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悲情的刺客

史記原文


  荊軻者,衛人也。其先乃齊人,徙於衛,衛人謂之慶卿。而之燕,燕人謂之荊卿。


  荊卿好讀書擊劍,以術說衛元君,衛元君不用。其後秦伐魏,置東郡,徙衛元君之支屬於野王。


  荊軻嘗遊過榆次,與蓋聶論劍,蓋聶怒而目之。荊軻出,人或言復召荊卿。蓋聶曰:「曩者吾與論劍有不稱者,吾目之;試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荊卿則已駕而去榆次矣。使者還報,蓋聶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攝之!」


  荊軻遊於邯鄲,魯句踐與荊軻博,爭道,魯句踐怒而叱之,荊軻嘿而逃去,遂不復會。


  荊軻既至燕,愛燕之狗屠及善擊築者高漸離。荊軻嗜酒,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於燕市,酒酣以往,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於市中,相樂也,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荊軻雖遊於酒人乎,然其為人沈深好書;其所遊諸侯,盡與其賢豪長者相結。其之燕,燕之處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頃之,會燕太子丹質秦亡歸燕。燕太子丹者,故嘗質於趙,而秦王政生於趙,其少時與丹驩。及政立為秦王,而丹質於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歸。歸而求為報秦王者,國小,力不能。其後秦日出兵山東以伐齊、楚、三晉,稍蠶食諸侯,且至於燕,燕君臣皆恐禍之至。太子丹患之,問其傅鞠武。武對曰:「秦地遍天下,威脅韓、魏、趙氏,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涇、渭之沃,擅巴、漢之饒,右隴、蜀之山,左關、餚之險,民眾而士厲,兵革有餘。意有所出,則長城之南,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柰何以見陵之怨,欲批其逆鱗哉!」丹曰:「然則何由?」對曰:「請入圖之。」


  居有間,秦將樊於期得罪於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鞠武諫曰:「不可。夫以秦王之暴而積怒於燕,足為寒心,又況聞樊將軍之所在乎?是謂『委肉當餓虎之蹊』也,禍必不振矣!雖有管、晏,不能為之謀也。原太子疾遣樊將軍入匈奴以滅口。請西約三晉,南連齊、楚,北購於單于,其後乃可圖也。」太子曰:「太傅之計,曠日彌久,心惛然,恐不能須臾。且非獨於此也,夫樊將軍窮困於天下,歸身於丹,丹終不以迫於彊秦而棄所哀憐之交,置之匈奴,是固丹命卒之時也。原太傅更慮之。」鞠武曰:「夫行危欲求安,造禍而求福,計淺而怨深,連結一人之後交,不顧國家之大害,此所謂『資怨而助禍』矣。夫以鴻毛燎於爐炭之上,必無事矣。且以雕鷙之秦,行怨暴之怒,豈足道哉!燕有田光先生,其為人智深而勇沈,可與謀。」太子曰:「原因太傅而得交於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諾。」出見田先生,道「太子原圖國事於先生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逢迎,卻行為導,跪而蔽席。田光坐定,左右無人,太子避席而請曰:「燕秦不兩立,原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聞騏驥盛壯之時,一日而馳千里;至其衰老,駑馬先之。今太子聞光盛壯之時,不知臣精已消亡矣。雖然,光不敢以圖國事,所善荊卿可使也。」太子曰:「原因先生得結交於荊卿,可乎?」田光曰:「敬諾。」即起,趨出。太子送至門,戒曰:「丹所報,先生所言者,國之大事也,原先生勿洩也!」田光俯而笑曰:「諾。」僂行見荊卿,曰:「光與子相善,燕國莫不知。今太子聞光壯盛之時,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兩立,原先生留意也』。光竊不自外,言足下於太子也,原足下過太子於宮。」荊軻曰:「謹奉教。」田光曰:「吾聞之,長者為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曰:『所言者,國之大事也,原先生勿洩』,是太子疑光也。夫為行而使人疑之,非節俠也。」欲自殺以激荊卿,曰:「原足下急過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因遂自刎而死。


