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一農民家避雨,問他姓啥?老農回答後被立即封為“牧馬千戶”,為什麼呢?

秉燭讀春秋


朱元璋這個人真的是比較古怪的,因為一句話的好與不好就讓一個人的命運徹底的改變,曾經朱元璋微服私訪走訪一個瓜農之後,因為瓜農的一句話便把瓜農給殺了,而如今朱元璋在一個農民家中避雨,也是因為一句話便封這個農民為“牧馬千戶”,真的是一句話就可以改變命運的時代啊,當然可以有這個運氣也算是實力的一部分了。



朱元璋建國之後就開了建造自己的陵墓,動用了很多的民工,在差不多建好之後朱元璋還是不放心,決定去看一看,看完之後朱元璋就說皇帝陵墓一定要派人看守,不然的話盜墓賊猖獗,豈不是連自己的墓穴也被盜了,朱元璋很忌憚這一點,所以就派人去看守,在查看的過程中,朱元璋發現陵墓附近植被茂密,很多野生的動物。



也算是比較熱鬧,皇陵建在這裡是對的,因為比較有靈氣,所以現在的有很少發現明代的皇陵,朱元璋看到這一番景象之後就龍顏大悅,說不準人們去捕殺這些動物,正好也就有守皇陵的人去管理,同時朱元璋還想在這裡建立一個馬場生產所需的御馬,朱元璋覺得如果別的動物可以生活的自在,馬兒在這裡必然也是活的舒服,但是這個養馬的千戶的人選卻遲遲定不下來。



但是在朱元璋看的時候突然下雨了,於是便隨意走到附近的一個人家去躲雨了,後來便和農民聊了起來了,還用茶水招待了朱元璋,朱元璋見其人和善便問其他叫什麼名字,這個農民便說道:董茂,朱元璋一聽,這名字好啊,茂是茂盛的茂,而董字一拆開就是草,千,裡,這不是暗示的可以利用那裡優質的繁茂的水草養出千里馬嗎?於是便把董茂任命為“牧馬千戶”。



其實關於朱元璋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還有什麼因為和尚的一句話便保住的全寺的人性命的,所以只是當做故事聽一聽便可,當然如果真的有這樣的事情還是很不錯的,當然這個農民的名字的確也取得很好,同時也說明了朱元璋愛自己的子民,當然那些因為一句話就殺了瓜農的也許是為了抹黑朱元璋的,當然也反應了封建社會的君主專權的弊端。


史中醉


朱元璋創造了一個奇蹟——他曾經只是一個吃了上頓沒下頓的乞丐、和尚,可是,最後卻只用了15年的時間打敗了所有人,當上了俯視一切的皇帝。

他開創了一個享國276載的明朝,恢復了漢人衣冠,可謂是千古之功。

他一朝得“鹿”,意氣風發,指點江山,為了穩固自家的江山,不讓別人有機會奪走朱家的“鹿”,他採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收了武將的兵權,廢了丞相,禁止宦官干政,打壓了豪門,降低了百姓的生活壓力。

可是,這麼一來,朱元璋也得罪了一直以來的既得利益階層,他們是豪門貴族,是地主士紳,也是所謂的“讀書人”,朱元璋動了他們嘴裡的肉,他們對此雖然敢怒不敢言,卻敢在書上編寫朱元璋一樁樁、一件件的“糗事”。

他們想讓朱元璋成為所有人眼裡的“暴君”,在中國歷史上,每一個真正想為百姓謀福利的人,最後沒有幾個人能夠獲得好名聲。

縱然朱元璋是開創一朝、主宰億萬生靈的皇帝,也沒能例外。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擁有最多野史和故事的一個皇帝,他因為宮女深夜給他送來一碗粥而殺了宮女,他因為看到碗裡有頭髮而想殺了廚師,他也曾因為吃個瓜聊個天而想殺了瓜農。

當然,朱元璋的故事裡也不全是砍頭,也曾送過一官半職給別人,除了他的一個發小,還有一個老農也得到了他送的官帽子。

朱元璋當上皇帝后,很喜歡搞建設,他曾經因為南京城太小太破,配不上一國首都的身份,所以不惜斥巨資讓人擴修南京城,當然,沈萬三在這事上也沒少出錢出力。

除了擴修南京城,朱元璋還啟動了一項所有皇帝即位之後都不會落下的工程——修皇陵,讓自己百年之後能有一個歸宿。

朱元璋將自己的陵墓選在了鐘山之南,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

這鐘山之中鬱鬱蔥蔥,山上有很多鹿,為了保護可愛的小鹿鹿們,朱元璋專門頒佈了一個禁令,禁止在鐘山捕獵,否則,哼哼,砍頭!

此外,他又在鐘山設了一個孝陵衛,畢竟是他自己的陵墓,總得讓人保護好死後的自己。這個孝陵衛下設一個牧馬千戶,管理牧馬之事。

朱元璋為什麼會決定禁止捕鹿,難道是因為他喜歡鹿?實際上,自從秦時趙高“指鹿為馬”,蒯通一句“秦失其鹿”之後,鹿便被賦予了特殊的政治意義,鹿即江山,鹿即帝位!他自己的陵墓旁有鹿,豈不正合了他坐擁江山的天數?

