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不投靠曹操?

一苑花開


謝大妹子(小妹子)多次邀請我回答歷史問題,具體說是三國曆史問題,我因為時間關係,不能展開長篇回答了,孔明先生之過人之處是具有非凡的慧眼,他躬耕南陽,臥龍不出,是他隨時在觀看、考察天下頭領,哪個值得他前去輔助,他是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又聞窗外事,孔明認為曹操手下謀士如雲,他前去投奔,不一定能得到重用和充分施展才華,孔明說過自己要等天下雄主、英主主動上門求賢若渴,與其專門去投奔哪位主子,不如坐等哪位主子上門來求他去輔佐,這就是孔明,天下英才的獨特找工作方法,他認為自己才華足可蔑視天下,何愁沒人上門,用劉皇叔的話來講,就是孔明這話直說的石破天驚、空前絕後,聞所未聞,這不,劉皇叔不就是三顧茅廬了嗎?孔明真是先聲奪人,他也做到、達到了他的目的、計劃。


納蘭自強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明確指出過,曹操託名漢相,實為漢賊。諸葛亮的畢生志向是匡扶漢室,效法管樂。

所以,諸葛亮寧可隱居一輩子,也不會去投奔曹操,這是當時有氣節的知識分子的一致想法。

荀彧,荀攸叔侄為曹魏出力,也只是借曹操之手匡扶漢室,而且,初始的曹操與荀彧叔侄也是志同道合的,荀彧力勸曹操迎天子到許都就是存了這方面的意思。可惜,後來曹操背離了初心,荀彧叔侄也只能以死抗爭,先後凋零。

除曹操外,還有何人可令諸葛施展抱負?

袁氏兄弟,呂布,孫吳與曹操無異。

最該投奔的漢獻帝只是曹操手中的傀儡,無兵,無錢,無糧,無權,無法讓諸葛實現抱負。

劉氏宗族中,最該投奔的是劉表,畢竟地盤夠大,有實力,還有親戚關係。不過諸葛看人很準,劉表號稱江表八俊,卻是徒有其表的花架子,為人優柔寡斷,疑心病重,而荊州內部勢力紛雜,根本無法擰成一股繩。果然,劉表死後,荊州集團立刻土崩瓦解。

至於劉璋,偏居益州,闇弱昏聵,就更不必考慮了。

如此看來,正處於低谷,寄人籬下的劉備反而成了最優選項。通過考察,劉備胸懷大志,卻正在為缺少地盤,缺少兵將,缺少人才而苦惱,所以雙方一拍即合,開創了君臣魚水情的千古佳話。


風神翼龍12


首先,曹操在徐州屠城。

諸葛亮是徐州琅琊人,自幼喪失雙親,隨叔父投奔荊州。公元194年,曹操進攻陶謙,《後漢書》記載:

過拔取慮、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自是五縣城保,無復行跡。初三輔遭李傕亂,百姓流移依謙者皆殲。

《三國志·魏書·二公孫陶四張傳》也記載:

初平四年,太祖徵謙,攻拔十餘城,至彭城大戰。謙兵敗走,死者萬數,泗水為之不流。

曹公得謙上事,知不罷兵。乃進攻彭城,多殺人民。

諸葛亮不可能投奔一個雙手沾滿父老鮮血的人,而劉備此時扮演的是保衛徐州的角色,形象自然比曹操要高大。

其次,劉備的求賢態度。

諸葛亮在隆中種地時,“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也就是說,沒有人認可諸葛亮的才能。

在這種情況下,劉備聽了徐庶的推薦以後,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可見態度之誠懇。也由此成就了一段君臣佳話。

最後,笑談君想說的是,諸葛亮投靠劉備其實是好事,他的選擇沒有錯。如果諸葛亮投奔了曹操,他的結局估計和荀彧一樣。


歷史都付笑談中


要回答三國時期諸葛為什麼不去投奔曹操這個問題。

就必須提到諸葛亮的身世,諸葛亮出生在今天的山東省沂南縣,其祖先諸葛豐曾擔任過東漢的司隸校尉,但是諸葛亮的父母很早就逝世了,留下諸葛亮一人,由於諸葛亮當時很小,也無力維持自己的生計,只有跟隨著自己的叔父諸葛玄去投靠了荊州老大劉表。但諸葛亮並未在劉表集團做官,而是隱居南陽,靜觀天下之事。

