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疫情“替代性创伤”吗?快来检测

你有疫情“替代性创伤”吗?

主持人

拥有健康心理 享受美好人生。

听众朋友大家好,您现在收听到的是由运城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和运城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制作的“懂心理、更健康”节目。今天我们请到的嘉宾是知名心理专家,高级心理咨询师卜文智教授。

卜文智

中医经络催眠诊疗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责任人

你有疫情“替代性创伤”吗?快来检测

亲历了2003年的抗击非典工作,2008年赴汶川参加国家卫生部组建的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第五分队工作,出任前线总指挥,国家确认的80名减压专家之一。知名著作《心解催眠》和《不怕问题》

你有疫情“替代性创伤”吗?

主持人:卜教授,您好。近期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尽管各地下了大力气保障供应,排查隔离,依然有人去超市抢购蔬菜大米、囤积口罩,非理性地抵触湖北人、武汉人。从心理学角度上来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

卜文智教授

随着疫情报告的每日发布,人们几乎都处在一种紧张不安和焦虑郁闷的状态之中,每天吃了睡,睡起来吃,宅在家里,确实不是个事,加之小区封闭、街道空人,每天只有抱着手机,手机里看到的又是逆向前行,违规出行,三不知道,事实真相爆出,这足以打乱我们一贯的思维惯性,所以人们产生了担心、不确定、从众心理,从而产生非理性性抢购,囤积用品,谈湖北、武汉色变等应急反应。

2

替代性创伤是什么?

卜文智教授

替代性创伤(vicarious traumatization)简称VT,这一概念是由Saakvitne和Pearlman在1996年提出的,最初是指专业心理治疗者,因长期接触患者,受到了咨访关系的互动影响,而出现了类似病症的现象,即治疗者本人的心理也受到了创伤。

现在“替代性创伤”在广义上指的是:在目击大量残忍、破坏性场景之后,损害程度超过其中部分人群的心理和情绪的耐受极限,间接导致的各种心理异常现象。或虽然没有亲身经历心理创伤事件本身,但因为听闻了足够多关于经历创伤人的故事和报道,产生的间接创伤。

这些异常现象,通常都是出于对事件或事件中群体的同情和共情,从而使自己出现严重的身心困扰,甚至精神崩溃。

比如在疫区的人,个体越接近于灾难现场,受到创伤的危险性也就越大。

比如参与救援工作的医护人员,管理人员,志愿者,记者等等,他们虽然不直接深处创伤原始环境,但是他们会面对不幸的当事人,倾听痛苦的诉说,甚至看到一些无能为力。

3

替代性创伤的症状有哪些?

卜文智教授

替代性创伤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厌食、易疲劳、体能下降、睡眠障碍(难以入睡、易惊醒)、做噩梦、易激惹或易发怒、容易受惊吓、注意力不集中、对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感到麻木、恐惧、绝望,并伴有创伤反应与人际冲突。

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谢卜教授的到来。“懂心理、更健康”我们下期节目再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