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养育究竟是什么样的?

寒蟾


过度养育近些年来引起越来越多国内外教育者的担忧。


学龄前过度养育主要集中在“养育”上,大多是生活照料过度关注。


一个妈妈曾对老师说:“温度在26度以下,每天要喝600毫升水。”


还有一个孩子甚至不需要说话。他只要眼神飘到那儿,家里人就知道他想要什么。比如他看看水杯,家里人就把水递过来;看看厕所,家里人就帮他脱裤子。——他已经6岁了。


被过度精细照料的孩子常有如下几个特点:


1、自信心不足。

2、情绪不稳定。他们常显得有点“任性”。他们可能会突然发脾气,不太顾及大人或其他人感受。

3、动手能力差。


学龄后过度养育主要集中在“教育”上。家长对孩子的学业关注太多。


美国很多年前有一个词形容这样的家长:直升机父母。形容父母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一旦发现问题就俯冲下来帮孩子解决。


近些年,情况更加恶化了,一个新词出现了:除草机家长。除草机家长仅仅出于担忧(而不是事实),就会提前冲上去解决问题。


我的女儿五年级的一天,我接到了班主任老师的电话。老师问我觉得孩子最近作业量如何。因为有的家长投诉说孩子作业太多,有的家长又觉得作业太少。接到这个电话,我的内心是崩溃的,家长们已经开始干涉老师教学了吗?!


作为教师,我非常清楚,教师特别知道自己的学生进度,知道应该如何安排他们的学业。一旦受到家长的影响,有可能偏离原有的规划,对学生未必是好事。


除此以外,家长替写作业之类的消息不绝于耳。家长担心孩子作业不如人,干脆亲子上手帮忙做。


什么时候可以放手呢?一直被这样关注的孩子始终无法学会独立。


斯坦福的新生教务长在自己的书里说,家长的过度关注导致孩子成年后无法自立。一个新生邮寄来自己的两个大箱子,却不知道怎么抬到楼上,箱子放在路上几周后,他的妈妈给老师打电话求助,才解决了这件事。


社交上家长的过度养育。


一天,教室里两个孩子发生了争执,一个孩子打了另一个孩子一拳。放学后,被打孩子的爸爸冲到教室里,企图找到这个孩子,揍他一顿。两个孩子都只有2岁。。。


还有一次,老师们放学后正准备开会,一个爸爸气汹汹地推门而入。原来放学后家长接上孩子在幼儿园院子里玩,几个孩子互相打闹,一度把他的孩子压在身下,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了。但是当老师冲出去解决问题时,孩子们早就笑闹着玩做一团。


学龄后一些家长干涉孩子的交友,他们可能以成绩不好之类的理由,希望孩子换朋友。


家长之所以过度养育,关注的都是当下孩子的状态,如果放眼未来,家长会发现很多事没那么重要。孩子总有一天要独立面对世界,无论生活上、学业上还是社交上家长的过度关注,都会让孩子损失很多自己锻炼的机会。


晓音的育儿故事


首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宝宝吃奶粉,宝妈和宝爸最担心的是宝宝吃多,或者不够吃,可有的宝宝吃母乳,特别是有的宝妈,母乳很多,只要宝宝吃,宝妈的奶就总是那么多,吃也吃不少。那么,母乳会过度喂养吗?

首先过量喂养母乳可能导致宝宝肥胖或营养不良,因为母乳对婴儿的吸吮要求很高,所以每吃一口都是自己的“控制”,而不是像奶瓶一样不小心吃。如果母乳婴儿长时间吮吸,很容易吸吮后吐奶,在奶脂肪含量高之后,很容易产生饱腹感,从而停止吸吮。

而且,母乳通常更加费力,而且宝宝吃得太饱的话,一般会休息,就不再努力让自己吃,但是,如果将母乳吸入瓶中喂养婴儿,则也容易过量喂食。

其次过度喂养就是让宝形容词的吃的营养素超过了宝宝身体维持代谢动态平衡的需要,传统的过量喂养是指过量摄入奶引起的综合症,主要是由消化不良引起的。症状是:大但跟水一样,会有泡沫和绿色在大便中。还会呕吐,吐奶,宝宝常常有因肚子痛或肚子有气而使宝宝哭闹,宝宝体重不增加会减少。

