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有什么独特魅力,为何说他是唯一能阻挡秦灭六国之人?

历史痴


武灵王即位之时赵国国事衰微,处境十分危险。北方时长受到林胡、东胡、娄烦等游牧民族骑兵的侵扰。在同列国的竞争之中,也多是败绩。就连中山国这样的小国也不时侵扰掠夺赵国的领土。

赵武灵王继位时才十五岁,却能快速稳定赵国政局,具有要使赵国摆脱落后挨打局面的雄心志向。他以独特的阳光和视角发现:北方游牧民族多窄袖短袄,“骑兵,来如飞鸟,去如绝弦,反应快速”。相较于中原各国以马拉战车为主,而受地形限制较大的作战方式而言骑兵、弓箭无疑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于是他决心变法效法胡人,改穿短装,束皮带,用带钩,穿皮靴,以求改变国家衰落挨打的局面。

中原各国向来都是以中原华夏传统文化为荣,而轻视游牧民族文化。赵武灵王能够打破旧思想,向夷狄学习改穿胡服,从表面上来看,是军事改革,但实际上却是一次政治文化上的革命。他无惧贵族群臣一片“攘夷”声的反对与抵制,具有敢为天下先的改革魄力与胆识。更难得的是身为赵国君主他并没有不顾反对强行改革,而是屈身登门向反对他改革的权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进行劝说。并且身为表率带头穿胡服,先以小范围的尝试取得效果后再以此来说服群臣,从而化解了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使得变法能够推行全国。他的变法改革不仅加强了中原文化和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交流,更是一场军事史上的变革,从此骑兵大规模出现在了中原大地的战场上。

经过胡服骑射改革后赵国凭借强大的骑兵北却林胡、楼烦,南御齐、魏,又灭中山国开拓疆土千里,还攻取了秦国的榆中地区,对秦国都城咸阳构成直接威胁。


博史鉴行


赵武灵王被梁启超称为〝黄帝之后华夏第一伟人〞,其雄才大略在当时的战国君主中无出右者,如果不是壮年早逝(在〝沙丘之变〞中饿死),天下未必就是秦国的。在赵武灵王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甚至公开指派士人(楼缓)到秦国为相,秦王竟不敢不受。他在信都(今刑台)会盟诸侯,诸侯没有敢不来的。赵武灵王的改革,是战国时期最成功的改革之一,使赵国国力得到极大提升。这里,我们重点从政治,外交和军事诸方面,来谈谈这个战国时期的风云人物。

第一:赵武灵王的政治活动。

赵武灵王最重要的政治改革,就是〝胡服骑射〞。

因为赵国靠近北方杂胡(主要是楼烦,林胡,东胡,义渠,戎等),所以赵国有大量的胡人杂居。胡人与中原人,有个磨合的过程,磨合不好就会发生内乱。当时赵国境内有个强大的国中国,它就是在战国史上非常有名的中山国。中山国把赵国的领土隔开,北方的代郡远离赵国的政治中心。由于代郡最靠近胡人集居地,一直是赵国胡化最严重的地区。代郡有胡人血统的人,不断地被中山国,齐国和燕国利用,在代郡发生内乱和政变。代郡的离心是赵国最大的威胁,所以,一直以来,中山国的存在让历代赵王睡不好觉。攻灭中山国,打通中原通向代郡的道路,让整个赵国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是历代赵王的首要目标。但中山一向民风剽悍,军事强大,极难对付。今天这个任务就落到了赵武灵王身上。为了更大限度地促进代郡和中原的联系,赵武灵王不断地从代郡引入有胡人血统的人到中原做官。这些人到中原的政治中心邯郸后,由于语言文化服饰的差异,一直受到中原贵族的歧视和排挤。〝胡服骑射〞的改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赵武灵王要从文化服饰方面牵扯胡人,增加胡人对赵国的向心力。同时胡服比之中原人的长袍,更有利于战事,特别更有利于骑兵作战。〝胡服骑射〞的改革其实是影响赵国国运的一次重要改革。

北方胡人的骑兵一直劫掠赵国,来去无踪,让赵国很头疼。赵国的军队对付胡人很吃力,与骑兵不强有关。骑兵不强,除了中原的长袍不适合骑马外,也与历代赵王不太重视骑兵有关。赵武灵王要求全民改穿胡服,吸引大批胡人加入赵国骑兵,在给养上给予骑兵极其优厚的待遇,一个骑兵的给养竟超过十个步兵。骑兵的配备也极好,一个骑兵营有多人服务,有放牧的,有烧饭的,有给马看病的,甚至有专职奴婢。而且骑兵的政治前途也很好,升迁渠道完全打开。在新政下骑兵很容易挤身新贵行列。赵国的中原贵族尽管在改革的冲击下既得利益受损,但又不得不加入〝胡服骑射〞的大合唱,他们不断地把自己的子弟送到骑兵部队。赵国民间也养马成风,人人以加入骑兵为荣。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就相当于热兵器时代的坦克,是冲击敌阵最犀利的武器。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极好地磨合了胡人和中原人之间的隔亥和不信任,牵制了代郡的离心,增强了军力,为攻灭中山国准备了重要条件。

