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干腐病致窖藏损失高达60%,田间减产40%-50%,如何高效防治

马铃薯是重要的粮菜兼用型作物,也是优良的饲料作物,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随着加工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马铃薯已成为我国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优势农作物,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导致马铃薯的连作种植越来越广泛,各类病害发生也越来越严重。

马铃薯干腐病是生长期和储藏期重要的土传病害,贮藏期发病严重,多种半知菌镰孢霉真菌均可引起发病。病菌在病残体上或土壤中越冬,可随块茎传播。侵染块茎后,失水变干、腐烂。一般可造成马铃薯窖藏损失率达10%-30%,部分地区高达60%以上。不仅危害马铃薯种薯特性,还降低马铃薯商品薯的品质,严重影响其加工和食用价值,降低经济效。

此外,种薯本身所染干腐病导致田间播种后母薯过早腐烂,从而造成幼芽未出土死亡、或出苗晚、或弱苗,最终田间呈现缺苗断垄、植株高矮不一,影响田间产量,导致减产40%-50%

目前生产中主要以减少收获时机械损伤,入窖前剔除病伤薯,控制贮藏期温湿度等物理措施来控制马铃薯干腐病的发生,但这些方法减少干腐病窖藏损失的能力有限。今天我们从干腐病致病病原、侵染循环特点、危害症状这三个方面出发,深入了解马铃薯干腐病,并提出效果最佳的防治措施,希望对农民防治马铃薯干腐病提供参考。

一、马铃薯干腐病致病病原

多种半知菌亚门真菌都能够引起马铃薯干腐病,我国多数地区以茄病镰孢和串珠镰孢是致病力强的优势种群。

菌株在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PSA)上菌落白色至浅灰色、淡蓝色,稍隆起,较致密,菌落背面土黄色,且中间颜色深,生长4天后菌落半径2cm;菌丝无色,小型分生孢子肾形或长椭圆形,单孢,大 小平均为11.05μm×3.06μm;大型分生孢子马特型,具3-5个隔膜,基孢或有圆形足跟,顶孢稍尖,孢 子稍弯曲,大小平均为34.81μm×5.53μm;产孢梗单瓶梗,较长,长度平均为56.45μm;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组织或土壤中越冬,在通风不良等相对差的贮藏条件下,可从伤口或芽眼侵入,引发干腐病。

马铃薯干腐病致窖藏损失高达60%,田间减产40%-50%,如何高效防治

图1 茄病镰孢菌

二、干腐病致病菌侵染循环特点

干腐病发病周期一般是从马铃薯收获时期开始,由于机械损伤等在块茎表面形成伤口,致病菌孢子萌发管或是菌丝直接侵入,先在寄主的薄壁细胞间生长,分泌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分解植物细胞壁,然后进入细胞,到达木质部维管束,菌丝分枝并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继续侵染周边维管束组织。

与此同时,菌丝、大量的分生抱子、胶质物质、甲基纤维素以及维管束破碎组分等形成维管束阻塞物,阻断组织体内的水分运输,块茎失水变干,腐烂

分生孢子通过风、水流等形式向周围环境和健康薯块传播。进入冬季,病原菌以菌丝、分生孢子、菌核或厚垣孢子的形式在病薯、健康薯及土壤中越冬。播种前切薯产生伤口,薯块与存活在土壤中或附着在薯块上的致病菌接触,感染的薯块在播种前的存放期开始发病。

染病的薯块播入田间后,超过50%的薯块无法发芽或幼芽感病死亡,其余若能继续生长,多数发育成弱植株,继续发病,导致萎蔫或死亡。病原菌又继续以分生抱子的形式附着在新生健康薯块上,一旦薯块表面产生伤口病原菌就会侵入开始新一轮的致病过程图。

马铃薯干腐病致窖藏损失高达60%,田间减产40%-50%,如何高效防治

图2 马铃薯干腐病侵染循环

三、马铃薯干腐病危害症状

马铃薯干腐病主要在贮藏期间为害,也可在播种块茎时侵染。最初症状会在收获后几周内显现出来,发病初期仅局部出现褐色凹陷病斑,薯皮变暗,随扩展病部表皮下陷和皱缩,呈同心轮纹状,其上有时长出灰白色的绒状颗粒,即病菌子实体。随后病部薯肉坏死变褐,并向四周扩展,较老的死亡组织因菌丝和孢子而呈现粉、红、蓝、褐等各种颜色,空腔内长满菌丝

