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艘驱逐舰可以挨几百发炮弹,却挨不住一发鱼雷?

张雪-妙妙


看到这个题目,我想抬个杠先,题目中说一艘驱逐舰能挨几百发炮弹,额,下图中的那玩意是炮弹,给近防炮使用的,口径通常在20~30毫米之间,对于驱逐舰这样的大型军舰来说,这种炮弹别说几百发,几千发扛下来也问题不大。


▲小口径的近防炮炮弹

然后下面这个比人还要大的玩意也是炮弹,没错,就是依阿华战列舰上的406毫米主炮炮弹,所以,我就想知道怎样的驱逐舰能够抗几百发这玩意,别说是驱逐舰了,就算是同级别的战列舰甚至是体量更大的航母,挨上几发都够呛,而就凭现在的这些排水量还不到1万吨的驱逐舰,被一发这样的炮弹击中可能也就差不多完犊子了。

▲406毫米口径舰炮炮弹

好吧,拿406毫米口径的舰炮弹确实有点欺负人了,我再从陆炮中找一个口径小一点的,就下面那个口径只有280毫米的“原子安妮”吧,战斗部是一个W9小型“枪式”核弹头,爆炸当量1.5万吨TNT,跟用来轰炸广岛的“小男孩”原子弹威力差不多。一发能给你带来蘑菇云的问候,不管你是驱逐舰,还是战列舰,亦或者是航母,在蘑菇云下区别都不大,毕竟,核弹面前,众生平等,若不平等,只说明你当量不够。

▲280毫米核大炮

杠抬完了,言归正传,现代军舰上的主炮说白了就不是用来打同级别军舰的,“舰炮对轰”那时战列舰的活,对于今天的军舰来说,主炮的作用也就是打打一些小型舰艇,比如武装快艇这些,或者就是对陆火力支援,毕竟炮弹比导弹便宜,用舰炮来对陆地上进行火力覆盖比导弹划算得多,真要反舰、反潜艇的话,导弹和鱼雷才是主角,而且,你要想想今天的军舰主炮才多大啊,大的也不过100多毫米,比如俄系的130毫米AK-130舰炮、老美的127毫米Mark 45舰炮,而130毫米口径的就已经是现在主流舰炮中口径最大的了,至于“猪母”上面的那155毫米口径的先进舰炮系统不算。如果是更小一级的护卫舰,主炮口径可能连100毫米都不到,比如护卫舰上常见的76毫米舰炮。

▲Mark 48重型鱼雷

所以,舰炮的口径小,也就意味着炮弹的装药量少,装药量小同时威力也就小,要知道陆炮中155毫米口径炮弹的装药量才不过5~6公斤TNT,而目前的舰炮中口径最大的也才130毫米,装药量连155毫米的陆炮都比不上,还想着有多大的威力?就这点装药量,连鱼雷的零头都比不上,而且根据鱼雷的口径还有轻型鱼雷和重型鱼雷之分,常见的轻型鱼雷口径为324毫米,这里以美国的Mark 54为例,长度2.72米,直径324毫米,战斗部装药为43.9千克的PBX N-103炸药(一种聚合物炸药),爆炸当量大约相当于108千克TNT,至于530毫米口径的重型鱼雷,比如美国的Mark 48,装药量接近150千克,爆炸威力大概在290千克TNT左右,因此,从数据上看,别说舰炮了,就是普通的反舰导弹,威力也远远比不上鱼雷。

▲Mark 54轻型鱼雷

还有一点,就是鱼雷对军舰的打击位置,跟舰炮和反舰导弹只能打击目标水线以上的位置不同,鱼雷是直接对军舰水下以下的部位发起攻击的,而水跟空气不同,水是不可压缩的,所以冲击波能量在水这种介质中的传递效率更高,能量更加不容易衰减,能量的集中释放可以很轻松就把军舰撕裂,同时,在水下爆炸的鱼雷还会产生“泡沫喷射”现象,什么是“泡沫喷射”呢?就是鱼雷在集中目标爆炸后,在冲击波的冲击作用下会在目标下方产生许多气泡,冲击波会先把目标顶起,然后由于被泡沫“稀释”的海水浮力会下降,目标又会下沉,这样一来,就相当于把目标“弯折”了几次,军舰的龙骨就算再结实,这样来回折几下也该断了,如下图所示,就是一艘遭到鱼雷打击后,在鱼雷产生“泡沫喷射”作用下上下弯折的军舰。

