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淺析民眾的傳謠心理和闢謠平臺的必要性

疫情之下,大家都隨時通過網絡關注著疫情消息。

你有沒有發現,關於疫情的消息很多,但你每天接收到最多的卻是“謠言”,尤其以玫瑰色的“關懷式謠言”為盛?

從雙黃連到童子尿,從魚腥草到大蒜加冰糖,從香油滴鼻到前幾日被刷屏的“母豬開口說話,吃9個雞蛋就可以百毒不侵”的荒誕謠言,這些消息一經傳出,便成鋪天蓋地之勢迅速傳播,而且還有很多人相信。

為何民眾如此熱衷傳謠?你是否也不自覺地成為傳謠大軍中的一員?

而且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在這次疫情之下,各大社交媒體的“抗擊肺炎”專題中,最受矚目的“疫情通報”後面,都有一個“闢謠專欄”。比如今日頭條的“鑑真闢謠”,百度的“疫情闢謠”,騰訊的“闢謠”等。

近日,國外的社交媒體如推特,臉書,TikTok等也在各自平臺向與疫情有關的謠言宣戰,並且開闢了肺炎諮詢通道。

疫情之下,淺析民眾的傳謠心理和闢謠平臺的必要性

我們印象中的“小道消息”“小小謠言”何以如此“招搖”,如此“地位顯耀”?各大社交媒體為何如此注重“闢謠”?

本文將結合最近關於疫情的謠言,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講述一下民眾信謠傳謠的心態以及各社交媒體闢謠的手段和必要性。

  • 新信息時代,網絡謠言的特點以及民眾傳謠的心理。
  • 疫情之下,“關懷式謠言”如何披著溫情的外衣,給民眾帶來恐慌和焦慮,背後有哪些利益鏈。
  • 新媒體時代,打造一個有公信力的“闢謠平臺”至關重要,透明度和專業性是疫情之下保證闢謠效果的關鍵。

01.新信息時代,網絡謠言的特點以及民眾熱衷於傳謠的心態。

①網絡謠言的特點。

在傳播學領域著作《謠言》一書中,法國作家讓-諾埃爾·卡普費雷說:

謠言之所以為謠言,在於其內容的非官方屬性。

換言之,由謠言涉及的對象本身發佈的,官方渠道發佈的,不是謠言。

除此之外的所有其他非官方渠道的信息,都是謠言。這是謠言的第一個本質屬性。

謠言不是謊言,不全是假的,謠言也有真的!這是謠言的第二個本質屬性,這點很重要,它涉及到民眾傳謠的心態和闢謠的效果。

謠言的第三個屬性就是傳播速度極快。

網絡謠言兼具傳統謠言的三大屬性,而網絡的便利,更是給“謠言”插上了隱形的翅膀,讓其傳播更迅速 ,更廣泛 ,引發的危害更大。

例如此次的“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的謠言

1.31日晚上此謠言一經傳出,市民連夜排隊搶購雙黃連,到次日凌晨各大實體藥店和網店的雙黃連全部脫銷。儘管很快就有專家團隊闢謠,稱新冠肺炎並無特效藥,雙黃連是否有效尚需要大量科學和臨床研究,但其傳播速度之快,民眾的反應程度之大依舊令人咂舌。

疫情之下,淺析民眾的傳謠心理和闢謠平臺的必要性

市民連夜搶購雙黃連,一夜之間,實體藥店及網店全部脫銷


②民眾為何熱衷於傳謠,並且不自覺成為謠言的載體。

疫情之下,消息鋪天蓋地,人們熱衷於轉發傳播各種“小道消息”,主要還是因為以下心理作怪:

1.謠言首先是一則消息,而消息就具有實效性。人們在看到一則新消息時,就想第一時間迅速傳播出去,生怕晚了消息就失去了價值。

2.因為疫情導致的恐慌情緒,希望能分散消息,引起更多人的討論來求證或者闢謠。

3.他們都認為自己傳播的是一條真消息。(事實是,謠言確實有真有假,很難讓人分辨。)

4.如果謠言是人們所期待發生的事情,或者是自己曾經的猜測,人們就樂於傳播,甚至主動添油加醋。

5.傳播謠言也是一種社交手段,人們通過傳播消息,來表示對親人,朋友等的關懷。(即便知道這消息不一定準確,但因為有利他色彩,傳播起來就沒有心理壓力。)

在此次疫情下,這幾種心態都表現的很明顯。

比如發佈各種實時“交通管制”來提醒別人;發佈各種層出不窮的“肺炎傳染渠道”以期望得到求證;發佈各種能夠根治肺炎的“妙方”以滿足人們的心理期待;以及發佈各種有著利他目的的關懷。

疫情之下,淺析民眾的傳謠心理和闢謠平臺的必要性

不同的謠言,反映了民眾的不同心態


出於這些心理,民眾不自覺地就參與了謠言的傳播。


02.疫情之下,“關懷式謠言”披著溫情的外衣,給民眾帶來恐慌和焦慮。其背後可能存在的炒作,操縱,和利益鏈。

① 何為“關懷式謠言”?