最后过度喂养宝宝会让宝宝消化功能的负担加过重是,会使宝宝消化不好吸收不良,父母必须有计划的食物供应,以便让宝宝能正常的吃妈妈的奶。过度喂宝宝食物会使宝宝消化道要一直消化食物,并且把不多的血液和氧气将从不能在头上发育,会到消化道消化食物,脑子就会缺血缺氧,也就是吃的越多,胃和肠道所需的血液就越多,脑中的血液就越少,对大脑的伤害越大。


百合的世界


很多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都有过度指导、过度保护和过度介入的倾向。

孩子们习惯了家长为他们解决各种问题,“没有家长的帮助,孩子很难在社会站稳脚跟”。

过度养育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过度控制,它对孩子的心智成长更具毁灭性影响。从孩子出生开始就对孩子进行掌控,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孩子的每一个选择都是父母安排好的,孩子只需要按部就班的走下去就好。

这种设计好的人生,是在扼杀孩子的成长,剥夺了孩子的权利和自由。父母把自我价值与孩子进行捆绑,对孩子充满更多期望,一但期望落空,有的家长会比孩子更焦虑,对孩子进行大声责骂,让孩子产生负罪感和内疚感。

因为我们爱孩子,所以不想让孩子受到伤害,为了让孩子专注学习,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为了以后有个好前途,用自己的经验帮孩子做出选择,这些有错吗?

出发点没有错,错在过度这两个字上。孩子进入社会,你对孩子的期望是什么,是符合你的私人理念,还是更能适应社会需要,是培养听话的孩子,还是优秀的成年人?

所以家长要懂得适时的放手,才能让孩子在我们庇护下茁壮成长,在走入社会后站稳脚跟。就像泰戈尔说的那样,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又给你以光辉灿烂的自由。

虽然教育方法没有绝对的标准,但在“过度养育”这件事情上,一位心理学家的研究,指出有三条红线家长最好不要碰:

1.为孩子做他们已经可以自己做到的事情;

2.为孩子做他们几乎可以自己做到的事情;

3.教养行为的动机基于我们的自我,而不是让孩子成为他们自己。


Evie家三个娃的成长路


这里不征集不引用育儿书籍或文章,只谈我个人的些许经验。欢迎大家共同讨论。关于过度养育,我认为可以分成两个方面,“过度养”与“过度育”,这二者所造成的伤害也是不同能量级的。

首先,从宝宝呱呱落地,家庭从此进入了围着孩子转的时期。怕冻着怕饿着怕生病怕不高兴,怕这怕那,生怕出现丁点的差错。从吃奶到吃饭,相信所有家长都尝试过很多不同的工具、食谱、查找过育儿知识恶补,可谓用心良苦,甘之若饴。所以吃就成了喂养孩子的头等大事。那么吃对了么?吃会不会过度呢?如果吃过度会怎样呢?

现在生活水平好了,家长喂养孩子也是舍得下成本的。什么好给吃什么,什么进口的奶粉、替代品、甚至保健品、药品。只要大品牌的,只要讲能提高孩子体质,补充营养,开发大脑的,通通都给买。但殊不知,这些恰恰没有广告那么好的疗效。很多保健品都是不适合孩子食用的,最常见的就是我们说的激素。有些孩子过早发育,有些孩子发育过度形成肥胖症,还有的孩子补钙太多,骨骼早早定型无法再度长高。这些都是我们养育孩子应该注意的问题,科学喂养,一定要先科学,在选择补充营养上更要先经过科学的认知。

下面咱们再来一起讨论另一种“过度养育”,就是精神行为上的过度。比如,过分的宠溺,使得孩子没有独立的人格;过分的严苛,让孩子没有了自由的想象。这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养育孩子,更应该教会孩子自己生存的本领和能力,这不仅仅指好好学习,学个技能,以后找个工作。我们需要培养孩子的情商,多与孩子沟通,多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树立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增加孩子对社会对自己及对自己父母的认知与信任。作为父母,不应包揽包办,不应用爱的名义“绑架”自己的孩子。要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孩子学的最快。所以,家长们一定不要走极端,一定要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

最后,祝愿所有的孩子都在科学健康的环境下成长,不骄不躁,时刻怀着感恩的心迎着成长路上的绚烂风景。








负重前行De家庭主妇


最糟糕的家庭教育是过度养育

如今“虎妈”和“狼爸”已经成为社会现象。于是,也引来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过度养育究竟是有害还是有益的?当那些明显的不够称职的家长受到诟病时,我们就会认为,只要在养育方面多下苦功,我们的孩子或许就会拥有大好前途。那么这种“过度养育”是否有问题呢?