所以,他決定保護鐘山上的鹿,即為保護好老朱家的江山,不讓人打壞主意。

他又決定在鐘山養馬,天下太平之時可以馬護鹿,天下危亂之際又可策馬逐鹿,不可謂不妙。

不過,讓誰來當這個牧馬千戶,朱元璋卻很頭疼。

這一日,朱元璋又玩起了微服出行,他決定去看看孝陵的工作進度,看看負責修建陵墓的人有沒有偷工減料。

他在一片孝陵工地上視察了一圈,心中也算滿意,所以視察結束後便踏上了返程的路。

可是,朱元璋一行人走到半路,突然下起了雨,嘩啦啦地下,他是微服出行,所以也沒有帶雨傘,只好找一個地方避避雨。

他們看到不遠處有一間茅草屋,所以便跑了過去,敲開了門,給他們開門的是一個老農。

老農開門後,看著嘩啦啦的雨,便知道他們是來自己家中避雨的,所以便熱情地邀他們進去了,然後給他們倒了水喝。

朱元璋喝了水,看了看這間雖然破敗,但也勉強能夠遮風擋雨的草屋,心中很是感慨,在他自己的陵墓旁,竟還生活著這麼貧苦的人,看著看著,便和老農聊了起來。

朱元璋隨隨意意地問道:老伯呀,敢問你叫什麼名字?

這個老農活了幾十年,倒也有一點眼力見,看著朱元璋一行人的穿著和言行,便知他們非富即貴,所以也老老實實地回道:小老兒姓董,董茂,茂盛的茂。

朱元璋在嘴裡小聲地念叨了老農的名字幾遍,突然“哈哈哈”地笑了起來,笑得老農不知所措,也笑得隨行人員一臉茫然,只聽他說到:董者,千里草也,鹿吃草,馬也吃草,千里茂盛之草,可養鹿,也可養千里馬,好,好,好!

聽了朱元璋的解釋,眾人瞬間恍然。當然,只有董茂仍然沒怎麼反應過來,他茫然地看著朱元璋他們,這,哪跟哪呀?

董茂還沒想明白,又聽朱元璋對他說了句:我喜歡你這名字,我決定了,讓你當孝陵衛的牧馬千戶,你且等著吧!

朱元璋這個突然的決定,驚住了所有人,讓這麼一個沒什麼見識的老農當孝陵衛的牧馬千戶真的合適?

董茂也呆了,“啊”了一聲,正想問問朱元璋是個什麼意思,卻見朱元璋已經走出了茅草屋,此時雨已經停了。

沒過多久,這間茅草屋外又來了人,說是帶著皇帝的聖旨來的,嚇得董茂一哆嗦給跪下了。

只聽來人宣讀了一遍聖旨,文鄒鄒的,董茂倒也沒怎麼聽明白,只知道皇帝讓自己當了什麼牧馬千戶,子子孫孫世襲這個官職。

董茂繼而想起了之前來他家躲雨的那個人說過的話,那個人也說過要讓他當孝陵衛的牧馬千戶,想到這,董茂頓時又哆嗦了起來,原來那個人正是當今皇帝!

董茂當了牧馬千戶之後,享受到了很好的福利待遇,比如他家裡哪怕有個窗戶壞了,有個門關不上了,官府也會馬上派人來給他修好。

董茂從一個只知耕作的小老百姓,頓時翻身成為了一個衛所的正五品千戶,竟然只是因為一個名字。

這個看上去似乎只是在說一個老農因為名字取得好而改變命運的故事,可實際上,故事的背後卻是在罵朱元璋用人不當,是在罵朱元璋昏庸。

朱元璋創造了奇蹟,對於一個創造了奇蹟的“臭乞丐”,雖然會有很多人崇拜的羨慕,可是,被朱元璋動了蛋糕和自視甚高的人卻會想方設法地向他潑波髒水。


寧糊塗


朱元璋在農民家裡避雨,問他姓啥,老農回答後立即被封為牧馬千戶,是什麼原因呢?

貧苦草根出身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簡直成了人們茶餘飯後八卦的對象。他的故事在民間流傳也非常多,大多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就像今天的這個故事也是一樣的。

其實,我已經寫過好多有關朱元璋的民間傳說故事了,比如劉伯溫送他一筐魚的故事,吃西瓜殺瓜農的故事,殺美女的故事,馬皇后下葬當天大雨傾盆的故事,真的都挺精彩的。



今天這個牧馬千戶的故事一樣很精彩。話說朱元璋心愛的女人,馬皇后去世以後,朱元璋就把她安葬在明孝陵裡面。

朱元璋和馬皇后的故事,估計就像唐太宗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愛情故事一樣,千古絕唱。

雖然朱元璋沒有像唐太宗李世民一樣建了層觀,在自己上班的地方就能遠遠的看見他媳婦的墳墓。但是也是隔三差五的直接跑到孝陵去看望馬皇后和馬皇后說說話聊聊天。



朱元璋選擇的這塊百年之後,安葬自己的地方風水很佳。植被茂密,山清水秀,他非常的滿意。守陵人都找好了,他同時在那建了一個牧馬千戶,就是養馬養鹿的地方。他就想找一個非常合適的人來管理,來放馬養鹿。