△ 諸葛亮

為什麼諸葛亮不去投奔曹操呢,有以下原因。

一、諸葛亮的擁有遠大的抱負。諸葛亮從小飽讀詩書,他的夢想就是做一個像管仲和樂毅哪樣能夠幫助明君成就一番霸業的賢相。他需要的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我們可以對比一下曹操和劉備當時所具有的條件。當時曹操的勢力遠遠大於劉備,手下能人輩出,二十多歲的諸葛亮真的能在能臣如雲的曹操身邊做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嗎,這恐怕比較困難。而反觀劉備集團當時智謀之士比較缺乏,這就成為劉備集團招攬諸葛亮的一大優勢。事實也證明,之後諸葛亮得到充分施展才華的機會。

△ 曹操

二、曹操生性殘暴。193年,曹操為了給自己父親報仇,帶兵前往徐州,對徐州進行屠城。而且在官渡之戰勝利之後,還把數千士兵的鼻子割下,可見其殘暴程度,而這些諸葛亮也都看在眼裡。

△ 劉備

三、曹操生性多疑。以下這個例子就可以看出,荀彧是曹操最為看重的謀士之一,但就是因為荀彧反對曹操稱魏公,而被賜死。

因此,如果在曹操和劉備之間選擇,諸葛亮無疑會選擇劉備,而不選擇曹操。

以上就是關於三國爭霸時期諸葛亮為什麼不去投奔曹操這個問題我的觀點。如果有喜歡的小夥伴,感謝大家點贊、關注、評論。


小毅說歷史


“鳳翱翔於千仞兮,非梧不棲;士躬耕於隴畝兮,非主不依。”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諸葛亮何許人也?曹操又是什麼貨色?

一、諸葛亮何許人也?

諸葛亮在隆重躬耕時,自彼於管仲、樂毅。有著匡扶天下的志向。

《三國志》裡記載他,身長八尺,好為《梁父吟》,和崔州平、徐庶的是朋友。很顯然,他既有才氣,又有帥氣,而且還有人氣!

《出師表》中,諸葛亮曾經向後主深切地表達了恢復漢業的理想,事實上,這個理想並不是後來形成的。早在諸葛亮於隆中時,他就和劉備表達了興漢的理念。《三國志》記載了他當時的言論: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這段文字後來成為有名的《隆中對》中的一部分,其中反映出諸葛亮對劉備人品的認可。可以說,在價值理念上,他和劉備是相通的。這也是他最終選擇劉備的主要原因。

二、曹操是什麼貨色?

而曹操是有名的“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許他曾經時漢朝的能臣,但在他挾天子以後,他就暴露出了貪婪的一面。

而在持續的戰爭中,曹操也確實犯下了一些不可以被饒恕的事情。最有名的是:徐州屠城,以及官方盜墓。

關於徐州屠城內容,參見《三國志》及裴松之注的相關記載:

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復徵陶謙,拔五城,遂略地至東海。還過郯,謙將曹豹與劉備屯郯東,要太祖。太祖擊破之,遂攻拔襄賁,所過多所殘戮。

這一次曹操攻佔徐州,大量的人死於曹軍的刀下,以至於泗水斷流。而《三國志注》透露,死的人中間很多都是平民:

曹公得謙上事,知不罷兵。乃進攻彭城,多殺人民。

事實上,有良知的中國人都會譴責這種針對平民戰爭暴行,而關於曹操盜墓的記載,見於陳琳《為袁紹檄豫州》,其中揭發曹操的劣行:

操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

看起來曹操盜墓,大軍出動,老百姓幾乎是家家戶戶都遭殃!

三、價值觀不符是根本

也許,曹操在程昱、荀攸們眼中,確實是可以成就大事的雄才之主,但曹操不擇手段的價值觀,卻並不是諸葛亮所認可的。

所以,因為這個原因,諸葛亮不會去給曹操當馬仔。事實證明,諸葛亮很英明,他後來成為了劉禪的相父,而投靠曹操的荀彧,被曹操賜死,就是最鮮明的對比。

事實上,如果不是曹操相逼,司馬懿也是不準備投靠他的。更何況諸葛亮呢?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諸葛亮不簡單,司馬懿也不簡單,他們都在某種程度上看透了曹操。


