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基金需要注意那些坑?

头条理财


去年,公募基金的应收超过1.1万亿元,在理财产品收益普遍低迷的情况下,表现亮眼。对于那些年初买入基金,全年安心持有的投资人来说,2019是丰收的一年。

然而我们的市场,很多人还是更喜欢自己去炒股,而不是委托资金公司管理自身资金,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基金市场还不成熟,公募基金投资有很多坑,有很多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

01 基金经理损公肥私,建老鼠仓

什么是老鼠仓?


基金经理先用私人的账户(包括自己的账户和亲朋好友的账户)买入某一只股票,再利用自己能够管理投资人资金的职务便利,操控基金同样买入这只股票,通过大额交易,人工推高股价,再卖出私人账户的股票,以此牟利。

“老鼠仓”是典型的损害投资人利益的行为,基金经理自己赚到了钱,但是投资人的钱往往被套在高位,出现亏损。

这类现象在我们的市场还不少,08年南方基金的经理王黎敏在自己基金买入某只股票前,都会利用自己父亲的账户提前建仓,等基金买入后,卖出股票套利,赚的体满钵满。

对待“老鼠仓”我们的处罚力度不够高,导致这种违规现象屡禁不止,那么作为投资人,我们如何自救呢?

对策:我们要避免选择那些多次爆出过“老鼠仓”丑闻的基金公司,此类公司一定在内部治理上存在问题,才会反复出现此类现象。而如果自己已经买入的基金,出现“老鼠仓”现象,一定要果断止损,不能犹豫。

02 基金公司为“打造”明星基金,牺牲别的基金“抬轿子”

明星基金的吸金能力是惊人的,很多投资人不知道如何选择基金,就会投资那些盛名在外、去年盈利表现好的“明星基金”,而基金公司的营收主要就来自于基金管理费用,基金规模越大,管理费用越可观。

为了赚钱,个别基金公司就想出了“抬轿子”的损招,先用一只基金提前买入若干股票,再由公司旗下的其他基金,后一步买入这些股票,推高股价。如此,提前建仓的前一只基金就像坐轿子,而其他的基金则在“抬轿子”。

基金公司牺牲别的基金的利益,打造“明星基金”,是为了自己的收益。那些买了坐轿子基金的投资人,投资收益不菲,但是更多数的,买了抬轿子基金的投资人,则损失惨重。

2013年,中邮基金公司旗下有两只基金,其中中邮战略新兴产业是冠军基金,全年收益超过80%,而另外一只中邮核心优选则是实打实的“瘟基”,全年收益为-3.3%,最夸张的是,这两只收益迥异的基金,都有一名基金经理打理。

后来,人们经过观察,发现这个叫厉建超的基金经理,就是用抬轿子的方式,牺牲中邮核心基金的收益,去为中邮战略抬轿子、做嫁衣。


对策:买基金之前,我们要关注基金公司其他基金的持仓,如果几只基金持仓类似,业绩却迥然不同,那么“抬轿子”的风险就很高,我们要避开他们。

03 基金公司与上市企业之间搞利益输送

基金公司本来是投资人的财富管理人,为投资人的资产增值服务,然而现实中,个别基金公司却和上市公司沆瀣一气,哄抬股价,损害投资人利益。

15年,一代基金传奇徐翔被捕,主要的问题就是利益输送,2010到2015年间,他先后和13家上市公司合作,操控股价牟利。

徐翔先买入这些公司的股票,等他建仓完成后,公司管理层择机发布利好消息或者引入热点题材,之后徐翔大力拉升股票,公司管理层高位减持。

通过这个策略,上市公司股东高位减持股票获利,并把盈利的一部分汇入徐翔指定账户,双方实现利益输送。

对策:对待利益输送,我们要做到不迷信“明星”基金经理。对待那些交易活跃、喜欢持有题材股、热门股,但是业绩却很普通的基金,我们要格外警惕。

综上所述,2019年,公募基金的总体规模和盈利碎片都创新高,但是这不能掩盖基金市场存在大量坑害投资人的违规行为。我们选择公募基金,要避开这些坑,躲开那些存在老鼠仓、抬轿子等违规行为的基金。

以上是我的一点看法,希望对你有帮助,也欢迎在留言区一起探讨。


我是正好,专注小白理财的80后巨蟹男,请关注@正好的理财笔记,和我一起慢慢变富。码字很辛苦,新手求祝福,请您点个赞!