但是找來找去就是感覺沒有合適的,大臣找到的人,他朱元璋偏偏沒有那種感覺,總覺得不是最合適的人。

這天又是大雨傾盆,他又去看馬皇后,走到半路雨越下越大,在附近才找到了一個農舍,於是敲開了門,開門的是一個臉上滄桑的男人。

一直對於農民關懷備至,有農民情結的朱元璋,坐下來和老農開始聊天兒,聊著聊著就像是見了故人一樣,特別的投機。

家長裡短的朱元璋就和老農聊了起來。朱元璋問老農,你姓啥呀?老農說我姓董啊。

朱元璋就在心裡想”董”這個字,心裡暗暗吃了一驚,我的個天了,他把這個字拆開來不就是“千里草“嗎,千里地的草,那不就茂盛嗎?



然後又問他全名是什麼?老農說我叫董茂,茂盛的茂。

這次朱元璋聽了直接驚的站了起來,不由得大呼一聲好名字。

朱元璋想自己眾裡尋他千百度的人不就在此嗎?千里草,又茂盛,不正好是自己的牧馬千戶的負責人嗎?

於是順理成章,朱元璋就把這個叫董茂的老人封為自己“牧馬千戶“的負責人了。

也是該著這個老農有福,他得感謝他的老爹給他取了一個好名字。作為一個人來說生的好是很好的,但是名字取得好也非常關鍵哦。

據說朱元璋欽定的這個人呢,對他忠心耿耿,把馬和鹿養的很膘肥體壯的,即使有盜墓的人,也是表現的非常勇猛,最後在和盜墓的人鬥爭的過程中被殺了。

但這只不過是一個美麗的,牧馬千戶這個職務的負責人是在朱元璋死後才確定的,所以和朱元璋沒有關係。


歷史漫談君


朱元璋的這個故事,將會告訴大家,在古代,取一個好的名字,是多麼的重要。一個好的名字即可以成就一個人的一生榮華,也可以讓一個大才子,恍然間與原本已經到手的狀元,失之交臂。

朱元璋出巡偶遇大雨,在路旁一戶農家避雨。閒談中,朱元璋得知了農夫的姓名,就立刻將這名農夫封為了“牧馬千戶”。這個故事還真不是現代人編的,而是從清朝時,就流傳下來的一個傳說,可信度還是比較強的。

朱元璋布衣出身,是中國曆代開國帝王中,出身最底層,最貧苦的一個了。朱元璋小時候,家中根本就沒有餘錢送他去私塾讀書識字。為了生活,他還要每天去給地主家放牛,換一些口糧補給家人。

因為遭遇天災和瘟疫,朱元璋的父母、哥哥竟然在一個月內先後去世。可是,朱元璋卻連埋葬家人的墓地都沒有。最後,還是在好心的鄉紳劉繼祖的幫助下,朱元璋才有了一個可以埋葬父母、兄長的地方。

朱元璋所經歷的這些過往,都深深的烙印在了心中,時時刺痛著他。所以,朱元璋在大業已成,定都南京後,除了按照常制,在南京建造皇宮之外,也同時在鳳陽老家,將自己父母家人的陵墓擴建修葺一新。

朱元璋在重修祖陵時,也在南京城附近給自己選了一塊風水寶地,作為自己萬年之後安葬的陵墓。這座皇陵,就是現代著名的南京明孝陵。孝陵所在地,周圍群峰林立,層巒疊嶂,背依鐘山(即紫金山)主峰,為山水所環繞,且草木繁盛,鬱鬱蔥蔥,一看就是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

朱元璋在親自前往視察之後,對於選址非常滿意,最讓朱元璋興奮的是,這裡還有很多梅花鹿出沒。在鹿群的襯托下,整片山巒顯得更加的生機盎然,一片欣欣向榮。這讓朱元璋覺得,大明的江山,也將會像這裡一樣,繁盛萬載。

朱元璋想到這裡,不免有些擔心,如果有人進山獵鹿,會不會破壞風水呀?於是,他立刻下令,皇陵附近,禁止捕獵,還在山下設立了孝陵衛,用來守衛。同時,又在孝陵衛設置了牧馬千戶所,專門負責皇陵附近的養鹿牧馬工作。

朱元璋因為太喜歡鐘山優美的環境,就經常微服到這裡走一走,看一看。這一天,朱元璋快要走到衛所時,突然天降大雨。路旁正好有一戶農家,朱元璋奔入避雨。農戶主人熱情的招待了朱元璋一行人,還陪朱元璋閒聊。

朱元璋問農夫姓名,農夫回答說自己叫董茂。

朱元璋一聽,眼前一亮。朱元璋雖然年少時不識字,但自雲遊三年再次回到皇覺寺(龍興寺)之後,在寺中僧人的幫助下,開始學習識字,閱讀了大量經卷書籍。在從軍之後,更是督促徐達等人,要多讀書。所以,朱元璋後來讀了很多的典籍,其中就包括《後漢書》中關於董卓的童謠讖語:“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董字,拆開就是千里草,後面再加一個“茂”字,豈不是千里草地,繁榮茂盛的意思,豈不是正適合養鹿牧馬。朱元璋想到這裡,直誇農家主人的名字起得好。他又想到牧馬千戶所恰恰還缺一名典守,於是,朱元璋亮明瞭身份,賜封農戶主為牧馬千戶,專門負責皇陵周邊的鹿馬養牧。同時,朱元璋還特別下旨,准許農主的子孫後代,世代掌印,永駐此地。

