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家門口的好學校”,成都有這些舉措進展

著力打造“家門口的好學校” ,提高孩子綜合素質,培養適應型人才…

近年來,成都教育部門多措並舉。

2019年以來,開展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支持四、七、九分別領辦1所東部新城新建學校;重點扶持培育67所公辦初中,打造“家門口的好學校”…

2020年,將重點建設27所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基地;打造國際職教城,培養多樣化人才…

今天上午(13),成都市教育局副局長沈鵬、普通教育處副處長張文、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處處長閆益友繼續連線值守《成都面對面·黨風政風熱線》,就相關舉措最新進展進行了介紹。

打造“家門口的好學校”,成都有這些舉措進展

開展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2019年9月,市教育局印發《成都市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方案》,從初一年級開始實施。初中學生將通過“成都市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記錄管理系統”進行客觀寫實記錄,綜合素質評價檔案將提供給高中學校作為招生錄取參考使用。具體辦法將由高中學校制定並向社會公開。

開展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一方面,有利於逐步改變以考試作為唯一評價方式、成績作為唯一標準評價學生的做法,充分挖掘、體現育人的真正內涵。

另一方面,有利於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初中學生認識、完善自我,積極主動發展並獲得成長。

支持四七九領辦東部新城新建學校

為支持城市發展“東進”戰略,提高新區教育資源公共服務水平,完善新城教育功能配套,市教育局決定由成都石室中學、成都七中和成都樹德中學分別領辦1所新城新建學校,扶持簡州新城、空港新城和淮州新城新建公辦學校,發揮名校引領和示範輻射作用。

目前三大新城學校建設正按計劃推進建設。同時,市教育部門還將支持和指導上述學校和區縣共同做好師資引進、培訓和儲備工作。

打造“家門口的好學校”,重點扶持培育67所公辦初中

2019年11月,市教育局印發 “初中強校工程實施方案”,著力提升公辦初中辦學水平,通過“一年有改進、兩年有改善、三年有改觀”的目標實現,為市民建設更多“家門口的好學校”。

“好學校”:就是把家門口的學校建設成為“學生喜歡、教師幸福、家長認可、社會滿意”的優質學校。從教育專業的角度上也有一套新優質學校的評價標準。

經學校自主申報和區(市)縣教育局遴選,目前全市確定了67所初中學校為成都市公辦初中強校工程實驗校,分佈在22個區(市)縣。市區兩級教育行政部門將通過政策傾斜扶持、名校支持帶動、名師專業引領、專家全程指導、深化教學改革、優化資源配置等,實現提質增效、做強創優。

建設27所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基地

市教育局會同市科技局、市科協啟動實施成都市普通高中學生“菁才計劃”,在全市建立一批創新實踐基地和創新教育載體,構建以培養學校、創新實踐基地、基礎創新學習中心“三位一體”的創新人才基礎培養鏈,構建跨區域、跨部門、跨學校、跨學段、跨學科的協同培養的工作體系,探索具有成都特色的普通高中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模式。

目前市教育局已確定成都七中等27所中學為成都市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基地學校。

其中:確定成都石室中學機器人設計實驗室等13個實驗室為成都市普通高中學生“菁才計劃”基礎創新學習中心。確定四川大學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西南交通大學軌道交通重點實驗室等12個高校、科研院所實驗室和川大智勝軟件有限公司等8家高新科技企業為成都市普通高中學生創新實踐基地。聘請四川大學教授李光憲、姚進教授等20名專家為成都市普通高中學生“菁才計劃”首批導師,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建立“在科學家身邊成長”機制。

這27所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基地學校成立了“成都市普通高中創新教育聯盟”,以成都市普通高中學生“菁才計劃”為依託,以聯盟為平臺,推動成員學校之間在課程、師資、實驗室、科研等方面資源共建共享,共同推進育人方式轉變,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增強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打造國際職教城,培養多樣化人才

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壯大實體經濟,需要數量充足的技術技能人才作為支撐。

目前成都市屬高校中有6所主要以應用型本科和高職院校為主。為了加強職業教育承載技術現代人才培養,成都決定在在東部新城的淮州新城打造國際職教城

國際職教城涵蓋:中職學校、高職院校、應用型本科院校。

如何構建?

一、構建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對接產業發展需求。

二、建設產教融合示範園,爭取將現代職教城建設成產教融合示範園區。

三、著力在‘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上有所突破。

四、優化職業教育發展環境,國家出臺了職教20條,我們也在做前期調研,準備出臺成都的貫徹落實意見。

五、深化市屬高等教育內涵發展,加強市屬高校實驗實訓實習環境、平臺和基地建設,尤其是要推動成都大學向產教融合、辦學特色更加鮮明的方向轉變。

目前,國際職教城建設規劃編制已經基本定型。正在著手會同有關方面支持政策。待規劃批覆後將加強項目招引。


審稿:主編陸晗、編輯張琳、記者李嵐、陳沉

打造“家門口的好學校”,成都有這些舉措進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