根据心理学家多年的研究发现,家长的参与度和回应度高,对孩子有较高期望,尊重和支持孩子的独立自主,允许孩子犯错误甚至失败,同时自己的生活充实,为孩子创造出可信赖的、有闲暇的、和谐的、不加干涉的环境,孩子就会茁壮成长,在学业成绩、心理发展和社交能力等方面有更好的表现。

1、权威而不是强权

这方面的研究非常多,也非常充分。伯克利加州大学的临床和发展心理学专家戴安娜·鲍姆林德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发现,那些参与度和回应度高,对孩子有较高期望,同时也尊重孩子独立自主性的家长才是最理想的家长。这些“权威家长”似乎在参与度上表现最佳,比起那些消极、参与度低的家长,或者控制欲强、参与度高的家长,他们所培养出来的孩子学业成绩、心理发育和社交能力都要好得多。为什么这种类型的父母如此成功呢?

首先,权威家长们真正激发了孩子的动力。斯坦福大学社会和发展心理专家卡罗·德威克所做的研究解释了为何权威家长能够培养出积极性高并且更加成功的孩子。

在一项典型的实验中,德威克博士把孩子们安排在一个房间,并且要求他们解决一个简单的问题。大多数孩子不费什么力气就解决了。但是,德威克博士会夸奖其中部分而非全部孩子,他们如何聪明且有能力。实验证明,那些没有被夸奖的孩子,反而更加有动力去完成越来越难的问题。他们同样表现出更强的信心,解决问题的整体进度也越快。

2、尊重孩子的意愿,而不是你的

这似乎有些违反常理,但是表扬孩子的才能似乎干扰了他们的信心。解决更加困难的问题,如果解决不了,那就意味着要失去“聪明”的头衔,这种风险剥夺了孩子自发工作的热情,成了一种负担。德威克博士与鲍姆林德博士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德威克博士同样发现,理性地支持孩子独立自主并且减少干预,能够在学习和成长等方面都得到更好的结果。

他们的研究证实了我25年来在旧金山富裕的马丁县的所见所闻。那些最幸福、最成功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不会替他们完成孩子能力范围内的事情,而是会满足孩子自身的需求,而非父母的意愿。

3、成长就是一个渐行渐远的过程

成长的中心任务是为了发展独立自主的、有自信的,并且与现实保持一致的自我意识。如果你把已经会走路的孩子继续当成婴儿,那么你就是在违背客观情况,削弱他的自信。每晚检查家庭作业,不断打电话“查岗”,帮你的孩子修改大学论文也会产生一样的效果。

一旦孩子能够独立完成某件事,那你就应该庆幸自己的任务完成了,然后罢手。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不必要的干涉会让他感觉糟糕,如果是到了青春期,那可能就是生你的气了。

但是孩子力所不及的事情,家长是否有责任提供帮助呢?如果他或她几乎有能力去完成的话干吗还要过度养育呢?

回溯到孩子学习走路的时候。一开始他会摇摇晃晃,摔倒后立刻看向你,等待你的反应。你自然会对这些早期的努力感到不安,并采取一切方法鼓励他重新站起来。你当然不会因为他摔倒了就惩罚他,或者因为他又摔倒了,而对他恶语相向。你会一直陪着她,保持警觉,适当的时候加以指导。你并不会每一次都扶他起来。

你明白的是,他必须失败九十九次才能换来一次成功。

4、学会放手,无论在哪个年龄段

学会退避三舍,并且允许孩子犯错误是育儿要面对的最大挑战之一。孩子小的时候要做到还很容易,但长大就不一定了——容忍一个出错的婴儿,和允许接近青春期的孩子去商场见她的朋友,是完全不一样的。潜在的错误承载着更大的风险,当家长的部分责任就是要减少孩子的风险。

