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糟粕是不是文化?

文化傳承中既要接受優秀的文化傳統,又要摒棄文化糟粕。但問題來了,文化糟粕是不是文化?

文化糟粕是不是文化?

當然是。文化糟粕曾經是一個時代的文化,曾經適應一個時代,卻不適合現在的時代。比如辜氏一個茶壺配幾個茶杯的一夫多妻制的比喻,在很長一段封建王朝時期是適合的,是一種婚姻文化,而對於新社會就不適合了。作為士子們科舉考試的課本四書五經曾經被摒棄,被認為是禁錮讀書人頭腦的封建枷鎖,扔進歷史故紙堆。但四書五經曾經在一些王朝當作寶貝,當做孩子從小就讀的課本卻是不爭的事實。起碼在那時,四書五經是一種承載文化現象的載體,是一種科舉文化的象徵。再說婦女裹腳,婦女裹腳是對婦女的摧殘,新社會不讓婦女裹腳,讓他們放開天足,不但讓腳獲得了自由,而且讓心靈獲得了極大的自由,社會地位也和男人平起平坐。但是,曾經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婦女裹腳成為時尚,成為一種社會風氣,成為女孩必備的功課,不然長大後會嫁不出去的。

文化糟粕是不是文化?

文化糟粕是不是文化?

如此文化糟粕並非只是壞的東西,相對於現在的時代當然大大落後了,被人們毫不可惜地棄置一邊,不聞不問了。可是,在它們流行的那些時代卻是一種非常普通的文化現象,承載著一些文化意義,也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寓示著一定的社會心理,以及意識形態信息,應該深入挖掘一下。比如,一夫多妻制的經濟原因,社會道德原因,人類繁衍以及醫學水品的原因等都需要深入研究;四書五經的思想體系以及風格問題;婦女裹腳的社會學因素以及媚俗和媚上的原因等等,都需要做深入細緻的爬疏和整理。

文化糟粕是不是文化?

時代不同,意識形態不同,文化也不同,對待文化糟粕的態度也不同。文化糟粕也是文化,只是錯了時代,錯了意識形態,而被丟棄,真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對待被視為文化糟粕的文化一棍子打死當然痛快,但不一定就是理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