歷史迷猴神通


三國,群雄逐鹿,大爭之世。

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事。

我相信諸葛亮在出山前,早就想過,應該是多方考慮過,全面考慮過,橫向縱向都對比過,到底要去哪家,入住那個陣營。

在諸葛亮大談三分天下之前,東吳的魯肅早就有過三分天下的構想,只是這個時候,劉備還沒有嶄露頭角,此時的三足鼎立分別是:背面的曹操、東面的東吳以及荊州劉表。

在諸葛出山之前,他的兄長諸葛瑾已經入仕東吳,在東吳的謀士中排行二十三。並不差。

但是,東吳一直是被幾大勢力控制著,而且任人唯親現象太過嚴重。

諸葛亮其實和劉表是親戚關係,我們來捋一捋:

諸葛亮的岳母是當時荊州最大豪族蔡諷的女兒,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和劉表都是蔡諷的女婿,而蔡諷的兒子是蔡瑁也是劉表的屬下,也就是說,劉表是諸葛亮妻子的姨夫,蔡瑁是諸葛亮妻子的舅舅。

所以,在荊州,諸葛亮還是有後臺,有實力的,別被電視劇躬耕南陽的戲碼毀了。

最後說說,最有實力的曹操,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在中國,一般來說,實力最強的還要數關隴集團,而這個集團就在曹操手裡。曹操手裡猛將如雲,謀士更是很多,譬如郭嘉、許攸、荀彧、程昱等等,武將方面喲兩大家族,曹家已經夏侯家。

好,迴歸問題本身,為甚麼不去曹操陣營:

第一,諸葛亮自視甚高,“自比管仲、樂毅”,這些都是獨擋一方的人,說明諸葛亮不甘人下。

第二,這就好比有這樣幾個公司要你去選曹操,一個是大公司,公司制度、企業氛圍都很好,能人牛人也很多,此時你去,可能只能從小兵當起,給不了你經理ceo的職位。

東吳,也算是大公司,但是是家族企業,都是跟著大領導創業過來的元老,任人唯親嚴重,搞不過,還受夾板氣,也是給不了你該職位,高薪水。

荊州,雖說是自己親戚的公司,但是總裁能力不行,還老了,沒有長遠打算,幾個兒子也不是什麼雄主,公司的幾個高管比如蔡瑁等人,不但能力不行,人品還差,自己去也救不活,乾脆別打著注意。

所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最後劉備呢,雖說是個創業公司,人才稀少,但是劉關張趙雲,個個都是得力干將,老闆也是雄才偉略,老闆和員工有共同的理想抱負,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一看就是很有前景的公司,而且去了就能給ceo,總經理的職位,憑自己的能力,也能幹出一番事業來,那就劉備吧。


娛樂和倩倩


東漢成規,徵辟本州本郡的大族做掾屬。這種地方政權和地方世家大族的合作秩序,在東漢末年的紛亂後遭到擾壞。琅琊諸葛瑾、諸葛亮、諸葛誕(堂兄弟)分仕於三家,便因亂世而宗族子弟流離。還有一例,潁川荀氏避亂冀州,仕於袁紹。 荀彧、孔融這樣的名士投靠一方諸侯時 ,從不是形單影隻,而是攜家帶口,與宗族、部曲相伴而行。像李典、許褚投奔曹操時,部曲皆有幾千人。論及當時的謀士、將領們,不可忽視其身後的宗族背景。 然則,其時世家豪強與軍閥的合作紐帶,卻也因亂世而愈加堅固,呈現明顯的地域特徵。如袁紹與河北豪族(逢紀、田豐、沮授)、劉表與荊州豪族(蔡瑁、張允)、孫氏與淮泗、江左豪族等。

曹操起兵,同族的曹仁、夏侯惇等人相隨,糾集沛國譙縣鄉里少年幾千人。初時無多少地盤勢力,靠鎮壓黑山起義軍,封東郡,以東郡程昱、陳宮為幕僚;191年,荀彧轉投曹操。後曹操又靠鎮壓青州黃巾,升為兗州牧,掌控黃巾三十萬眾。此為後來曹統一北方的奠定基石。曹的崛起因素中,與荀彧為代表的潁川郡望合流至為關鍵。荀彧先後為曹舉薦了荀攸、鍾繇、郭嘉、陳群、杜襲、戲志才等潁川名士,後始稱雄一方。

曹與世家大族的合作,因其個性與具體政策,其間也有波折。曹因殺邊讓,而引同為兗州名士的陳宮、張邈怨恨,二人趁曹征討陶謙,引呂布入主兗州。

劉備一世梟雄,早期各處輾轉流離,雖稱漢室宗親,但幾無世家大族青睞,追隨者如關羽、張飛、糜竺、孫乾等人,都沒有顯赫背景。後劉佔據荊益,始與地方豪強靠攏。其中,以馬超分量最重,劉備陳表獻帝封漢中王時,馬超位列舉薦者第一位。馬超,扶風人士,馬援之後。東漢末與曹操相爭於潼關,割據一方,投奔劉備之時,也是撼動時局。