▲鱼雷对军舰的“泡沫喷射”

因此,从威力上看,对军舰威胁最大的不是反舰导弹,更加不是炮弹,而是鱼雷,不管是鱼雷的装药量,还是从水线以下打击目标的打击手段,其对军舰的综合毁伤效果是最好的,就算是排水量在万吨以上的大型军舰,挨上一发重型鱼雷也差不多就废了。


哨兵ZH


局座说过,一艘现代驱逐舰需要7枚反舰导弹才能击沉,但我们在看各种海战的纪录片时会发现,双方舰队在远距离用火炮交战,结果几个小时打下来,只有很少的舰艇被击沉,有的舰艇挨了几十发炮弹还能航行,而驱逐舰,甚至是更强的巡洋舰却挨不了一枚鱼雷,轻则瘫痪失去战斗力,重则直接被截成两段。为什么鱼雷威力这么大呢?


鱼雷战斗部重量大

鱼雷的口径在324-655毫米之间,其中大多数为500毫米左右,这样的一枚鱼雷战斗部重量超过300公斤,甚至是400公斤,这样的威力比很多反舰导弹还要大得多。而且,在水下爆炸威力要比空气中大的多,水的密度是空气的几百倍,鱼雷爆炸产生的水下冲击波对舰艇完成了二次强力破坏,直接扭曲甚至折断舰体钢板,造成不可修复的损伤。

攻击部位不同

炮弹和导弹攻击的是舰艇的水面部分,就算威力再大,也只能破坏舰艇上层,不能立即造成舰艇倾覆大量进水,即使大量命中,只要不伤及弹药库引发殉爆,舰艇仍然可以依靠自身浮力不沉没。而鱼雷打击的是舰艇的水下部分,一旦击中舰艇,就会炸开一个很大的口子,造成大量漏水,进水一旦超出舰艇损管限度,就会造成倾覆沉没,所以鱼雷是打到关键点上了。

补充一点,鱼雷至今仍然是击沉大舰数量最多,效率最高的反舰武器,各海军大国仍然在研发先进的鱼雷用于反潜反舰。



止水兴波


兔哥回答:驱逐舰挨几百发炮弹也要看什么样的炮弹,小口径的炮弹挨几千发都不会沉没。但不论怎么说鱼雷的威力是远大于炮弹的,也远大于反舰导弹,这一点是肯定的,一发鱼雷足以把一艘数千吨级别的驱逐舰送入海底。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一个是弹药威力的大小,另外爆炸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这两种弹药对舰船的伤害原理和毁伤效果。

驱逐舰是大型舰船,排水量从数千吨到超万吨级别,现在的舰船的船体钢板都是具有防弹作用的高屈服强度刚板,具备很强的抗打击能力,民用船舶的钢板的厚度普遍厚于军用舰船,但强度低。军用舰船的钢板都是具备高屈服强度的特种钢材,军用钢材的开发是一个重要领域,也是都捂的严严实实从不外露的好东西。民用船舶钢板屈服强度大约有250 MPa,这个就够用了,普通军用船只例如巡逻艇、反潜艇、登陆舰什么的300 MPa就可以了。驱逐舰这样的要求就高点,而航母、潜艇用钢要求就更高一些,其中航母甲板用钢要求高。我们以美国军舰用钢来举例说明一下,美国军用钢板有HY系列,80、100、130等,屈服强度分别为550、690、890Mpa,以上这些钢材有一个普遍的缺点,焊接难度高,现在美国开发出了HSLA系列,分别为65、80、100、115四个品种,屈服强度为449、549、689、795Mp。HSLA-115钢屈服强度795Mpa,等于是一平方厘米的钢板能承受近8吨的冲击力。美国福特级航母是115型钢板,美国的驱逐舰、巡洋舰、航母、两栖攻击舰、潜艇(部分采用)用的基本都是HSLA-80型钢板。⬇️鱼雷毁伤原理图




