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一個投資人想明白的幾件事

很多自媒體、傳統媒體和智庫都對此次肺炎未來可能對經濟的宏觀影響作出了判斷和預測。作為一名投資人,對於任何重大的事件和後續影響,都應有自己的思考,在此也把自己對於中觀和微觀層面的潛在影響的判斷分享給大家,尤其是投資和創業圈中的朋友,一起探討。



距離SARS 17年了,幾大變遷決定了此次疫情的走勢



評估這次肺炎造成的後續影響,毫無疑問最佳的對標就是17年前的SARS非典疫情。但看到網上很多觀點是此次疾病致死率低、中央發現的早且介入力度大,而且如今又有移動互聯網、大數據、出行實名制等更為先進的管控方式,從而認為此次疫情時間會短於SARS,這恐怕是大大低估了這次疫情的潛在影響。

畢竟,2020年的社會和2003年時所處的社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而這些變化和差異,都將帶給疫情截然不同的發展走勢。

首先,中國人的遷移頻率和活動半徑在過去17年經歷了蓬勃發展。


下表可以看出,不論是私家車、飛機,還是火車尤其是高鐵,已經不可與03年的情況同日而語,整體至少增長了4~8倍。而且這還是按保守計算,比如用汽油消耗量(主要用於私家車,大型貨車和客車主要燒柴油)來衡量道路交通的活動半徑,就並沒有充分考慮電動車的增量,以及節油技術的進步所帶來的額外運力。


疫情之下,一個投資人想明白的幾件事


其次,國民生活習慣的變化,讓個體在公共空間的活動不斷加劇。

十七年間,由於房價上漲不斷推高單位居住面積的成本,這帶來的一個附帶效應就是:人們越來越傾向於把傳統上在家庭中完成的功能,向外部的公共空間進行剝離。

不論是吃飯聚餐的餐館會所(替代餐廳)、還是社交的咖啡廳/轟趴館(替代客廳),亦或是遛娃的兒童樂園/成長中心(替代兒童房和遊戲區),乃至現在面向成人學習用的自習室(替代書房),本質上都是從傳統的家庭空間向專用的公共空間遷移。


疫情之下,一個投資人想明白的幾件事


疫情之下,一個投資人想明白的幾件事


簡單的分析一下餐飲行業的數據,就可以明顯的反映出這種公共空間活動加劇趨勢。

一方面,2018年全國餐飲收入4.27萬億元,佔GDP 90.03萬億的4.7%,2003年全國餐飲收入0.63億元,佔當年GDP13.74萬億的4.5%,雖然佔比類似,但別忘了,當年的公款吃喝經費在其中佔比很高,扣除之後03年居民餐飲消費的GDP佔比會大幅低於2018年的GDP佔比。

另一個方面,按通貨膨脹率或食品CPI計算,2018年4.27億相當於2003年的2億元左右,是0.63億的3倍多,可以簡單理解成普通民眾外出就餐的頻率在18年是03年的3倍多。

無論是遷移頻率和活動半徑的大幅增加,還是個體在公共空間的活動加劇,都為傳染病提升了傳染能力,也帶來了疫情傳播擴散的基礎。

因此當把這次與非典的確診數據作對比時,我們也發現此次疫情規模上升的如此之快,上述兩點也是的底層根源。估計中央政府也是充分考慮到了此次社會環境和17年相比的巨大差異,節前當機立斷做出了武漢封城決定。

疫情之下,一個投資人想明白的幾件事


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再加上考慮到此次疾病高傳染性,長潛伏期的特點,即使中央政府早發現早決策,並有更為先進的技術和管控能力的加持,能把疫情控制在03年SARS的情況也已實屬不易。尤其是2月上旬將可能成為關鍵里程碑,如果此時疫情沒能迎來拐點,說明可能存在四種情況:

  • 一是春運返程高峰引發二次傳播、二次感染;
  • 二是無症狀患者增加,造成更難防控;
  • 三是“患者一般在14天內可暴露病情”的潛伏期不完全有效
  • 四是病毒發生變異;

