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企業是這個行業的“黃埔軍校”?為何遲遲未上市?

在美麗的荷蘭有一家令世界半導體產業敬畏的企業——阿斯麥。

他的企業是這個行業的“黃埔軍校”?為何遲遲未上市?

作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光刻機的製造商,如果它停產,全球半導體芯片生產將會陷入停擺狀態。

阿斯麥的厲害之處在於將產品做到極致、與客戶深度融合,融為全球半導體產業牢不可分的血肉。

全球半導體產值4000-5000億美元,而僅僅是靠銷售設備的阿斯麥產值達到100億美元。

在中國,一眾同行投去羨慕的眼神。

中國裝備製造正從缺乏自主創新的被動局面走向逐步掌握自主技術的主動局面。

在鋰電裝備製造領域,有一家名叫吉陽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吉陽”)的企業,這家企業被業界稱之為鋰電裝備產業的“黃埔軍校”。從吉陽走出去的人才,已經形成矩陣,構築起國內鋰電裝備產業的半邊天。

他的企業是這個行業的“黃埔軍校”?為何遲遲未上市?

陽如坤(新材料在線®攝)

這家企業的掌舵者陽如坤,也是阿斯麥的崇拜者。

正如正在崛起的中國半導體產業一般,中國新能源汽車大規模走向舞臺的序幕正徐徐拉開,背後產業的交響序曲正演奏著興衰與更迭,鋰電裝備作為其中重要一環,在節奏裹挾中前行,吉陽亦是如此。

1、入局

在創立吉陽前,陽如坤是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的研究生,畢業後在旗下的新松機器人沉澱了13年。

原本以為會沿著機器人這條路一直走下去,直到有一天,新松機器人為客戶交付了一條鋰離子動力電池生產線,這為日後陽如坤進軍鋰電自動化裝備產業播下一粒種子。

2000年,陽如坤南下來到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深圳,創辦了深圳市新松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這是深圳成立的第一家機器人公司。

本以為可以一展拳腳,但彼時的相關領導卻對陽如坤丟下一句話:我們靠手工打敗天下,不需要機器人。

苦於水土不服,這家新成立不久的公司陷入艱難的境地。

陽如坤選擇了離開新松機器人這個平臺,轉身投入到電池領域,而新松機器人交付的那條動力鋰電池生產線的想法開始發酵。

一次,曾擔任國家863計劃二次鋰電池專題負責人的陳立泉院士見到陽如坤,給了他一個建議,正是這個建議,影響了陽如坤後面的人生軌跡。陳立泉院士對他說,鋰電裝備很缺,你可以把鋰電裝備做起來。

有了陳立泉院士這句話,陽如坤埋在心裡那顆種子迅速生根發芽。

此外,彼時的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為50%,而且在逐年上升,無論是面臨的能源危機亦或是汽車等產業的電動化趨勢,都讓陽如坤感覺到,把鋰電裝備做好,對國家和產業的貢獻是巨大的。

當時的鋰電產業和其他製造業一樣,處於被動局面,如同汽車製造業,70%以上的設備依靠進口。

而進口裝備極其昂貴,日本裝備是國產的2—3倍,德國裝備是國產裝備的5—6倍。

抱著造出國產裝備提升國產動力鋰電池的製造效率、質量和產品競爭力的想法,2006年,陽如坤開始行動,成立了吉陽。

然而剛成立的鋰電裝備企業,面臨很現實的問題,如客戶需求。

吉陽做的第一臺設備是半自動卷繞機,彼時的東莞新能源等企業也是靠手工,陽如坤就跑到這些企業模仿手工的操作流程。

陽如坤成功了,第一臺半自動卷繞機“出爐”,工人拉著隔膜一腳一踩,接下來開始卷。這“一踩一卷”間,替代了7個工人的工作量,20多萬一臺的設備,廠家可在2年內回本。

實際上,當時日本已經出現了先進的鋰電全自動裝備,但中國的原材料根本不適應這些進口全自動設備。

踏出這堅定的第一步,吉陽就這樣堅持下來了。

至今,中國鋰電產業已是全球第一,佔比全球50%。

吉陽也從最初的半自動化爬升到如今的智能裝備製造。

他的企業是這個行業的“黃埔軍校”?為何遲遲未上市?

但鋰電產業風雲變幻,昔日輝煌的華粵寶、邦凱、銀隆、唐一、猛獅、國能等現已風光不再,留下的是蠢蠢欲動的新勢力。

2、以阿斯麥為標杆

2018年,是中國鋰電產業坐過山車的一年,上演了政策補貼退坡、“狼來了”、競爭對手燃料電池入局、行業大洗牌等一幕幕戲碼。

寒冬、悲觀等關鍵詞刺痛著國內鋰電產業人的神經。

身為與鋰電產業唇齒相依的局中人,陽如坤未能倖免,但他依然務實與樂觀,阿斯麥的極致精神與下游的緊密配合的思路在一定程度上給了陽如坤啟迪。

2018年,動力鋰電池一個競爭對手殺入業界視野,它就是氫燃料電池,氫燃料電池算得上是電池產業戲份較重的一個角色。

燃料電池系統具備輕便、靈活、功能效率高等特點,日本豐田將燃料電池系統成功應用在汽車,樹立起標杆。

國家政府部門的一些支持政策的出臺,更是將氫燃料電池的呼聲推向高潮。

面對強勢的競爭對手,鋰電池產業難免心慌。

但如若阿斯麥將產品做到極致,便是它的天下。單是阿斯麥的鏡片材質做到均勻,需幾十年到上百年技術積澱。

與其忌憚其他對手,不如踏實將產品做到極致。陽如坤觀察到,動力鋰電池還有很大的成本下降空間。

他的企業是這個行業的“黃埔軍校”?為何遲遲未上市?

