扩张力,唐朝是一个自信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从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基本丧失对西域的统治权,在此之后,豪放的诗人逐渐减少了,高呼“打楼兰”的诗人也不复存在了。


史论纵横


经常阅读我答文的好友,可能会感觉到,我在做答文的时候,会经常提及“意象”这两个字,并且会利用可用的机会,解释一些诗词中的意象。



这是因为一直以来,我们都被带偏了。读书的时候,老师解释诗词时会说:“这个词的意思是……。”长大后,电视上的教授也是这样说。其实,意象和词汇是有区别的。

对诗词创作有兴趣的好友,一定要记下这句话:组成诗句的基本单位是意象,而不是词汇。

就以题目中的“楼兰”为例,假如将其作为词汇来解释,那其就是一个已经消失的古西域国名, 遗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若羌县境内。



中国传统诗词的“意象”,可解释为能投影出一定含意的物象。物象包括景、物、人、事、典等。

在诗词中,“楼兰”也是一个源于典故的特定意象,出自《汉书·西域传上》及《傅介子传》。是说楼兰古国在汉代时,位于通向西域的南道上。“因居汉与匈奴之间,常持两端,或杀汉 使,阻通道。 元凤四年, 汉遣傅介子斩其王 安归 ,另立尉屠耆为王,更名为鄯善 。” 傅介子也因此立功封侯。



在诗词中,刺楼兰,斩楼兰,破楼兰,返楼兰,都护楼兰返等关键词都是指向此一典故,借用为杀敌立功的意象(事典)。而并非与“楼兰”有多大的仇。例如:

唐.李白《塞下曲六首》: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唐.杜甫《暮冬送苏四郎徯兵曹适桂州》:

卢绾须征日,楼兰要斩时。

唐.孟郊《猛将吟》:

拟脍楼兰肉,蓄怒时未扬。

唐.张九龄《送赵都护赴安西》:

自然来月窟,何用刺楼兰。

“楼兰”此一意象,在诗词中很常见,诗例也很多,篇幅所限就不一一列举了,大家补充吧。


诗词书院


这个问题我略知之一二,若答得不充分,朋友们尽可指正。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古人总喜欢说攻破楼兰?

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顺手拈来,把攻破楼兰变成表达必胜决心的象征

最大的原因,来自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这豪迈荡气的诗篇,代代相传,唤起人们对楼兰古国的神秘遐想。更由于楼兰古国地处遥远的西域边陲,具体情况了解有限,更增加了几分神秘感。久而久之,楼兰古国就变成了一个遥远天涯的代名词,每当远战征伐,人们自然而然想起了王昌龄的豪迈诗句,顺手拈来,攻破楼兰就成了表达决心的习惯性表述。

二、历史变迁,增加了楼兰古国话题的重复性

早在汉代以前,中原与楼兰古国并没啥联系,对其了解更是朦胧。从张骞通使西域,才开始与楼兰建立联系,并逐渐使楼兰变成了中原的附属国,每年向汉朝进贡,双方有了互通往来。但是,由于地处过于偏远,管辖乏力,加之匈奴不断入侵,弱小的楼兰国无力左右逢源,时不时就又变成了匈奴的附庸国,便又成了中原不断征伐的对象。不断的反复,不断的征伐,在人们心中形成了一种固有观念,仿佛那里是个是非之地,难以收服之地。所以就把攻破楼兰变成了征伐的代名词。

三、唐僧西天取经,把楼兰推向了新的高度

到了唐代,唐太宗为了加强对世界的了解,派遣唐玄藏远赴西域。在唐僧西去的路上,恰也路过楼兰古国。唐僧在传经布道的同时,也同时对那里进行了考察。在其撰写的回忆录《大唐西域记》里作了详细描写。亲自考察,又有文字记载,无疑增加了后人对楼兰古国的进一步了解,明晰了楼兰的来龙去脉。于是便有了“不破楼兰誓不还”的诗篇。“攻破楼兰”也就成了嘴边上的一句话。

下面回答第二个问题:楼兰究竟是个什么地方?