所以絕不要低估了疫情可能持續的時間,尤其是作為創業者,疫情帶來的經濟活動的凍結以及流動性,對於現金流的挑戰將變的非常艱鉅。

而疫情對經濟的影響程度,除了疫情持續時間外,另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老百姓對應疫情的主觀反應。而在這一方面,如今和17年前也有著巨大的差異。

一是社交媒體的滲透。

信息主導權從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移,這帶來的是更高強度的負面信息轟炸和更容易傳播的謠言,造成精神緊張,容易反應過度、焦慮甚至驚恐發作(Panic Attack);

疫情之下,一個投資人想明白的幾件事


是居民負債率大幅上升。


SARS當年雖然收入水平低,生活條件遠遜於今天,但很多人都多多少少有積蓄,停工停產對自己有影響,但能扛過去,畢竟“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如今居民負債率比03年時提升了15.5倍,佔GDP的比例從18%提升到了52%,接近3倍,意味著居民負債的增速遠遠高於GDP增速。很多人一睜眼就是要還要還信用卡、花唄、京東白條。尤其是不少年輕人,畢業前一貧如洗,畢業後負債累累。


疫情之下,一個投資人想明白的幾件事


負債率上升,意味著對抗風險能力減弱,一旦因為疫情影響收入水平降低、如無薪假期甚至失業,就會面臨個人的現金流問題,大幅降低消費支出是必然之路。創業的朋友,尤其是2C行業的創業也要對這種場景帶來的現金流衝擊做好預防。



疫情過後,社會將往何處去,我眼裡的幾點大猜想



隨著疫情持續時間的增加,對各方面的影響都會逐漸顯露出來,整體看來會有三個階段:


  • 第一階段是各行業的應激性反應帶來的短期影響;
  • 第二階段是民眾預期和心態變化帶來的中期影響;
  • 第三階段是商業形態、產業結構和政府政策的相應變化所造成的長期影響。


短期影響

從疫情被廣泛報道時開始,並逐漸在疫情宣佈結束後的半年內內漸次消解。醫藥、防護耗材乃至保健品的需求大幅上升,搶購、囤積和脫銷成為常態。這個自不必多說。

除此之外的明顯反映,就是在線上場景的大幅增加,尤其是消耗時間(kill time)而非提升效率(save time)的在線產品。各大APP之前在爭搶的國民總時間不再緊缺,原來在出門後路上和出門前鼓搗化妝配搭的時間都被節省下來。最近的例子就是武漢火神山醫院工地建設的直播視頻,同時在線觀看人數近4000萬,遠超各個網紅主播和影視頂級流量的同時在線人數。


疫情之下,一個投資人想明白的幾件事


另外,主動或被動的居家隔離導致的在線遊戲等行業收入大幅上升。手遊《王者榮耀》在大年三十當天的流水為20億元左右。之前,《王者榮耀》的單日流水紀錄為2019年大年三十的13億元,單月流水紀錄為2019年2月的71億,預計這兩個紀錄都將在2020年春節期間被打破。

另外,其他的傳統線下零售,在春節期間向進一步線上遷移,社會零售總額中的在線部分佔比經此一役將進一步增加。但很多消費場景,如美妝、鞋服、奢侈品等,因為不能出門導致需求極大減少,造成整體的下降。

疫情結束後,消費將一定程度上的反彈至高於平常,除了被壓抑已久的民眾報復性消費外,手中缺少資金的中小企業主為了補充疫情期間近乎停滯的商業並回籠現金流,不得不底價大量拋售貨物或大折扣辦預付費卡以吸引消費者,這些不惜成本的商業決策也將成為消費反彈的重要推手。


中期影響


主要體現在疫情結束半年後至1-2年內。驅動中期影響的核心,源於民眾預期變化所帶來行為改變。


被富養的90後、00後們經歷過首次全國範圍恐慌性事件(個人相關性和恐慌感甚至高於08年汶川地震),而體驗了十幾年高速發展的70後、80後可能大概率經歷經濟下行。承平日久的百姓對於不確定性的感知和危機意識的增加,將會極大的調整他們的行為模式。