諸葛亮、龐統人稱“臥龍”、“鳳雛”,事實上也僅是限於南陽、襄陽名士圈子(龐德公、司馬徽、黃承彥、徐庶等人)中的雅號。劉備寄居荊州,往南陽三顧茅廬或許是順道求賢,若劉不奔荊州,兩人幾無交集的可能。

諸葛氏是琅琊望族,然諸葛亮父母早逝,幼時與弟均隨叔父諸葛玄投奔荊州劉表,後諸葛玄過世,失去依靠,便隱居於隆中,已是沒落士族。

曹操選才方面雖“不拘一格”,但仍依賴與世家大族的合作。人傑如郭嘉者,也難以企望得到荀彧、司馬懿那般政治地位。況且其時,曹操已統一北方,在曹陣營中,幾無多少沒落士族的政治上升空間。也因此,諸葛縱有經天緯地之才,但若要有更廣闊的政治舞臺以施展才能,仕於劉備這樣的新興軍閥當是更好的選擇。


Victordou


諸葛亮為什麼在劉備與曹操之間,選擇了能力不及曹操的劉備,這樣類似的問題,有很多人都或多或少的產生過疑問,但其實翻閱歷史資料,認真分析,其中的問題,便會迎刃而解了。

諸葛亮之所以選擇不妥辦曹操,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諸葛亮與曹操的性格差不多,都特別的好勝,控制慾比較強。如果兩個人合作,肯定會發生不可避免的爭執。會出現誰都不服誰的場面。

二是,翻閱資料可見,諸葛亮的父親便是被曹操所傷害,諸葛亮對曹操有著很大的殺父之恨,殺父的原因是因為,曹操的性格橫衝猛撞,因為他派他的手下張凱去徐州辦事,可是張凱卻見利忘義,成了山上的土匪。於是曹操大怒,大肆屠殺徐州的百姓,其中就有諸葛亮的父親慘遭殺害。這種殺父之仇便成了諸葛亮不投奔曹操的主要原因。

三是,諸葛亮認為曹操的人品不行,跟著曹操辦事,自己不會有很大的前途與發展。因為曹操是個好色之人,與劉備比起來,沒有那種成熟穩定的心態。畢竟曹操旗下的人才濟濟,加入他一個,評價曹操的性格,也不會對曹操的發展產生多大的影響,曹操雖然讓諸葛亮加入他的旗下,但是也並沒有專門上門請諸葛亮相助,所以論人品論誠心,都不值得諸葛亮放棄他的歸隱生活,而投奔曹操。

以上三點,便是諸葛亮不投奔曹操的原因,選擇在哪發展,跟誰發展,都需要慎重考慮。這都是翻閱歷史資料可見的事實。


嘰唧咭


諸葛亮不投奔曹操,奕天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諸葛亮要做大臣之首

《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有亮“每自比於管仲、樂毅”,管仲是齊桓公時的相國,文官之首;樂毅是燕國上將軍,武將之首。

諸葛亮如果去了曹操那裡,由於曹操人才眾多,武不能第一,文也不會居第一,更不要說文武都居第一了,所以,諸葛亮不會去的。

到了劉備那裡,給了諸葛亮什麼官職呢?打完赤壁之戰,就給了“軍師將軍”一職。當時劉備的文官沒有丞相呀,軍師就是最高職位了。諸葛亮的將軍還是“署左將軍府事”,也是劉備手下當時最高職位的將軍了。關羽等人都要等劉備稱漢中王之後了才加封了。


二、荀彧不認為諸葛亮很厲害

<strong>

荀彧向曹操推薦了諸如郭嘉、荀攸、陳群等一大批人給曹操,並沒有將諸葛亮推薦給曹操。

《三國志·諸葛亮傳》有一句,“時人莫之許也”,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當時的人沒幾個認可的。諸葛亮當時的才能,也就只有崔州平、徐庶、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人比較瞭解。