謠言也有許多種,比如黑色謠言——惡意造謠生事的謊言,比如玫瑰色的謠言——人們所期待發生的謠言。

而還有一種謠言,在社會發生重大事態時特別繁盛,那就是“關懷式謠言”。

關懷式謠言是指一些市場逐利者利用公眾對生命健康、食品安全、綠色環保、公共事件等熱點話題的關注,通過謠言來營造一驚一乍駭人聽聞的驚悚氛圍,一步一步地放大社會焦慮感,在增“溫”加“熱”中藉機搭車營銷自己的產品或者手機APP。

武漢新型冠狀肺炎的爆發對中國乃至全世界來說,都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 而且它關乎生命健康,這就給“關懷式謠言”提供了溫床,讓其不斷的滋生繁衍

例如“雙黃連,板藍根,連花清瘟膠囊是特效藥”的謠言導致的恐慌搶購。

例如“酒精消毒導致汽車燃燒 ,房屋著火爆炸”的謠言讓人徒增恐懼。

例如“瓜果蔬菜上帶有病毒,紙幣上帶有病毒”的謠言讓人面對疫情越發敏感,越發無所適從。

......

這些謠言看似都是好心的提醒,溫情的關懷,可事實卻是愈發加劇了人們在疫情下的心理負擔和焦慮情緒。

有些不科學的謠言甚至會造成不好的後果。

例如“用酒精消毒口罩可以重複利用”的謠言,如果民眾相信這種毫無科學依據的謠言並且實行,口罩就失去了本該有的防護作用,甚至可能會導致感染病毒的悲劇。

疫情之下,淺析民眾的傳謠心理和闢謠平臺的必要性

關於口罩的謠言層出不窮


②“流量為王”的時代,傳謠的背後存在的操縱和利益鏈。你的每一次轉發,都可能是在給別有用心者送錢。

謠言鋪天蓋地,這其中除了一部分是因網民不明真相而誤解,誤傳外,還有很大一部分是有意為之,“專業”製作產生。

當一件重大事情發生時,就會湧現出一大批“機會主義者”製作謠言,傳播謠言。

謠言製作者利用人們對疫情信息的關注,人們的恐慌心理,愛國心理等來吸引眼球,以達到他們的目的。

他們會給謠言起一個很誇張的標題:

例如“千萬不要這麼做……”“再不看就刪了……”諸如此類的標題,扭曲誇大事實,吸引眼球,而其文章後面都帶著許多小廣告和手機APP的推廣鏈接。

他們剪輯視頻“移花接木”:

例如一網友轉發多條視頻爆料稱:“武漢醫院走廊屍體無人處理”,瞬間吸引大批人轉發關注,後經查證該視頻最早是在境外的網站首發,這個是後期配音製作。但是該網友卻在極短時間內粉絲暴漲5萬。

他們PS圖片故意混淆視聽;

比如“童子尿可以預防新冠狀病毒?”的謠言。造謠者用了一張版式與丁香醫生闢謠欄目一模一樣的圖片,但是內容卻杜撰童子尿能預防肺炎,並且標題PS成了“真相”和“可信”。這張圖片也是流傳甚廣,造謠者藉此收穫了很多粉絲和很高的點擊率。

疫情之下,淺析民眾的傳謠心理和闢謠平臺的必要性

利用P圖來混淆視聽


“流量為王的利益機制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以及‘激勵’部分自媒體賬號,不惜以‘灰色信息’吸引眼球,賺取點擊,最終獲得廣告收入等多重利益。”

廣告點擊率,粉絲數,文章閱讀量轉發量,手機APP下載數等直接關乎收益,這都是“別有用心者”常用的賺錢手段。

有報道稱:

2015年被福建石獅警方抓獲的“一家34口滅門慘案”發佈者吳某,曾運營20多個微博微信公眾號,發佈所謂的黑幕等內容吸引粉絲,拉廣告,月收入超過20萬。

而作為個體的你,很多時候就是被這種模式利用,成為了他們賺錢的工具

瞭解了這些心理因素和謠言背後的利益鏈,當你再看到一則似是而非的謠言時,相信你也可以剋制住立馬轉發傳播的衝動,給自己幾秒鐘的思考時間,讓理智克服情感,讓謠言止於真相。