第二:赵武灵王的外交活动。

赵武灵王可以说是同时代诸侯中最卓越的外交天才(没有之一),他的外交活动几乎无往不利。这里,我们重点说说他对燕国,韩国和秦国的外交。

1,赵武灵王扶立燕昭王。

燕国一直是中山国背后最大的友持者之一,在物质和政治上支持中山国和赵国对抗,以消耗赵国国力,减少赵国对燕国的边境威胁。由于燕国的支持,赵国一直无法对中山国取得实质性优势,这让历代赵王都寢食难安。搞定燕国,就等于切断了中山国的脐带。公元前315年,燕国发生争夺王位的内乱,齐国军队介入,深陷泥潭。在此背景下,赵武灵王当机立断,决定迎立在韩国做人质的公子质到燕国即位。在赵国的干预下,公子质成为新燕王,是为燕昭王。这是赵武灵王非常漂亮的一次外交活动,一方面重挫了齐国的野心,另一方面又使燕昭王对赵国感激流涕,等于切断了对中山国的支持,为赵武灵王灭亡中山国准备了重要条件。

2:赵武灵王和韩王的联姻。

公元前332年,赵武灵王和韩王在区鼠会盟,就韩赵联姻达成共识,赵武灵王娶了韩国宗室的女儿,从而与韩国结盟。

赵韩结盟最大的意义就是对魏国的牵制。战国初年三晋中最强大的国家就是魏国,也一直对赵国有图谋,韩赵结盟将稳定赵国后方,为赵武灵王对中山用兵准备了条件。

3:赵武灵王扶立秦昭襄王。

公元前305年,秦国发生争夺王位的内乱,赵武灵王联合燕国,护送在燕国做人质的公子稷到秦国就职,是为秦昭襄王。同时,赵武灵王派楼缓到秦国为相,对秦昭襄王进行牵制。秦昭襄王也因此成为赵武灵王得力的政治同盟。

在赵武灵王时期,楚齐秦越斗得不可开交,但赵武灵王尽量不牵涉到其中,以主要精力用来对付中山国和北方胡人。列强们都斗得精疲力尽,不得不争相讨好赵武灵王,以在战争中获得支持。赵武灵王游刃有余地在各国间左右逢源,成为当时最出色的外交家。

第三:赵武灵王的军事活动。

赵武灵王最重要的军事活动是消灭了中山国,击退了林胡和楼烦这两支胡人武装,把楼烦和林胡赶到了远离赵境的阴山地带,并在何套地区新建了云中,雁门两个郡。同时,赵武灵王又在北方修筑长征,把胡人隔绝于河套之外,有力地保障了赵国边境的安全。

赵武灵王消灭中山国,准备了很多年,经过多次用兵,公元前296年,中山王投降。中山国的灭亡打通了代郡通向邯郸的道路,使赵国领土成为一体。作为除战国七雄之外最强大的诸侯国,中山国由于是赵国的国中国,它和赵国一直是你死我活的敌对关系,所以一直是历代赵王的心病。消灭中山国无疑是赵武灵王最重要的军事成就。为赵国的强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之后,尽管赵武灵王去世,赵国却一直是秦国最难啃的骨头,这都和赵武灵王的领土统合有关。

赵武灵王在灭亡中山国的同时,还同化和实质消灭了强大的胡人武装楼烦。被驱逐到戈壁荒原的楼烦人,生活很艰难,想念水草丰美的河套老家。于是楼烦王被迫来见赵武灵王,说只要赵武灵王同意楼烦人回到河套地区放牧,楼烦人就愿意接受赵王的领导。楼烦人也乐于加入赵国的骑兵,为赵国服务。赵武灵王亲自接待楼烦王,酒肉招待,用胡语同楼烦王交谈,显示出一代英主的风姿,让楼烦王亲切和敬佩。楼烦人回到河套后,纷纷加入待遇优厚的赵国骑兵,竟忘了旧主。看着身边人一个个离散,楼烦王不甘心,遂联系被赵武灵王放逐的中山王造反,被赵武灵王一网打尽。从此之后,中山国就和楼烦国一起,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山人也和楼烦人一起,融入中原人的血脉。