一是資產配置上的變化,更多的會考慮現金為王,這次疫情帶來的現金流問題,不亞於08年金融危機時的流動性“急凍”。稍微緩和一些後,降槓桿或成為很多人的主動選擇。從消費者的角度,儘可能的減少借貸消費;而中小企業主可能要通過出售房產等形式確保家庭和業務現金流的穩定。金融領域可能呈現的格局是消費信貸業務萎縮,二手房價格下行推動交易相對活躍,而不良資產處置行業的機會增加。

二是社會心態方面會有更強的及時享樂傾向。如同2001年911恐怖襲擊事件後,“末日心態”造成更多的享樂主義。近幾年社會種種不確定事件的累加,加上科比墜機等爆炸性消息,總給人以“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個會先來”的無措感。


如果說之前的“佛系青年”只是因為階層上升的努力屢屢碰壁而造成不再年輕一代不再那麼“入世”,主動追求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而“末日心態”則更進一步的把一代人推向“出世”的邊緣。

這些反映在經濟上,很可能對逆人性的行業,如健身鍛鍊、非剛需教育類(如知識服務等)等產生較大負面影響,而更加有助於民眾短暫脫離現實的遊戲、影視等行業,以及宗教、心理相關的需求可能有更大的增長。

三是職業選擇方面的轉變,前幾年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融資市場預冷後再次遭遇疫情的暴擊,對確定性的追求可能會進一步強化公務員等所謂“體制內工作”在就業市場的地位。相應的公務員考試服務等職業教育行業也會受益於此。


長期影響


將在2年後乃至更長的時間中,從不同角度改變著我們後續的生活。

商業形態上,線上將對線下進一步的替代和融合。這可以很大程度上參考被稱為“中國互聯網第二次啟蒙”的03年非典。當時資本助推下的互聯網行業,雖然剛剛在01年遭遇了非理性的泡沫,非典的爆發重新引燃了互聯網大眾化和商業化的烈火。

那一年網易、搜狐、新浪實現了上市後的首次年度盈利,全球投資者對中國互聯網的興趣也再次萌發,那一年也誕生了QQ遊戲、淘寶網、京東商城等影響了一代人的產品。

而這一次疫情,一方面是讓互聯網對下沉市場進一步加強滲透,更為關鍵的一點是在下沉市場中將很大程度從消費休閒場景進入到生產力場景。

以視頻會議領域為例,過去買單者主要是政府與行政事業單位,但是這一次疫情可能會全面加速中小企業對視頻會議服務的採購。再比如在線辦公類SaaS,在線教育和培訓、多人協作任務管理工具等領域,可能最開始是受限於疫情的無奈之舉,隨著這些線上生產力場景的效率被逐漸認可,會進一步加速轉移到線上。

產業結構上,企業可能不再單純的追求效率,為了更好的應對不確定性,會留出更多的裕量和安全邊際。古典的J-I-T精益生產模式會被重塑,行業中也會出現更多的產業鏈垂直整合,確保能夠滿足極端情況下的壓力測試。

同時,工業方面,為了更好的應對勞動力波動,智能機器人也會更受產業方的歡迎,無人配送和無人工廠將隨著技術成熟而進一步加速應用。農業方面,為了進行更好的庫存波動控制,需要進一步延長保存期,農業深加工可能佔比進一步增加,客觀上減少民眾生活中鮮食的比例。

政府政策上,面對14億人口,超60%的城市化率,如何管理好的衣食住行與災備應急方面更好的提供服務,是人類歷史上都沒有經歷過的命題。

政府也將重新思考城市化規模和治理能力相匹配的必要性,以核心疫區武漢為例,目前武漢作為大量運營型企業的中後臺運營中心,很核心的原因是這裡有著全國最多的高校和大學生,這也是地區政府招商引資的一大亮點,但面對這樣一個千萬級人口的區域中心城市,其他體系如何配套則需要長期的內功修煉。

從另外一個角度,靈活辦公機制、錯峰上下班、員工帶薪休假制度的落實,也會是政府政策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內容。這樣才能減少相關行業假日與平日的運營波動,並確保減少對旅遊、醫療、運輸資源“擠兌式”的消耗,而這些政策都會如同當年的雙休日改革一樣將深遠的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發展。

以上是開腦洞的一些想法,具體如何不妨拭目以待。現在惟願疫情儘快過去,大家回覆正常的安居樂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