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陶瓷水、土、火融合藝術的高嶺土與饑民果腹的觀音土

我們所處的世界都是由元素組成。109種不同的化學元素,經過玄妙的組合,變成了山河湖海、寶石塵埃、有生命的動植物…,門捷列夫的元素週期表所揭示的,正是元素原子的內部結構和相互聯繫的規律。不過拋開抽象的化學符號和課本上的化學反應式,其實很多堪稱藝術的“珍品”並非天生就如此璀璨。光芒背後,是凝結了能工巧匠的心血的複雜化學反應,比如說馳名世界的中國瓷器,在800多年前,就是以這種貌不驚人、細碎如土的高嶺土為主要原料燒製而成。

成就陶瓷水、土、火融合藝術的高嶺土與饑民果腹的觀音土

馳名世界的中國瓷器,僅17世紀上半葉,就大約有300萬件中國瓷器到達歐洲,青花瓷是其中珍品


說起高嶺土,跟“瓷都”景德鎮必不可分。因為高嶺土就是因發跡於江西景德鎮高嶺村而得名,也叫白雲土。它外觀潔白細膩,成鬆軟土狀,由高嶺石、地開石、珍珠石、埃洛石等高嶺石族礦物組成的一種含鋁硅酸鹽礦石,其中最主要的礦物成分是高嶺石,其理論化學組成為46.54%的二氧化硅、39.5%的三氧化二鋁和13.96%氧化氫。當然高嶺石看起來卻不像是石頭,反而更像是土,這是因為高嶺石晶體是由硅和氧組成一層層骨架,各層之間的連接十分鬆散,用力一捏就會碎成粉末,開採和加工都很方便。

成就陶瓷水、土、火融合藝術的高嶺土與饑民果腹的觀音土

以高嶺石為主要成分的高嶺黏土,顆粒細小均一,是燒製陶瓷的主要原料之一。

如今陶瓷的燒製,其原料主要是高嶺土、瓷石、長石和石英。但早在南宋之前,制瓷所用的還主要是瓷石,並沒有高嶺土。瓷石,主要是由石英、絹雲母等多種礦物組成的一種硅酸鹽岩石,因為質地堅硬,開採費力,製作陶瓷時還需要打得粉碎才能使用。隨著鬆軟的高嶺土被髮掘,並大量與瓷石混合燒製,不但大幅降低了瓷器的用料成本,而且對燒製溫度的要求也不再那麼苛刻,景德鎮出產的瓷器由此變得更光潔、更結實、造型更復雜,隨後又演變燒製出青白瓷、青花瓷...。由此中國古代的瓷器工藝走向了巔峰,併為中國贏得了“China”之名。

成就陶瓷水、土、火融合藝術的高嶺土與饑民果腹的觀音土

高嶺土與瓷石的混合燒製,工匠畫師的精雕細繪,準確的火候把握,歷經繁雜的工序後,方有藝術級別的青花瓷

其實在礦物學上,高嶺土屬於“黏土礦物”大家族。黏土名字中雖然帶土,但並非普通土壤那樣的混合物,而是一類晶體顆粒直徑小於2微米、呈層狀結構的硅酸鹽礦物,又名“泥質岩”,屬於沉積岩的一種,其中未板結者稱為黏土,板結堅實者則稱為泥岩、頁岩。由於體積小,黏土顆粒遇到水分子很容易攪在一起,變成柔軟黏糊的一團。但在地層中,由於地下水溶液中的礦物質有“膠結”作用,黏土顆粒有時會緊密結合在一起,如同硬邦邦的石頭。加入高嶺石製成的瓷胚,經過制瓷時的加熱煅燒,更是把顆粒間的吸附水乃至晶體中的結晶水都排了出去,最終成為堅固光潔的瓷器。

成就陶瓷水、土、火融合藝術的高嶺土與饑民果腹的觀音土

純淨的高嶺石呈白色塊狀,晶體細小、結構脆弱,很容易碎裂成粉末成土,故又稱“高嶺土”

高嶺土顆粒細小、容易粘連,質地都緻密而細膩,肉眼看上去、手指摸上去都感覺不到顆粒的存在,用小刀也能切出光滑的平面。當這些岩石暴露於地表或接近地表時,會在酸性環境和水的作用下漸漸風化,碎屑中易溶於水的成分被沖走,剩下的高嶺石顆粒則富集成礦。純淨的高嶺石一般為白色,含雜質時呈現深淺不一的黃、褐、綠、藍等顏色。於是高嶺石也成了全球分佈最廣的黏土礦物之一。在歐洲、美國和南亞地區,也都有不少優質的高嶺石礦床。

成就陶瓷水、土、火融合藝術的高嶺土與饑民果腹的觀音土

饑荒之年,過多食用“觀音土”的災民,腹脹如鼓,便秘困難,甚至被活活憋死

此外高嶺土還有過另一個被人們熟知的別稱:觀音土。傳說王屋山下的農人得了怪病,觀音大士下凡化身老太太,採來山土,加入麵糰中烹煮,解救蒼生,後來這山土就被成為“觀音土”。每逢饑饉之年,食不果腹的窮人們往往求助於“觀音土”填肚子。所謂觀音土,指的就是以高嶺石為主的黏土礦物。由於黏土容易吸水,把觀音土加水揉捏可以做成“饅頭”,吃起來勉強有食物的感覺,但觀音土裡沒有任何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雖然觀音土無毒,少量吃不致命,但它在人體內無法被吸收,又難以排洩,吃多了會腹脹如鼓…。饑荒年間,因大量吃觀音土被活活憋死之人不計其數。

成就陶瓷水、土、火融合藝術的高嶺土與饑民果腹的觀音土

如今高嶺土不僅用作制瓷原料,還是造紙填料等多個行業的重要原料

所幸在科技發達的今天,觀音土的辛酸已成往事。時至如今,高嶺土除了制瓷時用以提升陶瓷的化學穩定性和燒結強度,因純度搞的高嶺土的潔白,在造紙、塗料、橡膠、電器等行業也都是重要原料。比如紙張中加入少量高嶺土,就會更加潔白光滑、富有光澤。

備註:文中部分配圖引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