结语:谋略超群的赵武灵王也有失算的时候,那就是〝家务事〞没处理好,导致自己壮年早逝,使得秦王少了一个最难对付的劲敌。在处理接班人问题上,赵武灵王一再失算。他先是废除了太子章的储君地位,又在自己宠爱的夫人吴娃临终托付下,改立吴娃的儿子赵王何继承王位,自己早早退居幕后为主父(相当于太上皇),专事军事,把国内政治都交给新君赵王何。由于赵武灵王的改革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许多旧贵族就在这时悄悄离开赵武灵王,投入新王的怀抱。在赵武灵王灭亡中山国,北却胡人后,觉得军事上最大的威胁解除了,自己己经有精力来处理国内政治,于是想重新执掌赵国,另立太子章为王。结果太子章在和赵王何发生的火拼中死亡,赵武灵王被幽闭在沙丘(今刑台广宗县)的宫中,断水断粮。三个月后,赵武灵王活活饿死。但赵武灵王建立的制度仍继续造福于赵国,使赵国在这场巨大的政治动荡中仍能保持稳定。赵武灵王的改革后来遭到了旧贵族的清算,但大多保留下来,给赵国人的血液里注入了不屈的精神力量。(图1:赵武灵王雕像。图2:胡服骑射浮雕。图3:战国地图。图4:胡服骑射雕像。)


梭罗的忧伤


赵武灵王之所以魅力独特,不仅仅在于胡服骑射,更由于他与其他高高在上、冷冰冰的帝王不同,是一个有鲜明性格、有优点也有弱点、活生生的人。也就是说,他的独特,既基于优秀,更在于真实。至于说他能阻挡秦灭六国,个人认为,这只是出于后人对其的喜爱,而冠以的溢美之词。

胡服骑射,战国时期唯一由帝王发起的改革,打破了传统华尊夷卑的观念

疯狂厮杀的战国时代,空前激烈的生存竞争,逼迫各国纷纷开展形形色色的变法(改革)。较为著名的有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等。从这些变法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它们都是由臣子主导发起的,国君只是支持者。

而赵国的胡服骑射则是唯一由国君本人发起的变法。在多年亲自带兵打仗的过程中,胡人方便灵活的装束、骑兵的机动、骑射的巨大威力给赵武灵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吸取这些优势,公元前307年,他力排众议在赵国推行胡服骑射运动,即穿胡人的服装、练习在马上高速运动的过程中射击(以往中原战士只乘坐战车)。

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之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

为什么他会说全天下都会笑话他?自古华尊夷卑,华夏族的宽袖大袍是高贵和文明的象征,胡人的短装则是野蛮、未开化的体现;堂堂中原人改换蛮夷的装束,这简直是数典忘祖、自甘堕落!因此,首先提出反对的,是赵武灵王的叔叔赵成。为了说服这个老顽固,赵武灵王亲自上门,动之以情、晓以利害:

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

他之所以推行胡服骑射,是为了应对四面受敌的危险困境、报复鄗城几乎被中山国攻灭的羞辱,是迫于形势而不得已采取的务实之举。最终赵成被说服,并带头改穿胡装上朝,胡服骑射顺利推行。中原的先进生产力与游牧民族的机动性结合,使赵国的军事力量一跃成为东方各国首强,最终如赵武灵王所愿,赵国征服了胡人、覆灭了中山国。

胡服骑射,是中原政权打破民族隔阂、吸取少数民族优势的最早尝试,其后中华民族两千余年的延续与发展,正是不断融合各民族优点的进程。而赵武灵王“愚者所笑,贤者察焉”的霸气、纵千万人冷眼吾往矣的气魄,正体现出他独一无二的优秀政治家魅力。

赵武灵王最传奇的举动:乔装打扮、混入秦国朝堂一窥敌情

为了专心开疆拓土,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传位于幼子赵何,令其身居邯郸坐镇;自己则称“赵主父”,身着胡服,率领赵国将士对胡人穷追猛打、攻敌掠地。同时,为了应对威胁日益严峻的秦国,他提出了一项军事方案:避开秦国所依仗的天险函谷关,从北方的云中郡、九原郡南下直捣黄龙,打击秦国防守薄弱的腹地—都城咸阳。

知敌知彼、百战不殆,为了调研秦国的山川地形、秦王君臣的特点,他装成赵国使者,亲自进入咸阳秦国朝廷。秦昭襄王起初并不知情,接待了这位赵国“使者”;然而在对方告辞后,他越想越不对劲:这个赵国使者器宇轩昂、气势雄伟,不像是寻常人臣,于是立即派人前去追赶。然而为时已晚,对方已经快马加鞭离开了秦境。经调查,他们才得知这位赵国“使者”竟然是赵主父,秦国君臣为此大惊失色。

一国之君乔装打扮,深入虎穴,脑洞再大的编剧也不敢有这种狂野的念头,这正是赵武灵王远超常人的个人魅力的体现。然而,还未等到袭秦战术成熟,四年后,他就因宫廷政变被饿死在沙丘宫。若这一战略真的付诸实施,不知战国的走势会面临怎样的改变。

英雄难过儿女关,赵武灵王的柔情,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自古英雄多情,赵武灵王也未能摆脱这一规律。公元前310年,他纳吴广之女吴孟姚(人称吴娃),二人情投意合、感情深厚。不久,诞下了爱情的结晶,取名为赵何。后来吴娃早逝,赵武灵王悲痛之余,对赵何更加宠爱,甚至考虑废长立幼,立其为继承人。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置长子赵章不顾,传位于10岁的赵何,是为赵惠文王。而到了公元前295年,出于老父的内疚,他又立赵章为安阳君,将其封在代地。随着时间推移,他不忍赵章郁郁寡欢的处境,甚至想将赵国一分为二,由兄弟俩共治:

