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盛評《中國地名大會》:讓文化之美綻放熒屏

人民日報盛評《中國地名大會》:讓文化之美綻放熒屏

人民日報盛評《中國地名大會》:讓文化之美綻放熒屏

讓文化之美綻放熒屏

王 瑨

一個地名、一座城市、一件文物、一首詩詞……傳統文化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內容寶庫。影視創作者接過中華文明歷史傳承的火炬,理應開拓傳統文化的“熒屏時空”,使文字與影像的表達成為轉運的航船,在觀眾與傳統文化之間架設傳播的橋樑,在歷史與當代之間抒寫動人的詩行。

人民日报盛评《中国地名大会》:让文化之美绽放荧屏

“我第一次全面瞭解地名背後的故事,這次回家感覺更親切了。”“身在國外,心繫故里!這個紀錄片讓我的思鄉之情得以安放。”來自節目《中國地名大會》和紀錄片《記住鄉愁》第六季觀眾的兩條留言令人印象深刻。

人民日报盛评《中国地名大会》:让文化之美绽放荧屏

表達方式是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吸引受眾走進“熒屏時空”的入口。《中國地名大會》以“地名文化”為表達路徑,地名背後是對文化風物的凝視,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對“我是誰”“我從哪兒來”問題的回應。節目將答題競技形式與線下微博科普相結合,大大增強了傳播的互動性。《記住鄉愁》第六季以古城作為歷史沉澱與文化回望的座標。《經典詠流傳》和詩以歌,將古詩詞厚重的文化情感融入或磅礴或婉轉的現代音樂之中。《國家寶藏》混搭舞臺劇、真人秀、紀錄片等多種形態,讓沉默的國寶說話。

人民日报盛评《中国地名大会》:让文化之美绽放荧屏

創作者沒有停留於對“小切口”的符號化展現、素材式拼貼,而是通過“地名”和空間的漸次延展,以更宏闊的視角、多元的維度,賦予和開拓“鄉愁”新的時代內涵。它不再侷限於遙望“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更飽含人們對個體生命和民族文化的認同,對家庭、故鄉、國家的歸屬感,更能帶給當代觀眾以共鳴與鼓舞。

人民日报盛评《中国地名大会》:让文化之美绽放荧屏

共鳴來自傳統文化與當代價值的“相遇”。創作者融合歷史與當下的時空維度,讓中華民族的精氣神匯聚於熒屏,讓主流價值觀的傳播擁有嶄新的視野。

人民日报盛评《中国地名大会》:让文化之美绽放荧屏

創作者試圖用娓娓道來的電視敘事引發觀眾思考:我們的歷史從哪裡走來,我們的家國何以鑄建,我們的精神拿什麼培育,我們的未來又需何種眼界與胸懷。

於是,當我們瞭解山西洪洞移民延續幾百年、承載著鄉愁的“大槐樹情結”,便會理解為何美籍華人鄭國和堅持29年帶著600位華裔到中國尋根;當我們瞭解人們過去曾凝心聚力地修復嘉峪關古城,便會明白為何今日建設戈壁新城萬眾一心;當我們瞭解貴州鎮遠古城人民守衛家國、捨生忘死的歷史,便會懂得延續至今的擔當精神從何而來……這,便凝聚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最大公約數。

人民日报盛评《中国地名大会》:让文化之美绽放荧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熒屏時空”也映照進現實。“90後”售票員李聰60分鐘內能默畫出全國鐵路線路圖,用行動擦亮美麗的中國地標;軍人杜江南將8年青春奉獻給“雪山孤島”喜馬拉雅山詹娘舍邊防哨所,用生命詮釋何為“孤島不孤,祖國有我”;“地名高手”胸懷千山萬壑,他們所代表的青年一代對傳統文化熱情不減……這,便是優秀傳統文化的接力守護、接力創造。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表達的“美美與共”,開拓著傳統文化的“熒屏時空”。

文化與鄉愁,需要在生動講敘中播種進觀眾心田。講敘方式愈生動,表達內容愈豐富,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便會愈強。期待未來湧現更多、更有感染力的創新傳播方式,讓文化之美綻放熒屏。

來源:《 人民日報 》( 2020年01月23日 20 版)

潘魯生:主旋律創作彰顯中國精神

康震:回顧歷史,展望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