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世民没有后来的“贞观之治”,玄武门事件该如何评判?

王先生143036821


历史在以前是胜利者的赞歌,是官家的一言堂,即使没有后来的贞观之治,对于玄武门事件的历史评价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成王败寇,这是自古常理。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每个人对于玄武门事件的认知和理解。


康淇老爸


时至今日,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贞观史臣在玄武门之变的前前后后确实对李世民作了一定程度上的美化,与此同时,李建成和李元吉则遭到贞观史臣不遗余力的口诛笔伐,被描写成了彻头彻尾的昏庸之辈、卑劣小人,甚至是衣冠禽兽。

对此,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引述了《高祖实录》和《太宗实录》中的相关描写,今节录于下。《高祖实录》曰:“建成幼不拘细行,荒色嗜酒,好畋猎,常与博徒游……”又曰:“建成帷薄不修,有禽犬之行,闻于远迩。今上以为耻,尝流涕谏之,建成惭而成憾。”

《太宗实录》曰:“隐太子始则流宕河曲,游逸是好,素无才略,不预经纶,于后统左军,非众所附。既升储两,坐构猜嫌。太宗虽备礼竭诚,以希恩睦,而妒害之心,日以滋甚。又,巢剌王性本凶愎,志识庸下,行同禽兽,兼以弃镇失守,罪戾尤多,反害太宗之能……”正因为两朝实录对建成和元吉极尽歪曲之能事,所以连一向倾向于李世民的司马光也不得不在《通鉴考异》中下了一道按语:“按:建成、元吉虽为顽愚,既为太宗所诛,史臣不能无抑扬诬讳之辞,今不尽取。”

而《剑桥中国隋唐史》也认为:“建成和元吉两个人在正史上都被说得无甚是处。根据这些史书的记载,元吉酷嗜射猎,在战阵上反复无常,又是个好色之徒和一个虐待狂;太子建成则冥顽不灵,桀骜难驯,沉湎酒色。这些贬词至少是传统史料中这一时期的记载对他们故意歪曲的部分结果。”

赵克尧、许道勋在《唐太宗传》中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唐朝官修史书总是把建成与元吉加以丑化,而对世民则尽量粉饰。

直至五代,刘昫等编撰《旧唐书》,也持相同的观点。……所谓‘直书其事’,则未必能做到实事求是。”而牛致功更是在《唐高祖传》中强调,从唐朝的《实录》、《国史》到后来的《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无不受到李世民改史的恶劣影响。他说:“这几部史书,是后来人们研究唐代历史的主要依据。在这几部史书的影响下,高祖缺乏果断处事的能力,李建成庸劣无能,李世民功德卓著,几乎成了妇孺皆知的常识。

由此可见,李世民为了文过饰非而歪曲历史、篡改《实录》的影响多么深远。”

综上所述,贞观史臣确实曾经在李世民的授意下,对玄武门之变前前后后的历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篡改。而篡改的主要方向有三个:

一、对李世民加以美化和粉饰;

二、对李建成和李元吉加以丑化和歪曲;

三、对有关玄武门事件的许多关键性细节加以改动和增删。


古代史钩沉


这个问题好像问的有点不太专业哦[抠鼻]!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从宣武门之变事件当中李世民的魄力,果断,谋划周密,和对权利的那种渴望!就可以提前预判之后的贞观之治时代是必须的。

还是从头说起吧![呲牙]

李世民的老爸唐高祖“李渊”即位以后,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三个人当中,数李世民功劳最大。太原起兵,原是李世民的主意,在以后几次战斗中,他立的战功也最多。李建成的战功不如李世民,只是因为他是高祖的大儿子,每天在家就是学学怎么当皇帝怎么批阅奏章,(就跟现在老师批改作业一样)[打脸]才取得太子的地位。

李世民不但有勇有谋,而且手下有一批人才。(个个都是牛皮克拉斯)[灵光一闪]在秦王府中,文的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号称十八学士;武的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著名勇将。

太子建成自己知道威信比不上李世民,心里妒忌,就和弟弟齐王元吉联合,一起排挤李世民。(成天就想着咋样把这货弄死算逑)[酷拽]

建成、元吉知道唐高祖宠爱一些妃子,就经常在这些宠妃面前拍马送礼,讨她们的欢喜。(这两个货还挺有手段的)[爱慕]!

李世民就没有这样做,李世民平定东都之后,有的妃子私下向李世民索取隋宫里的珍宝,还为她们的亲戚谋官做,都被李世民拒绝了。(看看这才是为人民服务的好官吗)[害羞]于是,宠妃们常常在高祖面前说太子的好话,讲秦王的短处。唐高祖听信宠妃的话,跟李世民渐渐疏远起来。

李世民多次立功,建成和元吉更加忌恨,千方百计想除掉李世民。(这货心眼也太小了吧)[大笑]

有一次,建成请李世民到东宫去喝酒。世民喝了几盅,忽然感到肚子痛。别人把他扶回家里,他一阵疼痛,竟呕出血来。李世民心里明白,一定是建成在酒里下了毒,赶快请医服药,总算慢慢好了。