正好的理财笔记


目前基金已经比较普遍了,今年公墓基金总规模也是大幅增长,不过仍旧有很多理财小白对基金一知半解,小编买基金这段时间,对购买基金的坑,也有一些心得体会。

1.随意购买基金,一有大幅波动就卖出

想挣钱一定要选一只好基金,但偏偏很多人在购买基金时,只是匆匆看过历史业绩、近期业绩突出等片面的信息,然后就冒然买进。

随意买进,就意味着持有者不了解自己的基金,也不会相信这只基金,然后一旦遇到大幅波动,就会手忙脚乱,追高杀跌。

这样一来,除了净值下跌带来的亏损外,还多给了很多申购、赎回费用。

面对这样的坑,我们一定要:

  • 慎重选基金,全方位掌握信息。看3-5年业绩、经理人能力、基金公司情况、基金规模、基金仓位分布与市场行情趋势
  • 选择后就要相信基金,不能频繁操作

2.一味追求便宜的基金

基金净值高低与其未来盈利能力没有必然联系,大家常说高抛低吸并不说便宜的就是低点,因为差的基金大概率会更便宜,好的基金可以慢慢涨,几年过后净值可以达到2以上。比如下面两只基金,易方达消费行业股票基金净值3以上,但其业绩甚好,而且以后大概率会继续上涨;而易方达军工,净值虽然便宜,但业绩为负,而且后续走势十分不明朗。

所以,买基金不能盯着便宜的基金,要全方位考虑。

3.喜欢买冠军基金

在各种购买基金的地方,我们都可以看到平台或者银行推荐往年业绩冠军基金,看到如此高的收益,很多人都会被迷惑。

但我们多看一些历史数据就知道了,基金是有冠军魔咒的,基金的冠军明年可能前10都排不上,甚至会回落。

4.盲目听从所谓专家的意见,追逐热点主题基金

专家有很多的,并不是每个都很厉害,而且专家能力和精力有限,并不是每句话都是对的,当我们看到专家或者大机构在推荐热点时,我们不能盲目听从,要自己思考一下,就比如前几个月大涨的军工,当时军工已经开始上涨,然后有人就出来说军工后期还会大涨什么的,可是事实便是昙花一现,军工又趴下去了。

有很多的确定性的趋势,比如明年的5G和高科技,我们可以跟热点走,就算没有抄底,但也有肉吃,可是其他不确定性的,我们就不能听风就是雨了。比如最近比较火的券商和传媒,很多人就跳出来说赶紧买,小编只能说,目前可以逢低买一点不能买太多,但春节过后一定要卖,因为行情已经走了一多半,春节过后一定会大幅回落的。

道理很简单,2019年我国经济并不是很好,国家出台一些降息降准利好政策,目前已经利空了,而最近基金涨的还不错,小编认为不过是到了春节,等春节一过,消费、白酒、传媒主题不跌才怪呢。


闲散的小愚民


基金中的坑有显性的与隐性的两方,今天只说现性的坑,有以下几点:

1、注意广告的忽悠,非常多的基金公司在刚开始发行时会宣传收益率高等等,这当中重要一点是看此基金公司的发行的基金报告,查看基金的具体信息,这当中的基金经理是非常重要的!

2、基金经理:新的基金发行时不会用从业经验不丰富的基金经理,市场投资者也不是傻子,但非常多新发行的基金会用经验丰富的基金经理挂名,3年以后或者1年以后就会换成其他初级的基金经理,这是常有的事情,所以注意好新发行的基金,不要购买!

3、基金中带有分级的基金不要碰,原因是分级基金本质上是加杠杆的基金,风险过于太大,过多就不深入解释了。

4、销售渠道找大公司开户即可,东方财富手机下载天天基金网安全可靠,什么净值高与低这不用考虑,下面说!

