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关羽不大意失荆州,刘备会不会统一三国?

微凉依旧


关羽大意失荆州是刘备集团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不仅是造成关羽遇害失去荆州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引起夷陵之战给蜀汉政权巨大打击,蜀汉一统天下的希望化为泡影。如果关羽不大意失荆州,刘备一统天下恢复汉朝只是时间问题。



如果关羽未丢失荆州的话,那么刘备集团可以在荆州派关羽等大将攻向曹魏中原地区、刘备军队主力出汉中攻打关中甚至攻克长安,对曹魏政权形成两面夹攻,大势可定。

只要刘备集团能很好的实现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规划,那么在蜀汉军队有秦川地利的前提下,蜀汉进可攻退可守,随时有可能由虚变实,暗中增兵,由主攻中原突然调整为主攻关中方向。


那么曹魏处于如此腹背受敌、疲于奔命的局面,假以时日,优势的天平必会不断倒向蜀汉。

即使孙吴担心蜀汉将打败曹魏破坏三国格局的平衡,选择坐山观虎斗,那么蜀汉也可以选择派重兵把守荆州,等待天下格局异变即曹魏篡汉的有利时机便可。

蜀汉在汉中、荆州两个方向的战略经营上都可以实现“进可攻退可守”,在当时三国鼎立中,蜀汉无疑是最具战略主动的一方。

而曹魏集团的核心统治地区的话主要都是平原,一旦主要的关口长安、襄阳、合肥、徐州这几个地方失守,那么曹魏门户大开,一马平川,历史进程必然发生巨大改变。

虽然荆州易攻难守,但却是刘备集团平定天下的最优道路,以长江汉水做运输通道和进攻前沿,四川盆地做大后方,同时以攻代守,蜀汉的战略优势将优于曹魏与孙吴。

当然如果蜀汉出击中原担心东吴偷袭的话可以预留个预备部队在荆州大后方,关羽其实在围攻曹仁的时候,是有在荆州后方留守了两万军队的,为的就是防止东吴的偷袭。

没想到刘备的前小舅子糜芳连个招呼都不打,就直接投降孙吴了,这还是用人不当之故。因此对于蜀汉方来说,不仅要预留兵力防备东吴,关键留守的将领要忠诚能干,最好是派智勇双全的赵云协助关羽守卫荆州。

公元219年关羽北伐中原的襄樊战役,其实已经取得很大进展。关羽水淹七军,活捉于禁斩杀庞德,俘虏曹魏军队三万人。

关羽将于禁等曹军俘虏三万押往自己的大本营——江陵后向樊城发起猛攻,城中进水,处处崩塌,曹魏将士都惊恐不安,曹仁一度吓得想弃城逃跑。

城中曹仁军队只有数千人,未被水淹没的城墙也仅有几尺高。关羽乘船至城下,立即将樊城重重包围,使其内外断绝。

关羽又派别的将领把曹魏将军吕常包围在襄阳。

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都投降了关羽。 十月,陆浑民孙狼等造反,杀死了曹魏的县主簿,向南归附关羽。关羽授给孙狼官印,给他军队,让他去扰乱曹魏。此时许都以南的梁郏、陆浑群盗,纷纷接受关羽的印号,“为之支党”,关羽的威名震动了整个中原 ,曹操一度吓得想放弃许都迁都。

此时关羽北伐中原的形势非常有利,最正确的做法也许是放弃围攻樊城襄阳,直捣许都,建立中原根据地。

更可惜的是刘备诸葛亮等对关羽北伐中原的襄樊战役袖手旁观无所作为。如果此时,刘备派张飞、赵云、马超等大将赶赴荆州配合关羽北伐中原并守卫荆州,或者派刘封孟达策应关羽进攻曹魏,大事可定。

也许刘备知道关羽对汉献帝忠心耿耿,不希望关羽过快打败曹魏迎回汉献帝,如同赵构害怕岳飞迎回宋徽宗宋钦宗一样,汉献帝被迎回,刘备称帝建立季汉的雄心壮志就会受到很大阻碍。因此刘备才没有积极配合关羽北伐中原的襄樊战役。

只是刘备没想到关羽大意失荆州给蜀汉集团巨大打击,不仅彻底丢掉了荆州这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而且损失了关羽军团这支蜀汉军精锐。


厚德载物49847


就算关羽不丢荆州,刘备也一样统一不了三国。


为什么?刘备帐下文臣武将都是顶级配置。文有诸葛亮、庞统、徐庶。武有关羽、赵云、张飞、黄忠、马超。这阵容,我初看《三国演义》的时候,都差点以为刘备会是统一三国的最后赢家。只可惜,结局总是乎读者们的意料。

