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什麼樣的企業能深入人心?

2020開年這場疫情,牽動了無數炎黃子孫的心,人們每天關注著疫情的新聞,期盼著早日迎來擊敗病毒的曙光。

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沒日沒夜地守護著不幸感染的患者們,各地的人們以各種方式援助著湖北,這裡麵包含著無數令人淚目的故事。人們的生活發生著鉅變,企業延遲復工、商場、公園等公共場所關閉,經濟遭受著嚴峻的考驗。每個人在擔憂著健康的同時,也擔憂著自己的事業。

疫情按下了暫停鍵,停止了人員流動,也讓經濟發展面臨著放緩的節奏。很多企業都在撐著,這幾天的新聞也是讓“復工”、“裁員”等職場熱門詞彙充斥著。

疫情過後,什麼樣的企業能深入人心?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就在2003年非典肆虐之後,《時事報告》中有一篇《‘非典’後的經濟走向》一文中的數據顯示,當年非典影響的經濟主要在4月和5月期間,第三產業中的旅遊、餐飲、客運、住宿、零售、娛樂等。而新冠肺炎本次對第三產業的打擊也是很大的。

智聯招聘在前不久發佈的《2020年春節企業復工情況調研報告》中的調研數據顯示,節後求職態度謹慎,34%的求職者處於觀望狀態,12.2%的受訪者明確表示放棄去外省市求職的念頭,還有12.9%的人直接放棄原本的換工作打算。是什麼讓人們更趨於穩定而降低了流動性了呢?

除了大家對疫情過後的經濟形勢不樂觀之外,還有一些人原本對企業的牢騷滿腹,竟然在這場疫情發生後,奇蹟般地治癒了。如果說原來的不滿是內部矛盾,那麼這場突入起來的戰疫行動,就是外部矛盾。當人們關注掉在外部的矛盾衝突上,內部的矛盾就變的渺小了許多。

疫情過後,什麼樣的企業能深入人心?


有人說,2020年有個能發工資的企業,就該感覺幸福了。就像很多人在討論著疫情過後,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還有人在後悔在能外出就餐的時候就該放開了吃。人們這種討論背後,是一種能早日戰勝疫情的期盼,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和對有一份踏踏實實能賺錢的工作而產生幸福感的認同。

那麼,疫情過後呢?當人們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軌道,人們對各種企業在這場戰疫中的表現,有沒有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呢?當人們可以自由去尋找更適合自己的工作的時候,會更傾心於哪種企業呢?什麼樣的企業能深入人心呢?

危機管理水平高

危機管理大家並不陌生,不過一般是應對一些突然發生的威脅到企業利益的事件。這次疫情也可謂是一場危機。對企業的決策力、執行力、信息共享平臺,以及感召力都是一場考驗。

1、決策及時

在面對疫情的快速發展,國家和政府的通知和措施一個接一個,對企業而言,員工休假在家,是否延期上班,如何快速統計員工的各種信息和需求,企業內是否有員工處於疫區?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疫情過後,什麼樣的企業能深入人心?


信息傳遞需要時間,決策不及時的企業會影響到政策的傳達效果。假如延遲上班的通知不早點下發,員工可能已經在返崗的路上了。可能會因此離開了較安全的家門,暴露在車站等人流密集的區域,給員工的健康帶來隱藏的風險,更壞的結果是不同地區返廠的員工到達了廠區,容易交叉感染。

也許決策及時的公司並不能帶來多少好感,但決策不及時的公司,一定不討人喜歡。

2、信息傳達及時

比決策力更重要的是,信息傳達方式。很多時候最基層的員工會被信息“遺忘”。在緊急關頭,人們該選擇什麼樣的通訊工具來發布通知?比如要延遲復工了。企業有郵箱、有微信、有云辦公,企業是選擇在公眾號發個文章,在微信群中喊一句?還是挨個部門經理給每個下屬打電話確保通知到位?

疫情過後,什麼樣的企業能深入人心?


應對緊急事件的信息傳達機制,不僅反映了一個企業能否快速反應、雷厲風行,也更能體現出對員工的重視程度。

我在文章《上下級溝通傳達出錯,引發血案!兩名鐵路局員工身亡》中提到了,“不管事情多麼麻煩,也要儘可能地用正規的信息傳遞渠道,因為正規的渠道是最有效,並且最不容易出錯的渠道。微信群,有很多消息,有些人會把消息屏蔽掉,這樣重要的消息還是謹慎些,不應該發微信群裡。”

在人們越來越依賴信息的社會,對信息傳達不嚴肅的企業,一定不會受歡迎。

有社會責任感

威海有威高集團有限公司,疫情發生後,大家在朋友圈不斷刷新著對它的認知。一會是防護衣的生產在大年初三就已經復工,一會是馳援武漢的物資已發出,一會是5天內完成“威海版小湯山”醫院內部裝修、安裝全部的醫療設備。

疫情過後,什麼樣的企業能深入人心?


疫情過後,什麼樣的企業能深入人心?


疫情過後,什麼樣的企業能深入人心?


這樣的企業怎麼能不讓自己的員工驕傲和自豪?

注重人文關懷

有的企業一邊讓員工復工,一邊忙著和在外地趕不回來的人以曠工為由解除勞動合同。而有的企業,在復工通知發之前,就統計好了能到崗的人數,並準備好了口罩和消毒液、體溫槍等防疫物資,並通知懷孕的人安心在家,暫時不用復工。

疫情過後,更有“人情味”的企業會更受青睞。

在這個漫長的焦慮的抗疫過程中,企業是否真的“以人為本”一看便知。有的老闆冒著企業倒閉的風險,也要讓員工在家待著,不要出門。

疫情過後,什麼樣的企業能深入人心?

而復工第一天,就有的企業宣佈裁員。有的老闆寧可自己砸鍋賣鐵,也要保證員工的飯碗,而有的企業最先裁掉的還是基層,靠著微薄工資維持家用的人。為什麼高層不能暫緩工資發放,先堅持一下?給基層員工點希望?好不容易躲過了病毒,卻躲不過被裁員!

正月十五晚,老鄉雞餐飲董事長束從軒發給員工的視頻中,親手撕掉了多名員工寫的申請不要工資的聯名信,並喊話員工“我就算是賣車賣房,也要千方百計地確保16328名員工在飯吃、有班上。”

試問這樣有責任感的老闆,是不是會獲得更多的支持和跟隨呢?

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黑天鵝》中寫道:

“世界比我們想象的複雜得多,這並不是問題,除非我們大部分人不知道這一點。對待未來,我們習慣於‘過濾’,我們習慣於以為它是正常的、不存在黑天鵝事件,而實際上,未來根本沒有正常可言。它不屬於柏拉圖的範疇!”

在災難面前,一切都經受著考驗。包括春節晚會,臨時加節目,親朋好友臨時改了拜年方式,想回家的人臨時改了行程,企業改了上班時間等等,我們都不是預言家,在事情發生的時候也只能按照以往的認知模式去給合理的解釋。本文也只是小編對未來的設想,並不一定科學,就當是一場討論吧!歡迎大家留言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