一、楼兰古国在新疆罗布泊地区

古籍记载,楼兰古国最先是在新疆的鄯善,后经过战争的变迁,迁徒到如今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以西地区。整个遗址散布在罗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之中。

鄯善和罗布泊地区,我十多年前都曾亲自去过。经过千年的历史变迁,在鄯善已找不见任何历史遗存。尤其鄯善大部份地区为荒原戈壁,刮起风沙遮天蔽日,什么遗迹也难以抵御长久的风沙剥蚀。

上世纪初,瑞典人赫文.斯定,来到罗布泊地区探险考察,发现了楼兰古城遗迹,并搜集了大量文物古董。至此,楼兰古城遗址被确定已经没有疑义。如今的楼兰古城已开发成旅游景点,八方游客纷至沓来。只是太过遥远,路途艰辛,一般的游客只能望而却步。

二、楼兰古国曾是个水草丰美的鱼米之乡

几百年前,楼兰古城还是个水草丰美的鱼米之乡。罗布泊,听名字就是湖泊么。只要有水,自然就会有鱼有草有树。罗布人村寨,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同时从那个地区发掘出来的鱼船鱼网更无可争辩地说明了这个事实。

另外,从地理位置上也可以说明这一点。从昆仑冰川发源的塔里木河,自西向东流向罗布泊地区,那里怎么可能不水草丰美。只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阻断,导致塔里木河水逐渐萎缩断流,才中断了对罗布泊的水源供给。

而从博斯腾湖发源的孔雀河,也是自北向南流向罗布泊地区,也是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吞噬,导致了断流,使罗布泊同样没有了水的滋润。

三、历史之谜,造就了一段千古佳话

尽管没有了两条河流的水源供给,但并不是楼兰古国消失的主要原因。因为史料记载,罗布泊湖面曾达12000平方公里,最小时仍达500平方公里。这么宽阔的湖面,怎么可能轻易干涸。

目前对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四点


一是因为遇上了流行的大瘟疫,楼兰人本就因为这场瘟疫所剩不多,加之没有先进的医疗条件,只好弃城另寻家园。


二是战争导致古国消失。由于这个地区过于富庶丰美,多方前来争战夺取。导致古国灭亡。


三是当地人乱砍盗伐,不顾生态平衡,致使水土流失严重。加之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两条河流的断流,中断了水源供给。使人们无法生存下去。


四是由于地质构造更迭和自然条件变化,使楼兰古国在暂时间内被埋没消失。


以上四条不过是人们的推断。很显然,无论哪一条,都是经不住推敲的。

首先,瘟疫流行哪里都有,但还没有因为这个原因导致灭国的先例。

其次,战争导致灭国的原因更是牵强。既然这里水草丰美,战争夺取只能改朝换代,不可能流血牺牲夺取后反倒遗弃。在逻辑上都讲不通。

再有,滥砍盗伐只能是暂时的,当发现要灭国灭亡了,还能继续自取灭亡吗?这是个不现实的问题。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当年楼兰人在罗布泊边筑造了10多万平方米的楼兰古城,居住区,行政区和军事区布局合理,城市功能齐全而布局分明,城市规划和发展意识显著。从出土的遗物看,木雕、织物、钱币、文书、胡杨木架和少量的芦苇墙,无不证明当时罗布人精湛的手艺和楼兰经济的繁荣。而那里并没有发生地质构造更迭导致灭国的证据,更没有因自然灾害就一下子灭国的可能。

至此,地处古丝绸之路要冲,又水草丰美的富庶繁华之国,一下子消失在茫茫沙海之中,并且没有任何文字记截,其原因便成了至今未解的千古之谜!


文化一家人


唐朝边塞诗人王昌龄有一首《从军七首·其四》写的好。“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中的楼兰也就是指的西域楼兰古国,后改名为鄯善国。但诗中所指的楼兰,是代指整个西北地区的敌人。并不单单是特指楼兰国。王昌龄这首诗想要表现的是,戍边士卒决心抗击西北地区一切外来之敌的决心。不打垮敌人誓不还乡的信念。世人口中的楼兰后来也多代指外部的敌人。

关于楼兰的记载,最初还是体现在《史记》之中。楼兰是西域最东边的一个小国,其本身实力并没有多强。但其所处地理位置十分的优越,属于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从公元前176年匈奴冒顿单于给汉文帝刘恒的书信上我们可以得知,当时楼兰楼兰归属匈奴统治。在后来随着汉朝实力不断的强盛起来,从汉武帝时期,汉朝不仅开始开辟丝绸之路,汉朝大军也开始向西域之地延展。此时就不可避免的和匈奴在西域领地上渐起争端。汉朝和匈奴都想要控制楼兰这个战略军事重镇。当时楼兰表示两不相帮。谁胜利楼兰就归属谁统治。在之后的战争过程当中,雄踞兵败逃往更深处的漠北之地。楼兰开始依附于汉朝。

