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曠世持久,三千年文化傳承奔流不息,而今揮手猶聞高山、流水

古琴曠世持久,三千年文化傳承,奔流不息,而今揮手猶聞高山、流水。

琴,又稱瑤琴、玉琴、絲桐和七絃琴,距今至少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是中國最早的彈撥樂器之一,直至上世紀20年代為區分其與鋼琴而改稱“古琴”。


古琴曠世持久,三千年文化傳承奔流不息,而今揮手猶聞高山、流水


一、蔡邕《論琴》中記載:“伏羲削桐為琴。面圓法天,底平象地。龍池八寸,同八風;風池四寸,象四氣”。

聖人依天地形態造琴,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象徵天地,與天圓地方之說應和,傳達天地之氣,與天地神往。琴身依鳳身形而製成,有頭,有頸,有肩,有腰,有尾,有足,長約三尺六寸五,代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其前廣後狹,象徵尊卑之別,前寬六寸,後寬四寸,厚約二寸。

古琴,有十三徽,象徵一年的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王,象徵閏月,屬於八音中的絲,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內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宮、商、角、徵、羽,後來文王加一弦,是為文弦,武王伐紂,再加一弦,是為武弦,遂稱文武七絃琴。

古琴,有三種音:散音、泛音、按音,散音松沉曠遠如大地,泛音則如天籟,按音則豐富細膩,時如人語,時如心緒,縹緲多變,一器具三籟,三音如天地人三合。

古琴,位列“琴棋書畫”四雅之首,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被視為高雅的代表,自古就是文人雅士必備之物。古琴這些形制命名的象徵意義也反映出禮樂思想及國人所重視的和合性。

古琴曠世持久,三千年文化傳承奔流不息,而今揮手猶聞高山、流水


二、良材集天地之精華,制琴人亦人之精華,良才美碩方為琴。

古琴的製作不同一般,是由造琴者的身份和心懷決定的,在古代,他是由那些智慧超群、德行出眾的聖賢們創制的,稱之為聖人之器。從一開始就決定了他在中國文化中的特殊地位。樂為心聲,他不是普通樂器,不是歌臺舞榭動靜,他代表非凡的心聲。

造一張好琴需要許多的條件,材料,在工藝、配件、結構方面都極為考究。宋代朱長文在《琴史》說“琴有四美,一曰良質,二曰善斫,三曰妙指,四曰正心,四美齊,則為天下之善琴,則可以感格幽冥,充被萬物,況於人乎?況於己乎?”

從某種意義上講“良才”就意味著好琴,《後漢書.蔡邕轉》寫到: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尤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焉。這就是蔡邕從火中搶出良桐,後來製成了焦尾琴的故事。

古人選才,絕不是尺寸合適、乾燥合適的一塊木板便可以作為琴材,在選材這一環節上要極為慎重和講究。關於這點近代著名琴家楊時百也有切身體會:古人論琴稱“良材”而不稱“良工”。因為材是“死”的,而“工”則是活的,其深度是無止境的。材料的好壞是聲音好壞最關鍵的因素,如果材料基礎不好,樂器的製作無異於巧婦做無米之炊,無論多高明的工匠也不可能把一塊庸才製成良器。

琴由琴面和琴底兩塊木材,琴面用材,多為桐木或彬木,琴底用材,都為梓木和楠木,琴面要松透,琴底要質堅,“舉則輕、敲則松、擊則脆、扣則滑,輕、松、脆、滑,謂之四善”。

制琴選材的良苦用心在制琴最高水平唐代雷氏那裡也得到驗證,唐氏雷威選材更是與眾不同,《琅嬛記》中就有述:“雷威制琴不必皆桐,每於大風雪中獨往峨嵋。酣飲,著蓑笠入深松中,聽其聲,連延悠揚者伐之,碩為琴,妙過於桐”,如此良苦用心選材,加以精湛碩琴技藝,何愁不得良琴,只等良琴始出,揮絃動操,神思飛越,得齊萬物。

古琴曠世持久,三千年文化傳承奔流不息,而今揮手猶聞高山、流水


三、名家碩琴起名立意,名仕題記刻銘言志,心若自釋,無弦亦樂。

當琴碩成之後,碩琴人或得琴人通常會為之起名立意,或以美好事物、或以人生境界命名,中國古代四大名琴:齊桓公的琴名曰“號鍾”,楚莊王的琴名曰“繞樑”,蔡邕的琴名曰“焦尾”,司馬相如的琴名曰“綠綺”