首先,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讲明了当时的情况:“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刘备只能夺取刘璋张鲁刘表之地,也就是益州汉中荆州三地,成三足鼎立的局。诸葛亮神通广大,也只能计算到三国鼎立这里,三国鼎立后,以诸葛亮的脾性,肯定是要劝刘备坐守其成的。我们分几点说明一下原因:


第一、地理劣势的限制

刘备取得了益州之地,虽说是天府之国,易守难攻,但是也很难从川中出击。蜀地和中原的隔离程度,就连黄巾起义都没闹到蜀地,可见这是一个什么地方,真正的世外桃源啊!刘备后来又取得汉中,汉中作为益州门户,也只能保护益州安全,要出兵北伐也还是有难度的。

荆州倒是用武之国,但是从蜀地到荆州还是比较遥远,蜀地的后勤很难支援到荆州军,因此荆州和大本营不能成为一个整体,从荆州出击也不容易。

相对来说,北方的曹操,东南的孙权,其地盘都能连接成为一个整体,输出武力就比较容易。

第二、外来政权,执政根基不稳

刘备集团的核心人物都是来自中原的士族,刘备入主益州之后,必然面临益州本土势力的反抗。这样的困境也一直困扰着东吴的孙权。所以刘备和孙权的大后方其实都不是很安稳,几乎没有倾巢而出的条件。一旦大军出征,朝中空虚,就可能发生内部叛乱。刘备为了安抚益州本土人士,提拔重用益州士人李严,但是李严和诸葛亮之间也不是太融洽。李严曾经在诸葛亮出征北伐时故意断粮,造成此次北伐失败。

第三、人才劣势难以改变

大家看三国演义,肯定会不禁感叹:三国的牛人都在刘备手下啊!什么五虎上将,什么卧龙凤雏。其实如果看三国志,就会明显看到,人才最多的是曹魏,而不是蜀汉。三国志是纪传体史书,按人物传记的方式记述史实。大概统计了一下,三国志魏书27卷,蜀书15卷,记载魏国人才的篇目20卷,记载蜀国人才的11卷,而且诸葛亮单独成一卷。这说明实际上蜀国的人才是远远比不上魏国的。


宗合来看,关羽即使不丢荆州,刘备也是一样无法统一三国的。


一叶净心


如果关羽不丢荆州的话,我看刘备能统一三国。因为刘备治国有方,在加上诸葛亮智谋超群。关羽在荆州能关注东吴,牵制曹操。刘备就可以大力发展,戴国富民强士气高昂之时,出岐山,灭曹操,统一中原。一统天下!由于关羽的失败造成了严重后果,使刘备元气大伤,最终命丧黄泉,含恨而去。


教诲人生


做梦吧。。。

从阴谋论看来,关羽是被刘备故意留在荆州送死的,因为关羽若活着,不光诸葛亮根本压制不住,其他人也没有这个能力,张飞虽然暴躁,但是勇力过人,却没有谋略,还是儿子的老丈人,更好控制,而刘备自己又知道活不太久,这个安排很合适。。。

结果没想到,关羽死了,张飞这个可以托孤的人也死了,所以最后刘备告诉诸葛亮的是能辅佐就辅佐,不能,你自己取而代之,虽然可能还是帝王心计,但却折射出了当时他心中的绝望。

原本刘备应该是想的很好,诸葛亮与张飞,一文一武,两个还都是巴蜀之外的人来辅佐幼主,这样这俩人必须老老实实的团结在幼主身边,对内镇压巴蜀世家,对外抵抗曹魏和江东的攻击,开疆拓土不易,但是地理位置摆在那里,谁也不敢小觑。

没成想,关羽死了,自己带着一大堆不听话的人去江东送死消耗,结果张飞也跟着死了,只能安排个惨败,退到白帝城,等死托孤,而诸葛亮接下任务,只能无数次的北伐,鸡蛋碰石头。

我想,艰难困苦的诸葛亮一定很想张飞。。。

(以上都是基于个人的阴谋论推测,并不是历史事实,看的有趣您一乐,没有趣也别骂,谢谢。)