汉昭帝时期,楼兰和龟兹背叛了汉朝,暗中勾结匈奴并且杀害了汉朝使臣。当时任职骏马监的傅介子受命出使大宛,且顺带去质问楼兰和龟兹为何要背叛汉朝。楼兰王和龟兹王在背叛汉朝之后也惴惴不安。傅介子到后,楼兰王和龟兹王都表示服罪。傅介子表面答应替他们向皇帝说好话。但是实际上傅介子向霍光以及朝廷表示,楼兰王和龟兹王必须要受到惩罚,既然他们敢背叛汉朝,那就必须给他们一个教训。所以傅介子请求刺杀楼兰王。霍光应允了傅介子的请求。

之后傅介子带着钱财谎称是朝廷赏赐的。傅介子也趁机诛杀了楼兰王。之后傅介子要求楼兰更名鄯善。楼兰人畏惧汉朝报复,所以不仅应允了汉朝的要求。还同意了汉朝的驻兵要求。东汉之后,汉朝开始势衰,此时汉朝对于西域的统治力度也开始下降,西域经过长期的相互兼并,形成七国争雄的局面。鄯善国并吞了婼羌、小宛、精绝、且末等国,成为西域七强国之一。

三国时期,魏国不仅在国内和蜀汉以及东吴争霸。对外则丝毫没有放松对西域的控制权,楼兰也就是鄯善同样在魏国的掌控之中。《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载:“

黄初元年二月,鄯善、于阗、龟兹各遣使者奉献,是后西域遂通,置戊己校尉。”之后鄯善先后臣服了西晋、北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北魏、吐谷浑的政权。北魏太武帝时期,大将万度归西征覆灭鄯善国,鄯善历经六百年国运就此消亡。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书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王昌龄的边塞诗,应该是每个中国人自幼就学习过的千古佳句。那么,诗中的楼兰究竟在哪里呢?

根据考古研究,楼兰应该是在今新疆罗布泊及周边地区。在汉晋时期,这里水草丰茂,也是汉朝使者前往西域诸国的门户之地。

最早确定楼兰古城位置的人,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他在1900年漫游罗布泊时,发现了震惊中外的楼兰古城。

随后,斯文·赫定又在1901年经过精心准备再次进入罗布泊,找到大量的出土文化,包括一些佉卢文的书信、钱币、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足以确定楼兰古城的存在。

自此以后,各国的考古学家纷沓而至。

例如,那位大家耳熟能详的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Marc Stein),就曾对楼兰遗址进行了破坏性的发掘。

此外,还有日本人橘瑞超则发现了晋咸和年间的西域长史李柏写给焉耆王的书信,就是著名的《李柏文书》。当时西域长史的驻所正是楼兰。

总而言之,楼兰虽然已湮没于历史的风沙下,但经过后人的考古,已经能勾勒出那里曾经的灿烂与辉煌。


HuiNanHistory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作品。近日有网友提问:古诗为什么总提到斩楼兰、破楼兰,为什么跟楼兰有这么大仇、这么大恨?

1、楼兰充当匈奴耳目击杀汉使

据载,楼兰东距阳关1600里,距长安6100里。国家的人口不多,有14100多人,军队2912人。虽然军队人数不多,但战力强悍,首领能争善战。楼兰位于现在的罗布泊,是千年古国。

《汉书》称,楼兰所处位置多沙、耕地少,人们逐水草而居,只能到附近的国家耕种。境内产玉石,多芦苇和胡桐、白草等。

汉武帝时汉朝与西域各国往来,一年能派出十余批人。楼兰地处汉朝与西域交往的必经之路上,无力承担接待汉朝使者的任务,“攻劫汉使王恢等,又数为匈奴耳目,令其兵遮汉使”,就攻打劫掠了汉使王恢等人,又数次充当匈奴耳目,让匈奴击杀汉使。

2、楼兰在汉朝、匈奴间踩钢丝

在出使西域汉使的建议下,汉武帝派赵破奴率兵攻打楼兰,王恢因为之前多数被楼兰截杀也参与了战斗。史载,王恢率轻骑兵700人就攻破楼兰,俘虏了楼兰王。楼兰只好归降,向汉朝纳贡。

