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臭豆腐:紹興黴臭食品的門面擔當,臭豆腐界的白面書生

【越食:黴臭系列】

1.黴莧菜梗:紹興黴臭食品的靈魂所在!

2.紹興臭豆腐:紹興黴臭食品的門面擔當,臭豆腐界的白面書生!

任何一個江湖裡,都流傳著絕世高手的傳說。他們有的身居高位,振臂一呼,應者雲集;有的隱居綠林,神龍見首不見尾。

臭豆腐界也不例外。江湖傳言的五大高手,分別是紹興臭豆腐、長沙臭豆腐、北京臭豆腐、南京臭豆腐、臺灣臭豆腐。其他小有名氣或大隱於市的,不計其數。

先浸後炸再抹醬,這是臭豆腐江湖的武學正宗。只有北京臭豆腐劍走偏鋒,黴出來直接吃,既不炸也不抹醬,似乎更近於腐乳。剩下四大高手中,又以紹興臭豆腐、長沙臭豆腐實力最強,在全國各地都可見其分號。相對來說,長沙臭豆腐似乎門徒更多一些。

那麼,同為絕世高手,紹興臭豆腐、長沙臭豆腐有什麼不同呢?

其實從兩者的出身就能看出端倪。一個來自無辣不歡的湖北,另一個卻長在小家碧玉的紹興。老越以為,如果說長沙臭豆腐更像久經沙場的黑臉豪強,紹興臭豆腐就是略顯稚嫩的白面書生。

理由有三(美食當前,逃不過色香味三者)

紹興臭豆腐:紹興黴臭食品的門面擔當,臭豆腐界的白面書生

酒席上的紹興臭豆腐

理由1:觀形,滄桑與青澀的對壘

把紹興臭豆腐與長沙臭豆腐放在一起,最明顯的區別就是兩者的顏色。

長沙臭豆腐出壇就是通體黑色,油炸之後,依然不失黑色本位,讓人一看之下就印象深刻,猶如一位長者,它所經歷的所有滄桑,都隱藏在了黑色的臉龐之下。

紹興臭豆腐顯然要稚嫩一些,從菜滷中撈出來時,是一種暗沉的白色,油炸之後,則呈現出金黃,色澤誘人,彷彿一位少年,初時青澀含蓄,後則鮮衣怒馬。

顏色之外,形狀也有差異。

長沙臭豆腐塊頭大,比較厚實,一般厚1釐米左右,二寸見方。

紹興臭豆腐比較常見的是小立方體,一般是2釐米左右,顯得比較秀氣。也有跟長沙臭豆腐一樣大小的,老越小時候吃的就是這種。(那時候家裡下飯菜品種少,有時候為了改個口,買上兩塊臭豆腐,醮上辣椒醬,就能美滋滋地下一頓飯了。)現在紹興市區一帶,很少能見到大塊的了。

紹興臭豆腐:紹興黴臭食品的門面擔當,臭豆腐界的白面書生

長沙臭豆腐製作過程

理由二:聞香,豐富與簡單的較量

“聞起來臭,吃起來香。”這幾乎是所有臭菜通行的特點。

但對好這一口的人來說,實際上聞著也是香的。而且,他們還能分辨出香氣中細微的差別。

相比較而言,長沙臭豆腐的香味更加複雜,而紹興臭豆腐則更為單一。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差別,是由兩者浸泡的滷汁決定的。

長沙臭豆腐的滷汁,是用豆豉、純鹼、青礬(現改用食品添加劑的多)、香菇、冬筍、鹽等食材經煮制、發酵而成,氣味自然更為綜合。而紹興臭豆腐的滷汁則純用莧菜梗汁(現在也有少量加其他調料的),氣味自然更為純粹。

紹興臭豆腐:紹興黴臭食品的門面擔當,臭豆腐界的白面書生

黑不溜湫照樣誘人

理由三:識味,濃烈與輕靈的選擇

與湖南嗜辣的本性一致,長沙臭豆腐是濃烈的。這種濃烈不僅來源於臭豆腐本身味型的豐富,更來自於醮料的厚重。傳統的做法,是將油炸好的臭豆腐中間戳一個洞,然後將由辣椒末、蒜末、蔥姜、花椒粉、醬油、鹽、味精、麻油等多種配料混合而成的醮料灌入其中。大約是嫌這種做法麻煩,現在很多地方是直接這些醮料做成湯法汁狀,然後將臭豆腐泡入其中。顯然,這樣泡出來的臭豆腐更加入味。

而在紹興,即使是吃臭豆腐這樣重口味的食品,也依然保持了江南味型簡潔的特點。紹興臭豆腐所用的醮料一般有兩種,一種是辣醬,其實也不太辣,基本上是鹹辣各半;一種是甜醬,也帶點鮮甜的味道。無論是哪一種,味道的層次都比較單一。使用時,也只是輕輕地往炸好的臭豆腐上刷上一層,有的只是點上一點,絕對不用醮料將其整個蓋住,這樣做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保持臭豆腐自身味道。

紹興臭豆腐:紹興黴臭食品的門面擔當,臭豆腐界的白面書生

醮料是點上去的

最後的絕招:紹興臭豆腐還可以蒸食

除了清澀的顏值、簡單的味型、輕靈的醮料,紹興臭豆腐還更顯其江南白面書生本色的絕招,那就是蒸著吃。

將在莧菜梗汁中浸泡一兩天的臭豆腐取出,用清水洗淨,直接平鋪裝盤,加紅椒絲(主要是為了好看),食鹽、味精少許,上籠蒸10分鐘左右,出籠,滴上幾滴香油,一盤白白嫩嫩的清蒸臭豆腐就做好了。

使用清蒸的烹飪手法,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臭豆腐本身的軟嫩、鹹香的特點,具有濃郁的紹興特色。將其與黴莧菜梗一起蒸,就是紹興名菜“蒸雙臭”了。

紹興臭豆腐:紹興黴臭食品的門面擔當,臭豆腐界的白面書生

加上黴毛豆,就是蒸三臭了

作為一種食物,即使最怪異的味型,都有其特定的吃客。

那麼,紹興臭豆腐與長沙臭豆腐,兩大高手的對決,你會選誰呢?


老越吃的,不僅是味道,還有歷史和文化!

喜歡請點擊關注“越來了”,跟"老越"一起追尋越文化的根,發現一個最真實的紹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