前文兔哥用数据说明了军舰钢板厚度低于民用货船,但钢板屈服强度高于民船,下面说说炮弹的打击力度。炮弹打舰船的首先都需要有穿甲能力,美国驱逐舰的用钢HSLA-80钢的屈服强度达到了549Mpa,这个相当于一平方厘米承受5.5吨的压力,炮弹的装药都不多,例如美国的127毫米舰炮装药13公斤多,这个威力不小,但击中军舰钢板也就是打一个洞洞,半穿甲弹的装药要少,能够将军舰钢材击穿,但毁伤面积有限,军舰的重要部位都是采用隔层防护,并有装甲防护层。现在的军舰说实话主要是针对反舰导弹、鱼雷做防护,炮弹之类的它还真没放在眼里,打中几十发只要打不坏要害部位根据奈何不得,要击沉驱逐舰就必须让它进水,不进水它就沉不了,而炮弹要想击中水下部位太难了。现在的驱逐舰的舰体结构、强度要求无法抵抗导弹打击,主要采取抗损伤措施,减少爆炸的毁伤面积,炮弹的威力太小,外层钢板即便穿透能量消耗要大,也无法伤及主要部位。

鱼雷对驱逐舰的损伤是很大的,对于鱼雷的防护驱逐舰不是抗而是防,抗是抗不住的,只要一枚鱼雷依然可以重创一艘现在的驱逐舰。鱼雷和炮弹比装药量大,重型鱼雷的装药量达半吨左右。现在的鱼雷多采用黑索金和TNT混合装药提高爆炸能量,采用定向能装药的鱼雷的爆炸威力更是成倍增加,例如装药40公斤的轻型鱼雷,所产生的爆炸能量相当于250公斤的TNT爆炸能量。鱼雷对于驱逐舰的伤害原理很复杂,它并不像炮弹爆炸那么直接,鱼雷通过都是水线以下,现在的先进鱼雷更是讲究在军舰低部爆炸,水的密度是空气的800倍以上,具有不可压缩性,也就是说鱼雷爆炸的能量被放大了几百倍,这个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水的喷射效应可以将数千吨的驱逐舰向上抛起,爆炸点巨大的气泡压力足以压破舰体。这还没完,爆炸时海水瞬间被挤压形成爆炸水域气泡空腔,瞬间海水又填满空腔形成第二次冲击波,而军舰正好回落中被再一次击中,军舰等于是被瞬间抛起又瞬间落下,落下时再一次接受水的巨大压力,等于被冲击了两次,而且是一次比一次强。这种冲击下三四千吨级别的护卫舰基本就是两截,大型的不变成两节也基本就挂了。


正是由于炮弹爆炸威力小,并且是空气中爆炸,军舰的舰体采用高强度钢板,具有很好的抗弹性能,炮弹对于现在的军舰已经不是一个重要的致死因素了,现在的军舰火炮和战斗机上的航炮性质差不多,是一个备用手段,军舰舰炮主要是攻击陆地、小型船舶,对于驱逐舰等大型舰船导弹是重要的武器装备,靠舰炮打沉驱逐舰已经不在适合作战要求。而鱼雷的威力则使它成为打击驱逐舰的重要武器,鱼雷的装药也成倍于反舰导弹。但鱼雷击沉驱逐舰的机会未来海战中并不会多。鱼雷的研制难度比原子弹都难,射程是一个重要因素,目前鱼雷的技术落后于驱逐舰的交战距离,都装备鱼雷的情况下驱逐舰都不会进入鱼雷打击范围,否则只要一枚,一枚就够了,哪怕你是万吨驱逐舰、巡航舰也撑不住一枚鱼雷的打击,不沉也残废了。



