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應為全局考慮,還是著眼個人得失?你怎麼看?

Camellia-X


您好,我是舟哥,非常榮幸能為您解答疑惑。

  • 全局考慮就是說做事情的時候從全局出發,進行全方位考察,不僅要考慮到事情發展的過去,現在,也要考慮到事情未來的發展趨勢;不僅要考慮到部分人的利益,也要考慮到整體的利益;即考慮到個人利益,也考慮到集體和國家的利益。

  • 全局考慮強調的是全局的利益即國家社會的利益,但並不是說完全忽視個人利益,而是說在保證國家和社會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
  • 應該說,沒有個人也無所謂社會,沒有社會也無所謂個人。國家和社會利益從根本上說和個人利益是一致的,我們應該做到讓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和社會利益,雖然有時候個人利益從表面上看,好像暫時受到了一定的損失,但從長遠看,這點損失相對於個人一生的總體財富來說,是微不足道的,不僅這點損失遲早會彌補回來,而且社會還會為自己創造更大的財富。如果在追求個人利益的時候不考慮國家和社會的利益,那麼最終個人利益會遭受更大的損失。所以,在做出決定的時候要做到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國家利益。
  • 舉個簡單的例子:這次肺炎疫情爆發以來,有不少唯利是圖的商家哄抬物價,把原本一塊錢的醫用口罩買到了十幾塊乃至更貴,雖然這些商家短期內獲得了大筆的利潤,但他們的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相沖突,因為這種發國難財的行為不僅影響了個人的信譽,失去了消費者的信賴,而且擾亂了市場秩序,引起了社會恐慌,還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全國人民抗擊病毒的信心,打亂國家抗病救災的整體佈局,不利於病毒的整體防控,還可能造成病毒的擴散,影響社會經濟秩序和企業工廠的正常復工,嚴重的可能導致商家無藥可賣,最終破產。

  • 所以,舟哥的觀點是,個人利益服從整體利益。


舟哥說


如果做文章,大會作報告,每個人都會說:要以全局考慮,不計個人得失,成了社會公眾的說話規律。然而說到全局與個人是牽及到公和私的問題,是個複雜的課題,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兩個重要概念。法家韓非對這兩個概念做出了明確的界定,他指出:自環者謂之私,背私者謂之公,公私相背也:。事實上社會中要使每個都有一定自私的人權,才可賴以生存。

當然,做事應該考慮全局為主,不可自私以個人利益唯利是圖,自私的人目光淺,只顧眼前利益,損害全局的長遠利益,一個國家,一個團體及一個家庭,都要以全局做長遠計劃才有發展,如果每個人只為個人著想,那就肯定受其害,一事無成。一個太過自私的人照例不會愛國家,也不顧全大局的。

公是公,私是私,做到涇渭分明,不能混淆,這是最基本的境界。按照道德的標準最高尚的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這樣的人世上有嗎?有,古代的墨子就是。<莊子:雲下>說:墨子雖獨能任,奈天下何:。就是說:像墨子這樣的人是極少的,你可以這樣做,但不能要求天下,因為這不符合人的天性,也不符合多數人的想法。

所以公與私應該一分為二看問題,關鍵是隻要做到為公為全局著想,在不損害全局的利益下,個人本份的自私也是應該的,因為賴以生存的必要。

因此,人無完人,不可以對別人的要求太高,自私是一種本性,也是人生必須之道。當然,人是經過社會化,其道德品質也會相應地變化,至於高尚還是低俗發展。這得看個人的生活環境和思維,有時候我們自己在做些事,別人也會覺得我們自私,所以世上的事都沒有絕,只有相對。



誠心走天下2


回答:大部人做事都是為全局考慮,當然,不乏極個別人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1.生活在現實中的人,幾乎每天都要做一些或大或小的事情。上自領導,下至平民百姓。基本如此。事情的發生,總髮生在一定的環境內,無論大環境,還是小環境,事情都不是孤立的、靜止的。它往往牽涉著你我他、你們我們他們。事情,即人的事情。

2.做事,估計大部分人都是從全局考慮的。道理很簡單。你只有從全局去考慮,從大局去著手,做出來的事情,才符合全局的利益,才符合大家的共同利益,這樣,你才跟大家和諧相處,情感才比較融洽。

3.社會,必竟是社會。無論哪個時代,總有極個別人,做起事來,不以大局為重,斤斤計較,患得患失,時時刻刻打著自己的小九九。到頭來,跟環境、跟大家格格不入,表現出另類。既害了別人,又害了自己。

總之,做事從全局考慮,從大局著眼,是一個應具備的最起碼的職業道德,是做人的最基本的素養。否則,即便再有才能,也是歪才壞才。令人不齒,令人唾棄。


江水濤濤8851


做事應為全局考慮,還是著眼個人得失,叫我怎麼看。我今天看到鍾南山老先生的談話,談到了李文亮醫生,他老人家雙目流目。著實感動人。鍾老先生在非典時說,把最嚴重的病人送到我這裡來,想想他那時己經近七十歲,仍然堅持服務病人,仍然與默生的病毒作鬥爭,今年新寇狀病毒的發生,他老人家己經八十四歲高齡,仍然飛行幾千裡。斷定病毒人傳人。雖然幾句話,但是救了全中國人,現在雖然是疫情嚴重,但是如果再拖十天,恐怕不知道要死多少人。老先生今天仍然讚揚李文亮,說明老先生,不但為全局考慮,還為後代考慮,因為老先生看出了李醫生的品德。為失去而流淚。