主父使惠文王朝群臣而自从旁窥之,见其长子傫然也,反北面为臣。诎于其弟,心怜之,于是乃欲分赵而王公子章于代,计未决而辍。

然而治国不能儿戏,赵武灵王含糊不清的态度,为兄弟两派相斗埋下了种子。同年,在出巡沙丘之际,赵章一派意图消灭赵何、抢占大权,但被支持赵何的赵成、李兑、肥义等人击败杀死。为了避免被赵武灵王清算,赵何一党将其围困在沙丘宫三个月。一代英雄,在断水断粮下被活活饿死。

最是无情帝王家,政治面前没有亲情,而赵武灵王却是一位非典型帝王,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性情中人:

后得吴娃,爱之,为不出者数岁。生子何,乃废太子章而立之。吴娃死,爱驰;怜故太子,欲两王之,犹豫未决,故乱起。

正是他对爱情、亲情的看重,才使自己落得被饿死的惨境。从这一层面来讲,赵武灵王不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但相比较秦皇汉武等顶级帝王,赵武灵王具备的人情味与真实感,才是后人对其推崇备至的重要原因之一。

至于说赵武灵王能否阻挡秦灭六国,笔者认为很难。赵国的改革只是军事改革,而秦国的商鞅变法则是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乃至社会文化的全面变革,后者带来的变化更加深远、持久。战国相争是一场耗时百年的持久战,赵武灵王即使在短期内能钳制秦军的势头,但却不能扼杀对方的持续内在动力与强大国力。

但即使如此,赵武灵王仍是一位令我们敬佩的传奇帝王。毕竟在中国历史上,冷冰冰的政治家常见,有能力、有个性、有人情的魅力英雄并不多。


正史漫谈


不请自来,

赵武灵王(前340年—前295年)赢姓赵氏,战国时期赵国国君

赵武灵王在位时推行“胡服骑射”赵国军事力量逐渐强盛,灭中山国,败林胡,楼烦二族,击云中,雁门,代三郡,修筑长城

赵肃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26),赵肃侯去世,十五岁的赵武灵王继位,魏,楚,秦,燕,齐借此主少国疑,伺机发难,赵武灵王采取争锋相对,强硬措施,全军动员,联合韩国和宋国与燕王重新修好合纵连横一举挫败五国联盟。

天下大乱,各国虎视眈眈,赵武灵王借机推行胡服骑射,全国推行,胡服骑射就是取胡人机动性强,弃其纪律性差的缺点,赵武灵王通过把赵国将士培养成骑兵和胡人骑兵混合的方法使其军力大增并牢牢控制在国君手里。

对内平和矛盾,敢于重要戎狄大臣,国力蒸蒸日上

赵武灵王全境实行胡服骑射,以能任官,明确游牧民族的主导地位,打破华夏贵,戎狄卑的传统观念使赵国焕然一新

军事力量的提升和国力的增强使其在以后的对秦战争,对燕战争,灭中山国的战争中取得重大胜利,赵国俨然成为一霸

可惜在立太子的事情上犯了大错最后饿死沙丘这是后话




外太空的首富


我字多,看我!

赵武灵王赵雍是赵国的第六位君主,虽然在位期间仅仅只有三十年,但是在这三十年中大有作为,让赵国从被周边国家接连讨伐,到一时的霸主之位,赵武灵王功不可没。

赵武灵王在十五岁的时候就开始继位国军,在这方面和秦始皇嬴政有些相似,嬴政是十三岁就开始执政,不过不同的是,秦国经过几代国君的努力,在嬴政这一代已经属于强国,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有了平定六国的能力,但是反观赵国,在赵武灵王登基时,周围的国家早已经对赵国虎视眈眈,并且赵国还需要抵挡来自游牧民族的骚扰,可见当时赵国实力并不强大。

但是在经历了赵武灵王之后赵国突然以异军突起之势开始变的强大,梁启超称“使主父(赵武灵王)而永其年,则一统之业,其将不在秦而在赵”意思就是梁启超认为,在赵武灵王的一系列改革之下,赵国已经有了可以和秦国抗衡的实力,并且还有可能推翻秦国从未使赵国吞并六国称霸天下,并且梁启超称赵武灵王为“黄帝以后第一伟人”,对其评价之高实在罕见,那么赵武灵王在位期间到底做了什么?为什么能让弱小的赵国可以跟秦国相抗衡?