兔哥42928


装置相同爆炸当量的炸药,在水中爆炸的威力,相当于空气中的16倍。

这是物理学现象,一听都明白。水不可压缩,而空气可压缩。所以,当炸药在空气中爆炸时,周围的空气便被压缩,起到缓冲作用,于是便限制了其威力。而炸药在不可压缩的水中爆炸时,产生所有的能量会通过水全部作用在舰艇的外壳上。

举个“栗子”,装药180千克的反舰导弹,只能让3000吨左右的军舰瘫痪,而装药180千克的533毫米鱼雷,却能击沉50000吨级别的大舰。

鱼雷还有两个优点——命中率高,隐蔽性强。

鱼雷由于采用水声音响制导,同时配以尾流制导修正,所以命中率很高!所以,只要让鱼雷瞄上,基本上没跑。

并且由于雷达电波不能穿透海水,而鱼雷声音又小,所以,非常难防御。

大炮的威力小鱼雷很多,动静大的却不要不要的,大炮不光威力小,还不够低调啊!

在甲午海战中,定远、镇远号中炮一百多发,跟个没事人似的。所以做人要学鱼雷的范——说话声不高,但气场惊人。

记得在1878年1月26日,俄国鱼雷艇用名叫“白头”的鱼雷,在70米的近距离上,一举击沉了排水量2000吨的土耳其炮舰“英蒂巴”号。鱼雷艇的隐蔽性与威力可见一斑。

甲午海战前,中国海军曾拥有大小鱼雷艇30艘,其中27艘由德国制造,1艘由英国制造,由此表明,甲午海战时,中国已经拥有了鱼雷和发射鱼雷的能力,其威力不容小觑。然而,虽然中国鱼雷艇在甲午海战中却表现平平,非但没有立功,还犯了逃跑主义。


由此可见,决定战争成败的是人,不是武器。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小米加步枪,照样将小日本干怂,将国民党干趴。

有点扯远了,书归正传。

各位,鱼雷那么牛叉,有没有缺点,有!由于水的阻力远大于空气,射程太近,一般只能射30—50千米左右。其实也可以了,在水里爆炸的威力相当于空气中的十几倍,如果射程也和在空气中一样,还让不让人活了?!


小熙为人人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以前的事情了,现在就不同。

一战时期,由于水下威胁开始并不大,所以军舰设计时没有考虑太多水下问题。

而更早的日俄战争和甲午海战期间,军舰基本不能对抗鱼雷,水下的防御能力很弱。

相反,当时铁甲舰水面防御力很强,甲午海战的满清铁甲舰被敌人主炮击中100多发也不会沉没。

一旦遭遇鱼雷,就是另外一回事。在日俄战争中,俄军遭遇日军鱼雷突袭,伤亡非常惨重。

到了二战开始,各国重视对于鱼雷的防御性,加固了水下装甲,能够对付普通鱼雷。

比如俾斯麦号战列舰,前后被至少4枚鱼雷击中,但其中3枚只是造成舰体部分破裂,只有第4枚击中打坏了军舰的舵机,导致严重损失。

而日本大和号战列舰被击沉前,至少被10枚鱼雷击中。之前的多枚鱼雷,没有造成致命伤,只是大和号重伤无法机动规避以后,最后几枚鱼雷加重了伤势。

然而,对于大型军舰来说,炮战的损失确实不算大。

还是以甲午海战为例,定远号和镇远号中炮一百多发,也没事。

这主要是水面装甲厚重,而且炮弹的破坏力有限。

相反,鱼雷相对可以造成比较严重的破坏。除了军舰水下装甲不可能太厚以外,鱼雷在水里爆炸的破坏力更大。

因为水的密度是空气的800倍以上,爆炸以后的能量传导性更强,威力更大。

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水雷,就能将军舰炸得四分五裂的原因。

时至今日,舰炮的意义已经不大,但鱼雷仍然是最常见的攻击性海战武器。


萨沙


一艘驱逐舰挨几百发中小口径炮弹的确不成问题,也不会遭到太大的损伤。但是如果换成鱼雷的话,驱逐舰恐怕还真没机会多挨几发,因为一枚重型鱼雷完全可以击沉一艘大型军舰(甚至是航母),所以一艘驱逐舰自然不在话下。究其原因,主要与鱼雷的弹药威力和作战方式有关。