古人非常講究好風水和好寓意,起個好名字自然也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事情。有了一個好名字,一不小心還能得到一份好工作,這可是很多人,奮鬥無數年都可能得不到的好事情呀。如果這位董茂,起名叫做董一一,或者董重一,不要說升官了,估計被殺頭都有可能。朱元璋聽到後,可能會想,你這是在嘲笑我麼。

朱元璋以名取人的事情,還發生在一次殿試選狀元時。洪武十八年的殿試,朱元璋前一天夢見宮中有一巨釘,第二天閱卷時,發現有一名貢士名叫“丁顯”,毫不猶豫的就將狀元授予了丁顯。

朱元璋的兒子朱棣,同樣信奉。在永樂二十二年的殿試中,原定狀元名叫孫曰恭,可是在朱棣眼中,曰恭合在一起,不就是“暴”字麼。朱棣覺得不吉利,大筆一揮,點了另外一名叫做“邢寬”的人作為狀元。邢寬即刑寬,寓意以寬治天下。而孫曰恭只能屈居探花了。

最搞笑的一個,是清朝順治年間的一名原定狀元,大名叫做“王國均”。順治一看,喲,你想做什麼,難道是要咒朕做“亡國君”。順治直接將王國均從一甲狀元,給貶到了三甲之列。

雖然我們現代對於名字之類的,看得比較開了。但是為了討一個好彩頭,還是不要怕麻煩,給孩子取一個具有比較好寓意的名字吧。


奕天讀歷史


朱元璋從低層的平民老百姓一舉成為了大富大貴的皇帝,中間歷經了艱苦的歷程,他見的世面很廣,對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一套評判標準。

但是令大家奇怪的是,在他訪問民間時,老人只說了一句話,就被他任命為大官,他們家族幾代人的吃喝不用發愁了。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那個時候明朝剛剛建立下來,士兵們經過了很多場戰爭,一個個疲憊不堪,老百姓們東奔西跑的好不容易安定了下來,國家正處於渙散的狀態,如果在此時不增強國家實力,很有可能再被另一個王朝所取代。

而士兵的數量已經足夠了,可是戰馬卻遠遠不夠,所以在那個時期,布匹珍寶並不是他想要的,他希望朝臣們都給他進貢一些良馬,越多越好。這樣的風氣和習俗持續了很久,他想要的良馬也夠了。


除了這個原因之外,他急需馬匹還有另外一個原因。他是個孝順的人,他一登上皇位,就給先帝以及其他列祖列宗的陵園裡安排了很多人去守著,並且都是些精壯的士兵們,每個人還配有良馬。

現代時代有盜墓者,古代當然也有,而且皇家陵園裡很多皇帝都是帶著大量的珍貴珠寶下葬的,所以皇家陵園對盜墓者們的誘惑力很大。

朱元璋一直不放心,所以配備了這麼多的兵力在此,他認為這樣方能守護好先祖們。

陵園有人守護了,但是士兵們每天站崗就夠累了,別提晚上再餵馬了,所以他決定專門設計一個餵馬的官職,並給予高薪。

有一日他到民間去調查民情,在行走的旅途中,天空中佈滿了烏雲,不一會就嘩啦啦的下起了大雨。他抬頭一看,前邊的村莊剛好有一戶人家,這猶如無盡黑暗中的一束燈光了。

那家老農在門口一看,有個人在雨中飛快地跑著,直奔他們家門口,老農趕快把他請進屋子裡,好生伺候著他。


一陣寒暄之後,他仔細的端詳著眼前的這個人,濃眉大眼的,一臉富貴之人的樣子,他微笑的問道老人叫什麼名字,老人回答說叫董茂,他聽了之後一陣歡喜。

他歡喜不是因為老人的殷切伺候,而是因為老人的名字,董字是以國家不可缺少的糧草為部首,以作戰時的利器千里馬為偏旁,並且還帶了一個可以讓土地茂盛國家繁茂的茂字,朱元璋一下就相中他了。


他當時就封老農為陵園裡的養馬官,別看他這個官職名字很普通,可是俸祿卻很高,而且最重要的是朱元璋還親口允諾,只要明朝一直存在,老農家裡就是拿高俸祿的大官,老農沒想到他的名字竟然幫他開啟了仕途之路。朱元璋相信有了老農的守護,他的陵園和他的王朝都會順風順水一直延續下去的。

這個故事看似非常滑稽,但是卻蘊含了很多道理。中國人從古至今都很注重名字的選取,古人科考特別講究名字,如果犯了皇帝的諱,那一輩子都做官無望了,在貧窮時代取一些低賤的名字,希望能保佑他們活下去,富貴時代取一些志向遠大的名字,希望人如其名,長大後成為高官貴人。


