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與中醫:救人還是救自己


魯迅與中醫:救人還是救自己


眾所周知,魯迅對於中醫的態度是批判的,原因在於魯迅認為他父親的病,就是因為中醫的治療而被耽誤的。十三四歲的魯迅,奔走於藥鋪、學堂和當鋪之間,感受著人情冷暖。

當時的中醫診療,其實充滿了一些神秘主義色彩,最為突出的就是所謂藥引。名醫為魯迅父親的提出的藥引就有,經霜三年的甘蔗,同穴分公母的蟋蟀。

喪父之痛,對魯迅的一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同時也讓他對待中國傳統時候,一直持有懷疑和否定的態度。我們不難想通,在五四初期魯迅激進的主張“全盤西化”,號召青年不看中國書,以及在雜文中直斥中醫為糟粕。

後來,魯迅去日本學習醫學,應該就是為了從心理上補償這段經歷的痛苦。他的棄醫從文之路,不僅僅是因為看了“日俄戰爭”的電影,而且還因為他受到了日本人的歧視。


魯迅與中醫:救人還是救自己


自從魯迅說出“我突然醒悟,學醫是救不了中國人的”,他就把醫學救人的理想徹底放棄了,他通過寫作傳播思想,要從精神層面上改造國人。就棄醫這點來講,他和國父孫中山很相似,只是國父是棄醫從武。

但是,魯迅後來的很多文章都有他早年為父求醫和熟知西醫的底子。

《狂人日記》作為中國第一篇白話文小說,其中的狂人不就是得了受迫害妄想症,惶惶不可終日嘛。

《藥》中,寫出了底層民眾的愚昧,他們想到的藥,竟然是革命志士的熱血,“人血饅頭”的說法,也是從這部小說中提煉出來的。

學術演講《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 》中,魯迅對五石散毒性的分析,也可以看出他對中醫中一些藥物毒性的認識。


魯迅與中醫:救人還是救自己


魯迅所處的時代,西醫還是很少的,同時普通民眾也不認可西醫,中醫的現代化也沒有開展,所以他的想法有正確的部分,也有錯誤的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