我们应该容忍什么样的风险呢?如果周围有坏人呢?正常情况下,一个11岁的女孩是有能力在朋友的陪伴下照顾自己几个小时的。她或许忘记随身物品,或许买东西多花了钱,或许忘记她应该中午给家里打个电话。

神秘的世界就像一幅展开的地图,对你的孩子而言,他好奇的是小区花园;对接近青春期的孩子而言,他好奇的是周围的地方;对青春期的孩子而言,他好奇的是整个世界。但是这种好奇只存在于日常的小探险中——比如滑更高的滑梯,沿着街区骑自行车,邀请新同学——这种成长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这种舒适范围以外的灰色地带,恰恰培养了他们的适应能力。

5、允许孩子失败

许多家长曾经对我说:“我见不得孩子不开心,我见不得孩子吃亏,见不得孩子被欺负。”如果你不能忍受孩子不开心,说明你做错了。幼年时期的小挑战可能会为下一次失败,或者说“为成功做铺垫的失败”提供机会,这种失败正是你的孩子可以忍受的,他会从中获得成长的机会。急于求成,过分保护,剥夺挑战的机会就是剥夺了他们用来对付未知的困难与挑战的工具。

为孩子代劳,会降低孩子的动力和减少独立自主性,这种超越家长界限的行为,恰恰最大限度地伤害了孩子的发展。如果我们出于自己的需求,而非孩子的需求为孩子做事,那么,童年时期最重要的任务将无法完成:那就是发展健康的自我意识。

6、痛改前非吧!我来帮你

那么,家长如何拾起勇气抛弃过度养育的错误行为呢?抵抗周围的压力,向上奋力拼搏是困难的。但是我们必须谨记,孩子只有在可信赖的、有闲暇的、和谐的、不加干涉的环境下才能茁壮成长。

一个有爱的家长是温暖的,愿意划定界限,不会通过引起羞愧和内疚的方式,触碰孩子的心理防线。家长必须承认自己内心的焦虑。你的职责在于了解自己的孩子,并且无论他能否处理某种问题,都只报喜不报忧。这样你还会担心吗?或许,孩子的任务是成长,而你的任务是控制自己的焦虑,避免自己的焦虑阻挡孩子朝着独立自主前进的脚步。

家长也要认清自己的价值。孩子会密切留意我们。如果你想要孩子捍卫自己的价值,你必须同样如此。如果你相信暑假用来阅读、散步和玩耍比参加补习班有用,坚持你的想法。家长也要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一个自身不幸福的家长,是很容易过度养育的。我们为孩子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向他们展示一个引人入胜的,值得为之奋斗的成人世界。

想要教宝宝学汉字的看过来~安利这款非常好用的识字软件【猫小帅学汉字】,将识字当做游戏,让宝宝轻轻松松学会汉字!


嘻嘻


过得养育就是奶奶觉得你冷了,不接受反驳[抠鼻][抠鼻][抠鼻]



一叶生茶社


过度教养一般都是体现了父母的焦虑

一般是感性的父母或具象的父母,他们非常看着眼前当下孩子每个细节,总是焦虑带不好孩子。

理性和抽象的父母能好一些,理性的父母对人不那么敏感,对事情敏感,抽象思维的父母看事情毕竟远,不拘小节。


性格罗盘咨询师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过度养育就是你有这个能力把你的小孩养成一个废物。小孩子一般长大以后, 18 岁以后他都会离开父母的,这个你不用纠结,你也不用抱着小孩子的心态,有的时候该放手就放手给他必要的一个指导就可以了,每个的人生都不同,让他自己过他想过的日子,不要什么事情都惯着他,不然的话长大了也是个废物。什么事情都听父母的,不能做主的话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等于说你生孩子是当宠物养。每个小孩都会离开父母的都是一样,所以说祝你好运吧,希望你把自己的小孩养好,能够为社会所用为人民和祖国做贡献


刘文道


过度养育会丢失孩子本身的技能,让他衣来身手饭来张口,那到来该上幼儿园的时候啥都不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