胡服骑射——赵国的“商鞅变法”

一个国家由弱转盛的标志往往是变法的成功,赵武灵王自然也深知这个道理,当时的赵国四面环敌,东面有中山国和中山国的背后靠山齐国、北方有游牧民族东胡部落和燕国、西面则是有当时最强大的秦国和韩国,这几个国家或部落无一不想吞并赵国,但是赵国位于边境的军队却还用着最原始的武器,如果敌人一旦发起进攻,那么以当时的国力来看,势必不可抵挡。

于是赵武灵王就开始让自己的国民放弃之前有着宽大衣袖的衣服,换成胡人作战时简单的胡服,在训练上,放弃原有的战车让士兵练习马术和射箭,这就是胡服骑射。虽然看似很小的改变但却让赵国的军队战斗力直线上升,这是为什么?

赵国地处中原一带,所以平原居多,这种地形在战场上使用骑兵的效果最佳,因为骑兵的机动性和冲击性是其他兵种所不能比的,并且赵国在胡服骑射之前就有一些骑兵出现,但这种情况并不是国家让做的,而仅是士兵觉得以这种方式作战更容易获胜,虽然有骑兵的雏形,但是在数量和质量上是不能和胡服骑射之后,经过统一训练的骑兵所能比。

为什么说胡服骑射是赵国的“商鞅变法”?

因为商鞅变法带给秦国的不只是军事上,还有在法律上、政治上等都有改革,而胡服骑射也不仅仅只是对于军事的改革,其对赵国的种种政策都有所影响,其中最显著的就是让赵国内部的政治达成统一。

赵国因为临近边境,所以在早期是一个重视游牧而轻视农耕的国家,于是在后面就慢慢形成了以代郡为首的游牧文明,还有一个就是以上党郡为首的农耕文明,这两种不同的政治思想对赵国的国力影响甚大,但是胡服骑射的出现让这两种不同的文明开始出现了整合,赵国内部达成统一,其国力自然蒸蒸日上。

对抗秦国

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在成功之后,国力强盛,开始攻打自己的临近国家中山国,但是到了中途临时转变,开始攻打胡人,胡人的首领林胡王难以抵抗现在的赵国军队,只好献上胡人引以为傲的良马求和。

林胡王所在的位置是榆中地区,这个地方可以对秦国造成很强的压迫感,因为此时秦国秦武王去世,几个弟弟争夺当时的国军之位,没有空闲时间,赵武灵王这才果断出击让赵国占据了这么一个有力地形。

修建最早的长城

秦始皇在位期间修建了我国历史上最大的长城,但是却不是第一个,在他之前,赵武灵王同样也会用于抵御游牧民族的意图修建了最早的长城。

当时有两个游牧民族部落,分别是楼烦和林胡,在赵国的边境经常虎视眈眈,赵武灵王为了永绝后患修建了长城,彻底抵御了楼烦和林胡的不断骚扰,让赵国可能更专心的对待中原的七雄争霸,同时长城的作用还将中山国给围了起来,让中山国与外界失去联系,为后来的吞并奠定了基础。

收复楼烦,国强民壮

在公元前297年,赵武灵王外出巡视刚刚获得的云中和雁门这两个郡城,在途中遇到了楼烦的军队,因为赵武灵王的长城让楼烦现在过的非常不好,于是就想报复赵武灵王,楼烦王想要进攻但是下属都害怕,这时候的赵国军队已经再也不是之前的了,现在兵强马壮根本不是他们所能敌。

楼烦王也知道这个道理,虽然还是生气但是终究是无可奈何,在准备撤退的时候收到了赵武灵王的邀请,楼烦王虽然不情愿但还是去了,没想到赵武灵王并没有追求之前楼烦所犯下的错误,并且知道他们现在处境不好,就让出一块土地让楼烦生存,但是前提是不攻打赵国。

同时还有楼烦人可以加入赵国的军队,不会再军中受到任何的歧视,这个条例可以说是对楼烦来说百益而无一害,所以楼烦王就同意了,楼烦的部众听说可以加入赵国军队之后纷纷都加入了赵国,因为相比于游牧来说,赵国军队待遇丰厚显然要更好一些。

并且在赵国军中楼烦的待遇要更好一点,这是因为胡服骑射是需要训练的,而这些教他们的人如果是天生在马背上的胡人就再好不过,就这样在赵武灵王的一系列恩惠之下意外的获取了这么一支强横的军队,虽然之前也有国家想要训练一支专门用于为本国打仗的胡人,但是这些胡人战斗力虽强但是都不够忠诚,而赵武灵王收复的这只军队,其忠诚度自然是非比寻常。

吞并中山,成就七霸

前面所说,赵国的邻居都对赵国非常的不友好,尤其是中山国,经常以侵略赵国为荣,大肆捕捉赵国的国民作为自己国家的奴隶,虽然中山国不大,但是中山国的背后靠山是齐国,所以赵国在没有进行改革之前一直深受中山国的欺负。

于是到了公元前296年,赵国开始了对中山国的大举进攻,虽然之前赵国已经对中山国发起数次战争,但跟这次相比都是小打小闹,此战之后中山国国王投降,在吞并中山国后赵国的国力达到巅峰时期,位列战国七雄之一。