建成、元吉想害李世民,但是又怕世民手下勇将多,真的动起手来,占不到便宜,就想先把这些勇将收买过来。

建成私下派人送了一封信给秦王手下的勇将尉迟敬德,表示要跟尉迟敬德交个朋友,还给尉迟敬德送去一车金银。

尉迟敬德跟建成的使者说:“我是秦王的部下。如果私下跟太子来往,对秦王三心二意,我就成了个贪利忘义的小人。这样的人对太子又有什么用呢。”说着,他把一车金银原封不动地退了。

建成受到尉迟敬德的拒绝,气得要命。当天夜里,元吉派了个刺客到尉迟敬德家去行刺。尉迟敬德早就料到建成他们不会放过他。一到晚上,故意把大门打开。刺客溜进院子,隔着窗户偷看,只见尉迟敬德斜靠在床上,身边放着长矛。刺客本来知道他的名气,怕他早有防备,没敢动手,偷偷地溜回去了。

建成、元吉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那时候,突厥进犯中原,建成向唐高祖建议,让元吉代替李世民带兵北征。唐高祖任命元吉做主帅后,元吉又请求把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三员大将和秦王府的精兵都划归元吉指挥。他们打算把这些将士调开以后,就可以放手杀害世民。(这是调虎离山的一招好棋啊)[泪奔]

但是结果有人把这个秘密计划报告了李世民。世民感到形势紧急,连忙找他舅子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商量。两人都劝李世民先发制人。李世民说:“兄弟互相残杀,总不是件体面的事。还是等他们动了手,我们再来对付他们。”(看看咱家这胸怀)[我想静静][我想静静]

尉迟敬德、长孙无忌都着急起来,说如果世民再不动手,他们也不愿留在秦王府白白等死。李世民看他的部下十分坚决,就下了决心。

当天夜里,李世民进宫向唐高祖告了一状,诉说太子跟元吉怎么谋害他。唐高祖答应等明天一早,叫兄弟三人一起进宫,由他亲自查问。

第二天早上,李世民叫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带了一支精兵,埋伏在皇宫北面的玄武门,只等建成、元吉进宫。

没多久,建成、元吉骑着马朝玄武门来了,他们到了玄武门边,觉得周围的气氛有点反常,心里犯了疑。两人拨转马头,准备回去。

李世民从玄武门里骑着马赶了出来,高喊说:“殿下,别走!”

元吉转过身来,拿起身边的弓箭,就想射杀世民,但是心里一慌张,连弓弦都拉不开来。李世民眼明手快,射出一支箭,把建成先射死了;紧接着,尉迟敬德带了七十名骑兵一起冲了出来,尉迟敬德一箭,把元吉也射下马来。

东宫和齐王府的将士听到玄武门出了事,全部出动,猛攻秦王府的兵士。李世民一面指挥将士抵抗,一面派尉迟敬德进宫。

唐高祖正在皇宫里等着三人去朝见,尉迟敬德手拿长矛气吁吁地冲进宫来,说:“太子和齐王发动叛乱,秦王已经把他们杀了。秦王怕惊动陛下,特地派我来保驾。”(我原来还以为这个门神就是一介武夫,原来还这么机灵)[捂脸][捂脸]

高祖这才知道外面出了事,吓得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宰相萧瑀等说:“建成、元吉本来没有什么功劳,两人妒忌秦王,施用奸计。现在秦王既然已经把他们消灭,这是好事。陛下把国事交给秦王,就没事了。”(还是这大哥会说话)[大笑]

到了这步田地,唐高祖要反对也没用了,只好听左右大臣的话,宣布建成、元吉罪状,命令各府将士一律归秦王指挥。过了两个月,唐高祖让位给秦王,自己做太上皇。李世民即位,就是唐太宗,一致梦想成真[灵光一闪][灵光一闪]

唉!说了这么多,这就是为什么会有宣武门之变的原因,也是李世民能当皇帝的原因。

至于贞观之治吗!且听下回分解[打脸][打脸][打脸]




观典


历史没有如果,真正的唐朝贞观年间的“贞观之治”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安逸舒适,清净无为,在李世民统治期间,唐朝的军队一直都没有停下征伐的脚步,打服了西边各个部落,和吐蕃和亲,东征高丽没有成功,耗费巨大,与“文景之治”相比都相差很远!不过李世民能听进不同的意见,在老年时期并没有彻底的昏庸,当然跟他对整个国家做出的贡献相比,仅仅是一个不好的小缩影而已!


一个冒牌的读书人


胜者为王败者寇,自古以来历史都是有胜利者书写的



用户54929348370


据史料记载,玄武门之变,也是李世民被逼无奈之举。而贞观之治恰恰认证了李世民的雄才大略,对于改变一些人对玄武门之变的负面看法起到了纠偏的作用。


用户59582393677


那就杀兄殊弟逼宮的罪名,,遗臭万年的昏君。


33009090


如果唐太宗李世民没有后来的贞观盛世,那么玄武门之变他就会被史官写上杀父屠弟、逼父退位、不忠不义的狠毒君王,更难能流芳千古的一代明君雄主。


小龙女5505


会遗臭万年!!!


金钟山民


不影响评判,古代争皇权的斗争很正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