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軍六卿與九品中正,類似的制度不同的結果,區別在哪裡?

古代雖然有幾千年的歷史,長久以來都實行過不少的政策,有的成功,有的失敗。成功的政策會延續王朝的生命,而失敗的政策則會加速摧毀王朝。鑑於此,往往一個行之良久的政策一般不會輕易被替換,新興的朝代最多也是輕微的改換一些不利的措施,不會從根本上改變前朝的政策。可以看作是換湯不換藥。如同門前的樹,長大了只會修剪一下枝葉,好讓它更好一些,不會動到根幹,但是一旦根死掉了,就會直接挖掉一樣。

三軍六卿與九品中正,類似的制度不同的結果,區別在哪裡?

晉文公


歪史前面分析過一個有效的政策一般持續600到800年左右,只要在這個週期之內,任何一個王朝都不會改變舊的制度。而到了這個週期的邊緣,則會有新興的王朝把舊王朝和舊制度一起掃進歷史的塵埃。歷來的制度從沒有一個超過800年,可以視之為制度的生命大限。

歪史發現,有時候,相似的制度,在不同的週期內,它也會出現不同的結果。譬如春秋時代晉國的三軍六卿制度和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度。這兩個制度雖然名字不一樣,設置的初衷不一樣,但是後來隨著時間的發展,制度越來越類似,結果卻大相徑庭。

兩個制度主要特點:

三軍六卿制度:晉文公四年,在城濮之戰前改革原來軍制,設上、中、下三軍,每軍各設一名將、佐,地位從高到低分別為中軍將、中軍佐、上軍將、上軍佐、下軍將、下軍佐。後來演變成在戰時中軍將為主帥,其他將佐為將,平時歸國中軍將擔任執政官,其他將佐擔任卿士。並按照“長逝次補”原則,輪流執政,如中軍將病逝之後由中軍佐任主將,其他的各晉一級,然後再選拔一位人才擔任下軍佐。這一制度稱為三軍六卿。

三軍六卿與九品中正,類似的制度不同的結果,區別在哪裡?

察舉制度與九品中正制度的演變


九品中正制度:黃初元年,曹丕採用陳群的建議,改革漢武帝退休的察舉孝廉制度,選拔官員依然仰仗郡國評議,評議人物的標準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並重。該制度將人才分為九等,也就是九品,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也可以看著是三品,每品又分上中下三等。這個制度收了郡國自認人才的渠道,郡國要是想任用人才只能依靠這個制度來。

兩個制度設置初衷

至於設置初衷,三軍六卿制度是晉文公為了適應戰爭而設置的臨時軍事制度,但是後來變成常設,隨著趙衰、趙盾兩人以中軍將擔任執政官的情況下變成了穩定的卿士制度,諸軍將佐選拔主要在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欒氏、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等十一家選出,隨著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欒氏等覆滅,三軍六卿成了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六個卿族輪流把持晉國的工具。

三軍六卿與九品中正,類似的制度不同的結果,區別在哪裡?

選拔官員方式演變


隨著時間推移,在六卿成型之後,因為輪流執政,所以權力均沾,都有機會獲得晉國公室給了賞賜他們的軍功,當時賞賜的辦法就是封地,幾大家族後來的封地包括了晉國的所有土地。公室如同周天子,直轄地一天天減少。卿族之間又矛盾四起,藉助趙氏之亂,範、中行氏被攻滅。剩下四卿,再後來趙氏聯合韓魏攻滅智氏,晉國只剩三卿,三軍六卿制度完全破產,晉公室失去作用,隨後被廢,韓趙魏成為諸侯。

九品中正制度開始時候,因兩漢以來的察舉制度導致產生一批的士族,這一些士族把持了大權,他們通過商業胡吹抬高彼此升價,地方上又被地主階層控制,他們沒有人吹捧就不會有名望,自然沒有辦法晉升,導致地方和朝廷無法協調,原有的察舉制度無法適應新時代,於是陳群建議設置九品中正制度,用律令的辦法規定門戶,依據家世、德能、才能等制定士族譜系。又叫九品官人法。曹丕篡位之後開始設置,可以看作是對協助曹丕篡位的士族的一種回報。

曹丕在制定這個制度的時候,一方面希望收回地方門閥私下互相吹捧的浮誇風氣,一方面想收買士族的心,以便平衡地方和朝廷的隔閡,也順便控制日益壯大的士族勢力,好讓自己的篡位看起來沒有那麼卑鄙。但是,隨著時間發展,名士吹捧的歪風不僅沒有遏止,士族通過九品中正制度完全將權力固化,別說出身寒族的人想做官,就是次一級的士族也沒有機會出人朝廷,他們最多出任相對低級別的職務。

三軍六卿與九品中正,類似的制度不同的結果,區別在哪裡?

