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體溫悄然“下調”,正常範圍內越高免疫力越強?

你是否感受到自己的體溫在悄然降低?

從1851年起,人們在德國內科醫生溫德利希(Carl Wunderlich)的數據支撐下,開始廣泛以37攝氏度作為標準體溫來衡量自己健康與否。而近日科學期刊《elife》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這個數字可能已不再適用於現代人。

今年早些時候,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教授帕森內特(Julie Parsonnet)和她的團隊發佈了一項研究成果,發現自19世紀以來,成年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一百多年間下降了0.4℃,從37℃降到36.6℃。

科研人員不確定人類體溫逐漸下降的具體原因。但帕森內特和同事們猜測,這和人類居住環境的變化有一定的關係:更完善的保暖措施和更穩定的室內溫度,都會使得多數人在恆定的溫度下生活。因此,人類大腦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接收刺激的機會大減,體溫調節中樞對外界溫度逐漸遲鈍,從而導致體溫降低。

另一個合理的解釋是,人類原本保持一個恆溫數值,本就是為了抵禦致命的真菌病毒,但由於衛生、醫療和飲食條件的改善,現代人不會像19世紀的人一樣容易染上因瘧疾、肺結核和牙疼等引起的炎症疾病,這也會導致體溫下降。帕森內特解釋說,我們用各種抗體藥物解決了一般性炎症,這令人類不需要再加速新陳代謝來抵禦疾病,體溫自然也就降了下來。

還有科學家分析稱,缺乏運動也是體溫下降的主要原因。人體的基礎代謝與外在活動無關,即使什麼都不做也會自然消耗。而肌肉是人體內最大的發熱器官,現代人運動量的減少,導致肌肉含量普遍降低,這就導致了基礎代謝和體溫的下降。

此外,生活壓力的增大也導致了肌肉量減少。在壓力狀態下,人體處於應激狀態,身體會分泌一種叫“皮質醇”的激素來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但是,皮質醇是一種分解代謝激素,不僅會分解肌肉,還會促進脂肪儲存。如果皮質醇長期過量分泌,基礎代謝率一降再降,體溫也就隨之降低。

在帕森內特看來,人類身體變“涼”並不奇怪:“我們會長高,也會變胖,體溫只是人類在過去200年裡演變過程中的另一種生理機能變化而已。”

不過,就算人類的平均體溫發生了變化,它也不會改變醫生們對病人體溫的原有評估。一般成年人的體溫超過37.7℃,仍會被認為處於低燒狀態。

而在“全民監測體溫”的大環境下,人們在小心翼翼觀察自己有無發燒的同時,又發現了一個新的問題:體溫低於36℃究竟是否正常?

據《長江日報》網站報道,武漢兒童醫院副主任醫師舒迎春表示,科學來講,正常體溫是一個範圍,且各部位有所區別:口腔舌下溫度為36.3℃至37.2℃;直腸溫度36.5℃至37.7℃;腋下溫度36.0℃至37.0℃。

針對低於正常範圍的情況,武漢市第四醫院運動醫學專家張青松解釋稱,如果排除測量有誤,確實有一部分人的體溫長期偏低,這屬於生理性,對身體健康沒有多大的影響。

儘管如此,近日網上盛傳的“體溫越高免疫力越強”的說法還是引起了人們的擔憂。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病理生理學系副主任、博士生導師王小川表示,在正常體溫範圍內,的確會出現體溫越高,免疫力越強的現象。這是因為,體溫越高,就會激活人體內更多的免疫細胞,從而能更好地殲滅入侵的病原微生物,維護身體的健康。

自古以來,人們就知道體溫升高與病毒感染和炎症有關。《科技日報》此前結合多份研究報告發現,早前的研究認為,體溫升高會導致侵染人體病毒的複製能力減弱,但更新的研究表明,更高的體溫可以暫時提振免疫系統的功能。實驗發現,一種能夠摧毀病毒感染和腫瘤的淋巴細胞——CD8+細胞毒性T細胞——的生成和分化,會因輕度發熱而增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