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鍾南山新冠病毒論文:個別潛伏期達24天?

曹貓魚


直接看論文的主要結論:個別潛伏期達24天。

這種問題其實直接以常識去理解就可以,之前潛伏期是7-14天,這是一個範圍,是根據臨床統計出來的一個範圍值;

但是無論任何病,在任何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的點,因為每個人的體質和抵抗力都不同,所以病情在每個人身上的表現也會有不同;

因此就會出現有的人感染後很快就惡化,但有的人就能治癒出院;按照邏輯某種癌症的治癒率很低,但是個別人就會出現奇蹟。

所以,“個別潛伏期達24天”這個觀點或者結論,可以理解為是鍾老對疫情的一個最保守、客觀的判斷,希望大家不要掉以輕心,因此這個潛伏期的天數,對我們普通人來講不需要特別關注,只需要知道積極防護就好,只要疫情一天沒有宣告結束,就不要放鬆警惕。


曙Ouba


最近中國呼吸疾病泰斗級專家鍾南山團隊發表了一篇關於2019 novel-冠狀病毒的論文,論文根據現有收集的數據分析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後流行病學及臨床表現、實驗室指標和胸部影像學改變的特點。可謂是引起了眾多的關注,從這篇文章的報道中,我也更明白為何現在採取了很多措施包括再次延遲開工時間,小區的出入證製作,各個路口小區的勸返點,這一系列措施都是為了使人們更好的居家隔離,減少疾病的傳染和被傳染,以利於疫情的控制。

以下是鮮醫生閱讀後總結到的要點在這裡分享給大家:

這一篇文章的說服力為何那麼強:

該論文收集的病例數較多,收集了全國31個省,來自552家醫院的病人,截止到1月29日,最初收集了1324人的數據,最後因為有222例是疑似病例排除,還有3人因為核心數據缺失也排除在外,最終分析了1099感染者的特點。最後進行分析的1099例感染者都是通過核酸檢測陽性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病例數越多,其越代表真實情況,也就更能真實反應疾病的真實特點。

2、在這所<strong>有的病人中,輕症病人有926例,重症患者有173例,他們的研究發現發熱和咳嗽是感染該病毒後最常見的症狀,但是在所有感染者中發熱的比例為87.9%,咳嗽的比例為67.7%。更重要的是他們的研究發現在所有感染者中,起病初期,就表現發熱的病人只佔43.8%,也就是說感染最初,有超過一半的人是沒有發熱的表現的,直到住院確診是發熱佔到87.9%。因此提示在發病初期,沒有症狀的隱性感染者是最危險的傳染源。

3、之前網絡一直爭議的問題,既然病毒核酸檢測存在假陰性(即一次檢測陰性並不能排除感染),那麼能不能用胸部CT檢查來代替診斷病毒感染呢?然而他們的研究發現,所有感染者中僅有76.4%的病人CT有病變表現。在926例輕症中有221 人,重症173例中有 9人在起病初期,其胸部CT表現正常,沒有發現病毒性肺炎的典型片團狀磨玻璃樣改變。因此核酸檢查聯合胸部CT及血常規和症狀和是否接觸到感染者才是提高診斷正確率。

4、最後,這個研究提到的最長潛伏期24天,超過之前的最長潛伏期14天,我認為在疾病發生的最初,醫生也只能從現有的資料分析可能疾病的特徵,如果之後的研究推翻之前的結果,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最初資料不夠的情況下,從少有的資料去判斷整體特徵不亞於“盲人摸象”,但是這是認識一件新事物的過程,殘酷又真實。隨著資料的完整性,判斷將會越接近真實。

最後,目前仍然是疫情控制的關鍵時刻,每個人都有責任去配合疫情的控制,疫情越早控制,我們的生活才能早日回到正軌。


急診科鮮醫生


您好,我是湖州風兒,很高興能就你提出的“如何看待鍾南山新冠病毒論文:個別潛伏期達24天”這個問題發表自己一點不成熟的看法。


這個結論,是鍾南山院士和他的團隊對1099例新冠肺炎患者臨床特徵研究得出的數據。這個結論是他們團隊綜合了全國30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共計552家醫院提供的臨床數據分析。記得晚上在看央視新聞節目,主持人對話鍾南山院士,問及這個數據,鍾南山院士回答,從分析數據來看,這麼多患者,只有一例最長潛伏期是24天,只佔千分之一,並不代表新冠病毒潛伏期最長可以達到24天,大家不應該為此焦慮、恐慌。


而且我個人認為,數據的分析還不夠精準。1099人裡面有一個特例,那麼更多的人裡面也許還是這一個特例而已,我們不能以這僅有的一例報道的時間作為疾病的最長潛伏期,這樣是不科學的。在數學分析裡面,我們應該以中位數5天,那麼潛伏期也就是鍾南山院士提出的3--7天為標準。



從特例的個體分析上來看,也不科學。因為畢竟這個數據是病患自己的表述,並不是精確的,這個表述有主觀因素在內,比如對疾病的恐懼或者是懷疑期也算進去了,也說不準。所以到底確切是不是24天,只是個體表述而已。



綜上所述,對於“個別潛伏期達24天”這個結論,我的個人看法只當做特例,還是按照大數據來表述。也就是一般潛伏期3——7天,最長不超過14天來對待。況且到今天,我們各大醫院已經治療痊癒的病人每天都在增加,相信不久,新冠肺炎疫情就可以得到控制。


湖州風兒


如何看待鍾南山新冠病毒論文:個別潛伏期達24天?