小小嬴政


歷史千奇百怪,老朱當了皇帝之後,一次隨性而為的工地視察就隨手完成了一個“精準扶貧”的大項目。一句話就讓一位本來可能至死都默默無聞的貧民老漢成為了可以子孫世襲榮華富貴的千戶大人。那麼故事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慢慢道來。

朱元璋可以說是一個比較懂得珍惜民力的皇帝。他當了皇帝之後並沒有像其他很多皇帝一樣登基之後就修建陵墓,而是等到了國家慢慢休養生息到了一定程度,百姓都安居樂業了之後,國家也有了錢,才給自己在南京選塊好地方修建了孝陵。

老朱辛苦了一輩子,也想死後比較舒服一些,於是建的也比較大,佔地面積達170餘萬平方米,是中國規模最大的皇家陵寢之一。從洪武14年開始建,一直到永樂三年才最終建成,用了20多年的時間。

那麼這麼大的規模的陵寢,肯定是需要有人來守衛的,除了孝陵衛之外,在修建的過程中,朱元璋還建立一個守靈的機構也就是牧馬千戶所,牧馬千戶所是用來幹什麼呢?其實不是用來養馬的,而是用來養梅花鹿。

養梅花鹿幹什麼呢?梅花鹿代表著一種比較吉祥的寓意,老朱從小放牛,死了希望能養鹿玩,顯得比較高級,他希望自己死後能有很多梅花鹿在陵墓附近陪伴著自己,也不會那麼冷清,於是圈養了上千頭梅花鹿,每頭鹿頸間還掛有盜宰者抵死的銀牌。


對於自己人生的句號,朱元璋還是非常在乎的。他常會微服到孝陵的建設施工的工地來視察建設情況。有一天他帶著隨從視察完之後,想去欣賞鐘山上的風景,便漫無目的的走到了一戶農家。此時突然烏雲變色,雷聲大閃,為了避雨,隨即進入了這家農戶家中,此時這戶人家正在燒飯,看見衣著華貴,氣勢不凡的朱元璋進來。先是怔了一下,很快就明白過來,深山野外有著華服者,非富即貴!便熱情的將朱朱元璋他們接待進來,還給老朱他們盛了一碗青菜豆腐湯。


朱元璋看著這碗青菜豆腐湯很是感慨。想一想自己從放牛娃到今天已經經歷數十年了。自從當了皇帝之後已經好久都沒有吃過這麼簡單,但又很溫暖的東西了。小時候無論是給地主放牛還是在寺廟為僧,都覺得能吃一碗青菜豆腐湯都是人間最幸福的事了,當時還想著以後長大了,爭取天天都能吃到青菜豆腐湯。可是現在每天都是山珍海味,卻什麼都吃不下了。

如今坐在破舊的農家小屋中,圍著溫熱的火爐,聽著窗外嘩嘩不停的大雨,看著這碗青菜豆腐湯,他反而激起了一種極為炙熱的食慾。三下五除二他就把這碗青菜豆腐湯給幹完了,吃完之後他似乎又重新找到了當年放牛時吃到這樣東西的那種幸福感。於是他很是感激這家農戶。他決定跟這家主人聊一聊,看能給他們一些什麼待遇!


這家主人跟朱元璋年紀相仿,在兩人的交談過程中,苦孩子覺得他的童年跟自己很是相似。他們都是放牛娃出身,後來都改行了。一個開始養千里馬,一個開始坐天下。老農還興奮的對朱元璋說自己養牛養馬那是一頂一的好手,從小就有一個算命的跟他說,總有一天他能成為最厲害的牧馬人!還因此給自己改了一個名字叫董茂。取自千里草茂盛之意,什麼馬都能讓他養的生龍活虎啊!

但是現在在洪武皇帝的治下,天下太平了。沒有什麼頻繁的戰爭,千里馬也就失去了它最大的作用,自己這個牧馬人也就沒有什麼用武之地。之後就隱居在這種山野之中,過著貧困不堪只能吃青菜豆腐的農家生活,脫貧實在是艱難啊。


老朱一想,此人對我有一飯之恩,談話之間又非常的投機,還有著相似的童年經歷,再加上老朱有一種懷念就是對青蔥時光的情懷,再加上最美不過夕陽紅的老年友情,本來就想賞賜他一些東西,他在我洪武朝失去了飯碗,導致下崗返貧,那是我大明的責任,既然如今他想脫貧,而且又有著一技之長,正好我孝陵缺一個牧馬千戶,那就給他一個天大的富貴吧,符合精準扶貧,送他一個世襲罔替的千戶。

於是老朱亮明身份,宣佈這一旨意。命隨從記下,待回宮之後予以正名。老農惶恐不已,下跪之後遲遲不敢謝恩,老朱於是非常的驚訝,問他為何不接旨。老農戰戰兢兢的答道,草民是牧馬人,不會養鹿,不敢接旨。朱元璋哈哈一笑霸氣十足的道:朕說是馬,他就是馬,是鹿也是馬!