  荊軻遂見太子,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頃而後言曰:「丹所以誡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謀也。今田先生以死明不言,豈丹之心哉!」荊軻坐定,太子避席頓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使得至前,敢有所道,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棄其孤也。今秦有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盡天下之地,臣海內之王者,其意不厭。今秦已虜韓王,盡納其地。又舉兵南伐楚,北臨趙;王翦將數十萬之眾距漳、鄴,而李信出太原、雲中。趙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則禍至燕。燕小弱,數困於兵,今計舉國不足以當秦。諸侯服秦,莫敢合從。丹之私計愚,以為誠得天下之勇士使於秦,闚以重利;秦王貪,其勢必得所原矣。誠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侵地,若曹沫之與齊桓公,則大善矣;則不可,因而刺殺之。彼秦大將擅兵於外而內有亂,則君臣相疑,以其間諸侯得合從,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原,而不知所委命,唯荊卿留意焉。」久之,荊軻曰:「此國之大事也,臣駑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頓首,固請毋讓,然後許諾。於是尊荊卿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門下,供太牢具,異物間進,車騎美女恣荊軻所欲,以順適其意。


  久之,荊軻未有行意。秦將王翦破趙,虜趙王,盡收入其地,進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懼,乃請荊軻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荊軻曰:「微太子言,臣原謁之。今行而毋信,則秦未可親也。夫樊將軍,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誠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之地圖,奉獻秦王,秦王必說見臣,臣乃得有以報。」太子曰:「樊將軍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原足下更慮之!」


  荊軻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見樊於期曰:「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今聞購將軍首金千斤,邑萬家,將柰何?」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曰:「於期每念之,常痛於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荊軻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報將軍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為之柰何?」荊軻曰:「原得將軍之首以獻秦王,秦王必喜而見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匈,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見陵之愧除矣。將軍豈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搤捥而進曰:「此臣之日夜切齒腐心也,乃今得聞教!」遂自剄。太子聞之,馳往,伏屍而哭,極哀。既已不可柰何,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


  於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趙人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藥焠之,以試人,血濡縷,人無不立死者。乃裝為遣荊卿。燕國有勇士秦舞陽,年十三,殺人,人不敢忤視。乃令秦舞陽為副。荊軻有所待,欲與俱;其人居遠未來,而為治行。頃之,未發,太子遲之,疑其改悔,乃復請曰:「日已盡矣,荊卿豈有意哉?丹請得先遣秦舞陽。」荊軻怒,叱太子曰:「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豎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彊秦,僕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遂發。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羽聲慷慨,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遂至秦,持千金之資幣物,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嘉為先言於秦王曰:「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不敢舉兵以逆軍吏,原舉國為內臣,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恐懼不敢自陳,謹斬樊於期之頭,及獻燕督亢之地圖,函封,燕王拜送於庭,使使以聞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聞之,大喜,乃朝服,設九賓,見燕使者咸陽宮。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舞陽奉地圖柙,以次進。至陛,秦舞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荊軻顧笑舞陽,前謝曰:「北蕃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慴。原大王少假借之,使得畢使於前。」秦王謂軻曰:「取舞陽所持地圖。」軻既取圖奏之,秦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惶急,劍堅,故不可立拔。荊軻逐秦王,秦王環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非有詔召不得上。方急時,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軻乃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以手共搏之。是時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荊軻也。秦王方環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左右乃曰:「王負劍!」負劍,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荊軻廢,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復擊軻,軻被八創。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於是左右既前殺軻,秦王不怡者良久。已而論功,賞群臣及當坐者各有差,而賜夏無且黃金二百溢,曰:「無且愛我,乃以藥囊提荊軻也。」


  於是秦王大怒,益發兵詣趙,詔王翦軍以伐燕。十月而拔薊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盡率其精兵東保於遼東。秦將李信追擊燕王急,代王嘉乃遺燕王喜書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誠殺丹獻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後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斬太子丹,欲獻之秦。秦復進兵攻之。後五年,秦卒滅燕,虜燕王喜。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在中國已是人盡皆知,這裡不買書包了。今天我們要談的是荊軻刺秦失敗的原因。首先,司馬遷是史記中有過記載,荊軻者,衛人也。先祖曾經是齊國人。先說說當時的衛國吧。衛國作為最初分封的一批姬姓諸侯,侯爵位。主要活動與春秋年代,公園前660年當時在位的衛懿公因好鶴誤國,被赤狄攻破國都。後在齊桓公的幫助下復國,自此一蹶不振戰國初期徹底淪為魏國附屬。公元前254年魏國徹底吞滅衛國。秦昭襄王晚年,在呂不韋的一手策劃之下,嬴異人即位,史稱秦莊襄王。呂不韋把持秦國朝政,隨後在恢復衛國。在國家情誼上,荊軻對秦國沒有任何的敵意,更沒有任何刺秦的理由,甚至他應該感謝秦王幫助衛國復國。