伪装135707859


不能

刘备所统治的荆州到底有多大

刘备入川后拒绝还荆州,吕蒙袭取三郡,因为曹操已入汉中,刘备担心两面受敌,与孙权签定湘水之盟,江夏,长江,桂阳予吴,蜀汉则有南郡,零陵,武陵三郡。

关羽所督荆州其实只有三郡而已。

荆州对蜀汉的重要性

三郡中南郡与吴国的江夏一样,都与魏士接壤,蜀汉所钟意的,不只是荆州人口,更关键的是它的地理位置。

没有南郡,单凭秦川一路,道阻险长,之后诸葛亮,姜维北伐次次都为粮草担扰,不是蜀汉库存不足,实在是难以运送。

如果荆州在手,川蜀可顺江供给荆州兵力粮草,以荆州兵为主,两路齐出,胜算更大。

荆州出兵北伐的胜算

关羽北伐直到最后都没能打下樊城,襄阳,南郡至襄阳,关羽有水军之利,不忧粮草,但是襄阳可是重镇,而且离魏国中心更近,有魏数州之力给其输血,实难攻克。

诸葛亮北伐,魏国凭关中底蕴,就足以御敌,以中原之富庶,襄阳只会比合肥更难啃。

因为魏国国力太强大,就算吴蜀上下一心,魏国指挥失误,被人推到黄河边,仅凭青冀幽并这些袁绍的本钱,魏国就能苟住,最多三国之力持平而己,况且吴蜀焉能齐心!





灵玉一休


我是生活问道。

在针对关羽大意失荆州的问题上,相信每个人都是诸葛亮,每个人又都是关羽。毫不掩饰的说,即使关羽没有丢失荆州,拥有诸葛亮的刘备同样无法统一三国。

刘备马跃檀溪后遇到了水镜先生司马徽,并从他的口中知道了诸葛亮的存在,可以说,水镜先生是刘备人生转折点的那道路标。但水镜先生又自言自语的说:“卧龙得其主,不得其时!”话有些唯心主义的味道,但结果却是实实在在的准确!




丢荆州丢天下好理解,那守住荆州为什么依旧无法统一天下呢?很简单,问题出在东吴身上。

《三国演义》中最早有不臣之心的还真不是袁术,袁术不过是第一个不知死活的。第一个想做皇帝的,恰恰是长沙太守孙坚。也是因为孙坚无意中得到了传国玉玺,从而让孙氏集团(东吴)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曹操从来是主动进攻,不遗余力的铲除所有挡在他前面的障碍。前期的曹操还是有着强烈的忠君爱国思想的,后期的狭天子以令诸侯也只是努力做到了权臣。




刘备是一门心思的夹缝中求生存,无论匡扶汉室是不是真心目标,刘备都行走在维护汉室王朝的道路上。

当所有的旁枝末节都被剪除后,局势豁然开朗,所有的矛盾都集中在曹操、刘备、孙权的身上,而表面的主要矛盾又以曹操、刘备为主干。

在这种情况下,东吴其实在《三国演义》中总给人一种鸡肋的感觉,有他不多,没他不少。可恰恰就是这个鸡肋,却最终左右了三国的最终走势。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刘备能牢牢的控制住荆州的话,就可以继续沿着南结东吴,北拒曹操的战略路线执行统一汉室的梦想,而当时的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也的确势不可挡。

这一切的前提是东吴能作为盟友的前提下。

事实是,东吴永远遵循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一准则。

东吴计取荆州是为了日后完成做皇帝的伟业,不取荆州,当皇帝的野心也不会消除。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东吴属于无利不起早的心理,他很狡猾的坐看刘备和曹操的争斗,曹操占上风了,他就会出兵打曹操,刘备占上风了,他就会出兵袭击刘备。在东吴孙氏集团的概念中,是没有是非观念的,而更像是个精明的商人,商人的本质就是逐利性和止损。

基于这个特点,刘备如果在和曹操的作战中有可能取得决定性胜利的阶段,孙权一定会主动袭击刘备。当然了,那个时候,首当其冲的依旧是荆州。


孙权有长江天险为天然屏障保护着自己,同样也因为这道屏障制约了自己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东吴想要达到统一三国,建立新朝的目标,当然就只有让另外两个强敌争的两败俱伤了。

对于东吴,恐怕只有红楼梦中的“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句话最合适它了。


生活问道


如果关羽没有丢失荆州的话,我觉得蜀汉集团是能够统一三国的!

