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交子"的來龍去脈,交子帶給市場的通貨膨脹,造就了白銀

貨幣,是我們用來做交易等價交換物的憑證,從物與物的交易,出現了貝幣,銅錢等各種金屬貨幣,作為中國以及歷史上第一次使用的紙幣"交子"的出現,帶動了一個戰力不高,卻富裕較高的宋朝出現。

北宋

在宋朝965年吞併蜀國後,試圖用銅錢取代當地流通已久的鐵錢,並要求當地用銅錢支付稅款。但四川銅礦不足,鐵錢被廢、銅錢昂貴,流通貨幣奇缺導致市面冷落、經濟萎縮,民間便出現了許多便利商人經營的"交子鋪戶"。

商人把週轉錢幣存入,用時支付保管費用提出,這些存款憑證即"交子",泛指用於交易的票據。交子和交子鋪戶均是民間商人操辦,依賴商號和鋪戶的信用立足,交子作為票據可以在市場上抵押、轉讓,獨立於銅錢流通。

它的出現,便利了大額交易,也節省了銅錢的使用,儘管有少量的偽造和欺詐出現,它的流通還是受到了民間的歡迎。

北宋


交子在發行和流通上的成功引起了官方的重視。1005年,面對戰後金屬的匱乏和經濟的萎靡,時任益州(今成都)知府的張詠選擇了16家商號,把他們的票據收齊,由政府統一印製,並且在上面蓋上公章,統一發行交子。


北宋朝廷為了保證交子發行的成功,出臺了一套比較完善的管理法規和政策,其大致內容為:

第一,交子的流通期限一般以兩年到三年為一界,稱為"兌界",期滿後必須兌換為下一界交子方可使用。

第二,每界的發行總量限定在1256340貫,其面額通常為一貫、五貫、十貫等。

第三,每印發一界交子,必須備有一定的準備金,以保證紙幣能得到自由兌換。

第四,禁止私人印刷交子,不僅私自印製交子的人要獲刑罰,甚至連知情而使用者以及知情不告者都要牽連入獄。

第五,限定流通區域,開始時,交子主要限定在四川地區,後來擴大到陝西和京西等地。

北宋

1023年,政府建立了交子專門管理機構"益州交子務",次年,開始在全國統一發行交子。首屆交子發行1256340貫,備本錢360000貫(以四川的鐵錢為鈔本),準備金相當於發行量的29%。至此,世界上第一種紙幣正式被確認。


熙寧五年(1072年),戴蒙建議將每界交子行用期延長到兩屆(四年),發行額等於增長一倍,此後交子開始貶值。這跟現在委內瑞拉大量發行當地貨幣一樣,面值越來越大,卻越來越不值錢,甚至還不如紙值錢。

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改交子為錢引,舊交子皆毋得兌,除四川、福建、浙江、湖廣等地仍沿用"交子"外,其他諸路均改用"錢引"。宋理宗時,交子與錢引發行滿九十九界,又改發三料川引。寶佑四年(1256年),改錢引為四川會子,此後未再更改。

北宋


宋朝衰敗之後,相繼統治中國的金朝和元朝更是以掠奪資源和財富為導向,變本加厲地發行"交鈔""中統元寶交鈔"等紙幣,並且面值不斷加大,含銀價值不斷降低。

儘管進行了金銀本位和記賬銀本位等各種穩定幣制的嘗試,但是,在內亂、外戰和嚴重通貨膨脹的環境下,整體經濟趨於崩潰,金銀貨幣藏入民間,市場竟然在元末時期倒退到物物交換的原始地步。紙幣在戰爭時,價值貶值嚴重,不利於存儲,並且容易破損,市場認可度達不到金銀銅幣等金屬貨幣。


1368年,明朝建立,立即明確恢復銅錢本位制度,但苦於一時沒有充足的銅礦和錢幣供應,不得不發行"大明寶鈔",但嚴格限制在財政收支使用上,不能與銅錢和其他貴金屬兌換。不過,經過300年無節制的紙幣發行和政府竭澤而漁的歷史,中國民間對於紙幣已經毫無信心,紙幣不僅沒能進入民間市場,最初在政府與軍隊中也受到了排斥。

結果,慘淡維持了200多年後,"大明寶鈔"在1522年被皇帝下令廢止,正式停用。

北宋

白銀再次登上歷史舞臺,成為了中國市場的主流貨幣。白銀可以算是全熟貨幣等價,以及後來英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貨幣國家,以英鎊為主的金本位市場,以黃金的等價交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