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疫情“替代性創傷”嗎?快來檢測

你有疫情“替代性創傷”嗎?

主持人

擁有健康心理 享受美好人生。

聽眾朋友大家好,您現在收聽到的是由運城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和運城人民廣播電臺聯合制作的“懂心理、更健康”節目。今天我們請到的嘉賓是知名心理專家,高級心理諮詢師卜文智教授。

卜文智

中醫經絡催眠診療技術非物質文化遺產責任人

你有疫情“替代性创伤”吗?快来检测

親歷了2003年的抗擊非典工作,2008年赴汶川參加國家衛生部組建的心理危機干預醫療隊第五分隊工作,出任前線總指揮,國家確認的80名減壓專家之一。知名著作《心解催眠》和《不怕問題》

你有疫情“替代性創傷”嗎?

主持人:卜教授,您好。近期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儘管各地下了大力氣保障供應,排查隔離,依然有人去超市搶購蔬菜大米、囤積口罩,非理性地牴觸湖北人、武漢人。從心理學角度上來說,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

卜文智教授

隨著疫情報告的每日發佈,人們幾乎都處在一種緊張不安和焦慮鬱悶的狀態之中,每天吃了睡,睡起來吃,宅在家裡,確實不是個事,加之小區封閉、街道空人,每天只有抱著手機,手機裡看到的又是逆向前行,違規出行,三不知道,事實真相爆出,這足以打亂我們一貫的思維慣性,所以人們產生了擔心、不確定、從眾心理,從而產生非理性性搶購,囤積用品,談湖北、武漢色變等應急反應。

2

替代性創傷是什麼?

卜文智教授

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tization)簡稱VT,這一概念是由Saakvitne和Pearlman在1996年提出的,最初是指專業心理治療者,因長期接觸患者,受到了諮訪關係的互動影響,而出現了類似病症的現象,即治療者本人的心理也受到了創傷。

現在“替代性創傷”在廣義上指的是:在目擊大量殘忍、破壞性場景之後,損害程度超過其中部分人群的心理和情緒的耐受極限,間接導致的各種心理異常現象。或雖然沒有親身經歷心理創傷事件本身,但因為聽聞了足夠多關於經歷創傷人的故事和報道,產生的間接創傷。

這些異常現象,通常都是出於對事件或事件中群體的同情和共情,從而使自己出現嚴重的身心困擾,甚至精神崩潰。

比如在疫區的人,個體越接近於災難現場,受到創傷的危險性也就越大。

比如參與救援工作的醫護人員,管理人員,志願者,記者等等,他們雖然不直接深處創傷原始環境,但是他們會面對不幸的當事人,傾聽痛苦的訴說,甚至看到一些無能為力。

3

替代性創傷的症狀有哪些?

卜文智教授

替代性創傷的主要症狀表現為:厭食、易疲勞、體能下降、睡眠障礙(難以入睡、易驚醒)、做噩夢、易激惹或易發怒、容易受驚嚇、注意力不集中、對自己所經歷的一切感到麻木、恐懼、絕望,並伴有創傷反應與人際衝突。

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謝卜教授的到來。“懂心理、更健康”我們下期節目再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