主要原因有几个,“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中,刘备的蜀汉集团都占着或多或少的优势。为什么这么说还听我一一道来。

一、天时

首先的“天时”即气候这方面呢,南方的吴蜀其实占优很多,因为当时的三国时期正好处于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寒冰期”,时间大概是从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即东汉、三国到六朝时代,进入第二个寒冷时期。这是竺可桢的观点,也基本上为现在的科学调查和古代文献所证实。而三国恰恰处在其间。

下面说一下三国魏晋时期的一些表现:

气温非常低。据南京大学魏晋研究者胡阿祥收集数据统计得出:三国魏晋时期的气温相对现在低的多,南京平均气温比现在低2。8℃。

例证:1、《齐民要术》里面记载华北地区的石榴需要裹缠才能过冬,今天无此必要。

2、东汉晚期的洛阳城,到了晚春还经常出现下霜和降雪天气。

3、《晋书。慕容皝载纪》记载,333-336年,辽东湾从西北到东南都结上冰, 而且通过车马辎重没有任何问题,推算比现在冷2-4℃ 。

而这些气候给当时三国乱世的各地方军阀以及后来的魏蜀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主要是对人口增加和粮食增产带来了一定的阻力。但对魏国的影响却大于吴蜀,因为魏国靠北,吴蜀却在南,气候更为舒适;而当时南方开发的速度明显超过北方,说明当时南方气候比北方更宜生产;所以南方特别是在粮食增产一块有优势,如果关羽没有丢失荆州的话,利用荆州的粮产和长江的水运之便,都可以很好的缓解蜀汉的军粮压力,

荆州相当于现在的湖北、湖南两省,而三国时境内还有云梦大泽,灌溉便利,盛产水稻,此处自古就有“湖广熟,天下足”之称。蜀汉想统一三国的话在这方面是有一个“天时”的优势。

二、地利

在地理优势这块呢,刘备顶多占半个,蜀汉集团的理想板块是益州和荆州这两块。如果关羽未丢失荆州的话,那么刘备退可以利用益州的千里崇山做防守,进可以在荆州布置主力攻向曹魏核心地区、益州部分偏师骚扰牵制曹魏,两路以图中原,大势可定。

只要刘备的蜀汉集团能很好的实现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那么在蜀汉有秦川地利的前提下,蜀汉进可攻退可守,随时有可能由虚变实,暗中增兵,由主攻宛洛突然调整为主攻秦川方向。那么曹魏处于如此腹背受敌、疲于奔命的局面,假以时日,优势的天平必会不断倒向蜀汉。即使孙吴担心蜀汉将打败曹魏破坏三国格局的平衡,选择坐山观虎斗,那么蜀汉也可以选择派重兵把守荆州,等待天下格局异变的那一天便可。蜀汉在西川、荆州两个方向的战略经营上都可以实现“进可攻退可守”,在当时天下中,蜀汉无疑是最具战略主动的一方。

而曹魏核心统治地区的话主要都是平原,一旦主要的关口襄阳、合肥这几个地方失守,那么曹魏洞门大开,一马平川,历史进程必然发生改变。虽然荆州易攻难守,但却是蜀汉夺天下的最优道路,以长江汉水做运输通道和进攻前沿,四川盆地做大后方,同时以攻代守,蜀汉的战略优势将优于吴魏。当然如果蜀汉出击中原担心东吴偷袭的话可以预留个预备部队在荆州大后方,关羽其实在攻打曹仁部队的时候,是有在荆州后方留守了两万军队的,为的就是防止东吴的偷袭。哪想到,刘备的小舅子糜芳连个招呼都不打,就直接投降孙吴了,这还是用人不当之故。因此对于蜀汉方来说,不仅要预留兵力防备东吴,关键留守的将领要忠诚能干。

三、人和

人心向背的话,主要是当时天下仍然有不少心怀汉室的人,蜀国在最初建国的时候是得到了许多人支持的。这是由于客观情况下儒家思想盛行的影响,当时讲究的君权正统、忠孝仁义的这些观念都为蜀汉建立提供了非常有利的一个思想条件。自从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的政策以来,整个汉朝的上层开始儒学化,下层也非常接受儒家的思想,整个社会构建了一个普遍的儒学价值观。而以帝室之胄的身份,“受左将军之命,躬膺天子之宠任,而又承密诏以首事,先主于是乎始得乘权而正告天下以兴师”,露布衣带诏讨曹,使曹操蒙受“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的恶名,而刘备则以正统自居,得到了当时不少受儒学思想影响的士人、农民的支持,最终“有志之士,无不竞劝”。

同时,刘备在前半生的四处流浪中使用了很多措施为自己“厚树恩德,以收众心”。在入主益州后,采取了诸葛亮的建议“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稳定和安抚了统治地区的人心向背。而曹魏这边内部也有不少人是“汉臣”,像阻扰曹操称王的荀彧,还有奉衣带诏讨曹操的董承,这些都是曹魏内部人心不够统合的表现。