這篇文章是美國冷泉實驗室網站上的一個預印本,就是還沒有正式發表,2月9日預先發在網上供同行評議。

文章標題就清楚地顯示,這是一篇有關“COVID-19”(WHO已經正式將這種疾病命名為冠狀病毒疾病-19)1099病例臨床特徵的回顧性報告。


今天,通訊作者鍾南山已經專門就24天超長潛伏期問題向社會做了回應,稱:

24天潛伏期的患者僅有一例,佔千分之一還不到,因此用一個極端來以偏概全是不合適的。

鍾南山同時強調:

作為文章的撰寫,它必須忠實於原始的描述(似乎應該指原始數據)。

接著,他又給出了應有的“科學方法”:

應該使用四分位數法,絕對大多數病人潛伏期在2到7天,中位數是4天(論文給出的是3天)。

最後,鍾南山以狂犬病部分病例的超長潛伏期來比喻說,這24天潛伏期不代表大多數,並強調:

這些數據不應該被媒體引用,也不能作為臨床處理的依據。

如何來看待論文中給出24天潛伏期,和鍾院士的回應呢?

公眾對24天潛伏期為什麼如此高度敏感?

道理很簡單,COVID-19疫情正在席捲全國,目前沒有針對性治療藥物,重症佔據很大比例,到目前已經引發1000多人死亡,全國各地正在嚴防死守。

這意味著,對於任何一個個體來說,一旦感染將有可能面臨巨大災難。

而免於災難的方法就是預防。

而預防的重中之重就是避免與患者或者潛在的帶毒者密切接觸。

而研究已經證實,COVID-19潛伏期內也具有傳染性。

那麼,潛伏期的長短直接決定著很多預防措施,甚至是公共衛生政策。

這就是公眾對24天超長潛伏期如此敏感的原因。

這個24天超常潛伏不具有可信性

首先,這是一篇回顧性臨床觀察報告,而不是流行病學調查報告。

文章明確說,“流行病學特徵(包括近期接觸史),臨床症狀和體徵以及實驗室檢查結果均來自電子病歷。”

雖然文章沒有明確說,但是,也沒有特別說明包括潛伏期在內的流行病學數據來源樣本,應該是來自全部1099例患者。

結果部分關於潛伏期的描述僅有一句話:

中位數潛伏期為3.0天(範圍為0天至24.0天)

可見,3天這個中位數潛伏期是一個統計學處理的數據,卻沒有按照常規給出可信區間,即鍾院士回應中說的四分位數的2到7天。

而最短和最長的0和24天顯然是沒有經過統計學處理的原始數據。

業內人士都知道,流行病學調查是一個很難的事,很多資料數據都是模糊的,不確定。

具體到接觸史,資料來源通常是患者對發病前幾天、十幾天甚至幾十天所有接觸的人和物的回憶。

調查人員再從中篩選出認為是可信的東西進行記錄。

因此,絕大多數病人很難明確具體的接觸史。

而只有非常明確接觸史的患者,才可以用來計算潛伏期。

比如,前面我已經舉過的越南第一個本地傳染病例哦例子。一位27歲越南人一直住在越南,沒有與新冠病人接觸的任何機會。他父母從武漢回到越南住在酒店,在父子首次見面後3天,他發生症狀,並最終確診。

這個病例的接觸史就非常明確,可以說他患病的潛伏期就是3天。

而在一個包含1099例的樣本組中有多少是有明確接觸史,可以用來計算潛伏期的呢?

應該很少。

比如,日前,疾控中心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的425例流行病學調查報告中,具有明確接觸史,可以用於潛伏期計算的僅有區區10例。

給出的平均(理應是中位數)潛伏期是5.2天,95%可信區間是4.1到7天。

也就是說,在4.1到7天範圍內都是有可能的,是可以相信的,超出這個範圍的可信度就很低(5%以下)。

而95%可信的潛伏期長度是12.5,天,也就是最長可信的潛伏期是12.5天。

這個數據最大的缺陷是樣本數太少,而最大的優點是原始資料來源嚴謹的流行病學調查,並剔除了絕大部分不可用的數據(415例),同時還經過了規範的統計學處理。

反觀,鍾院士團隊文章中給出3天的中位數潛伏期(範圍0到24天),樣本數雖然增加了100倍,但是,可信性反而遠遠低於疾控從10個病例得出的統計學處理數據。

尤其是,24天這個超長潛伏期,如果進行規範的統計學處理,應該被作為“壞點”處理掉。

那樣,得出的最長潛伏期應該大大低於24天。

這個24天最大可能是那位患者有二次即以上的接觸史。

比如說,他可能在發病前24天曾經與某患者接觸,但是當時沒有傳染上。

過了一段時間,他又與另外一位患者接觸並被傳染,卻沒有回憶起來,或者他不知道第二位已經被確診,或者第二位原本就是一例無症狀感染者。

所有這些情況都有可能造成錯誤的原始數據。

而醫學上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一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處理掉一些可能存在的偏差。

總之,這個24小時超長潛伏期沒有任何參考價值,原本就不應該出現在文章中。

這也就是涉及了鍾院士回應中提到的,科學論文怎樣才算忠實於原始數據?