通常情况下,同等装药量的鱼雷与导弹(或炮弹)相比,鱼雷的破坏力要更强。水有不可压缩性,水的密度也要比空气大800倍,鱼雷在作战时主要攻击军舰吃水线以下的部位。鱼雷爆炸时会产生强大的冲击波以及水喷射效应,而这个冲击波在水下就会以波动的形式散开。鱼雷爆炸再加上水的波动能量,将全部作用到军舰的舰体上,从而将鱼雷的威力放大数倍。比如,一枚装药40公斤的鱼雷,在水下爆炸产生的能量相当于250公斤TNT炸药爆炸的能量。由此可见,在水下爆炸的鱼雷,其威力会大大增强,这对军舰脆弱的水下部位来说,是非常致命的。

其次,鱼雷爆炸产生的能量往往伴随着水的波动和喷射,这些能量传递到军舰上,也会破坏舰体结构,导致舰体进水、起火等损伤。中小口径炮弹击中舰体后,因为空气具有可压缩性,所以舰体周围的空气会被压缩,这就不会产生太强的冲击波,所以会降低对军舰的附带伤害。炮弹穿透舰体最多只会留下一个洞而已,只要不进水,一般不会给舰体造成不可挽回的损伤。

(鱼雷爆炸的能量很容易破坏舰体)

总而言之,因为鱼雷的威力巨大,一旦命中往往会给敌方军舰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所以自它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是海军的重要武器。


战情解码


能制造鱼雷的国家必然具备制造常规潜艇或核潜艇的能力,尤其是重型鱼雷。鱼雷是一种技术门槛极高的武器装备,处于高精尖武器领域的最前端,属于当下海军军事技术最为难掌握的技术之一。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二战以来驱逐舰已然发展到了第四代,譬如当前的中国刚刚服役的“南昌舰”就是第四代驱逐舰/巡洋舰的典范之作。既然发展到了第四代,除了防空、反潜、隐身等能力大幅度提升之外,造船技术也较上世纪有了质的飞跃,想击沉一艘第四代驱逐舰的代价非多艘潜艇不可为之。

按照惯例,无论是常规潜艇还是核潜艇见了先进的驱逐舰都要绕着走,因为潜艇和驱逐舰是一对“冤家”。因为驱逐舰的反潜能力太强大,潜艇的隐蔽性又极强,在战时,双方见了面能直接就进入“白热化”胶着状态根本没时间“摆兵布阵”。

鱼雷的巨大伤害

鱼雷是由四个核心部分组成,分别是:导引头、战斗部、燃料与推进段,这四个方面也是鱼雷最为核心的技术,普通鱼类和重型鱼雷的结构基本类同。

鱼雷想要命中目标就需要精准制导,制导分为三种形式:主动形式、被动形式和主被动联合形式,一般一枚能击沉万吨驱逐舰的鱼雷大多都属于重型鱼雷。

鱼雷之所以能够一枚便可击沉军舰,是因为鱼雷爆炸的时候产生的巨大能量足以达到穿甲甚至腰斩的效果,原理是:鱼雷在水中爆炸的时候会产生数千度的高温和上万的压强,产生的冲击波可以达到每秒5000米以上,与其说军舰被击沉不如说军舰被“撕裂”。