不用擔心,等朕死之後,由你專門給朕看著這些長生鹿,有事兒沒事兒來看看朕,逢年過節給朕煮點青菜豆腐湯,你死之後,讓你的子孫世襲,與我大明同在,與這些長生鹿一起守衛朕的陵園,朕讓他們世代脫貧,一勞永逸的鐵飯碗!於是老農感激涕零,接下這份旨意。

有人說這個老農真的是大明王朝最大的“錦鯉”,平白無故的抽到了一份子子孫孫的榮華富貴,世襲罔替的清閒富貴養鹿千戶,那真是給個丞相也不換!


但其實,仔細想想他是個很聰明的人,懂得守株待兔,又善於洞察人心,並且抓住了機遇,畢竟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這句話是久經考驗的至理名言!再仔細看看這其實是一個很勵志的故事,它告訴我們在洪武年間:要想脫貧快,先住孝陵外!要想脫的好,談話有技巧!

【感謝觀看歷史好奇怪之野史閒扯第十期,沒事侃一侃,生活很美滿!瞎寫一篇,博您一樂,更多野史亂編,還請點贊關注看往期!】


歷史好奇怪


朱元璋趣事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應該是奇聞趣事最多的皇帝之一,由於他曲折的身世和超強的管理能力,這位明太祖在民間流傳著各種各樣的故事。而關於“牧馬千戶”的故事也非常有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身世不重要,能力不重要,文憑不重要,姓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這個故事來自明朝董谷所著的《碧裡雜存》中,下面先引用一下原文:

千里草

高皇帝初作孝陵於鐘山之陽,因山多鹿,禁人捕獵,而設教陵衛于山下,特置牧馬千戶所,蓋取義鹿馬欲其蕃息耳。所既置矣,尚虛典守之職。他日因微行至陵所,歸途遇雨,偶於民家門屋下憩焉。問其何姓,曰:“董氏也。”聖意遂注,曰:“千里草,馬所宜也。”即拜其人為千戶,以典斯收。至今子孫世掌所印,不得而易。牆門每壞,官府輒為之修雲。

故事概述:

朱元璋在為自己選陵墓寶地的時候,最開始看中了鐘山的南邊。後來看到山上有很多鹿,覺得這裡靈氣充足,於是便下令禁止所有人禁止在這裡捕獵,而且還在山腳下安排了守陵的衛士,並在此處建造了一座“牧馬千戶所”,把自己皇族要用的御馬和這些鹿都在此地飼養。

很快這座辦公室就建好了,但一直沒有合適的人來擔任飼養員一職,朱元璋也為此而煩惱。有一天他微服出巡想去陵所看看,不想半路途中下起了大雨,他便就近找了一戶農舍前去避雨。

在農夫家中朱元璋也跟他拉起了家常,問農夫:“你姓什麼啊?”

農夫說:“我姓董。”

朱元璋大喜:“董字拆開來就是千里草,你這是五行帶草,八字缺馬啊!你來幫我養馬吧。”

於是這位農夫被封為“牧馬千戶”,而且這個官職是世襲的,他的子孫可以繼承這個官職,子子輩輩在這裡為皇家養馬養鹿,就連家裡的牆啊,門啊壞了,都是官府幫他們修。這是真正的“鐵飯碗”啊!


水煮汗青




朱元璋被稱為“布衣天子”,他來自於貧苦的農民家庭,所以他本能地和貧苦農民距離更近,而和官員的親近度非常一般。對一些違法亂紀的官員,特別是貪汙腐敗的官員,朱元璋恨之入骨,只要發現就會嚴肅處理。

有一次,朱元璋在一農民家避雨,問了老農姓名後,封老農為“牧馬千戶”,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朱元璋去孝陵,因為避雨,認識了一個農戶



朱元璋是一個重感情的人,對於自己的結髮妻子馬皇后,一直以來非常喜歡和尊敬。但是,1382年,馬皇后去世了,朱元璋的天感覺塌了。

馬皇后在當年9月葬在了孝陵,但這個孝陵當時主體並未完工,為了督促孝陵的建設,另外為了看看馬皇后,朱元璋次年春天去了孝陵所在地紫金山。

在紫金山,朱元看到了山花爛漫,看到了山鹿成群,看到了草木茂盛,於是決定設一“牧馬千戶”機構,相關人員很快就開始了調兵遣將,架構很快搭建起來了,但缺一個合適的領頭人。

有一天,朱元璋在視察完孝陵建設後,返城途中,下起了瓢潑大雨,不一會的功夫,朱元璋身上就被打溼了,而雨卻沒有停的意思。



無奈的朱元璋躲進了一個農戶家裡,男主人一看朱元璋渾身溼漉漉的,於是拿了一套乾淨的粗布衣服,給朱元璋換上了,然後兩人就家長裡短地聊了起來。從聊天的過程來看,朱元璋聊的很開心,因為自己就出生於農村,所以有很多的共同語言。

漸漸地,朱元璋有了欣賞之意,便問道:“你是做什麼的?”

農戶回答“一直給人做關於放馬、養馬的工作。”

“原來如此,你叫什麼名字?”朱元璋繼續問道。

“我叫董茂。”農戶回答道。

聽到這個名字,朱元璋有點驚訝,又有點若有所思,貌似有了主意,不久就回了京城。

農戶董茂被封官



朱元璋回去後,開始安排吏部官員,啟用董茂這個人,封董茂為“牧馬千戶”。當朝廷官員到達董茂家,宣佈了皇帝的意思時,董茂很驚訝,怎麼會這樣呢?

