攬獲奧斯卡四項大獎的《寄生蟲》:階級固化背後是底層人民的絕望

最近,第9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落下帷幕,韓國電影《寄生蟲》橫掃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國際電影和最佳原創劇本四個重磅獎項。不僅如此,他還為韓國捧回了第一座戛納電影節的“金棕櫚”獎。

攬獲奧斯卡四項大獎的《寄生蟲》:階級固化背後是底層人民的絕望

這部電影到底有多牛?

它不僅改寫了韓國電影的百年曆史,也改寫了奧斯卡的歷史,它是“最佳外語片”改名為“最佳國際電影”後的第一部獲獎作品,它是奧斯卡歷史上第一部同時獲得最佳影片和最佳外語片的作品!

攬獲奧斯卡四項大獎的《寄生蟲》:階級固化背後是底層人民的絕望

如果你不知道這些的意義,那再看看被他打敗的影片還有誰?

老戲骨雲集的《愛爾蘭人》、小李子和皮特坐鎮的《好萊塢往事》、還有經典名著《小婦人》等等。

最重要的是,他是亞洲電影第一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

那麼,這樣一部影片到底講了些什麼?

-1- 階級分化是一道跨不過去的鴻溝,任誰都很難獨善其身

故事從金家開始,他們一家四口租住在逼仄的地下室裡,手機全部欠費,想用wifi就只能蹲在全家的制高點——馬桶上,蹭附近咖啡店的網。他們掙錢的唯一渠道是一家四口給披薩店折外賣盒。即使有酒鬼半夜在他們的窗外撒尿,他們都不敢吭一聲。

攬獲奧斯卡四項大獎的《寄生蟲》:階級固化背後是底層人民的絕望

相比之下,生活在社會頂層的樸社長一家和他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美麗的花園別墅,有陽光、有草坪,還有大大的落地窗。有司機、有管家,兩個孩子都有私人家庭教師。

明顯的階級分化從一開始就在刺痛每個人的心,然而命運之輪開始轉動,讓本來完全生活在平行線的兩家人突然產生了交集。

金家哥哥基宇經人介紹給樸家的女兒多惠做家庭教師,第一次來到這所美麗的大房子,他就被震撼了,這裡的一切都深深的吸引著他、誘惑著他。

攬獲奧斯卡四項大獎的《寄生蟲》:階級固化背後是底層人民的絕望

於是金家人用盡辦法,擠走了原來家裡的司機和女管家,一家四口全部成了這家的被僱傭者,這一家的“寄生蟲”。

他們的手段並不高明,還有些下作。可是在這個“連一個保安崗位都有400個大學生競爭”的社會,他們的行為好像又那麼理所當然。在生存面前,任何道德底線都顯得微不足道。

就像菲茲傑拉德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所說:“你在評論他人的時候,要記住並非所有的人都有你這樣優越的條件。

哥哥基宇四次高考都沒能考上大學。因為沒有錢,妹妹基婷只能輟學在家。披薩店即使缺人手,可店長為了省錢,就是不肯多招一個人。一家四口無業遊民,他們一直在抗爭,卻始終無能為力。

攬獲奧斯卡四項大獎的《寄生蟲》:階級固化背後是底層人民的絕望

香港曾經做過一檔節目叫《窮富翁大作戰》,讓富人們在5天時間裡體驗窮人的生活,剛開始富人們都信心滿滿,他們覺得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他們不肯付出足夠的勞動和努力。可真正體驗以後才懂得了什麼叫做“生活”,他們每天做著最基礎的工作,端盤子,倒垃圾,週而復始的工作,累到沒有時間吃飯,沒有精力思考,更重要的是即使這樣拼盡全力,掙來的那一點微薄薪水依然不夠吃飽飯、付房租。他們第一次真正體會到身為窮人的悲涼。

正如金家人,他們並不是沒有向上的目標,並不是不想努力過上更好的生活,他們有自己的一技之長。金爸爸開車手法嫻熟,金妹妹很聰明,畫畫好,還是個ps高手,臨時抱佛腳看的心理學理論就能侃侃而談,讓有錢人刮目相看,但是階級壁壘是橫在他們面前最大的障礙。只有卑劣的手段才能讓他們嗅一嗅“上等人”的味道。

-2- 沒有計劃的他們,自己堵住了通往上層最後的通道

通過寄生,他們成功改變了自己的生活。表面上小日子過得其樂融融,對外,他們是有錢人家體面的家庭教師,管家和司機,開著豪車,住著豪宅。在主人全家出去野營的時候,金家人肆無忌憚地在豪宅裡享用著本不屬於他們的一切。舒適的浴缸,鬆軟的床墊,還有寬敞的客廳,可惜這一切都因為一場大雨而結束。