<strong>驱逐舰的结构

驱逐舰是各国主力舰艇之一,也是航母舰队的指挥舰,在设计之初必然会考虑到战时的可靠性与生存能力,在建造之初就会在建造材料和结构设计上做重点部署和研究。比如燃料区和武器区都是重装甲守护甚至用到航母才是用的特种钢材,并且驱逐舰的下半部分都是有保护间隔层的,最多的可达5-6层,层数越多防护性能越好吨位就越大。

想要一枚击沉这个防护等级的驱逐舰,鱼雷是再合适不过的选择了,鱼雷的“爆破杀伤力”最适合打击大中型驱护舰。

鱼雷的知识延展

目前,世界上只有9个国家可以研制并生产鱼雷,分别是:美、中、英、俄、法、德、意、日、瑞。

代表型号有:

1、俄罗斯的“暴风雪”超空泡鱼雷,航速可高达300节,长约8.2米,重约2.7吨,战斗部装药约300Kg,有效射程12KM。

2、中国的“鱼-10”重型鱼雷,采用尾流制导,使用HAP三组元推进技术,发射之后的隐身性能极强,战斗部药量约230Kg,运用远程高速光纤制导,至少领先日本最先进鱼雷一代。

3、美国的MK-48 MOD7,在中国“鱼-10”服役之前MOD7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重型鱼雷,服役之后并驾齐驱,都处于世界最先进水平。这种级别的鱼雷威慑效用大于实战效用,因为1-2枚击沉一艘中小型航母不在话下。


墨墨观察


对于水面舰艇而言,水线以上受攻击和水线以下受攻击是两个概念。

实际上,大多数的航空母舰,战列舰,都是死在自己人手中的原因。

被敌方直接击沉的水面舰艇,大半也是被鱼雷机干掉而不是被俯冲轰炸机解决掉。

实际上对于水面舰艇而言,只要储备浮利够用就算炮塔全面瘫痪,上层建筑夷为平地,都能继续漂在水面上。



典型代表俾斯麦号,俾斯麦号被煎鱼鱼雷打废舵之后,英国皇家海军为了泄愤,特意将战列舰开到的距离比俾斯麦非常近的距离,让战列舰得以全速开火,瞄准上层建筑疯狂倾泻火力俾斯麦号的上层建筑彻底成为废墟,但是即便如此,俾斯麦号依旧非常顽强的浮在水面上。

然后实在是不堪其辱,选择在龙骨之上铺设炸药以及打开通海阀,让俾斯麦自沉。



实际上只能攻击水线以上,很难将一艘战舰彻底击沉,但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当一艘战舰需要耗费一两年的时间才能完全修复完毕的时候,它和沉没又有什么区别?

对于驱逐舰而言更是如此,驱逐舰当中不乏被战列舰主炮命中,直接被称为海底的倒霉蛋。也有不少被点燃弹药库,直接上天的倒霉蛋。

但是更多的还是上层建筑成了火炬,被自己的同僚或者被对方的鱼雷干掉了。

水线以上遭遇再多攻击,只要依旧能浮在水面上那就无所谓,而是哪怕水面上毫发无损,但是水面以下却撞了冰山,那神仙都救不了他。


啸鹰评


无论是二战还是现在的驱逐舰,都不能扛住几百发炮弹带来的伤害,哪怕是76毫米口径的炮弹,但是无论是驱逐舰还是巡洋舰都肯定抗不住一发重型鱼雷的伤害,特别是去不见这种小身板的军舰更加扛不住重型鱼雷攻击。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鱼雷都是海战里一等一的杀手,像现在的航母宁愿挨一发重型反舰导弹的攻击也不愿挨一发鱼雷的伤害,因为一发反舰导弹,肯定打不沉一艘军舰,但是一发重型鱼雷能带走一艘军舰的可能性非常大。