啥也不說了,先上任再說。

不久之後,董茂瞭解到,自己能擔任牧馬千戶這個職位,一是因為自己善良的行為,特別是給“那套衣服”的行為,深深感動了朱元璋,認為董茂品德非常好,可堪重用;二是因為董茂是養馬、放馬出身,做個牧馬千戶,這是專業對口,能最大限度發揮才能;三是董茂的名字,讓朱元璋加了分,“董”就是千里草,“茂”就是茂盛的意思,“董茂”這個名字,就是千里茂盛的草原,這樣的名字太對應“牧馬千戶”這個職位了。

牧馬千戶這個職位到底是幹什麼的呢?其實就是帶著人養馬養鹿,看守陵墓。關鍵是牧馬千戶這個職位,是可以世襲的。也就是說,董茂的一個舉動解決了自己的工作,也解決了子孫後代的工作。

董茂獲得的所有一切,其實就是對他善意行為的一個回饋,善良是一種品質,是一種能給他人溫暖的品質。

董茂的品德、行為和專業,配得起“牧馬千戶”那個職位,一切的取得都源於那份“善良”。



這個故事記載於清初褚人獲的《堅瓠集》,有人說,那是野史,野史怎麼了?正史不見得一定真,野史也不見得就一定假,我們需要知道的是“保持那份善良”,永遠!


藍風破曉


明朝最重要軍事制度,要屬衛所制了。大名鼎鼎的錦衣衛,想必沒人會說不知道吧。錦衣衛,就是大明軍事衛所制度一個具體的表現。還有諸如金吾衛、羽林衛等軍事組織。都是一衛一衛的。

衛是明軍的最大基本單位。一衛大抵有5600人左右,分前後左右中五個千戶所,每所1120人左右。千戶所下設百戶所。百戶所約120人。

這些衛所遍佈首都、全國各府縣和戰略要地。外受省都指揮使司管轄,內受五軍都督府管轄。

再說軍事長官的品秩,省都指揮使(正二品)、衛指揮使(正三品)、千戶所的正千戶(正五品)、副千戶(從五品)、百戶所百戶(正六品),好了,大概瞭解一下,大明軍職的品秩等級大小。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就因為自己的名字,未立寸功,得封了正五品軍職的正千戶,而且還是世襲的軍職。

正五品的軍職到底有多大呢?這麼說吧,根據大明職官制度,相對於行政官職的品秩,正五品對應內閣輔臣的序列,就是相當於建極殿大學士或中極殿大學士。這些大學士到地方視察,可是要自稱閣部的。比如史可法、史閣部。

對應到六部,就是郎中這個級別。對應到政法機構,就是大理寺左、右寺丞這個職級,上面所列的,都是中央機構的官員職級。

咱們再對標一下,地方政府看看。大明的地方行政架構,分為府(直隸州)、縣(州)二級。

府就是行省,相當於現在的省。知府就是省長,知縣就是縣長。正千戶對應的就是行省裡的正五品同知(相當於廳長),比知府(省長)要低了一級。

對應到直隸州(相當於直轄市),就是比最高長官知州還高了半級,知州才從五品。對應到縣,則比知縣足足高了二級,知縣才正七品。

這麼一比較,這個正千戶的含金量,那是鋼鋼的。當然大明王朝,重文輕武是規矩,同級的武官見到同級文官,可是要作輯的。但品級還是一樣的。

這個正千戶專司牧馬,屬於孝陵衛下屬的部門。孝陵衛是朱元璋,專為衛戍自己的陵寢而設立的。不同於原有的錦衣衛、羽林衛、金吾衛等京城上12衛。孝陵衛不屬於京城上12衛序列,而且設立較遲。

明孝陵始建於洪武14年,翌年馬皇后去世,9月即葬入此陵墓區裡,一個已經建好的陵宮之內,並將整個陵墓區,定名為"孝陵"。

孝陵規模巨大,動用10萬工匠,建了30餘年,直到永樂11年才收尾竣工。朱元璋在洪武31年就駕崩了,與馬皇后合葬於地宮之內。當然,孝陵還在繼續建造。

孝陵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形制上參照唐、宋皇陵。享殿巍峨、樓閣雄偉,南朝七十座駐南京的寺院,有半數寺院被圈入孝陵之內。

整個孝陵區域內,亭閣相連,殿中煙霧繚繞,松濤林海,養殖長生鹿千頭。千鹿項戴銀鏈牌,牌內銘字“入孝陵者死”之字樣。一時,鹿鳴陵間、馬憩林蔭,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

雖然,太祖已組建了孝陵衛這支護陵部隊,可其下屬飼養鹿馬的管理機構長官,一時找不到合適的人選,“牧馬千總”還虛位以待,這讓明太祖傷透了腦筋。

某日,太祖徵服出訪民間,因躲雨避入一農戶家。躲雨期間,便與主人攀談起來。問及戶主姓名,農人說,“我叫董茂”,太祖聞知大喜。董為千里草,茂為茂盛。千里之草當然茂盛可觀。