攬獲奧斯卡四項大獎的《寄生蟲》:階級固化背後是底層人民的絕望

雨夜裡,前任女管家突然拜訪,來看自己的老公。原來她的丈夫已經在這座房子的地下室居住了4年3個月零17天。

原來,這世間的醜陋不止一樁。

大雨之下,樸家人的意外返回,又讓這個混亂的夜晚顯得更加漫長。

在前任女管家和金家人互相發現了對方的驚天秘密以後,金爸問對方,你以後有什麼計劃,他沉默了。他沒有計劃,他說,這裡住的很“舒服”,住在這裡,好像這就是自己的家。

攬獲奧斯卡四項大獎的《寄生蟲》:階級固化背後是底層人民的絕望

當金家三口因為樸社長一家意外返回,逃離這所房子的時候,基婷問了金爸相同的問題,金爸也給出了同樣的答案,沒有計劃。

其實有計劃的人生也許是他們唯一的出路,雖然計劃不一定會成功,努力不一定會有結果,但沒有計劃只會註定失敗。

是他們自己,堵住了自己努力向上的最後通道。

攬獲奧斯卡四項大獎的《寄生蟲》:階級固化背後是底層人民的絕望

只是如果可以,誰又願意如此呢。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做“習得性無助”,是指一個人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其實就是說一個人在長久的壓抑、無助之下,放棄希望的狀態,哪怕當希望來臨,他也再沒有勇氣和能力去掙脫困境。

女管家的老公正是這樣的典型,他在地下室住了四年,人間蒸發了四年,可外面的債主仍然在不停地找他,不停催債,慢慢的,他竟然習慣了這樣躲躲藏藏的生活,習慣了地下室的陰暗,放棄了“上去”的希望,甚至覺得這樣的生活很“舒服”。退休金與他無關,生活與他無關,一切都與他無關,他只有“活著”。

金爸在質問他的時候振振有詞,可所有的質問都好像也在質問他自己,明明他們彼此,那麼相像。

攬獲奧斯卡四項大獎的《寄生蟲》:階級固化背後是底層人民的絕望

-3- 在生命面前,他們第一次體會平等

他們都是沒有計劃的小人物,他們都是這個家庭的“寄生蟲”。就像金媽媽說的那樣,當燈光打開,他們就會像蟑螂一樣四下散去。

大雨過後的第二天,豪宅就像什麼都不曾發生過一樣,依舊安靜的矗立在那裡。草地依然茂盛,窗戶依然明亮,陽光依舊燦爛。樸太太準備宴會,想為小兒子多松再次慶生。

可是面對被揭露的真相,誰都知道再也回不到從前了。女管家在爭鬥中死去,帶走了丈夫的最後一絲希望。他第一次在大庭廣眾下走上地面,用石頭砸倒了基宇,用尖刀刺向了基婷。混亂中,又被金媽媽刺死。作為底層人民,他們的生活空間太狹小了,他們互相理解卻又互相傾軋,只能靠踩踏對方來搶奪自己的利益。

多松因為再次看到那雙詭異的眼睛癲癇發作,基婷倒在血泊中血流不止。電影的矛盾衝突達到了頂點,宴會上的所有人都圍著主人家的小孩,卻沒有人管基婷的死活。金爸爸面對樸社長的無動於衷,面對他對他深深地輕蔑,也選擇舉起尖刀結束這一切。

也許只有在生命面前,在死亡面前,他們才能體驗到平等。

最終,一切歸於平靜,房子換了主人,金爸爸躲回了當初的那個地下室,他搶贏了那點卑微的生存空間,卻終日只能生活在黑暗裡不見天日。女管家一家死了,基婷死了,樸社長也死了,這場戰爭裡,沒有誰是真正的贏家。

攬獲奧斯卡四項大獎的《寄生蟲》:階級固化背後是底層人民的絕望

故事總是讓人想起《白夜行》,童年的不堪經歷讓女主人公心理扭曲,為了獲得自己想要的一切,她不惜一切代價的毀滅別人,最後甚至失去了自己唯一可以依靠和信任的人。而她自己,則終生生活在陰影裡,心底永遠有一片別人觸不到的黑暗。她多希望可以在白晝自在行走,就像這裡的窮人們一樣,他們多想像宴會中那些院子裡的人們一樣,可以在日光下,自由自在毫無遮攔的行走。可最終,他們卻只能躲回自己陰暗的角落裡苟活。

攬獲奧斯卡四項大獎的《寄生蟲》:階級固化背後是底層人民的絕望

金媽媽說,富人不是有錢卻很善良,而是因為有錢,所以善良。

金爸爸說,有錢人的孩子身上都沒有褶皺。錢是熨斗,熨平了一切。

在樸社長一家面前,他們卑微又羨慕,階級始終是他們難以跨越的一道坎。


電影中還有幾層隱喻:

1. 寄生蟲

樸社長兩次和金爸爸談到妻子,金爸爸問,你愛她嗎?怎麼可能不愛。每一次樸社長都不置可否。愛是建立在兩個平等且契合的靈魂之間的,而他很清楚,樸太太只是他擺在家裡的一個花瓶,一個為自己生兒育女的工具而已。

