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疫情恐懼症”:聽心理專家給你說

長城網保定訊(見習記者劉鑫鵬)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居民除了做好身體自我防護,也要加強心理調節,提高“心理免疫力”。2月12日,從河北省第六人民醫院瞭解到,該院連日來接診多位因為恐懼疫情而就診的患者。對此,記者專訪河北省精神科聯盟心理專家、河北省第六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嚴保平。

據嚴保平介紹,在他接診的多位患者中,有一位患者表現非常典型。“這位患者稱她在疫情發佈以後便開始感到焦慮、緊張、恐懼、膽小,而且越來越嚴重。”嚴保平告訴記者,隨著確診病例不斷增多,她整日在家裡多次消毒。即便如此,該患者仍然擔心被傳染,在家裡甚至睡覺時都帶著口罩。與之而來的是,睡眠質量明顯下降,伴有情緒不穩定,易發怒等症狀。

隨後,嚴保平對該患者進行了心理疏導及放鬆訓練指導,同時開具了必要的抗焦慮藥物。

如何有效避免或者應對類似於上述患者的“疫情恐懼症”?對此,嚴保平提出了三點建議。

嚴保平介紹,居民首先應該學會正確面對恐懼,選擇“主動式休閒”。“需要說明的是,在疫情面前,焦慮、恐懼本身不是壞事。短期內的焦慮、恐懼,會使人處於一種‘應激’狀態中。我們的生理機能被激發出來,如腎上腺素分泌的增多等,來積極應對危機。”嚴保平說,在疫情防控中,大家正確使用口罩,避免不必要外出,積極獲取相關醫療信息等,均是在焦慮、恐懼等情緒影響下尋求增強生存機會的積極行為。

但是,焦慮狀態持續存在,並不斷鞏固、加強,會造成免疫和內分泌功能的損害,引發各種心理及生理的功能障礙。

對此,嚴保平建議,居民需要及時做到自我調節,如做呼吸放鬆訓練、聆聽自己喜歡的音樂、與家人朋友聊天等可以暫時緩解焦慮恐懼情緒的事情。另外,大家可以採用“主動式休閒”的辦法來放鬆自己,即通過參與一些需要動腦筋、花心思才能到達某種目的的活動,比如玩益智遊戲、看書、烹飪等,讓自己慢慢體會內心的寧靜,從而減輕焦慮感,提升生活質量。

“同時,上網要節制,警惕疫情信息過載。”嚴保平介紹,為了避免信息量超載帶來的焦慮、恐懼感,居民應控制接收信息的時間,每日不要超過1個小時,在睡前半個小時內儘量不要關注相關信息,更不要道聽途說,而是要選擇權威渠道主動蒐集相關信息。

此外,居民要在焦慮影響生活時,及時就醫。

“當我們焦慮、恐懼到嚴重影響到了生活質量,或給本人造成了痛苦,通過一些放鬆訓練等自我調節方法仍不能緩解焦慮、恐懼時,就需要及時就醫。”嚴保平說,廣大居民可以通過心理熱線諮詢、視頻網絡,以及門診、急診就診等手段進行專業的診治,及時解決“疫情恐懼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