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成“佛”,万“诗”皆空——王维诗歌中的“佛”

苏轼曾言评价一人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后世之人冠以“诗中之佛”之称呼。明代胡应麟评价其诗歌:“右丞五言,工丽闲澹,自有二派,殊不相蒙。“寒山转苍翠”、“一从归白社”、“寂寞掩柴扉”、“晚年惟好静”等篇,幽闲古澹,储、孟同声者也。”他的诗歌静谧淡雅,诗中有佛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王维诗歌中的“佛”!

诗人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一人成“佛”,万“诗”皆空——王维诗歌中的“佛”

王维画像


王维的诗歌清闲淡雅,喜好参禅悟理,学庄信道,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王维四十多岁的时候,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和在终南山上,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其诗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给人一种空言孤寂山村隐居形象,更平添一种“佛”气。

山居秋暝》中的“佛”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唐诗矩》评价这首诗:“尾联见意格。右丞本从工丽入,晚岁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此非复食烟火人能道者。”

首联以新雨之后景色破题,空山之境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初秋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景如画,雨后青山应如是,静谧洒脱。天色已暝,皓月当空;群芳已谢,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泻于山石之上,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也只有这种清幽宁静才能够配得上佛家的“禅心”、“禅意”。然而佛家更是少不了烟火气息,入世成佛。“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中有人,山中又无人。竹林歌语,天真无邪;荷叶亭亭玉立,依水披分,渔舟唱晚,荷塘月色;青松明月,翠竹青莲,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更是一种佛家的烟火气息。泉水、青松、翠竹、青莲,以佛家之景读佛家之境,可谓妙绝!好不如此空山,如此景色,如此称心之地,何不如此留下。

《过香积寺》中的“佛”

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评曰:极状山寺深僻幽静,篇法句法字法入微入妙。“毒龙”。佛喻砍心也,用以收局,不失释氏面目。此与《登辨觉寺》诗,何如狮子捉物,象兔俱用全力耶?汪道昆曰:五六即景衬贴荒凉意,“咽”字、“冷”字工。

这首诗“佛”性更加,首联以“入云峰”映衬香积寺之深藏幽邃。云封雾罩,香积寺之幽远可想而知。古树参天,杳无人迹;隐隐钟声,空谷回响,使得本来寂静的山林又蒙上了一层迷惘、神秘的情调,显得越发安谧。有小径而无人行,听钟鸣而不知何处,再衬以周遭参天的古树和层峦叠嶂的群山,荒僻而又幽静。颔联写声写色,逼真如画。危石耸立,流泉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地穿行,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冷”来“日色”,夕阳西下,昏黄余晖涂抹幽深的松林之上,“冷”色着力。暮色降临,空阔幽静的水潭,澄清透彻的潭水,寺内修行学佛的僧人,佛法无边,遥想佛门高僧以无边的佛法制服了毒龙。不禁想到佛法可以制毒龙,亦可以克制世人心中的欲念。此时当有“空寂之佛”!

这首诗,就是王维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映射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正所谓“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将“佛”境写入到风景之中,将心中的“佛境”写活了。

一人成“佛”,万“诗”皆空——王维诗歌中的“佛”

静谧幽深

结语

钱良择曾评价王维诗歌:“味淡声希,言近指远,乍观不觉其奇,按之非复人间笔墨,唯有丞也。昔人谓读之可以启道心、淀尘虑。”正所谓以佛心入景,我想王维是做到了,诗中有佛,心中有佛,以一人之诗成佛,则万物皆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