03.新媒體平臺打造一個有公信力的“闢謠平臺”至關重要,透明度和專業性是疫情之下保證闢謠效果的關鍵。

謠言猛於虎

最近,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表示,在有疫情的情況下,公眾出現慌張情緒,並相信謠言,由此引起的後果,不比疫情本身造成的後果差。如果我們相信謠言,恐慌造成損失將比疫情造成的損失還要大。

謠言不僅會給民眾帶來恐慌和焦慮,對於經濟也會有很大的影響。

而且謠言並不好“闢”,因為謠言層出不窮,傳播速度飛快,真假難辨,民眾容易被別有用心者利用。

尤其此次疫情涉及到的個體健康和公共衛生領域更是謠言的重災區。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每年都會公佈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榜,在過去的2019年,10條流言中就有7條分佈在健康領域。

那麼對於受眾數巨大的社交媒體來說,打造一個有公信力的闢謠平臺就至關重要。

只要登錄這些平臺,那些在民眾之間瘋狂轉發 ,讓人惶恐又將信將疑的消息到底是真是假,就會一目瞭然,這會有效地剎住謠言傳播的腳步,減少民眾的恐慌。

新媒體的闢謠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查找謠言來源,釜底抽薪消滅謠言。

比如“九個雞蛋”的謠言,聯合網警迅速找到發佈謠言的朱某某,由其澄清謠言,從源頭消滅謠言。

疫情之下,淺析民眾的傳謠心理和闢謠平臺的必要性

頭條闢謠


第二:聯繫謠言涉及的本人或相關單位,求證真相

比如“鍾南山院士公開中藥預防湯劑”的謠言,就由藥方涉及的當事人出面澄清,一下就真相大白。

疫情之下,淺析民眾的傳謠心理和闢謠平臺的必要性

頭條闢謠


第三:專業知識由專業團隊做權威解讀。

比如“防溢乳墊可以預防新冠肺炎”的謠言,就有專家團隊對此進行科學的闢謠,解答民眾困惑。

疫情之下,淺析民眾的傳謠心理和闢謠平臺的必要性

頭條闢謠


這些做法都是對謠言有力的打擊!

而此次闢謠平臺還有一大特點,就是針對不同類型的謠言分別做了鑑別和權威解釋,而不是一刀切的抵制性方式。

如下圖所示,對“虛假的”和“屬實的”謠言做了認定,而對於“有爭議”的謠言和“尚無定論”的謠言做了標註。

疫情之下,淺析民眾的傳謠心理和闢謠平臺的必要性

對各種謠言鑑別分類,並給出權威解釋


此次疫情,是由一種從未見過的新病毒引發。所以針對此病毒的傳染,治療等方面的很多謠言尚無法下定論,還需要時間來進行大量的科學研究和臨床實驗。而媒體平臺對此分類鑑別,也是一種嚴謹的態度。

疫情之下,回應受眾,挖掘事實真相,杜絕虛假消息,對新媒體來說是擔當,同時也是機會。

事實上,近些年很多新媒體平臺針對網絡謠言採取了許多行動,如今日頭條2016年就開通了精準闢謠欄目,比如微信研發的“微信闢謠小助手”,截止2018年9月,已經闢謠了118萬篇文章。

但是從來沒有一次,謠言像在本次疫情下一樣兇猛,也沒有一次闢謠如此群策群力,大動干戈,如此讓民眾重視。

闢謠平臺在這次疫情中,給民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在一方面可以讓民眾重視闢謠,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新媒體平臺所一直欠缺的公信力。所以疫情過後,建議保留並重視闢謠平臺,這對淨化網絡環境會有很重要的積極的作用。



疫情之下,淺析民眾的傳謠心理和闢謠平臺的必要性

結語:謠言止於智者,謠言止於“治者”。

謠言止於智者

其實辨別謠言並不需要多高深的智慧,現在網絡發達,獲取信息便利,很多謠言的真假只要去相關平臺一搜就會真相大白。

所謂的“智”更多是要我們保持一種不恐慌,不焦慮的心態,養成捨棄那一點對自己而言聊勝於無的樂趣的風度,樹立給國家少添一點亂的責任感。

謠言止於“治者”

不管是新媒體,傳統媒體還是公安部門,都要堅守守護真相的底線,掐斷傳謠利益鏈,做到信息透明,提高公信力,給民眾一個正確的指引。

在這場對抗新型冠狀肺炎的戰“疫”中,我們普通民眾更要做到不信謠,不傳謠,凝聚民族戰鬥力,眾志成城,共克時艱!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會迎來屬於我們每個中國人的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