匈奴失去楼兰这个帮手后,就发兵攻打。无奈下,楼兰王派出一个儿子到匈奴当人质,派出另一个儿子到汉朝当人质。

夹在汉匈之间的楼兰,只能用这种方法自保,在两大军事势力之间踩钢丝,以求左右逢源。自古以来这都是弱国、小国的不二法门。当然,如果是在其他朝代这种方法可保楼兰长久生存,但它遇到了汉朝,遇到了不灭匈奴不罢休的汉武帝。

3、楼兰王因助匈奴被抓到京城

汉武帝晚年时,派出贰师将军李广利攻打大宛,匈奴想偷袭汉军。但因为忌惮汉军的战力,不敢明犯,派兵在楼兰帮助下,专门截杀掉队的汉兵。

而汉将任文当时正屯兵玉门关,给李广利做后援,抓获匈奴兵得知实情,就上报了汉武帝。汉武帝诏令任文突袭楼兰,抓获楼兰王并押送到京城。

楼兰王解释所作所为:“小国夹在两个大国中,如果不两厢取悦,就不能安全。因此,希望能把国家臣民搬迁到汉朝境内居住。”汉武帝因此原谅了他,送楼兰王回国,让他监视匈奴的动静。

4、楼兰王继位被匈奴抢了先

等到楼兰王死后,楼兰人到汉朝请求,让作人质的王子回国继位。但是,因为这个王子触犯汉法,已被处以宫刑。因此答复来人:“你们王子很受皇帝的喜爱,无法送他回国继位。你们自己立一个新王吧。”楼兰只好另立了新王。

不久,汉朝又想把王子送回去。同时,楼兰派人到匈奴请作人质的王子。在这个节骨眼上新楼兰王又死了,匈奴就抢先一步把手里的王子送回去,成为楼兰王。

汉朝见状,只好派使者到楼兰,命新任楼兰王来朝见汉武帝。新任楼兰王的后妻,是他过去的继母,此时她说:“先王派王子到汉朝没有回来,你为何还要去?”这个楼兰王因此回复汉使:“我新任国王,国内不安宁,后年我会朝见天子。”

5、霍光派出傅介子行刺楼兰王

《汉书》载,楼兰在西域的东边,离汉朝近,因缺乏水草,常给汉使当向导,背水担粮,还常被汉兵抢劫,因此他们认为同汉朝来往没有好处。加上匈奴施了反问计,楼兰数次截杀汉使。后来,楼兰王的弟弟尉屠耆归降了汉朝,把这些情况做了说明。

楼兰这种行为被汉朝认为反复无常,无法长久依靠,截杀汉使、充当匈奴帮手的做法彻底激怒了汉朝,有了誓破楼兰的决心。

汉昭帝时,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行刺楼兰王。傅介子一身轻装,率勇士出发,带丝绸等物声称赏赐于国外。到楼兰后,骗说楼兰王是赏赐他的。楼兰王高兴的设宴款待傅介子,大醉后两名勇士从后面将楼兰王刺杀,其他楼兰大臣闻讯都吓跑了。

6、楼兰终破,国名改为鄯善

杀掉楼兰王后,傅介子宣告:“楼兰王辜负汉朝信任,有罪,天子派我杀了他,现在应立在汉朝的王弟尉屠耆。汉兵大军就要到了,你们谁敢乱动,就是自取灭亡!”傅介子砍下楼兰王的头,送回长安,悬挂于北阙之下。

随后,汉朝立尉屠耆为楼兰王,国名也改了,叫鄯善,给他刻国王印,把宫女送给他做夫人,百官欢送。

鄯善王则向汉昭帝说:“我在汉朝生活很久了,现在回去,力量单薄,前王还有儿子活着,早晚被他所杀。楼兰有个伊循城,汉朝可派将军屯田,让我有个依靠。”汉昭帝因此答应了他。

“不破楼兰终不还”,说的正是这样一段汉朝往事。


指动济南


唐诗里有不少提到“楼兰”。著名的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等。由此可知在唐代,“楼兰”被视为劲敌。后世还有将“楼兰”和“突厥”并列为敌的,如“擒颉利,斩楼兰”。