为攻秦国,亲自试敌

在其他国家都在想怎么能不让秦国攻打自己的时候,赵武灵王已经在考虑怎么吞并秦国了,为了可以更好的了解秦国的风土民情和布防,赵武灵王打扮成随从的模样进入秦国,对路途上秦国的布防和其他等等都深入研究,在上朝堂之后,因为是随从身份,所以就观察秦国的各个大臣,对他们的忠良贤庸都有了一个评判。

奈何英年早逝,无缘称霸天下

一生英明的赵武灵王在选择太子的时候犯了一次错,而这次错的代价就是英年早逝,彻底失去了称霸天下的机会。

公子章本是赵国的太子,在位期间也有一定的建树,在朝堂中影响力也是颇为广大,原本是水到渠成,赵武灵王年老退位公子章继位的事情,最后奈何赵武灵王犯了糊涂,当时赵武灵王新纳了一个妃子对其百般宠爱,吴娃也就是这个妃子一生只求了赵武灵王一件事,就是立自己的儿子赵何为太子,这时的赵何还不过十岁,就是赵何成为赵惠文王时也不过十岁。

赵武灵王最终还是废除了公子章另立赵何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赵惠文王,公子章自然非常不满,加上自己手下还有一些权利,就找人想要杀了赵何,不过这个计策暴露,赵何赶紧跑到赵武灵王身边,这让赵武灵王犯了难,都是自己的儿子,最终就是赵何手下的人及时赶到最终杀死了公子章和其手下,成功成为了下任赵王。

面对自己的父亲赵武灵王,赵何也没有痛下杀手,但是却使用了一种更加残忍的方式,将赵武灵王囚禁在宫中不得放出,如果只是这样也还好,关键是在这期间不给赵武灵王提供食物,赵武灵王在宫内想尽一切办法熬过三个月,最终饿死在宫中,让人唏嘘。

总结

赵武灵王真可谓是赵国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明君,从上位之初最弱的赵国,到经历一系列的改革让赵国成为了当时风光无限的一个国家,并且还有着过人的胆量,在别国害怕秦国的时候,赵武灵王已经在思考怎么击败秦国了,正如开头所说,如果赵武灵王可以再活一段时间,那么统一六国的很有可能不是秦国,而是赵国。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不错,点赞、关注,这些您的随手之举,就是对文青最大的鼓励和支持,谢谢。


文青聊史


这是个有趣的问题,依个人观点,赵武灵王魅力非凡,不但是可以阻挡秦国东犯,甚至是灭秦都有机会。

首先说说赵灵王有什么个人魅力,作为一国之主,他曾推行胡服骑射,引领一股新时装潮流;作为一国之主,他曾以副使出使秦国“面圣”秦王,以观秦国山川河流,风土人情;作为一国之主,他以四十一岁的盛年“退位”,以主父的名义继续驰骋天下。以上三件事情,哪一件在当时都可称之为“离经叛道”、“匪夷所思”,但哪一件事都有赵武灵王的“深谋远虑”与“用心良苦”。推行胡服骑射,令赵国组建了一支当时列国当中最强的骑兵队伍,赵国实力迅速增加,立竿见影;以副使身份出使强秦方可领略对手之强弱,知己知彼,方可胜算,观秦之强大,赵武灵王自强之心更盛,回国后迅速灭掉中山国;壮年退位,子主内政,父主军事,赵武灵王意在开疆拓土,心怀吞并之心。

赵武灵王戎马一生,不拘一格,人生经历十分传奇,可谓自带BGM的男人,略观其一生,有一种穿越感,他简直是穿越到战国的现代人。其“饿死山丘”的结局不免让人唏嘘,但其人格魅力穿越古今,至今为我辈吸引。

说完赵武灵王的人格魅力,现在谈谈,为什么赵武灵王不但有阻挡秦国东犯的实力,甚至还有灭秦的机会。这一论断基于以下现实:

第一:赵武灵王时期的秦国实力虽强但并不可战胜

世人皆知,秦始皇“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秦国实力何其强大。个人认为,古今中外,能配得上“一统天下”的人只有秦始皇。但有一点我们要知道,秦国的强大并不是一蹴而就,秦始皇也不是横空出世的。学过中国历史的,都知道秦国历史有一个标志事件,即商鞅变法,这是秦国由弱变强的分水岭。所以,秦国灭列国的基础是那个时候打下的,也就是秦孝公时期。《过秦论》有言“及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即秦始皇往上数六代就是秦孝公。秦孝公后面是秦惠文王,秦惠文王同时期的赵王即赵王灵王。此时的秦国改革也才小几十年,效果还有限,主要还是为后面铺垫,国力尚未与赵国等其他列国拉开大的差距。真正拉开差距的是在秦昭襄王时期,秦昭襄王在位56年,长平之战直接改变赵国国运。而这位秦昭襄王能够顺利上位,确是赵武灵王“良苦用心”的结果,在此不做细表。所以总的来说,此时秦国算强国,但赵国也是强国,绝对实力上并不悬殊。