5、净值高低为何不考虑?我们先说净值高购买了虽然价格稍微高一点,但是基金定投的过程中高位低位都会购买到,那么平均价格就会拉低,在一点是普通的投资者也不知道如何判断基金净值高与低,选择好的基金公司耐心持有收益还是不错!

6、基金公司:基金公司选择品牌的基金公司,这个就说管理养老基金的公司是不是好公司?很显然是的,国家已经帮我们选出来了,直接套用即可,养老金那么庞大的资金国家都敢安心给这些基金公司管理就可想而知这些基金公司的实力如何了!

7、基金规模:规模主要一点是规模大风险会小很多,比如现在市场行情不好这个基金规模有10亿资金,在行情下跌趋势中亏损了2亿,还有8亿的资金,等待行情向上走,这8亿去挣这2亿简单很多,通俗点就是小钱挣大钱非常的困难,而大钱挣小钱非常的轻松!

显性的就是以上的几点,更多的隐性坑可在我们公众号「财德商学」中学习!欢迎关注


财德商学


基金投资虽然在国内已经普及了,但是真正了解基金的投资者其实很少。

而与此同时,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销售人员素质也参之不齐,往往传播错误的理念,宣传不切实际的收益等等,投资者不可避免会掉入坑中。

在基金投资中,基民应该注意回避下面这些陷阱。

1、迷信明星基金经理。在国内,不管是公募还是私募,明星基金经理都是昙花一现,都不具备持续获利的能力的。王亚伟在公募时牛的一撇,但单干私募后可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事迹。

2、追逐短期高收益基金。很多投资者购买基金,唯一的标准就是一个月或者两个月收益较高,这点我的重点说说支付宝,首页上尼玛全部推荐净值暴涨的基金,但这是错误的。因为股市轮动特征太明显,今天的明星,很可能明天就在跌停板。比如今天火爆的5G、消费电子类基金,未来一年收益绝对很低。

3、频繁的买卖,即申购赎回。基金要长期持有,频繁的买卖会带来高昂的参与成本。国内基金特别在赎回时间,设置了梯度赎回费用的,如果不足7天,那可是0.15%。

4、迷信长期持有,不重视卖出基金时机的选择。这点我专门有文章论述过,我们提倡基金长期持有,并不是无限期的持有,因为统计显示,持有10年和持有20年,其收益并没有显著的提高,其取得正收益的概率只相差2个点,同时A股市10年还徘徊在3000点,如果坚持持有,那就是上上下下的坐电梯,没有意义!

5、认为股票型基金更好。这也是所有基民的错误认知,实际上过去20年,收益排名前十的基金90%都是偏股型混基和指数基金,主动型管理基金表现差强人意。

总之,基金投资还是有很多学问的,如果实在没有时间和净利了解,建议闭眼买指数基金好了,不要想当然的参与那些所谓的明星基金。

我是溯源归一,基建投资践行者!

溯源归一


前面已经例举很多了,我再补充两种:


一种是,通过短信推荐,保证高收益。

如果你收到短信,说某私募基金通过对冲策略投资于全球股票市场,能保证20%的收益,这不能购买。

根据《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私募基金管理人或私募基金销售机构不得通过短信、互联网、电子邮件等公开或变相公开方式向不特定投资者宣传推介。同时,不得向投资者承诺投资本金不受损失或者承诺最低收益。

私募基金作为一种金融产品,必然面临投资风险,不可能稳赚不赔。很多私募基金在销售过程中淡化风险提示,承诺保本保收益,误导投资者,并且可能涉嫌非法集资,损害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建议不要轻信,购买前应充分了解拟投资私募基金的风险特性和投资运作,不可因为有承诺高收益就盲目进行投资,谨防上当受骗。


另一种,比如称是投向创业企业股权,5万起卖,这也不可信。

根据《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私募基金只能销售给合格投资者,且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得低于100万元。个人合格投资者须具有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且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

私募基金具有高风险性,合格投资者标准过低容易将不具备风险识别能力和承担能力的公众投资者卷入其中,进而引发非法集资,损害投资者权益。该私募基金5万元就起卖,远低于法规的要求,很有可能是以投资理财为名、行非法集资之实,骗取投资者钱财,请不要购买。


南方基金


公募基金:

1.尽量不要新发售的基金,如果新基金碰到优秀的基金经理可以考虑,因为新发售的基金会碰到大额“帮忙”资金认购,等开放申购和赎回,会碰到大额资金赎回!