瞭解荊軻刺秦王故事的大多是在高中的課本上讀到,課文的記錄和史記戰國策亦有過大區別。課文記載秦將王翦攻趙,太子丹俱,請問荊軻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荊軻回;“微太子言,臣願得謁之,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夫今樊將軍,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誠能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之地圖獻秦王,秦王必說見臣,臣乃得有以報太子。”戰國策記載此事為,因秦攻趙,太子丹由秦逃回燕國,向師父鞫武尋求對策,鞫武回覆秦國強大,已攻佔韓國,威脅趙、魏,易水以北怕再無寧日。隨後秦將桓齮(樊無期)因肥下之戰敗於李牧之手逃亡燕國。太子丹收留了他。鞫武勸告太子丹說“你不能收留她,秦王殘暴,對燕國虎視眈眈,這已經能讓人心驚膽戰了,如果現在他知道了樊無期就在燕國,這不是就像把肉丟在餓虎經過的路上,這樣的禍患就是管仲、晏嬰在世也沒辦法挽救的。你還是馬上請樊將軍去匈奴,然後想辦法殺了他。隨後我去三晉之地聯合他們,南下聯合齊楚兩國,北上聯合匈奴共同抗擊秦國,我想這樣就可以了。太子丹說,老師你的計劃執行起來花費的時間太過長久,我實在太著急了,一刻也不能再等。樊將軍過來投奔與我,我怎麼忍心拋棄我可憐的摯友,讓他去匈奴呢?老師你還是想想別的辦法吧。鞫武說,燕國有位田光先生,他深謀遠慮,勇力過人,你去找找他吧。戰國策詳細的記載了太子丹見田光的過程“太子跪而逢迎,卻行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 坐定,左右無人,太子避席而請”只是戰國策對太子丹初見田光時的描寫。當他與田光談起燕秦之事時,田光說“臣聞騏驥盛壯之時,一日而馳千里。至其衰也,駑馬先之。今太子聞光狀盛之時,不知吾精已消亡矣。雖然,光不敢以乏國事也。所善荊軻,可使也。”田光的意思是,我聽說千里馬在精力旺盛的時候,可以一日而行千里。等到他衰老的時候,就連最劣質的馬都比他跑的快。現在太子你聽聞的都是我年輕時候的事了,不知道我現在已經年老力衰。但是,我田光不敢推辭國家的大事,所有把我的朋友荊軻推薦給你,他可以幫助你完成心願。太子丹說好,請田光為自己引薦荊軻。田光出門之時,太子丹言“丹所報先生,所言者,國大事也,願先生勿洩也”田光俯而笑曰“諾”太子丹表面上的禮賢下士,實際上只是因為對他自己有好處,最後出門的告誡又表現處了對田光極大的不信任。這也是田光見荊軻後自殺的直接原因。同時,太子丹的不信任也表現在後來對荊軻的再三催促之中,也是他的不信任,導致後來的荊軻在準備不充足的情況下倉促出發,致使最後刺秦計劃的失敗。

回到正題,記載田光見荊軻後說“在燕國人們都知道你我二人交好,。現在太子丹因為聽說了我年輕時的一些事 ,想讓我幫著他出謀劃策,卻不知我現在已經老了。我希望先生可以代我幫助太子丹謀劃大事。請你和太子丹見個面吧。”注意這裡說的,田光並沒有告警荊軻太子丹到底是因為什麼事去有求於自己,單說了讓荊軻去見太子丹。隨後,田光說起了臨走時太子丹的告誡。他對荊軻說,這是太子丹對自己的不信任啊,為人做事卻不能得到人的信任,這不是有氣節的俠客。他準備以身來告訴太子丹自己不會洩密,同時準備用自己的死來刺激荊軻,希望他不會拒絕太子丹的要求。他對荊軻說“希望你馬上去見太子丹,告訴他我已經死了,不會把秘密說出去”隨後自刎而死。