這個名字吉利。正好選該人去當“牧民千戶”,也了了咱一片心願。回宮後,當即下旨,封董茂為牧馬正千戶,正五品,世襲罔替,子孫專司於孝陵內養馬飼鹿。

偶因微行至陵所,歸途遇雨,憇於民家。問其姓名,曰:董茂。聖意遂注,曰:千里草,馬鹿所宜。即拜為千戶,以典斯牧,子孫世掌所印。門牆每壞,官府為之修葺。

官是封出去了,太祖心裡高興,總算解決了一件事。這農民也高興瘋了,祖祖輩輩、世代為農,連縣太爺也不敢正面瞧過,如今一腳跳到金鑾殿。真是風正一帆順,名正一世爽。

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穿越歷史的迷霧,檢視歷史的足跡,仰望歷史的輝煌,感懷歷史的滄桑。“劍雄品評文史經濟”與您同學同行,同喜同嘆。您的關注,是我奮筆疾書的動力,您的閱讀,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劍雄品評文史經濟


此問題本身就是一個腦洞大開、胡周八咧之題,現也胡週一把,權當飯後談資,博君一笑。

原本世上本無人類,女媧依照自己模樣,用黃土捏泥人,累了之後就用小皮鞭抽打泥土成人,她親手捏製而成的泥人都成了高官巨賈,用鞭子甩出來的泥點做的人則成了下等人。並且特殊人物皆有特殊之處,如隋文帝楊堅“為人龍頷,額上有五柱入頂,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長上短下,沉深嚴重,” 此長想是“龍顏戴幹”,帝王之身。

話說元朝未年帝王荒淫、官府腐敗,天災人禍,民間哀鴻遍野,死傷無數。1327年,太上老君奉玉帝之旨找到女媧,商量捏造一人,下凡拯救人類。

女媧領旨後捏泥造人,本想讓他降生至豪門大戶之家,但轉念一想:“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將其投胎至安徽濠州鍾離朱世珍之家,小名重八。

小重八自幼因家貧無錢讀書,以給地主放牛餬口,15歲時家鄉發生嚴重旱災,次年蝗蟲遮日,莊稼顆粒無收,隨之溫疫肆虐,半個月內老父、大哥、大哥長子、老母接連病亡。

小重八在草草埋葬了親人之後,為了活命,到皇覺寺出家,當和尚的日子裡每日外出化齋,受盡了白眼,25歲時與發小湯和投奔郭子興,參加紅巾軍,並改名“朱元璋”,意為誅(朱)滅元朝的璋,率兵出征,有攻必克,並贏得馬氏(馬皇后)芳心。

終於在40歲時建大明王國,因為出身貧寒,他稱帝后為了不忘本,在皇宮裡的空地全部種滿蔬菜,大力推行農民歸耕,獎勵墾荒,興修水利,還徒富民,抑豪強,解放奴婢等良策,在位31年,是中國封建王朝最清廉的31年。

話分兩頭,再說女媧在造朱元璋時,與身邊一個皮鞭抽打出的小泥人發生沾連,在朱元璋托胎之時,兩人約定“董茂”為號,人間相見。

朱元璋登基稱帝后,與所有帝王一樣,開始為自己百年之後營建陵寢,他選定南京紫金山風水寶地,只見此地背靠主山,山環水繞,主山來龍深遠,氣貫隆盛,左右山脈環護,前面綠水緩緩,天門已開,地戶已閉,真乃千載難遇之寶地。

朱元璋在洪武14年,調動全國能工巧匠進行修那建,陵墓周長45公里,宮殿宏偉巍峨,附近奇石異木,山上珍禽猛獸,應有盡有。

一天,太祖又想起了馬皇后,不禁一陣心酸,於是來到孝陵祭拜馬皇后,祭拜時想了以前有苦,以前的愛,不禁淚如雨下,或許感動了上蒼,方才還是睛萬里,突然瓢潑大雨傾盆而下。

太祖快步跑到旁邊一座草屋避雨,屋中一位身材魁梧的中午男子見來了客人立即起身讓座,找來乾淨衣衫讓其換上。見到午間,安排了民間小吃招待客人。

兩人對坐小酌,主人給老朱他們盛了一碗青菜豆腐湯,讓老朱瞬間想起了當年的“珍珠翡翠白菜湯”,冥冥之中似乎又想起了什麼,忙問:小哥姓名,主人答道:董茂。

老朱一聽“董茂”,不知為什麼就想對其封官進爵。

老朱想到:“董”拆開了就是“千里草”,“茂”就是草木豐盛的意思。用了這樣的人來養馬,草木豈有不肥的道理?,我何不在此建個牧馬千戶所,飼養軍馬供將士使用,豈不美哉!

回宮後立即下旨,成立牧馬千戶所(廳級),封董茂為牧馬千戶副所長(主持工作),實行世襲制。

董茂大喜過望,沒想到幾輩子頭頂高粱花子,竟突然吃上了皇糧,當上了國家幹部,這真是祖墳冒青煙呀!

所以說“命中有的終須有,命中無的莫強求”,“人生得意須儘快,莫使金樽空對月”,這就是人的命,天註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