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鼠疫曾有過3次大爆發,導致上億人死亡。
直到今天,在我國,鼠疫屬於“甲類”傳染病,位居傳染病排行榜第一位(甲類是最高級別的傳染病,我國目前只有鼠疫和霍亂上榜),像我們耳熟能詳的“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狂犬病”、“登革熱”、“病毒性肝炎”等也只能屈居二線。可見鼠疫危害性及嚴重性受到高度重視。
第一次在東羅馬拜占庭。在瘟疫傳播的高峰期,每天有 5000 人到 10000 人染病死亡,總死亡人數在 20 萬人以上,幾乎摧毀了君士坦丁堡,並從那裡傳播到西歐,此後又在地中海地區飄掠肆虐兩個世紀之久。人們把這次起源於公元 542 年的鼠疫稱為「查士丁尼鼠疫」(Plague of Justinian),它的流行使歐洲南部 1/5 的人口喪命,前後估計總死亡人數達 1 億人。
第二次在中世紀的歐洲,3 年內喪生人數達 6200 萬(有的說是 3000 萬),歐洲人口減少近 1/4,其中威尼斯減 70%,英國減 58%,法國減 3/4。
第三次發生在在1910年的中國。
但是這場造成六萬多人死亡的鼠疫,竟然被一位中國人僅用 67 天給消滅了!
1.病魔來襲
1910 年,距離大清滅亡還有兩年,鼠疫從西伯利亞溜到東北——東北 1400 萬人口岌岌可危。
10月25日,鼠疫出現。
10 月 26 日,第一例病例報告出現在滿洲里。
10 月 27 日,哈爾濱被鼠疫攻克。
10 月 30 日,長春告急。
11 月 02 日,瀋陽淪陷。
11 月 15 日,疫情最嚴重的哈爾濱,數萬中國人聚居的傅家甸因感染死亡人數過多被隔離。
更要命的是,由於衛生條件落後,東北地區甚至沒有像樣的西醫醫院,醫生數量將將達到兩位數。口罩手套很少人使用,對於文盲率接近 100% 的中國人來說,「傳染」、「隔離」實在是很難理解。
此後,這場瘟疫如同江河決堤一般蔓延,不僅迅速橫掃整個東北,而且波及河北、山東等地。
截至12月8日,發生在東北的這場大疫就已經奪走了3萬多人的生命。
大廈將傾,人間即頹。
危急存亡之秋,一位中國醫生出現了。
他就是今天的主角,伍連德。
2.伍連德其人
伍連德於清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出生於馬來西亞的一個華僑家庭,從小接受西式教育。1896年,他考取了當年新加坡僅有的一個英國女皇獎學金,獲得了留學英國的機會。
這一年,他前往英國留學英國劍橋大學意曼紐學院,研究傳染病及細菌學。1899年,伍連德考入聖瑪麗醫院實習,成為該醫院歷史上第一位華人實習生。
後來,伍連德又去往德國和法國的著名研究所進行實習、研究,並於1903年獲劍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回到馬來西亞後,伍連德開了一家診所,並在吉隆坡醫學研究院研究熱帶病。
要知道,在那個國家備受列強欺凌,根本談不上什麼科學的年代,如此亮麗光鮮的高學歷在國內堪稱鳳毛麟角,神一般的存在!
伍連德的老朋友梁啟超曾對伍連德有過一段比較公允的評價:“科學輸入垂五十年,國中能以學者資格與世界相見者,惟伍星聯(伍連德字星聯)一人而已!”由此可見伍連德當年的盛名和在中國醫學史上的地位。
可是,1907年,伍連德還是回來了。
原來,他是應北洋政府施肇基(中國第一任駐美國大使)之邀回到中國,被袁世凱聘任為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即副校長職)。該校由袁世凱創立,以培養北洋陸軍軍醫為目的,甫一回國的伍連德便開始了在天津的醫學教育生涯。
唯有培養更多的醫學人才,才能改善中國落後、國民羸弱的現狀。
1910年,冬天,經施肇基力薦,清政府欽命伍連德博士為全權總醫官,負責東北防疫事宜。
伍連德到達東北後,看著鼠疫肆虐造成的橫屍遍野的慘狀,一時束手無策,立刻用英文電報向當時負責整個東北鼠疫防控的施肇基報告:
(1)醫無素養之困難;
(2)藥品無儲備之困難;
(3)財政應付不及時困難;
(4)病院隔離籌備不及時困難;
(5)斷絕交通之困難;
(6)焚燬屍體、物品隔離之困難。
如此情形,下一步究竟該怎麼辦?
3.打破權威另闢蹊徑
當時的醫學界,比如日本的權威醫學科學家通過研究得出結論,普遍認知是鼠疫是由鼠傳染給人的,而人與人之間不會傳染。
因此,一開始對抗鼠疫的方法就是滅鼠。
結果就是,方向錯了等於白忙活。
從1910年12月10日開始,一直到1911年1月7日,傅家甸每天都有超過100人死亡。感染此病的人往往在兩三天後就胸悶,頭痛,呼吸困難,渾身青紫,最後痛苦而死。
伍連德到了哈爾濱,很快發現了問題。
哈爾濱的冬天動輒零下數十度,老鼠怎麼會大規模活動?就算天地有異變老鼠亂跑,跑一次也應消停了,怎麼疫情還在不斷加重?