荊軻見太子丹,言田光已死,表明自己不會將計劃說出去。原文太長在這裡就不說了,單說太子丹對荊軻說出自己的刺秦計劃後荊軻的反應。“久之,荊軻曰;“此國之大事,臣駑下,恐不足任使。”這裡明確的看處出,太子丹說出刺秦計劃後,荊軻經過了長時間的思考委婉的拒絕了。在好友田光以死相托的前提之下,荊軻仍然沒有一口答應太子丹的要求,可見,初期荊軻並不想去秦國,刺殺秦王。戰國策原文記載,太子前頓首,固請無讓,然後許諾。意思就是太子丹上前下跪叩頭,堅決請求,荊軻才勉強答應。

公元前228年,秦將王翦攻破趙國邯鄲,兵臨易水河畔。太子丹於荊軻都知,刺秦之事已迫在眉睫。然而,去見秦王還需要有足夠打動他的重禮。計劃中,燕國都亢地區的地圖算是一個,但地圖尚不足於讓荊軻靠近秦王身邊。在荊軻的計劃中,第二件禮物就是逃亡在燕的秦將桓彝的人頭。此人也就是樊無期。此時的太子丹卻猶豫了,或者說他是因為自己的名聲不願親自去殺樊無期。因為他清楚,自己不去,荊軻一定會去找樊無期。果然,荊軻隨後去見樊無期,說出了自己的計劃。或許,當荊軻說完自己的計劃之後,樊無期已經明白自己必死無疑。如果自己逃走,定然為天下人所恥笑,然後被秦燕兩國追殺。不逃,恐怕也會很快死於非命。或許是他累了了,已經厭倦了這種逃亡的生活。父母、同宗同族被秦王全部殺掉,自己又被秦王懸賞萬金,邑萬戶追殺。荊軻給了自己一個機會,一個可以向秦王報仇的機會。想明白了這些,樊無期拔劍自刎。作為前秦國大將樊無期所想這些,荊軻是不會考慮的。連他自己或許都沒有想到這麼順利就能勸服樊無期。樊無期懂政治,更加懂政治家的手段和卑鄙。樊無期死後,太子丹趕來伏屍而哭,極哀。這是戰國策描寫樊無期死後太子丹的反應。但是,太子丹還是砍下了樊無期的人頭,用匣子收好。古人講求講求死者為大,如果真如太子丹所說,“樊將軍窮途末路才來投奔與我 ,我不忍心因為自己的計劃而做這種背信棄義的事情。”那麼他怎麼會忍心去毀壞朋友的屍體。所以,所謂的禮賢下士不過是政治家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擺出的姿態罷了。所以樊無期所設想的完全有可能成立的。

禮物準備好了,現在開始準備行刺的工具以及人員了。太子丹以百金取得趙國人徐夫人的匕首,並且讓工人用毒藥淬鍊,拿淬過毒的匕首來找人做實驗,只要刺破皮膚,流出一點血,那個人就會死去。武器的問題解決了,現在是人員的問題了。計劃中,荊軻作為燕國正使,他還需配備一位副使。見到秦王之後,正使持裝有樊無期人頭的盒子上殿,副使持藏有 毒匕首的都亢地區地圖上殿。接近秦王之後 ,由副使持匕首刺殺,正使輔助。在副使的人選上,太子丹打算用燕國人秦舞陽,荊軻則通知了自己遠方的朋友,正在等他過來。正是這次的等待,讓太子丹產生了懷疑,他覺得是荊軻怕了 ,不敢去秦國,所以編出了一個遠方的朋友未到來拖延時間。太子丹對荊軻說:“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丹請先遣秦舞陽。”荊軻的反應是什麼呢?原文記載;荊軻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僕所以留著,待吾客與俱,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這裡可以看出,臨出發前,荊軻於太子丹大吵一架,負氣而走。這一走更像是對自己的朋友,對慷概赴死的樊無期一種交代。易水送別,荊軻說出的並不是什麼豪言壯語,而是那句千古流傳的:“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他對刺秦本來就沒是意願,他是硬被田光推到了這種境遇。或許他在之前還會感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可是最後的懷疑讓他對太子丹徹底的失望。他之所以赴秦是為了給田光一個交代,讓世人知道田光沒有看錯人。同時也給樊無期的慷慨赴死一個交代,證明自己沒有騙他。或許到了此時能不能完成任務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