2.资金量小(个人认为10亿以内的盘子)不要碰,可能会面临清盘的可能

3.机构不认可的基金不要碰,这个要具体看每季度报告,会有关于个人和机构持有量的披露

4.主要还要看基金经理,最起码要有5年以上的从业经验才可以,而且尽量避开那些一个人操作一堆基金的基金经理

私募基金:

1.正规的私募基金都是在基金业协会上备案的

2.去基金业协会查询管理人是否被列为异常

3.再看看基金经理的历史业绩

关于基金的那些坑,目前从国内的也就想到这么多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castiel24329187


现在各种理财平台和理财产品众多,很多想要理财但是不了解的人就会陷入一些坑,所以在买基金的时候除了选择平台之外,我们还要注意在选择基金的时候避免一些问题。

在购买基金的时候,我们应该避免三个坑:

第一, 抬轿子

抬轿子的意思就是高高轿子众人抬嘛,比如说一家基金公司旗下有好几只基金,一只基金先买入某只股票建仓,然后其他的基金持续的买入这只股票,把股价拉高。

那么第一只基金的收益自然就上去了,净收益也高了,于是用几只基金的亏损来打爆一只明星爆款基金的目的就达成了。

躲坑原则:查底牌,查基金公司旗下各个基金的持仓情况。一般来说以公司公司名下的几只基金股票有多个重合,但一支收益很高,另一支收益低,就可能是“抬轿子”

第二,老鼠仓

老鼠仓我们在电视中应该经常听到吧?就是基金经理以权谋私的典范,比如我要明确加仓某只股票,然后先偷偷告诉亲朋好友,或者直接用他们的账户先大量买入,然后用管理的基金去拉高股价,然后自己盈利。

老鼠仓归根结底是在我国这方面违法成本低,因为就罚个款,判个缓刑,在国外至少20年。

躲坑原则:识前科,因为老鼠仓难以被发现,所以我们只好避开多次有“老鼠仓”传闻的基金公司。而且一旦发现自己持有的基金出现老鼠仓,果断出掉。

第三,基金与股票公司的利益输送

基金经理提前与股票公司串通,基金买入拉升股价,建好仓后股票所属公司发布一些利好消息,或者蹭热点消息,基金经理以大宗交易形式接受公司高层减持的股票,一般这时候,会有大量散户进入,然后基金经理在二级市场抛售掉股票。

躲坑原则:不过度迷信明星基金,尤其是那些喜欢持仓题材股的基金。

理财就是理生活,希望你能在理财的道路上有所收获。


豆豆在成长


买基金主要注重自身的主观认知,而主观认知主要体现为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经验,或者说投资能力圈。

推荐的基金少买,或者定投推荐的基金

推荐的基金往往是业绩增长很快的基金,比如一年增长百分之五六十,但此类基金具有稳定性吗?不见得,更多的是波动性较大罢了——涨的时候涨很多,跌的时候跌很多。

对波动性较大的基金,如果您买在业绩高点,那么你就可能买在顶点,长期被套,特别是对于一些不懂基金的投资者,以及市场行情驱动时。

因此,要么规避那些业绩增长很快,但不具备有稳定性的基金;要么采取定投策略,在低点也同样投入,当回到原点时就可获得较大的收益。

新基金少买,多购买一些长期稳定增长的基金

新基金各种花样都有,也很会吹,比如什么老司机掌舵,投资什么新的板块等等——你自己搞得清楚他们说的是什么吗?自己都搞不清楚,你买这些基金干嘛?不是全是忽悠吗?毕竟没有过往的业绩表现。

