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一個人會不會喝茶?

三郎的Vlog


沒有一個人不會喝茶。茶葉的本質是飲品,都會喝,會喝水就會喝茶。如果說看一個人能不能喝懂茶或者說會喝茶的境界,這就要兩個方面來說了。

首先是對茶葉的產品本身的屬性,就是能夠判斷一款茶葉的好壞,不能說很準確的給出茶葉的市場價格或者茶葉本身的價值,只要對喝的這款茶葉的理解,對於茶葉色香味形的描述,是否到位,比如一個說紅茶要殺青,那一看就是不懂茶,或者說對茶的感官描述,對茶的醇和、順滑、濃厚等描述的準確 ,那一定就是經常喝茶的人。還有就是形式上的,比如泡茶的方式、行茶的禮儀,品茶的方式都很專業,那一看就是很會喝茶的人。

另外一個方面就是茶葉的文化屬性和精神屬性,比如感受到喝茶帶給身體的反應,或者從與人一起品茶交流,感受到美好的心境。茶是可以讓人心靜下來的,如果能夠從一杯茶中領悟一些東西,是自己有所提升,那就是極大的 收穫了。


半閒浮茗


看一個人會不會喝茶,看幾點。一是看他喝茶的外在方式。比如,是用玻璃杯一泡喝一天,還是用紫砂壺泡起了功夫茶,或者玩得更高深,整個宋代點茶法。二是看他對茶的理解,茶行業有一個怪現象,三天為師,好為人師——入茶行業才三天,學了幾招,在從不懂茶的人眼裡,還是很有殺傷力的,容易被人誤以為入行很久;二是茶行業的人,在比較容易得到別人以為高深的眼光中,也更易好為人師。

其實,喝茶的形式並等於會不會喝茶的標準。並不是用紫砂泡的人,就比用碗喝的人懂茶。因為有些人用紫砂也不一定太懂,只是裝個樣子。而用碗泡茶,也有講究的,專門就有一種碗泡法的專業喝法。

而對茶的理解,也不是越高深越好,關鍵在於抓住核心。比如一個重要問題,喝茶究竟主要喝什麼,喝外形?喝香味?喝山頭?喝年份?——其實,這在茶界早就共論,喝的主要還是口感,無論是陸羽的《茶經》,還是近現代的茶界大師,都認同這一說法。於是,那種在水中開花的茶,那些唯山頭論者,其實就是在細節上過度追求,而未抓住問題的本質與核心。

總結一下——

殺豬殺屁股,各有種的殺法。喝茶也一樣,方式不論,適合就好。對的人時空裡,對的形式下,只要泡的方式合適,就是會喝茶。

而在茶的理解上,也是要去未存骨,去霧存真,抓本質為上者。





茶者劉吉雲


什麼是會不會喝茶?茶,誰都會喝。茶,有許多人不愛喝。

一個愛喝茶的人,她一定是很喜歡茶的人,因為喜歡,所以會學習和了解有關茶葉的知識。有句話說得好:一入茶行深似海。也許當時她只是想喝一下茶的味道,女人一般就從花茶,花果茶,養生茶,美顏茶開始,然後接觸到了紅茶,綠茶,白茶,青茶,烏龍茶,普洱茶。漸漸的對茶葉有了興趣,於是去結交了做茶葉的朋友,從偶爾去喝一次茶到經常去喝一杯茶。然後發現生活已經離不開茶葉了。

經常喝茶的人,由於在品茶的時候,要靜靜的細品茶葉的韻味和香甜味,時間久了,就發現自己的性格越來越柔和,品味越來越高,心也越來越靜,看待事物的眼光也越來越包容寬廣。

於是,每次喝茶會習慣性的先看幹茶,再聞杯香,然後一口一口品飲茶湯,把每一泡的滋味都細細的珍藏在心裡。

後來,不知不覺中,你已經在別人的眼中成為了一個會喝茶的人,身邊的人喜歡聽你說茶泡茶,也喜歡上了你這不愛微笑的小姑娘


劉鈴言


當一個人把喝茶當做一種習慣、一種情懷、一種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儀式感時,我相信這個人一定會喝茶。