最悲情的刺客_荊軻


刺秦失敗最關鍵的失誤在於太子丹的目光短淺,他在初見荊軻時曾談到“丹之私計,愚以為誠得天下之勇士,使於秦,窺以重利,秦王貪其摯,必得所願矣。誠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之侵地,若 曹沫之餘桓公也,則大善矣;則不可,因而刺殺之。彼大將擅兵在外,而內有大亂,則君臣相疑。以其間諸侯,諸侯得合從。其償破秦必矣。”在太子丹得計劃中,最後是能夠挾持秦王,逼他交還侵佔得六國土地。成就像春秋時期曹沫挾持齊桓公一樣的效果。如果不行,再殺掉他,引起秦國內部混亂,然後六國再次合縱攻秦,必定能打破秦國。就是因為這個念頭,導致後來荊軻錯失了殺死秦王的機會。這裡同樣也說明了太子丹思想的幼稚以及缺乏政治敏感度。曹沫挾持桓公要回失地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於特殊的國際形勢,當時的齊國在桓公管仲的治理之下,國力日漸強盛。漸成霸主之勢。齊魯大戰,三戰三捷。莊公請和,雙方盟於柯地。齊桓公與魯莊公與壇上歃血之時曹沫攜短匕闖上挾持桓公,逼他發誓,會盟結束歸還魯國失地。迫於壓力之下,桓公答應了曹沫的要求。但是,依據周禮,被人脅迫之下的誓言是可以不作數,返回的齊國的桓公就打算反悔。管仲勸阻說;“不可。夫貪小利以自快,棄信於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與之。”管仲勸桓公取信於諸侯,被挾持的誓言都會遵守,還要什麼承諾不能做到。曹沫能成功是因為處在了特殊的時間、特殊的歷史條件之下才會出現的結局。而此時,戰國末期,這種信守承諾的事在惠文王時代以張儀欺楚改變,想要讓荊軻隻身入咸陽,還能帶出六國失地,這完全是不可能做到的事。然而太子丹卻天真的以為只要挾持秦王,就能要回六國失地 。這裡表現出了他思想的幼稚和對政治的卻乏高度的敏感性。

故事的結局大多人都清楚,在明知必死的結局中荊軻依然踏上通往咸陽的路。他是一個士人,他堅守了自己的底線,為了一個士的尊嚴,為了對朋友的意氣和承諾。但是對於太子丹,他沒有給他任何的承諾。他對他所謂的知遇之恩在最後那次的吵架中已消磨殆盡。秦宮中,先是秦舞陽的怯場讓原本計劃中的雙人只有一人接近秦王,圖窮匕見,原本最為的完美的刺殺時機在太子丹想生擒的念頭中喪失。那是一支淬過劇毒的完美兇器,只要刺破一點皮膚,秦王就必死。可是到荊軻被秦王揮劍斷腿之後仍然沒有碰到秦王,或許從開始都沒有想過要去殺死秦王。當秦王提著帶血的劍向他慢慢走來之時,他奮力帥出了手中的匕首。秦王只是偏頭躲過。換位思考,當你處於同樣的局勢之時,你明知匕首劇毒,見血封喉,你會去仍人身體上最難打中的頭部位置嗎?荊軻作為一個俠客,近距離之內飛刀的功夫是最基本的功夫。何況還是他的最後一擊。後人說有人說可能是荊軻的功夫太差,但是田光能推薦他來做這個刺客,可見他的武功雖算不上當時頂峰,但也絕對不差。秦王嬴政作為一個君主,他肯定是沒什麼時間去練武,就算有,也只是最基本的防身之術。我們做個設想,或許荊軻就根本沒有打算要去刺殺秦王。至於扔出的最後一刀,可能更多的是為了田光、為了樊無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