而老基金通常有较长期的业绩表现,我们可以从稳定性选择一些可以长期持有净值增长的基金,长期持有便可长期较稳定的增值。

对于波动性较大的基金,建议选择基金定投,而不是一次性投资

如果你偏要买新基金或者推荐的基金,那么并不建议选择一次性投资,其风险较大——业绩表现不稳定。那么我们采取另外一种投资策略——定投,在不同的净值以同样的金额买入同一基金,即求一个基金净值的平均值,当基金净值回到原点时便可大量获利,或不断往上也可以不断获利。

当然,作为投资者,你买基金首先要看得懂基金。如果基金都看不懂,并不建议买中风险及以上风险的基金,主要包括混合基金和股票基金。


三人聚众


每一位投资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的投资者都希望买到的是一只收益高、风险低、且业绩稳定的好基金。

而这种投资心理和预期就是购买基金最大的阻碍,也可以称为自己挖的坑。具体来说,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只看收益不看风险

目前市场上有五千多支公募基金和过千支私募基金。作为普通投资者很难深入去研究如此数量庞大的基金,因此采用便捷思考的方式:看谁的绝对收益高就选谁。

正如某名人说过的一句话:风口来了,🐷也能飞上天。在市场景气度高的时候,赚的最多的不一定是能力最强的,有可能是胆子最大的。以偏股型基金为例,我们既要考察其在市场上涨阶段的表现,更要看其在市场下跌时的表现,重点看其涨跌幅在同类型基金的表现。

因此,我认为在追求盈利的时候能始终控制风险的基金,更值得拥有。

投资期与资金使用周期不相符

遇到过一些投资者在投资基金前过于乐观估计自己的持有周期或者投入过多的资金,结果在一段时间后因为需要资金周转或使用,而被迫提前赎回基金。

我以债券型、股票型、混合型和其他策略型基金为例(除货币型),这些基金必须经受市场上各种风险因素的波动干扰,其净值无法按照一定的斜率直线平稳上涨。

在市场略有波动的情况就提前赎回,如为了应付生活支出、偿还借款、教育费用、医疗费用支出等等。这就有可能造成本金损失或失去一次上涨机会。所以投资周期必须能坚持到实现预期盈利目标为止。

不理解基金盈利的逻辑

影响一支基金业绩的因素很多,如市场机会、投资逻辑、策略、市场政策变化、货币政策变化和国际政治环境等等。如果没有专业人士告诉投资者基金过往业绩突出的真实原因,而仅仅是夸耀取得的证书和🏆。当支撑原有业绩生存的因素发生了变化,那么原来的冠军就有可能从宝座上摔下来。

因此当销售人员只是一味地夸耀基金过往的战绩时,投资者就要保持清醒。不能只被“爆款”、“500个亿”等吓人的信息所吸引。而是要自己研究或听取专业投顾给予的“该基金的投资风格”是否言行一致,是凭实力还是运气赚钱?当下和未来的环境是否能支持其继续高歌猛进?

小结

只要投资者一方面多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 ,学会看懂基金的实质。或者认真听取专业投顾所给出的意见,根据专业意见来制定适合当下和未来的投资决策。


一起学家庭财富管理


难的是如何避免被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或建议所误导。以下是一些投资基金的六大错误观点:

一、净值低的基金更容易上涨。

二、买老基金更好

建议大家不要购买新基金。老基金透明度高,有过往业绩作为参考,投资更有把握。当然,除非你非常看好这位新基金的基金经理的能力。

三、复制基金业绩优秀

复制基金业绩不一定好,如果母基金规模不大,应该选择母基金。

四、喜欢购买拆分基金

拆分基金可能会因为规模的激增影响业绩。

五、基金规模越大越好

基金规模大,说明受投资者欢迎,但是规模太大的话,基金灵活性差,运作难度也较大,仓位难以得到及时的调整。同时,由于大基金通常只能配置在流通性较好的大盘股,所以难以获得超额收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