門閥大族地望


朝廷上被幾大家族完全控制,東晉時代,甚至出現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此後,庾家、殷家、桓家、謝家等都把持朝廷大權。地方上則一人得道,他們家族只要一個祖宗就能出任各地要職。朝廷都沒有能力牽制。甚至為了獲取大家的支持,不得不屈尊附和。承認和增加他們的權勢。

比起三軍六卿制度,九品中正制度更加的有生命力,因為曹丕確立的制度,此後的各個朝廷都迎合固化他們的特權,只是為了獲取他們的支持,第一種人是通過篡位獲取政權的人,要想江山牢靠就要向勢力龐大的家族遞交投名狀。投名狀就是給他們更大的特權。第二種人是非華夏族入主建立政權的,譬如五胡十六國時期,這一些胡族為了減輕敵對,方便統治,往往要給原來的有實力的家族一些更大的特權,讓他們作為背書者,穩固自己的統治,可以視作是往自己臉上貼金。

三軍六卿與九品中正,類似的制度不同的結果,區別在哪裡?

曹丕


最後,九品中正制度在隋煬帝時期,為了擺脫世家大族的控制開創了科舉制度,但是隋朝也因為關隴貴族的反對而導致李唐建立。九品中正制度帶著世家大族在科舉制度的興起後逐漸消失在歷史中。

兩個制度相同點

雖然時代不同、背景不同、但是兩個制度的共性是一樣的,前期為了改革弊端,適應新的時代。中期固化成為部分家族的專用渠道,後期隨著家族的覆滅制度也消失,或者說寄生在他身上的家族隨著制度的衰敗而衰敗。

他們也有不同的共性。那就是,三軍六卿制度成功穩定的讓晉國在春秋爭霸的戰場上不落下風,即使一時失敗,也很快重新崛起,晉國國君怎麼換,諸卿的權勢不變。

三軍六卿與九品中正,類似的制度不同的結果,區別在哪裡?

李世民


而制定九品中正制度之後,在漢末亂世基礎上衍生出了長達三百年的兩晉南北朝,大大小小誕生幾十個政權,都是短命政權,但是士族的權勢不變,無論誰來,他們雷打不動。皇帝輪流做,士族權力不變。

倆個制度區別點

<strong>如此類似的制度,為什麼前者導致晉國穩定,後者讓兩晉南北朝動亂不堪?

歪史認為之所以有這麼大的區別,除了兩晉南北朝在當時所處制度週期之內,沒有足夠的能量來推行新的制度。只好依據現有的,而現有的制度特點就是,門閥士族的權力不受約束,新興的朝代為了獲取天下,只好向他們妥協,不分漢人胡人,類似王與馬共天下的翻版。

無論舊朝新朝,要想穩定,就必須依賴門閥,這樣無異於給門閥一個保護傘,就是管你皇帝是誰,我的權力不能減少,這就導致他們對皇帝是誰根本不在乎,所以產生走馬觀花似的朝廷更迭。門閥大家則穩坐釣魚臺。

他們維持權勢的方法就是聯姻保持血統,直到李世民時代崔、盧、李、鄭、王五姓士族為維持門第清貴,這五姓士族鄙視他族之“濁”,自恃其族望,為保持血統之純淨。恥與其他諸姓為婚。譬如,宰相薛元朝求婚未可,更是將未娶到五姓女列為了人生三大遺憾之一。可以想象一下兩晉南北朝時期他們有多驕橫狂妄!

三軍六卿與九品中正,類似的制度不同的結果,區別在哪裡?

九品中正金字塔


直到唐高宗時代,還下詔世家大族不得私自聯姻!

唐高宗:“詔後魏隴西李寶,太原王瓊,滎陽鄭溫,范陽盧子遷、盧渾、盧輔,清河崔宗伯、崔元孫,前燕博陵崔懿,晉趙郡李楷,凡七姓十家,不得自為婚。”

即使這樣,仍然私自為婚,摧毀他們的不是血統,也不是皇權,而是科舉制度。

晉國的三軍六卿制度之所以穩定是因為當時的環境不一樣,因為固定的升遷流程,相對公平,誰家都可以有機會執政,即使執政也沒有辦法一意孤行,必須在意其他家,所以相對剋制,四處征戰的環境也讓各家可以及時的獲得軍功來擴大家族影響力和勢力,即使沒有主政也不怕一家獨大,因為各家有自己的封地,再不濟可以回到封地等待東山再起。正因為這樣的盼頭,要想給家族增光,就要維護晉國的霸權,好讓其他家族服氣,證明自家的實力。這也間接保證了晉國霸權長久不衰。

三軍六卿與九品中正,類似的制度不同的結果,區別在哪裡?

隋煬帝


而門閥士族只要一家興起,往往自家子孫遍佈各地,不要命的打壓其他家族,完全擠壓其他主要競爭對手,這也導致其他家族聯合起來反對掌權者,畢竟保命要緊,忠臣孝子那是屁話,往往順帶摧毀朝廷,建立新政權。這一些門閥只有顯貴的門第和可以入主朝廷的身份,沒有任何實際封地,沒有後退的餘地,在自身的利益受到損失的時候必全力以赴,而反之,自家利益不受損的時候,寧願坐山觀虎鬥也不保衛朝廷。於是朝廷走馬觀花似的更換,無論誰做皇帝,世家大族一樣顯赫!

另外,兩個制度主要服務的對象都叫晉,都大概穩定了160年左右。但是晉國稍微穩定,晉朝動盪不安。本文歪史原創,謝絕抄襲搬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