唐诗里大量提到的“楼兰”是西域古国的名称,但实际上“楼兰”在北魏时期就已经被灭,唐代早就没有了“楼兰”。西汉初,张骞出使西域,史籍中开始有了“楼兰”这个城邦小国的记载。楼兰是丝绸之路上的要冲,也曾经是中原王朝与匈奴、吐蕃等对抗时在战略上的必争之地。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楼兰的王城叫“扜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今天考古发现的楼兰故城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县北。《西域传》里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也就是说楼兰和鄯善是前后传承的关系。强大时候的鄯善国吞并了精绝、小宛等小国,但最后自己还是在北魏时期被灭国。

唐诗宋词里大量写到誓斩楼兰这样的内容是为了表达从军平边患、建功立业的情怀,以“楼兰”泛指边地邦国之患。就好像清代的康熙写的诗,“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其中就以“长安”指代都城。


沅汰


世人对楼兰的了解,大概只有那一座座掩埋在风沙中的楼兰古城;殊不知,楼兰的神秘远不止此。真实的楼兰古国,极有可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

楼兰,这个神秘的西域国度,第一次出现在世人的眼里,是在公元前2世纪。《史记匈奴列传》记载了公元前176年,匈奴王冒顿单于给汉天子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

“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

在这一年,匈奴人嚣张地征服了西域二十六国,并向大汉耀武扬威。从此以后,楼兰等西域列国进入了东方人的视野。

然而,东方人对于楼兰的了解,终究只是两个汉字而已。

公元前126年,在匈奴人征服了楼兰半个世纪之后,张骞出使西域。彼时,西域已经完全处于匈奴人的控制之下,而大汉欲对匈奴用兵,两国可以说是处在一种战争状态下。

张骞出使西域不仅拉来了盟友,还给东方带来了楼兰的最初印象:

“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

盐泽的位置,即为蒲昌海,距离玉门关有三百里远。

楼兰地处西域之最东方,扼守丝绸之路的咽喉。其战略位置,不言而喻。也正是因为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得来往商客不绝,楼兰也正是在这种东西方商贸中,逐渐富裕起来了。

[图为李柏文书,前梁时期作,1907年被日本人发现于楼兰]

当年的楼兰的重要性,就相当于今天的新加坡一样,是一个重要的关口。在楼兰城里发现的一片木简上,甚至记载:“今为住人买四千三百二十六匹。”如此看来,楼兰在2000多年前,已经有了相当可观的人口了。

如此重要的关隘,难怪汉朝对它心心念念了。

《汉书·西域传》里讲述了一个关于楼兰的故事。

王喜,与介子饮,醉,将其王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杀之,贵人左右皆散走。

这则故事讲的是傅介子率领几个人,孤军深入楼兰王宫,刺杀楼兰王。楼兰王死后,傅介子立下20个士兵,控制了楼兰的局势;而傅介子则带着楼兰王的脑袋,回到长安复命,并将楼兰王的脑袋挂在城门,宣告对楼兰的主权。

这次斩首行动,彻底改变了楼兰过的命运。从此以后,楼兰成了传说,在之后的历史上,楼兰迁都鄯善,并将其国名改为鄯善。

这个鄯善,正是大唐诗人王昌龄诗中的“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楼兰”。

不管是这个迁都后的鄯善,还是历史上真实的楼兰,都在诗人写这首诗的百十年前,消失在茫茫黄沙里。

楼兰这个国家,有着太多的神秘之处。

1979年12月,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楼兰故地孔雀河畔发现了“太阳墓地”。在“太阳墓地”古墓群,考古专家发现了大量的文物。

与之前在楼兰的其他考古发现相比,太阳墓地并没有汉朝的文物,比如玉器、陶器、铜镜、丝绸等等;只有一些毛、毡、毯、木器、骨器等文物。这里的发现,与之前的楼兰文明截然不同。

通过对这些文物的年代进行鉴定,发现所有的这些文物都是距今3800年前的。

更让考古学家震惊的是,在太阳墓地发现的遗憾,皆是金发碧眼高鼻梁,俨然一副西方人的模样!与后世看到的楼兰人,有着很大的区别。

当然了,由于没有更多的文字记载,也没有更多的考古发现。对于太阳墓地的一切发现,都只能去进行推测。所有的疑问,都没有确切答案。

即便是后世我们熟知的楼兰,也有诸多疑问等待去考证。比如说楼兰地处西域东缘,为何会用佉卢文?要知道,佉卢文可是印度人使用的文字。

还是非常期待我们的考古工作者,早一点揭开楼兰的秘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