最后,薯肉变为灰褐色或深褐色,僵缩、干腐、变轻、变硬,剖开病薯可见空心,薯内则变为深褐色或灰褐色,终致整个块茎僵缩或干腐,这也是干腐名称的来由。

马铃薯干腐病致窖藏损失高达60%,田间减产40%-50%,如何高效防治

图3 马铃薯干腐病发病过程

如果干腐病的块茎用作种薯则会在田间萌发时发生腐烂,造成缺苗断垄。染病的薯块播入田间后发育而成的植株,长势弱,底部叶片黄化,上部叶片有退绿斑并萎蔫,边缘向上微卷,茎的维管束组织和块茎脱色。侵染特别严重时植株茎部失水枯萎,呈浅褐色,最终死亡。

马铃薯干腐病致窖藏损失高达60%,田间减产40%-50%,如何高效防治

图4 地上茎部失水枯萎,呈褐色

病薯块在田间后期和贮藏期间易于受继发腐生物的侵染,造成湿性腐烂,发展成湿腐病,其分泌物也会侵染接触到的健康块茎,导致大量烂薯出现

四、马铃薯干腐病防治技术

对于马铃薯干腐病的防治,由于缺乏有效的抗病品种,宜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农业防治,化学药剂防治和生物防治。

1、农业防治

(1) 种植无病种薯,建立无病留种基地,因地制宜选种综合抗病良种;加强田间管理增施磷钾肥;生长后期,加强检查,及时拔除病株;

(2) 注意安全收获,在上壤温度低于20℃的晴天收获,收获时尽量避免薯块机械碰伤,减少侵染通道。

(3) 收获后,晾晒1-2天,待薯块表面干燥后入窖贮藏。入窖时剔除病伤薯块,贮藏容量不宜过大,一般占窖内容积的1/2至2/3为宜,薯堆高度3米以下,并注意薯堆内部通气。贮窖内初期温度控制13℃-15℃,2个星期,使块茎表皮木栓化,促进伤口愈合以后降低窖温保持在1℃-4℃,控制发病。注意保持通风干燥,避免薯块表面潮湿和窖内缺氧,减少发病。

马铃薯干腐病致窖藏损失高达60%,田间减产40%-50%,如何高效防治

2、化学药剂防治

(1) 贮藏期药剂防治

入窖前用化学药剂对马铃薯薯块进行处理,是防治干腐病的主要措施。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瑞毒霉锰锌、30%戊唑福美双WP、40%霉福美双 WP、苯醚甲环唑、

10%抑霉唑可溶性液剂、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25%嘧菌酯悬浮剂、噻菌灵、戊唑醇咯菌腈、32.5%苯醚甲环唑·嘧菌酯30%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对贮藏期马铃薯干腐病防效较好。

(2) 田间防治

在田间发病前或发病初期,以及在开花期和果实膨大期等重要防治时期,可在非高温时段,交替选用、10%抑霉唑可溶性液剂25%嘧菌酯悬浮剂戊唑醇咯菌腈、32.5%苯醚甲环唑·嘧菌酯30%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喷施2-3次,可有效缓解马铃薯块茎干腐病的扩展蔓延。

3、生物防治

目前,对马铃薯干腐病防治主要依靠化学农药,随着大量微生物农药的开发与应用,生物防治已成为一种趋势。

对马铃薯干腐病防治效果比较好的有芽孢杆菌菌株(265ZY1、265ZY3 、265XY6)复配菌剂 ,其防效达80%;假单胞菌属菌株20%无菌发酵液,对菌落生长的抑制率达到88%;链霉菌属吸水链霉菌发酵液对干腐病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率达到74.5%,对孢子萌发抑制率达100%。

马铃薯干腐病致窖藏损失高达60%,田间减产40%-50%,如何高效防治

总结

马铃薯干腐病一种危害严重的土传病害,贮藏期损失率高达60%以上,田间减产高达40%-50%,严重限制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在这里给农民科学高效防治干腐病提出3点建议:

(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一定要以预防措施为基础,减少侵染通道,控制侵染环境,交替使用上面所提及的化学杀菌剂在入窖前和田间发病初期进行防治,以提高防治效果,避免抗药菌株的产生。

(2)增加硅肥的施用;

随着硅肥的推广使用,硅在促进作物增产提质,提高抗逆性方面的显著效果被认可。硅肥可以使马铃薯产生一种较强硬的硅化细胞,成为天然机械屏障,使干腐病致病菌难以侵染;还能诱发植物产生对病原物一系列抗性反应。此外,钙也能增加表皮的硬度。因此,建议在施入基肥的时候,加入有效硅 25% 以上, 氧化钙含量大于 35% 的硅肥,每亩用量50kg为宜。

(3) 芽孢杆菌具有分布广、抑菌谱广、抗性强、无毒等特点,在农业生产中,芽孢杆菌作为生防细菌对多种病害有防治作用。目前市场上已出现多种产品,对防治土传病害具有较好的效果,大家可以尝试根据不同菌株对不同病害的防治效果,进行合理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