第二:赵武灵王野心十足,有吞并之心

赵武灵王是天生的实干家,所有的决策都实际落地。胡服骑射的改革受到国内贵族的强烈发对,但他仍旧强推,为的就是组建强大的骑兵,增加国力,他提前从退位,以主父身份主事,就是为了专心对外兼并战争。赵武灵王的野心和战略直接给赵国带来巨大的利益,在其在位期间,赵国灭中山国,败林胡、楼烦二族,辟云中、雁门、代三郡,疆域直接增加了二到三倍。此外,赵武灵王也积极扩大在诸侯中的影响力,先后拥立秦昭襄王和燕昭王,功绩举世无双。后来,赵武灵王在信都的信宫(邢台)大会天下诸侯,即召集诸侯定期过来开会,诸侯莫敢不来。颇有春秋时期第一代霸主齐恒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之风。不过后来两人命运有多少有点相似,又是后话了。

所以,在秦赵两国实力相差不大的情形,赵国又横空出了一位野心十足的雄主,赵国灭秦都是由机会的。以上为个人拙见,欢迎探讨。


狐狸爱历史


太高估他了,他连自己的命运都决定不了,如何决定六国的命运?

他自己都是被儿子和贵族们饿死也沙丘行宫,束手无措,拿什么拯救六国?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发展趋势,天下一统就是趋势,这是区区赵武灵王可以阻止的吗?没人可以阻止,不要神化他了,普通君主而已


南朝史诗


春秋战国时期前后绵延500多年,这么长时间的大乱世,自然少不了牛人登场,君主里有春秋五霸,名臣里有管仲、乐毅,改革家里有商鞅、吴起,思想家里孔子、韩非子等等。这群牛人都干出来了一番影响后世的大事,在这群牛人里面有一位被后世吹到天上却名气不怎么大的人物——赵武灵王赵雍。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赵国的第六代君主,其知名度跟粉丝数量明显不及同时代的其他君主,但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梁启超评价他为“黄帝之后第一伟人”,现代的“非主流历史学家”甚至认为他是战国时期唯一能阻挡秦灭六国之人。这评价够高了吧,原因很简单,他办了一件大事——胡服骑射。

落后就会挨打,这句真理放在任何时代都是通用的。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后天他打咱俩的事司空见惯。哪个国家不思进取,就会被别国胖揍一顿,甚至被吞并灭国。因此,战国时期各国都在变法图强,不断锻炼自己的肌肉。这些变法中最著名和最成功的当然是商鞅变法,可以说秦国最终一挑六成功就是源自商鞅变法的猥琐发育。不过,除了商鞅变法,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也是极为成功的一次变法。“胡服骑射”以后赵国的地盘扩大了近三倍。

“胡服骑射”前的赵国又穷又弱,不仅老打不过其他六国,自己内部还被还被中山国分割为南北两块,互不相连,而且这个号称“千乘之国”的中山国还经常在齐国的支持下在赵国内部搞事情。这还不算完,赵国北边还有三个胡人邻居——匈奴、林胡、楼烦,他们也定期南下跑到赵国去抢劫,弄得赵国苦不堪言啊!

推行“胡服骑射”以后,赵国就一路开挂,匈奴、林胡、楼烦从原来的抢劫犯变成了受害者,赵国成了抢劫犯——占据了北方大量胡人的土地。中山国不但没了搞事情的底气,还被亡了国。赵国地盘大了,人口多了,资源广了,腰板立刻硬起来了,开始干涉起了他国内政——先后扶持护送了在外做质子的秦国公子嬴稷和燕国公子姬职回国即位,即秦昭襄王和燕昭王。

“胡服骑射”,顾名思义就是穿胡服,学习骑射技术。咋一听没啥特别的,但深究起来就会发现这是春秋战国以来一次极为重要,也是影响后世相当深远的一次变革。

第一,在军事上。赵武灵王最郁闷的是,北方这帮抢劫犯每次来抢的时候自己老是来不及反抗,甚至看不清楚脸就走了。他仔细观察后发现胡人穿窄袖短袄,打仗的时候用骑兵、弓箭,比中原的兵车、长矛灵活机动多了。于是他也通过不断学习,组建了一支擅长骑马射箭的特种部队,战斗力一下子上升了N个量级。其实,胡服骑射之前的中原各国也会骑马,射箭,孔圣人当老师就把骑马和射箭作为两门必修课。但是将两者完美结合,并搭配骑射的职业装,组建专业化的骑兵团队,赵武灵王绝对是首创。从此以后,中原地区也多了一个新兵种——骑兵。