諸葛亮如果自薦,去了曹操那裡,一開始估計很有可能會跟龐統剛投劉備一樣不被重用,最慘的話,被曹操給趕走也說不定。

諸葛亮沒必要自取其辱,不如找個一開始就比較重視自己的人,所以,諸葛亮隱居了起來,等人來請。

三、諸葛亮認為漢室將傾

這點應該是最重要的,諸葛亮要一個漢室的合適繼承人。

諸葛亮如果主動去投奔了曹操,即使開始不被重用,但是,只要給諸葛亮一個表現的機會,諸葛亮很快就會取得曹操的信任。

按照《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的見解,“委質魏氏,展其器能,誠非陳長文、司馬仲達所能頡頏,而況於餘哉!”司馬懿就不用說了,陳長文即陳群,司空、錄尚書事,還是曹丕留下的託孤重臣。

諸葛亮如果投奔了曹操,雖然曹操手下已經人才濟濟,但是諸葛亮憑藉自己的實力,超過陳群、司馬懿做到丞相(錄尚書事)的位置,應該不難。

但是,諸葛亮應該早已經看出來東漢一定會被曹操或者他的子孫取代的,諸葛亮是非常忠貞的一個人,不願意做簒逆之事,這個跟荀彧類似。諸葛亮的忠貞已經用他的行動證明過了,不用多說了。

諸葛亮應該也是基於此點,才讓徐庶先去探查劉備這個漢室宗親,發現劉備還可以輔佐,才又讓徐庶推薦自己,並且要求三顧茅廬。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發現劉備又是禮賢下士之人,應該可以幫劉備大展宏圖,這才最終決定輔佐了劉備。


奕天讀歷史


在三國時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三國的最強王者。按常理說,良禽擇木而棲,作為謀士要選擇就要最強的曹操,建功立業。那麼,諸葛亮為何不選擇投奔曹操,而是選擇了一無所有的劉備呢?這一切,都不是偶然,這是諸葛家的一個驚天大布局,不得不佩服諸葛家的大智慧,但最終因為他的存在,而出現了變數。

關於諸葛亮選擇屌絲劉備,而不是大佬曹操,主要以下四點原因:一是地理優勢,近水瑤臺先得月。諸葛亮本是山東臨沂人,他父母早亡,隨著叔父諸葛玄來到荊州,隨後在南陽耕讀。在他長大成才後,最近的選擇就是投靠荊州牧劉表,並且因為諸葛亮妻子黃月英孃家的關係,他還與劉表有著一定的親戚關係。如果諸葛亮選擇投靠劉表,定會得到重用。但是諸葛亮早就看出劉表成不了大事,不願意跟著劉表混。後來,劉備投靠劉表,在徐庶等人的推薦下,劉備三顧茅廬,近水瑤臺先得月,搶到了諸葛亮這個人才。



二是寧為雞首不為鳳尾。在三國中,曹操的勢力最大,擁有眾多的人才,在謀士中就有郭嘉、荀彧、荀攸、賈詡、程昱等著名的大謀士,為曹操出謀劃策,立下了大功。而此時的諸葛亮在他們面前,還是一個初出茅廬的無名之輩,如果諸葛亮選擇投奔曹操,無非就是錦上添花,並不會得到重視。驕傲的諸葛亮寧為雞首不為鳳尾,選擇劉備這個屌絲無疑是雪中送炭,必定得到重視,可以大展拳腳。

三是曹操多疑,不好忽悠。曹操生性多疑,本就是一個人精,諸葛亮不願意為曹操這樣一個生性多疑的人服務,伴君如伴虎,弄不好,就小命不保。而劉備就大不一樣了,他以“仁義”標榜,雖然臉皮比較厚,即使是一個偽君子,但總比曹操這個心狠手辣的人要好相處。並且劉備三顧茅廬,放低了身段,給了諸葛亮足夠的尊敬,肯定是要選擇了劉備了。

三是諸葛家的佈局,龍虎狗使諸葛家立於不敗之地。在亂世,世家大族為了立於不敗之地,常常會在眾多的勢力中廣泛投資,諸葛家也不例外。諸葛家三人雖同出一氏,卻分投三國: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投奔了東吳,做了孫權謀士,是虎;諸葛亮的族弟諸葛誕投奔了曹丕,拜曹魏大將軍,是狗;而諸葛亮選擇了劉備,成為蜀國的丞相,是龍。



雖然諸葛家三人分投三國,按理說可以立於不敗之地,但是人算不如,最後萬萬沒有想到司馬懿異軍突起,司馬家成為三國最後的大贏家,諸葛家的佈局,最後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總之,諸葛亮不選擇投奔曹操,而是選擇了劉備,是各種因素綜合的結果。歷史證明諸葛亮的選擇是明智的,他不僅成就了劉備的蜀漢霸業,也成就了自己的一世英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