要想把一杯茶喝出滋味,喝出愉悅,是要有一份心情,一種態度的,有了喝茶的態度才能感知茶的溫度,也才能喝出情懷,品出茶的真諦。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茶在杯中沉沉浮浮起起落落,無論曾經怎樣的濃烈,終究是要歸於平淡,在喝茶中尋找一份安寧與祥和是一件愜意的事情。

會喝茶的人有幸得到一份心儀的茶,它一定不會隨隨便便就把它泡了,他會邀集三五好友談天說地慢慢的品嚐箇中滋味,一起享受品茶帶來的快樂。

首先,他會根據茶的種類確定泡茶的茶具,是用蓋碗還是紫砂,是煮還是泡......愛喝茶的人絕對不會辜負一份好茶,一定會用最好的茶具泡最好的茶。

其次根據茶葉的品質確定茶水的溫度和泡茶的時長;“三分茶七分水”這是茶人最講究的,沒有好水絕對泡不出好茶,要不然就是對好茶的褻瀆,寧肯不泡。



再次就是品茶了。當一口香茗沁入心脾,那感覺就如同初戀般的際遇,人醉了,醉在心裡,醉在情裡,醉在時光裡......


嘉漁兒的慢生活


看一個會不會喝茶,分別從三方面來體現:

第一,看茶。茶的類型有多種多樣的,而從中看出茶的出處、品質好壞、功能功效者,肯定是對茶有著深厚的理解的。

第二,泡茶。泡茶不是簡單的倒進開水就可以了,更多的還要對泡茶工具、泡茶時間以及手上敏捷的動作相結合,對該泡茶時一系列動作熟練者,自然對喝茶不會太過於陌生。

第三,品茶。品茶注重的是色香味俱全的最終檢驗,一個人在品茶時娓娓道來,不斷地表述茶的不尋常之處,那這個人必定是會喝茶的。



湘子111


看一個人會不會喝茶,我個人的判斷並不複雜,其實也是自己對茶葉的認識,鮮香甘潤,色香味形。這是對茶葉也好,喝茶也好最簡單的認識,我是把茶葉歸類到食品副食品行列的,所以聊天聊茶的時候也經常用食品安全的基本辦法去分辨茶葉的優劣。

我對顏色的要求,色要活,不管是紅茶還是綠茶,氧化得灰濛濛的是存放時間過長了,有些過度烏黑髮亮的有工藝處理等等,湯色呢透亮,渾濁的不是好茶,醬油湯更不是。

香味就簡單點舒心的香味,豆花香是上選,其他清香,甜香等不限。但是牛皮哄哄的腐木,發黴,青臭等除外。

味道呢,茶葉喝起來不苦澀,甘潤。所以我一般只喝芽級茶葉,吃菜都吃白菜心呢,大葉子茶老梗茶就少點吧。

形狀也不復雜,完整,完整,完整。葉子要完整,芽級呢成成朵成形最好。特別指出一點像祁紅這樣的工藝碎茶例外。

最後最重要一點保質期,茶葉是農產品有機物,容易氧化變質受潮,保質期自然是要的。吹噓越陳越好,不要保質期,發黴也是山頭年份的,對不起我當不是騙子就是傻子,再不濟也是裝犢子。


龍井茶痴


喝茶?

誰不會喝茶?

老百姓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茶排末尾,是生活最後的必需品,渴了就喝唄,有啥不得了!但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茶,不再是僅僅滿足一般生理上解渴需求,已上升到一種文化,且愈演愈烈,稍不留神就可能被劃成了茶文盲!


前些日受朋友之邀,去茶樓與一大師談點事,我汗流浹背趕到時,大大的楠木茶桌邊上已座了七八個男女粉絲,大師面色和悅叫一姓何的女士給我們上茶,身著旗袍的何女士起身用茶夾給每個人洗杯燙杯,然後用精緻的紫砂壺慢慢給每個小碗杯注入清亮的茶水,氣氛莊重肅穆。



剛放上茶船的小杯還沒來得及推到身前,口乾舌燥的我就抓起微型小杯一飲而盡,端起紫砂壺又欲再倒。猛然間感覺有些不對,抬頭觀望,發現在大師的的帶領下,大家正搖頭晃腦深聞茶香,然後右手端茶左手蓋住嘴上方輕呷慢嚥,突然間感覺有些尷尬,不知是否該繼續解渴還是慢慢等待。這時何女士悄悄來到身邊,聲音溫柔,話語分量極重:喝茶是一門藝術,是一種文化,你要慢慢學到!