第二,在服饰文化上。咱们国家古代的衣服可不是想怎么穿就怎么穿的,这在先秦时期尤其明显。衣服是身份高低的象征,看衣服就知道对方什么身份。问题是搞得太过头,穿衣服光追求身份了,不追求实用了,那就只有死要面子活受罪,穿着宽衣长袍干啥都不利索。结果赵武灵王推广胡服,时间久了,中原人也发现衣服还是实用好,从此穿衣服也开始追求实用了。

第三,在民族融合上。赵国原本就是胡人满地走、胡服遍地穿的国家,尤其是北边的代郡和晋阳郡,胡人、赵人杂居的情况更为普遍。“胡服骑射”之前,这两类人互相看不上眼,三天两头的搞内乱。而推行“胡服骑射”就意味着承认胡人的优势,提升胡人的地位。说白了就是赵武灵王带领中原赵人敞开胸怀去主动拥抱胡人。这下子被中原各国鄙视了数百年的胡人感动得热泪盈眶,纷纷弃暗投明,专心跟着赵国过日子,内乱自然就平息了。胡服骑射极大地促进了民族融合是毫无疑问的!

从推行胡服骑射的角度来看,赵武灵王的确算得上是一位伟人,不过称为“黄帝之后第一伟人”未免有吹破牛皮之嫌。从黄帝到赵武灵王这中间有两千多年呢,这个时间段里的牛人也是没数,像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齐桓公、晋文公等等多少也能上得了台面,那梁启超先生为啥偏偏要去吹赵武灵王的牛皮呢?要知道,在这之前,赵先生的粉丝数量实在是不多。

国人做事有个习惯,喜欢找历史名人、典故做先例,要么自比,要么效仿。秦始皇就是跟三皇五帝比较才发明了“皇帝”,孔明先生也经常自比管仲、乐毅嘛。梁启超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跟着自己的老师康有为搞起了戊戌变法,目的当然是想靠着学习西方那套制度来增强自身,挽救那个时候半死不活的清王朝。学习外夷长处来对付外夷,没有谁比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更适合当先例的了。得了,赵雍先生对不住了,得把你吹到天上去才行。

至于“战国时期唯一能阻挡秦灭六国之人”这个非主流评价,主要就源自赵武灵王的一个未能实施的军事计划。据《史记.赵世家》记载:“主父欲令子主治国,而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胡服骑射一下子让赵国开了挂,领土大了三倍,赵武灵王的胆子也肥了十几倍。居然乔装打扮成赵国使者,亲自深入秦国境内,打探当地的山川地形和兵力部署,制定了一个极为大胆的灭秦计划——亲率数万胡服骑射后组建的赵国特种部队,从赵国新占领的云中郡、九原郡南下,快速通过秦国防守相对空虚的北部(今陕北地区),直插秦国的心脏地带关中地区。很多人认为,如果不是因为赵武灵王死的早,这个计划没能实施,秦国很可能就灭亡了,也就没有了后来的秦灭六国。

这种说法很明显想象的成分太大,根据当时的天下格局来看,赵武灵王的这项计划的风险极大,成功的概率比中彩票还低,即使成功收益比种地还低。原因有三点:

其一,赵国骑兵长途奔袭,吃饭的事不好解决,必须要做到速战速决,一旦秦国装孙子不出头就没办法了,而且骑兵数量有限,输出伤害太低;

其二,秦国这个时候发展的那叫一个芝麻开花节节高,在秦宣太后芈八子(芈月的原型)跟穰侯魏冉的治理之下,全国军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地正在狂揍楚国、韩国、魏国,赵军轻易打不下来关中,就算打下来会因为国力不如秦国无法长期占领,最终被撵回老家;

其三,天下除了秦赵之外还有五个想搞事情的家伙在呢,都一个比一个猴精,不会让赵国一家独吞秦国,肯定会出面搅和。

不过,赵武灵王的的确确算得上是秦国的一个大麻烦,而他让自己内部人给搞死的结局也足可以让秦昭襄王做梦笑醒好几回的了。

赵武灵王在面对接班人的问题时,完全没有了推行胡服骑射时的魄力和果断,瞎折腾,先是废了长子赵章,直接立幼子赵何当国君(赵惠文王),自己做主父(类似后来的太上皇),后来又后悔可怜赵章,居然想到一个馊主意——把赵国一分为二,长子做代王,幼子做赵王。正所谓不作就不会死,赵武灵王这番折腾算是埋下祸根,直接引发了沙丘宫变,长子被杀,自己居然被活活饿死。

赵武灵王虽然是一代雄主,不过也逃脱不了绝大多数人年轻时锐意进取,年老昏聩糊涂的规律啊。而他的“胡服骑射”固然光芒万丈,但却没能从根本上扭转秦国商鞅变法以后拥有的国力和制度优势,无法阻挡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历史洪流。


拿云919


赵武灵王能主动吸取少数民族长处,胡服骑射壮大了赵国军事力量,传为千古美谈!但他并未从根本上进行变革,赵国综合实力比起秦国差太远了,阻挡不了秦的统一步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