想一想老先生,他還為了個人的得失嗎?是為名為利嗎?我想他完全是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是高尚的人。


安徽巢湖記憶


人在做天在看,公私分明是君子,顧全大局不計個人得失,屬於高尚之人,自從盤古開天地,沒有大公無私的精神,什麼事情辦不成,自私自利氾濫,只能活在假中眾悲哀?


user1197713899559羅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個人的得失與全局的成敗息息相關,所謂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講得就是這層意思,因此,每個人不但要考慮個人的利益,同時也要注重全局。

全局是總綱,是戰略,是方向,個人的利益則是細則,是戰術,是成果,因此,戰略的設計應該符合所有人的利益,符合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符合人類走向文明和進步的條件,只有這樣個人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整個社會才能走向文明和進步。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指得就是如果一個政權缺乏長遠的戰略眼光,那麼它必然會成為只顧眼前利益的近視眼,其政策法規和典章制度都是在維護和保障小集團的利益,在這樣的條件下,不但大多數人的個人利益得到絲毫保障,而且就連基本的自由和權利都被剝奪一空,於是政權與民權之間就會產生巨大的矛盾,最終的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

戰略是方向,是目標,戰術是具體的實現過程,戰略的成功與否,取決於戰術是否有效,因此,只要個人利益得到充分的保障,那麼戰術就能推動戰略目標的實現,反之,如果全局的發展方向,與個人的利益和需求相反,那麼這樣的發展方向,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也是註定要失敗的。


沉醉的文人


做事應為全局考慮,還是著眼個人很失,我想做什麼事情都為全局考慮是對的,但真正要去顧全大局的人卻很少。


有些人說話有理有據,條條是道,可真正要自己去做某件事情,卻不一定能做好,大部分的人做什麼事情都不會考慮太多,只要眼前有利益可圖就可以了。

當時賺了錢就行,根本不會考慮以後所發生的事情,也看不到以後會有什麼事會發生,所以說大部分的人在做事情上都是考慮自己的眼前利益,和得與失是緊密相連的。

失的方面做的很少,比如你請朋友吃飯,自己掏錢也是為了今後的利益,和其它的想法,幾乎沒有幾個人是願意自己白白掏錢請人吃飯的,除非是親戚關,是有相互來往的。至於得的方面就很多了,人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每一個行為,包括有些言語方面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好運相隨66653672


如果猜錯了,這是機器人的提問。因為機器人本身就是綜合性的產物,且綜合性即是大局,不但需要許多條件和零件,並且還必須還要有程序和儲蓄許多信息才能成立。就像世上沒有獨立產生的人,也沒有離開綜合性大局能生存的人。因為他本身就在綜合性大局中生存,只不過他自己不明不覺不知。所以,著眼個人得失必然會破壞他自己的綜合性大局!對自己所造的因必然要自己負責“因果”,與別人無關……



隆光1


做事應為全局考慮,還是著眼個人的得失?這個問題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也就是針對某一件事來說,當全局利益大於個人個人的得失時,不用說,當然應該為全局來考慮,畢竟全局涉及到的是眾多人的利益。

有關全局與個人利益得失方面的例子,在共和國的一些重大工程上最能體現出來。著名的三峽大壩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涉及的移民數量在全世界也是絕無僅有的,三峽工程移民數量多達一百多萬。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由於加高丹江水庫大壩,僅河南淅川縣一個縣移民多達十多萬人,這種行為本身就是為了全局利益而著眼,暫時放棄個人的得失。

就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會遇到全局與個人利益衝突的情況,如何應對如何處理就看每個人的思想境界,也就是現在人們常說的格局大小問題。古人曾經說過:君子坦蕩蕩,小人長唧唧。人的格局大小,自古有之。城市改造,一條筆直的馬路中間矗立著一處破爛不堪的民宅,象孤島一樣擋住了來往車輛,這就是所謂的釘子戶。出現這種情況,儘管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作為當事人是不是未免格局太狹隘,過於強調個人的得失?難道一個上千人的村莊,幾百戶人家都沒有Te聰明?這就是典型的只顧個人眼前利益,沒有全局和長遠利益的考量。

做人做事還是要有起碼的全局思維,一味地強調個人的得失,最終吃虧的還是個人。原因是一旦法律、法規或政策施行以後,對少數人的過分要求縱容,就是對大多數人的不公。

所以說,人的性格和思維定勢決定人的命運。放眼長遠,照顧大局,不為眼前個人的得失而斤斤計較,就是一個人的大格局。(2020/11)


吉祥如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