詩仙李白曾詩讚綠綺: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鍾

近代著名古琴藝術家管平湖先生不僅琴藝超凡,其碩琴技藝亦獨步天下,他親手碩琴,琴體寬大,聲音清峻,名曰:大扁兒

琴名多刻於底板上相對琴頸位置,好多琴在底板風池鳳沼之間刻有文字,謂之琴銘,琴銘精簡優雅,或是散文,或是韻文,或記述經歷,或以詩明志

相傳漢景帝的弟弟梁王劉武喜歡結交文人雅士,早就傾慕司馬相如的大名,於是,便請他作賦,司馬相如當即寫了一篇《子虛賦》相贈,此賦詞藻華麗,氣度非凡,梁王看後極為高興,就以自己收藏的“綠綺琴”相回贈。“綠綺”原本就是一張傳世名琴,琴內有銘文曰“桐梓合精”,即用桐木和鋅木的精華合制而成,司馬相如得此“綠綺”,如獲珍寶,他精湛的琴藝配上“綠綺”絕妙的琴音,使得“綠綺”名噪一時。也成了司馬相如的代稱,一提到“綠綺琴”,人們自然就會想到司馬相如,更會聯想到司馬相如就是憑著它彈奏了一曲琴聲悠揚的《鳳求凰》,才得以與當時的富家千金、巴蜀第一才女卓文君演繹了一場才子佳人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所謂“一曲綠漪鳳求凰,琴挑文君美名揚”。

古琴曠世持久,三千年文化傳承奔流不息,而今揮手猶聞高山、流水


四、橫琴見月朗,醉酒聽鐘鳴,彈琴為雅事,有“五不彈”和“十四宜彈”之說。

古人做事要麼不做,要麼做的中規中矩,彈琴在古代是風雅之事,所以也有很多講究,要靜雅潔淨、擇地擇境而談,不可隨便彈之,遂有“五不彈”和“十四宜彈”之說。

五不彈者:"疾風甚雨不彈,塵市不彈,對俗子不彈,不坐不彈,不衣冠不彈"。

十四宜彈者:"遇知音,逢可人,對道士,處高堂,升樓閣,在宮觀,坐石上,登山埠,憩空谷,游水湄,居舟中,息林下,值二氣清朗,當清風明月。"

古人彈琴大都在景色優美的地方,或空闊的水邊空地,或孤松下的巨石,或茂林修竹,或清流激湍,旁無閒雜人等,地清境絕。

楊表正,號西峰,福建延平人,明代萬曆年間琴家,在《西峰琴譜》中寫道:

“琴者,禁邪歸正,以和人心。是故聖人之制,將以治身,育其情性,和矣!抑乎淫蕩,去乎奢侈,以抱聖人之樂。所以微妙在得夫其人,而樂其趣也。凡鼓琴,必擇淨室高堂,或升層樓之上,或於林石之間,或登山巔,或游水湄,或觀宇中;值二氣高明之時,清風明月之夜,焚香靜室,坐定,心不外弛,氣血和平,方與神合,靈與道合。如不遇知音,寧對清風明月、蒼松怪石、巔猿老鶴而鼓耳,是為自得其樂也。如是鼓琴,須要解意,知其意則知其趣,知其趣則知其樂;不知音趣,樂雖熟何益?徒多無補。先要人物風韻,標格清楚,又要指法好,取音好,胸次好,口上要有髯,肚裡要有墨,六者兼備,方與添琴道。如要鼓琴,要先須衣冠整齊,或鶴氅,或深衣,要知古人之象表,方可稱聖人之器;然後與水焚香,方才就榻,以琴近案,座以第五徽之間,當對其心,則兩方舉指法。其心身要正,無得左右傾欹,前後抑合,其足履地,若射步之宜。右視其手,左顧其弦,手腕宜低平,不宜高昂,左手要對徽,右手要近嶽,指甲不宜長,只留一米許。甲肉要相半,其聲不枯,清潤得宜,按令入木,劈、託、抹(挑勾)、踢、吟、猱、益蜀、鎖、歷之法,皆盡其力,不宜飛撫作勢,輕薄之態。欲要手勢花巧以好看,莫若推琴而就舞;若要聲音豔麗而好聽,莫若棄琴而彈箏。此為琴之大忌也。務要輕、重、疾、徐,卷舒自若,體態尊重,方能與道妙會,神與道融。故曰:“德不在手而在心,樂不在聲而在道,興不在音,而自然可以感天地之和,可以合神明之德。”又曰:“左手吟、猱、綽、注,右手輕、重、疾、徐,更有一般難說,其人須要讀書。”