金家人和女管家一家都是這個家的“寄生蟲”,而樸太太其實和他們一樣,也是樸社長的“寄生蟲”。

2. 味道

小兒子多松童言無忌,從一開始就嗅到金司機、管家和傑西卡老師(基婷)身上都有同樣的味道。

樸社長說地鐵上的人們也有相同的味道,基婷說這是來自地下室的味道,窮人的味道。

每一次提到“味道”,金家人都有著深深地自卑,最後一次,也正是因為樸社長捂鼻的動作,深深地刺痛了金爸敏感的心,才讓他向樸社長舉起了屠刀。

攬獲奧斯卡四項大獎的《寄生蟲》:階級固化背後是底層人民的絕望

3. 自畫像

影片裡的自畫像到底是誰?眾人都以為那是多松的自畫像,基婷還坑蒙拐騙的告訴社長妻子,角落的黑影代表著孩子內心的創傷。

可事實呢,這是來自地下室男人的畫像,突出的眼睛正是多松恰巧在房子裡看到的那一雙,他是知道這個房子裡還住了別人的,一直都知道。

攬獲奧斯卡四項大獎的《寄生蟲》:階級固化背後是底層人民的絕望

4. 石頭

影片裡,石頭一共出現了四次,一開始基宇的朋友給他送來了這塊“幸運石”,象徵著金家人的“石”來運轉。

第二次,在金家被大雨淹沒的時候,基宇衝進家門,抱走了石頭。他對爸爸說,“不是我粘著它,是這個石頭一直粘著我”。石頭就像他的慾望,當他見識到了上流社會的繁華和舒適,慾望就如影隨形,再也擺脫不開。

第三次,基宇抱著石頭去地下室,也許他希望石頭能為他帶來好運,也許他想用石頭去阻礙自己向上爬的障礙。但可惜,這一次他遭到了反撲,對方用這塊石頭把他自己砸倒在了血泊中。

第四次,也是影片的最後,基宇把石頭放入清澈的溪流中,他已經不需要這樣的石頭給自己轉運。他終於放下了心裡的僥倖,有勇氣去面對殘酷無情的事實。他終於明白,改變命運的從來都不是一塊石頭,而是自己本身。

攬獲奧斯卡四項大獎的《寄生蟲》:階級固化背後是底層人民的絕望

電影中,導演還大量運用了對比蒙太奇的手法,體現故事劇情以及人物內心和彼此間的巨大沖突。

1)

這邊金家四口和女管家一家在豪宅裡爭的你死我活,亂作一團;那邊樸家人因營地灌水,混亂返家。和樸太太口中形容的“混亂”相比,顯然她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亂作一團”。

2)

樸家人在外經歷了野營的混亂後,舒適的回到家中,享受溫暖和性愛,小兒子多松在“美國”帳篷裡“野營”滴雨未沾。

而金家三口回到自己被大雨淹沒的家,家中雨水沒過胸口,生活物品全都飄在水上,他們的家還不如一個帳篷。馬桶不斷向外噴著糞水,就像這已經掩蓋不住的真相,瘋狂的要揭開一切謎底。

3)

大雨過後,窮人們坐在木板上漂著逃離家園,睡到擁擠的體育場;富人們一切依舊,在庭院裡開派對,雨後的空氣格外清新。窮人們等待救助站發的舊衣服,樸太太衣帽間裡的時裝卻琳琅滿目。

4)

雨過天晴的日子裡,房間外陽光明媚,房間內地下室陰暗晦澀。派對上,樸家人和所有的客人都在院子裡沐浴陽光,金家人和女管家一家卻在黑暗裡為生存掙扎。

攬獲奧斯卡四項大獎的《寄生蟲》:階級固化背後是底層人民的絕望

除此之外,故事性本身也有很多對比

1)

樸家人要去野營,樸太太事無鉅細的交代三隻狗的生活習慣,餵食方法。可這些生活在“地下”的人們卻連飯都吃不飽。他們過的還不如一隻狗。

2)

有著小聰明的一家四口用盡心機才嚐到一口上流社會的滋味,人畜無害的女主人卻一直傻傻的享受著一切。

一部電影涵蓋的內容太多,可討論講述的內容也太多,可以說奧斯卡大獎實至名歸!

影片最後,基宇事業有成,買下了那棟房子,父親終於可以正大光明的走出房子享受人生。

可惜,這一切只是基宇的幻想。

導演奉俊昊在接受採訪時說,他們計算過,以韓國人人均3萬多美元的年收入來算,不吃不喝買一棟那樣的豪宅大概需要547年,差不多是1億人民幣。

電影給了我們希望,但也許更多的是絕望。

階級固化、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是全世界人民都在焦慮的問題。

但上升通道其實從未真正關閉,只要心存希望,腳踏實地,我們總會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