目前一輛新能源車的電池成本佔整車成本比近乎一半。

電池成本之所以高,除了材料貴、單線生產能力不足,還包材料利用率、整體制造合格率。

事實表明,動力電池行業如果無法突破大規模智能化帶來對產品質量、效率、合格率的要求,將因競爭力不足而死去。

根據製造路線圖顯示,目前國內動力鋰電池企業的整體制造合格率在92%-95%,下一步的目標是95%-98%,最後達到99%以上。

不過上述的路線圖需要5至10年的時間才能實現。而實現上述目標,製造裝備扮演主力軍的角色。

儘管動力電池在中國發展了十年左右光景。

但實質上,中國動力鋰電池的大規模製造剛剛開始,吉陽的使命也是如此。

他的企業是這個行業的“黃埔軍校”?為何遲遲未上市?

現在新能源車產量佔總汽車產量比為4%左右,有專家預測,到2030年,新能源車的佔比可達到50%。這對於動力電池而言無疑是巨大的市場空間。

而對於裝備製造業而言,大規模的製造意味著對質量與合格率的要求得更緊。

按照1GWh產能計算,鋰電企業投入1GWh除了需要5億元的固定資產外,還需要材料、人工等成本,成本很高,而1GWh的產能的合格率每提升1個百分點,就為企業節省出1000萬的價值。

整體制造合格率的提升,深度依賴設備。陽如坤意識到,正如阿斯麥與臺積電、三星、英特爾等深度合作一般,中國鋰電產業到了電池企業與裝備企業需要緊密配合,工藝和裝備深度融合發展的階段。

陽如坤已然有所行動,嘗試聯合寧德時代、萬向、比亞迪、力神等客戶進行專項聯合研發。

2018年,政策補貼退坡,幾家歡喜幾家愁。

歡喜的是具備雄厚核心技術和資金的企業,愁的是根基不牢的企業,當然,還有陷入三角債的鋰電裝備產業。

2019年,吉陽的應收賬款已經達到四五億元人民幣,面對曾經親密的合作伙伴,儘管佔著理卻毫無解決辦法。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拋開這些煩惱,陽如坤沉思,如何將電池結構與裝備結合起來找有前途的客戶聯合創新,降本增效。

3、借勢而上

全球動力鋰電池重心不斷向中國遷移,鋰電設備行業的爆發也隨之席捲而來。

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工程裝備分會智能製造技術研討會上相關數據披露,中國2016年鋰電池設備行業產值約130億元,2017年約170億元,這個數字將以每年20-30%左右的速度增長。

預計到2025年,鋰電工程裝備將維持這一較高的增長率。

作為鋰電裝備領域的“老人”,吉陽的雄心隨著技術積累在逐漸燃燒,目前,吉陽準備籌備IPO,不過陽如坤在等一個水到渠成的時機。

不止是他,還有吉陽人。

陽如坤的辦公室設置在會議室旁邊,普通得宛如另一間小會議室。

裡面擺設簡單,除了書櫃辦公檯,就是會客沙發茶几。

陽如坤喜歡簡單、務實、不急不躁。

目前在鋰電裝備領域,已然有上市企業的身影,如先導智能、贏合科技等。

儘管產值拉開差距,陽如坤對吉陽的信心滿滿,在鋰電裝備技術上,吉陽是領先的。

吉陽的技術積累並非朝夕之功。

效率、合格率、材料利用率,陽如坤在公開場合總是宣導他的理念,潛心堅持做基礎研究。他堅信,目前智能化處於初級狀態,需要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實現,未來動力電池製造合格率上升幾個百分點並不是痴人說夢。

他的企業是這個行業的“黃埔軍校”?為何遲遲未上市?

陽如坤一直信奉一個原則:按照市場規律運作,是企業長久不衰的秘密

吉陽開始逐步聚焦,定位大規模生產的客戶。至今,吉陽的主要客戶包括CATL、ATL、國軒、力神、億緯鋰能、萬向等。

目前,激光切、卷繞機和疊片機三大設備是吉陽的主要產品也是吉陽獲取市佔的重要來源,其中激光切佔市場份額34%-40,卷繞機佔比20%-30%,疊片機佔比15%-20%。

作為業內“老人”,吉陽仍保持理想,除三大主營設備,實現整個製造過程的前線拉通,研發組裝設備等智能製造藉此建立數據規範,搭建平臺模型,形成真正的數據閉環,實現智能製造。

目前吉陽的利潤為10%,在業內並不高,陽如坤一心撲在研發上。在吉陽800名員工中,300名是研發人員,研發投入佔銷售收入的8%-12%。

吉陽提出了個聽起來雄偉的目標:鋰電芯包裝備製造的全球老大。

作為半導體裝備商,阿斯麥是幸運的,它有一眾對裝備足夠重視的合作伙伴,而中國鋰電企業對國產裝備的心態仍在搖擺不定。

國內鋰電裝備的產品質量與價格的博弈中,陽如坤置身度外。

十年過去了,鋰電企業數量如潮漲潮落,留下的,是心中有“根”的企業,這或許是在鋰電產業交響曲中裹挾前行的吉陽隱藏著的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