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10年货币供给量增加了多少?M1增长331.91%

我们在看财经消息时,可能经常会碰到M0、M1、M2等字眼。很多人大概粗略地知道它们是统计货币供应量的术语,但对三者的具体含义以及其变化产生的影响则未必了然。今天就和大家做如下简单介绍。

在介绍M0、M1等具体概念之前,需要我们了解一下货币分层。

过去10年货币供给量增加了多少?M1增长331.91%

目前各国流通的货币可分为现金和存款货币。其中,现金包括央行发行的现钞和金融硬币,存款货币则是单位、个人的各类存款。由于银行支付业务的发达,目前整个社会的交易额大都以存款货币完成,现金的使用量只占很小的份额。

现金和存款货币都代表了一定的购买力,但是它们的现实购买能力并不相同。现金和活期存款可以直接用于交易支付,流动性最好,而其他存款要经过提现或者转换存款种类才能参与交易支付,流动性稍逊。

目前,各国央行在统计货币量时大都会以“流动性”为依据来划分货币量的层次。我们国家在对货币供给划分层次时分成了3个层次,即M0、M1、M2。

过去10年货币供给量增加了多少?M1增长331.91%

M0,又称为通货,是指流通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钞,包括居民、企业等单位持有的现钞,但不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这一层次的货币流动性最强。

M1,又叫狭义货币,说的是M0加上银行活期存款。狭义货币量反映了整个社会对商品和劳务服务的直接购买能力,它的增减变化对商品和劳务的供应会形成直接的影响。狭义货币量是央行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监测和调控的主要指标。在央行的统计标准里,狭义货币仅包括通货和单位活期存款。

M2,又称广义货币量,是指M1加上准货币。准货币是指可以随时转化成货币的信用工具或金融资产。准货币的流动性小于狭义货币,它反映的是整个社会潜在的购买能力。在央行的统计标准里,准货币包括单位定期存款、个人存款和其他存款。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19》,截至2018年底,国内货币供给的三个层次中,M0为73208.4亿元,M1为551685.9亿元,M2为1826744.2亿元(其中准货币为1275058.3亿元)。

过去10年货币供给量增加了多少?M1增长331.91%

读到这里,可能会有人问,这些概念和数字和我们普通百姓又有什么直接关系呢?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有“钱越来越不值钱了”的感受,其实就是和M1扩张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M1的增减变化会对商品和劳务的供应形成直接的影响。

通过《中国统计年鉴2019》里展示的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率,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各层次货币供给量历年的变化。在过去接近30年的时间里,无论是M2还是M1的供给量,大部分年份都保持着较高速度的增长,有的年份,甚至一下子增长百分之三十几、二十几。

过去10年货币供给量增加了多少?M1增长331.91%

我们在投资时都晓得复利的威力,货币供给量这样一年年增长下去,长期下来也是很可怕的。举例来说,2018年,M1的供给量为551685.9亿元,相比10年前即2008年的M1供给量(166217.1亿元),增长了331.91%;2018年M2供给量为1826744.2亿元,相比2008年的供给量(475166.6亿元),增长了342.35%。

在货币供给量保持如此高的增长速度下,老百姓手中的钱变得不值钱不是很自然的事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