學?我喝了幾十年的茶了,還需要學?她使給我使了一個眼色叫我看她示範,她用蘭花指輕輕端起小茶杯 雙手搭棚把茶水輕輕送到嘴邊優優雅雅的喝了下去。身著旗袍的她側面看上去身材凸凹有致,雙手也正好遮住了她凸起的小齙牙,突然想起王朔那懵逼的眼神:——“看上去很美!”,她若是穿上和服看上去可能會更搭。繁瑣的花式一點解不了我近渴,事情沒談成,茶也沒喝舒服便早早便告辭了。


其實他們這喝法並非是什麼中國茶道,也不代表中國的茶文化,應屬日式茶道。中國臺灣、潮州的人愛這樣折騰,臺灣又是受日本茶道的影響,日本人的茶藝也是從中國過去的,只不過他們把茶藝增添了更多規矩改稱為茶道。



再多的規矩門道,如果自身沒有淨心放下,也進不了茶的文化世界。現在很多老闆都在辦公室或家裡置辦了功夫茶,一邊跟你談茶的品質,茶的價格,一邊在電話裡破口大罵下屬工作不得力,顯然沒有品出茶的真正韻味。關於中國茶文化的精髓,我很推崇茶學家莊晚芳先生歸納的基本精神:“廉、美、和、敬”。



周作人先生則說得更隨意:“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為忙裡偷閒,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



再看鄭板橋如何喝茶: “茅屋一間,新篁數竿,雪白紙窗,微浸綠色,此時獨坐其中,一盞雨前茶,一方端硯石,一張宣州紙,幾筆折枝花。朋友來至,風聲竹響,愈喧愈靜"。他們喝茶無不透出至清、至廉來。如果茶為富貴奢華之品,這些傲骨定是不會喜歡的。其實茶文化更多是一種意境,人們說的文人身上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茶與之相配意境內涵更為豐滿。關於這方面的深入解讀,專家大師有更多專業闡述,可搜查觀看。


過於注重花式喝茶也不過是一種茶藝,茶技,甚至會讓人覺得矯揉造作。什麼喝茶必備茶器,科學喝出茶的微量元素,更容易讓人覺得是商業炒作。


茶!畢竟是個飲料,一種清苦帶醇的飲料。先喜歡、先上癮吧。你完全可以在家裡獨自泡上一杯自己喜歡的茶,隨茶葉的翻滾沉澱,去苦香繚繞的茶霧裡尋找仙知仙覺,再去領悟文人們那些淡泊名利,寧靜致遠,優雅淡然,淡淡的喜歡便開始慢慢升起。如果上是不了癮,無論茶司儀、茶姑娘、茶教授,茶學院都搞不了多久。反正我是一個有嚴重茶癮的人,跟乾隆皇帝一樣 ,“君不可一日無茶”。對茶,是一往情深。更希望幾千年傳下來茶文化不要變了茶的本味!


錦清霖


茶,在中國,是神一般的存在。

它即能接地氣的出現在市井貧窮人家,

也會被達官貴人們奉若上品。

而更妙的是,整日珍饈玉食的富貴人家不一定就會喝茶,而貧窮困苦的人家也不一定不會喝茶。

茶,只願意跟尊重它懂它的人交流、親近,帶給他無限美好的體驗。

那麼,一個人究竟會不會喝茶要怎麼看呢?