英国巴勒姆号战列舰
挨了3发鱼雷后侧翻,最后引发殉爆

鱼雷之所以拥有这样大的威力是因为它的伤害是来自于水下,巨大的攻击可以破坏了军舰的水密结构,一旦军舰的水密结构被破坏军舰大量进水那么沉没的可能性非常大。而反舰导弹攻击都是在水线以上,对军舰水面结构的破坏并不大,只要军舰还浮在水面上哪怕是着火都可以扑救,但是军舰大量进水补救的困难非常大,军舰损害管理控制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大大难题,第一是救火、第二是抽水、第三是堵漏。而抽水和堵漏就是为了应付鱼雷带来的伤害,而这两个也是损管难度最大的。


水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炸弹的冲击波可以将一艘4000吨级的军舰的龙骨给震段

军舰水下部位一旦破损大量进水最直接的威胁就是容易侧翻,为了保持军舰平衡就得抽水,这包括将涌入军舰内多余的水排出去,也包括为保持平衡在没有遭受攻击的一边,注入水以保持军舰的平衡。接下来就是堵漏,如果是炮弹打出来的几十平方厘米大小的弹孔还可以堵上,但是鱼雷的爆炸可以将军舰撕开十几平方米的大口子,海水几吨几吨的涌入根本无法堵上,这时只能依靠水密隔舱来保护军舰不沉,但是驱逐舰身上根本没有几个水密隔舱,一旦挨上一发鱼雷,真的只有沉没的份了。



感受一下来自水下的攻击的冲击波,这是水雷爆炸的结果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其实纵观过去的两次世界大战,万吨级的战舰被一枚重型鱼雷要了老命的不在少数,比如曾经的俾斯麦号重型战列舰在挨了几百发炮弹都没能沉没的情况下,几枚鱼雷就直接将其送回来老家--海底。从这就可以看出鱼雷的威力有多大?那么为什么军舰可以挨几十上百发炮弹而不沉,但是往往遇到几枚鱼雷就直接粉身碎骨了呢?

首先军舰能挨上百发炮弹不沉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炮弹击中的位置基本都在军舰的水线以上位置,所以对于很多水密性设计较高的军舰来说,就算是炮弹摧毁了整个上层建筑也不一定会沉没,因关乎到军舰抗沉的内部水密隔舱等并没有遭到破坏,所以也就不至于沉没了。比如美军曾经在一场军事演习中,对一艘已经退役的航母进行鱼雷、反舰导弹等各种摧毁试验,该航母在挨了几十枚反舰导弹、巡航导弹后并没有彻底沉没,还是残存与水线之上多达十几天,最后美军直接发射了好几枚MK48重型鱼雷才将其彻底击沉。

其次相比炮弹的爆炸毁伤力而言,鱼雷因为爆炸位置基本都在防护较为薄弱的水下之下,所以其发生爆炸后,巨大的冲击波会产生巨大的水泡,直到外界水压大于水泡的压力时,这个巨大的水泡才会收缩,收缩后的水泡内部被积压后又会迅速扩大,扩大后又会被水压压缩,所以整个过程周而复始直到最后鱼雷爆炸产生的威力被水压香消殆尽。再加之水的密度很大,也被认为是不可压缩的,所以就算鱼雷在没有接触军舰的情况下爆炸,巨大的冲击波也会几乎毫无损失的传递到军舰的底部将其拱起。所以对于身处鱼雷爆炸上方的军舰来说,在第一次鱼雷爆炸时,受巨大的冲击波而产生伤害,后面再在不断轮回的水泡挤压下反复折腾,最后就算是钢铁建造的军舰也会被折断破坏,最后军舰轻则失去动力重则因为水密性被破坏而沉没。

而且为了追求更大的毁伤力,鱼雷往往装药量都比较大,一般都要占整个鱼雷内部容积的将近一半之多,再加之其口径都比较大,比如轻型鱼雷的直径都达到了324毫米,更别说重型鱼雷的533毫米和650毫米直径下巨大的装药量了,同时因为鱼雷航行于水下之下,所以水的浮力刚好也能减轻鱼雷的重力,这样就算鱼雷有一半容积装的是炸药,只用很少的燃料依然能够产生很大的航行速度和航程,所以在巨大的装药量下其爆炸产生的破坏力绝对是巨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