琴為聖人之器,琴事方面講究重重,需環境清雅,時候清明,心態平穩,衣冠古樸,姿態得體,方法適宜,讀書修養,無論外部環境還是內在修養,皆為為格外講究的修煉行為。

古琴曠世持久,三千年文化傳承奔流不息,而今揮手猶聞高山、流水


五、“促軫乘明月,抽弦對白雲。從來山水韻,不使俗人聞”,琴遇知音而彈,不願坐中有俗耳。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琴為知音而彈,俞伯牙和鍾子期灑淚而別並約來年中秋再會,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麼也不見鍾子期來赴約,於是他便彈起琴來召喚這位知音,可是又過了好久,還是不見人來。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聽鍾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訴他,鍾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俞伯牙的琴聲。聽了老人的話,俞伯牙萬分悲痛,他來到鍾子期的墳前,悽楚地彈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彈罷,他挑斷了琴絃,把心愛的瑤琴在青石上摔了個粉碎。他悲傷地說: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這琴還彈給誰聽呢?”

俞伯牙和鍾子期如今已經離我們非常遙遠,知音的確是美好的,知音的際遇也是十分難得的,無數人都曾哀嘆知音難遇。

東晉時期的戴逵是天下聞名的高仕,皇帝幾次徵召他為官,他都拒絕了。武陵王司馬晞,權傾一方,幾次派人請戴逵為之彈奏,戴逵取出琴並當著來人的面,將琴摔的粉碎,

戴逵不做王門伶人之舉,成了後世琴人的楷模,名仕與琴相伴清高自重,不願在歌臺舞榭彈琴,更不願奔走於權門,即便是一介布衣,也把人品琴格看得比性命還要重要,這在旁人看來很有孤芳自賞的味道,而在他們自己則更多的是自適與自得。

有的琴人彈琴時不僅身邊不得有俗人,連環境中有嘈雜的聲音都不肯彈琴,唐代文人劉禹錫則在他的名篇《陋室銘》中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淡泊境界。琴遇知音是名人高仕一直的夢想,他們在夢境中將生命的激情燃盡,與之相輝映,他們撥動生命的琴絃,與之相應和,正如太白詩云:盤白石兮坐素月,琴松風兮寂萬壑

古琴曠世持久,三千年文化傳承奔流不息,而今揮手猶聞高山、流水


六、古琴,不僅僅是一種曠世之樂器,更是修身養性、靜心悟道的一種精神生活方式,是中國傳統文化之瑰寶,他以其歷史久遠、內涵豐富和影響深遠為世人所珍視。

1977年8月,美國發射的“旅行者”2號太空船上,放置了一張可以循環播放的鍍金唱片,其中收錄了著名古琴大師管平湖先生演奏的古琴曲《流水》用以代表中國音樂。這首俞伯牙與鍾子期結為知音好友的古曲,又帶著探尋地球以外天體“人類”的使命,到茫茫宇宙尋求新的“知音”。

2003年11月,中國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第二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伴隨著華人的足跡遍佈世界各地,成為西方人心目中古老東方文化的象徵。

古琴之音,淳和淡雅,清亮綿遠,意趣高雅,溫柔敦厚,形式中正平和,無過無不及。琴音的松沉曠遠,能讓人雪躁靜心,感到和平泰然的氣象,體驗內心的祥和喜悅。琴樂的潔淨精微,能讓人感發心志、瀉洩幽情,化導不平之氣、昇華心靈意境。

嵇康在《琴賦》雲:眾器之中,琴德最優。琴道、琴德更是有素養的文人志士為之一生的追求,它以多重美的高雅品質,引人無限嚮往和追求。在人心容易流於浮躁的今日,亟需古琴這般恬淡、平和的音樂,讓人心得以安住沉靜,迴歸理性的精神世界。

古琴曠世持久,三千年文化傳承奔流不息,而今揮手猶聞高山、流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