竊以為可以從以下幾點來看:

一、形

何為形?就是從外在的、表面的一些現象來看。

比如,茶器茶具。器具不在於是否足夠名貴精美,而在於喝茶的人是否足夠用心養護。

會喝茶的人,他的茶器茶具一定是乾乾淨淨、擺放得當的。而一些所謂的老茶客,會特別強調,茶杯茶壺不要洗得太乾淨,要讓茶垢留在杯上壺上,這樣即使白開水衝下去也會有茶香,餘並不以為然。

再比如,泡茶時的姿態氣質。雖說並不是每一個人泡茶時都能動作優雅,但是真正用心喝茶泡茶的人,都會給人一種氣定神閒的感覺,看他泡茶,可以說是一種享受,是引領你漸入品茶佳境的前奏。

二、態

態,是指對待茶的態度。

大家都熟知“柴米油鹽醬醋茶”,茶就是中國人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通的東西,口渴了,泡杯茶來喝是最正常不過的了,要什麼態度呢?

是的,這是茶的實用性,它能解渴,甚至關鍵時候還能解毒,有時候還能治病。我們只要瞭解不同的茶的特性,就能好好的運用茶,讓它充分發揮作用,這是因為你瞭解茶,所以茶就能幫到你,是茶對你的回報。

但咱們還有一句“琴棋書畫詩酒茶”,此時的茶,是極風雅的,而中國茶文化的無窮魅力也正由此而淵源傳承,不斷昇華。

此時的茶,則具有了更多的藝術氣質,蘊含了深厚的文化。此時飲用茶,更多的時候不叫“喝茶”,而叫“品茶”,有時候也叫“吃茶”。“吃茶去”,有一種超然的調皮,透出一種安於閒適恬淡生活的心態,在這紛繁浮躁的時代,是大多數人的嚮往。

一個愛喝茶、會喝茶的人,在泡茶的時候,會自然的流露出對茶的尊重,泡茶之前,會認真的溫壺洗杯淨手,認真的收拾好桌面茶席,同時也收拾好心情,準備進入到享受品茶的狀態。

餘一直認為,只要你認真的對待茶,那麼茶一定會不斷的回報你美好和驚喜。

三、意

有言云:禪茶一味。

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演進,茶几乎成了禪天然的具像反映,喝茶似乎可以較直觀的闡釋很多關於禪的道理。

所以,喝茶,很多時候也被賦予了禪意。

一個會喝茶的人,往那兒一坐,就能創造一個安靜卻又輕鬆的意境,會讓旁人自然而然安定下來,準備好品飲香茗。

四、識

一個會喝茶的人,一定會具備一些基礎的茶葉知識,識得茶的種類,辨得茶的優劣,才能懂得什麼樣的茶該用什麼樣的器什麼樣的水如何去泡才能好喝,才能把茶的特性激發出來。

如果一個人以上四點都做得不錯,他即使不能對茶說出什麼成篇的道理典故出處來,他也是個會喝茶的人;反之,一個人談到茶的時候,就算口若懸河,妙語連珠,但是以上四點做得不好,餘也並不以為他是個會喝茶的人。






好物成悟


要看一個人會不會喝茶,你首先要看他(她)喝茶時的整體外在表現。一個人喝茶時,茶葉知識娓娓道來,哪個山頭,形香色葉底如何如何,他就是會喝茶的人嗎?

非也——他是個有茶葉品評知識的人,但他卻不一定是個喝茶的人!

喝茶是什麼?是為了解渴嗎?是為了瞭解茶葉知識嗎?前者僅僅是喝茶,後者僅僅是在學習!

一個會喝茶的人,之所以喜歡喝茶,肯定不僅僅是為了解渴,不僅僅是為了學習茶知識!

一個會喝茶的人,喝茶對於他而言,代表一種生活方式,代表一種文化情懷,代表一種靈魂對話!

他也許靜靜坐在那裡,看似隨意卻很虔敬地端起手中的茶杯,一言不發,悠閒自在地慢品細嘗,如品一杯美酒,完全陶醉於其中。

他也許隨意而坐,隨著每一口茶湯入口,不急不躁地向你一一道來:這款茶好在哪裡?你會跟隨著他飽含真情之語,與他同遊佳茗妙境,亦步亦趨地體會那美好感覺!

真正會喝茶的人,他靜若處子時,是因為他已沉醉其中;他口若懸河時,是因為他己樂在其中。

遇上一杯好茶,再遇到一個會喝茶的人,此時此刻,亦復何求?




珍草養生閣


一杯品嚐、二杯解渴、三杯如牛喝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