他仔細調查了爆發最嚴重的傅家甸,發現發生在這一區域瘟疫之疫源,來自滿洲里的一個俄國人和當地人捉土撥鼠的窩棚。
原來,土撥鼠已不多,真正威脅最大的傳染源,是那些死屍。
為了瞭解疫情,伍連德秘密解剖了一個女屍,這也是中國醫生的第一次人體解剖。他從標本里發現了鼠疫桿菌。
伍連德從解剖的第一具屍體得出結論,這次流行的是肺鼠疫,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人提出了“肺鼠疫”的概念。
肺鼠疫通常是腺鼠疫後期感染傳播到肺部所致,不同於腺鼠疫的傳播途徑間接地從老鼠到跳蚤再到人,任何患肺鼠疫的人都可能通過飛沫將鼠疫傳播給其他人。
這就為防疫工作確定了完全不同的做法:
腺鼠疫是採用滅鼠來切斷傳染源,肺鼠疫則是通過隔離疑似患者。搞清楚了病源,接下來為了控制疫情,伍連德將傅家甸劃分為四個區域,隔離監控。
他開始訓練大量醫務人員取代警察進行疫情監測。同時,調動了數百名軍隊及警察封鎖隔離區,尤其嚴禁毛皮商人進入。最重要的是,有了人事大權之後,他果斷撤職了一些無能的醫官和隔離區官員。
很快,伍連德的方法被推廣開來:病人留在醫院,接觸者被隔離,其他人都佩戴專業的口罩,並且調動了軍警封鎖了交通,以阻止疫情進一步擴散。
然而,該做的都做了,疫情卻沒有被控制住,反而繼續惡化。
由於死亡人數過多,且冬天木材緊缺,大量死者無法下葬,隨意拋在街道中。
鼠疫桿菌生命力很強,可以在屍身上存活很久,為了迅速控制鼠疫桿菌的傳播伍連德當機立斷,上書請求准許火葬。
中國人歷來有入土為安的習俗,在這樣的觀念下,“焚屍”簡直不可想象。即便是出生在馬來西亞的伍連德,也不敢貿然提出這樣的想法。
左思右想,伍連德選擇了上書宣統皇帝,請求朝廷下令准許火葬。這件事在清廷也引起了很大震動,過了整整三天,伍連德才收到外務部的回電:准許伍醫生之請,可依計劃進行。
1911 年 1 月 31 日,大年初一。
東北哈爾濱傅家甸。
伍連德要求文武官員全數到場,同時還有大量百姓圍觀。
防疫人員將屍體堆成 22 堆,每堆 100 具,倒上煤油,開始了中國歷史上首次集體火化。
同時,大量發放傳單,鼓勵百姓在新年裡多放鞭炮。不僅僅在心理上讓百姓們有了消災辟邪的安全感,更重要的是利用鞭炮散發出的硫磺味道滅菌,有良好的消毒效果。
1911 年 3 月 1 日,距離伍連德到達哈爾濱 67 天。24 小時內,哈爾濱無一例死亡,無一例感染。
之後數日,均無感染及死亡。
伍連德隨即宣佈,解除對傅家甸的隔離,並親率防疫人員走進居民區看望市民。
此次東北的鼠疫流行,共吞噬 6 萬餘條生命,其中傅家甸為 7200 餘人。在此次防疫行動中,參與工作人員 2943 名,297 人殉職。
為了表彰伍連德的功勳,清政府特別恩賜他“醫科進士”功名,並授“藍翎頂戴”。不過,就在第二年,清政府便宣告滅亡。伍連德又繼續為中華民國的衛生工作而奔走。
4.為祖國醫學奔走
1911 年 4 月 3 日,他邀請 11 國專家,於瀋陽召開了「萬國鼠疫大會」,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召開國際學術會議。年僅 32 歲的伍連德被推選為大會主席。
1913 年,他整理的相關文章發佈在了醫學頂級雜誌柳葉刀 Lancet 上,成為了中國歷史上首位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文章的人。
伍連德此後長期致力於疾控工作,先後領導控制了1917年綏遠鼠疫、1919年哈爾濱霍亂、1920年中國東北鼠疫、1932年上海霍亂,拯救了無數條生命。
期間,他還於1926年9月9日,創辦了濱江醫學專科學校(哈爾濱醫科大學的前身),任首任校長——這是中國東北地區中國人自辦的第一所醫學高校。
1935年,伍連德以其“在肺鼠疫方面的工作,尤其是發現了旱獺在其傳播中的作用”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提名,成為華人世界第一個諾貝爾獎候選人,也是中國第一個諾貝爾獎候選人。
1960年1月21日,伍連德因心臟病逝世,終年81歲。《泰晤士報》評論道:“他是一位偉大的人道主義鬥士,沒有比他留給世人的一切更值得我們引以為豪的了……”
而這位不朽的醫生,一直對祖國抱有深情。他曾寫下:
我曾經將我的大半生奉獻給古老的中國,從清朝末年到民國建立,直到國民黨統治崩潰,那一切在許多人的腦海裡記憶猶新,中國是個有五千年曆史的偉大文明古國,歷經世世代代的興衰榮辱,才取得了今天的地位,我衷心的希望她能更加繁榮昌盛。
閱讀更多 青年毒舌曉聲說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