另外一个,就是如果关羽能守好荆州,那么蜀汉将迎来一个绝妙的时间点。关羽大意失荆州是在公元219年7月,而到了220年1月,曹魏的主心骨曹操就会驾鹤西去,曹丕也会在220年10月,曹丕就会代汉自立。这时曹魏内部为了政权更替必然出现局势上的动荡,蜀汉一旦出击,人心倒向蜀汉,那么天下将尽收于刘备之手。


志华L


曾经写过一个稿子,里面有一段内容,意思是失荆州并非关羽大意。

众所周知的《三国演义》、《三国志》等可见的内容这里就不重复了。

入蜀是刘备的“战略”,为此,他动用了自己的几乎全部力量,也相当于说,关羽留守荆州只是一种临时安排,万一守住,不是坏事,守不住也无所谓。诸葛亮、刘备都很清楚,占住荆州一天,一天不得安宁。荆州对它们来说已经不是长久之计,只是通道之一,已经不在刘备的“立国大计”里。因此,别说关羽守荆州,大家全留在荆州也不一定守得住。

此外,积聚势力,某图大计。诸葛亮也好,刘备也罢,“统一大业”只是挂在口头说说,他们都没有真实的志向、胆略和谋识,能够偏安一隅就心满意足,除非走狗屎运,魏吴自我了断,他们就不大可能统一三国。


通用汉语研推


我认为很小

"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隆中对》

大家都知道刘备的蜀汉势力真正下滑也就是从关羽失去荆州开始,从而刘备伐吴,火烧连营,致使刘备的家底都快没了。

那么如果当初关羽没有出兵樊城,保住荆州,蜀汉命运会就此改变吗

蜀汉实力空虚

刘备并没有真正意义的"荆州"。赤壁大战后,曹操虽败,北部荆州就还在他手里。作为分享胜利果实,孙权又占据了一部分。刘备入川后,孙刘协商,湘江为界。东吴又拿了些。因为刘备入川,人才,兵力,又大量进入益州。刘备的"荆州"更加实力空虚。刘备剩下的区区几个郡,又多是不发达的。益州和荆州看似相连,路途(陆路,水路)险恶,实际很难互相援助。

而魏国和东吴以优势力量支援各自荆州所属地盘,非常容易。刘备的所谓荆州,形同孤岛!就算"荆州"不丢,能自保都非常勉强,何况出兵攻打强魏!最多能起点骚扰的牵制作用!而东吴历来视荆州为立国之根本。容不得在荆州(尤其是南部荆州)有其他国家存在!

只能说,如果蜀汉能发展的顺当些,少出些其他"失调"(比如不要失街亭这些),拿下凉州一带可能性较大。(魏国在这里基础最薄!)主要依靠益州和凉州,再图关中。这有可能。荆州不是什么可多依靠的地区!"难跨荆益",这是中国古来的话。几乎没有一个地方国家,同时依靠这两个州,获取最大的成功,拿下"天下"的!

形势不利

除了高祖皇帝出川,其他的四川政权均失败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且曹氏经营关中多年,可不是楚汉时期的形式。当时关中可谓兵强马壮。又是朝廷正统。从荆州出兵,不合实际。从来都是从荆州南下扬州。况且,荆州的背部是孙权故意让给刘备抵御曹操的。南部孙权有布防。一旦荆州空虚,孙权取荆州不是探囊取物。刘备入川之后,内部也不是铁桶一块。益州本土士族大多是谁来做老大都无所谓,最好能向朝廷抛橄榄枝,这一部分是求和派。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曹氏手里的资源太多了。隆中对中这个计划有一个重要的前置条件,那就是待天下有变。这个怎么理解呢?就是曹氏内部分裂。曹操经营了那么多年,内部早已稳定,人口实力经济早已超过蜀吴。

所以我认为就算关羽没有失去荆州,以蜀汉的实力很难统一

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


微论历史


不能

蜀国位置决定,一个国都的位置,决定他的发展,辛亥革命期间孙中山先生曾经认为? 武昌可以为国都,武昌可以说在整个中国的中部位置,可以四面开花,但是呢,定都武昌,对西北,对新疆这些地方控制力较弱,因为距离太远太远了,孙中山先生说: : “若定都关中,制御蒙古新疆虽足,然若欲为亚洲共主,又嫌狭窄,当迁都伊犁。 又说,从西汉以来,历代王朝虽屡降西域,终因建都太远,威灵不能久驻,是以西域屡得屡失,这是应当引以为戒的。”

意思很明白,西安是最好的国都,如果要征服全亚洲,就一定要选择伊犁为国都,可以看到,伊犁在整个亚洲的中间。

诸葛亮选的国都,距离中原甚远,古代交通工具落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所以关公不丢荆州也不能统一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