怎樣看待鍾院士的回應?

鍾院士說,文章應該忠實於原始數據。

這沒錯。

但是,忠實於原始數據就等於照搬不經過統計學處理的可能存在明顯缺陷的原始數據嗎?

顯然不是。

如果是的話,根本就不會有醫學統計學這門科學了。

具體到這個24天超長潛伏期,最大可能並不是鍾院士說的狂犬病那些超過1年的超長潛伏期和個別現象,而更可能是偏差造成的一個缺陷數字。

鍾院士用狂犬病超長潛伏期來打比方,意思是不認為這個24天可能是一個研究偏差造成的錯誤,而是真實可信的,少數個別現象。

也就是說,不僅這個24天超長潛伏期是不可信的,鍾院士的回應也並不恰當。


掙脫枷鎖的囚徒


個別潛伏期達24天,這是個例也不要過於去解讀。不過今天我從網上得到的消息,現在有第四代患者出來了。所以說我們要在家隔離要堅持下去,預防性的戴好口罩。相信我們很快就能戰勝疫情了!中國加油!


建偉Vlog


主要論點是個別潛伏期達24天。

個別的意思是一個很大的範圍內,只有極少數才會出現的個體,並沒有必要恐慌,控制好個人情緒才是對疫情的最大幫助。
只要我們做好防護措施,勤洗手,少出門,出門要戴口罩,遵循黨的指揮,聽從工作者,志願者的安排即可。

病毒就在我們身邊,哪怕我們鬆懈一秒都會被入侵,我們要時時刻刻警惕敵人就在身邊,齊心協力打倒病毒,還我中華一片安寧。


獨手


鍾南山院士新冠病毒個別潛伏期達24天的論文發表後,讓恐慌的國人更加不知所措了。

論文的數據是論文的基礎。物理等學科的數據一般來自儀器、設備,只要儀器設備不出問題,數據就是準確的。與物理等學科不同,傳染病的相關數據一般來自患者配合的調查。傳染病的數據結論一般是大量調查數據統計分析的結果,不是精確的測量結果。在統計學中,個案無法直接使用,這就使得傳染病數據的數量非常重要了。在這類論文中,需要剔除個別表現的數據,或者把個別數據列出來,做特別說明,為其他研究者提供一些信息。通過個別數據做出判斷、結論、暗示或者傾向性是不專業的表現。鍾南山院士根據一個案例得出新冠病毒個別潛伏期達24天,發表這樣的論文說明院士的治學很不嚴謹。論文在全國引起熱以後,雖然鍾南山院士做了一些說明,但是遠遠不夠,他應該明確指出這是論文的嚴重錯誤。

無論根據之前流感病毒的經驗,還是其他學者對已有冠狀病毒案例潛伏期的分析和研究,專家們得出一致的結論是冠狀病毒的潛伏期最長14天,這個數字是經過嚴謹分析的結果,並且留有必要的餘量。

如果我們要做一篇論文要推翻這個結論,就要有非常充足的數據和證據,絕不能通過一個調查的案例來得出這樣博眼球結論。

這種不科學的做法,給我們的防疫工作帶來了非常大的困惑,讓公眾進一步恐慌,浪費了非常多的資源。


悟空隨筆


古話有云:萬無一失。鍾南山教授提出“”發現了個別潛伏期24天“的超級傳播者,雖然比例不是太高,但有這個出現危機的概率。一旦出現,對這次戰疫取得的成果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我們已經堅持了這麼久,也不在乎多個10天半個月的。在此呼籲大家,一起堅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捍衛和擴大來之不易的成果。為鍾南山教授嚴謹負責的科學態度點贊,祝奮戰在一線的英雄們早日消滅疫情,平安歸來。加油中國!


繼續笑著行


背景:前不久,網上傳出鍾南山院士團隊發表的關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臨床特徵的文章,文章對截止1月29日,來自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總計1099例確診患者的臨床特徵進行回顧性分析,結論顯示最長潛伏期可達24天。需要注意的是,根據最新報道,目前網上流傳的文章並非論文原文,只是研究的預印稿,供專家評議使用,論文仍在投稿狀態,讓我們期待成稿。

1、文章帶來的相關爭議

由於本次文章的出現,我們大家開始對既往所稱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為新冠肺炎)潛伏期在1~14天的結論產生的疑問,許多人甚至開始討論是否應修改目前現有結論。當然,前不久網上也見到過數例關於潛伏期超過14天的報告,這是值得我們重視的地方。

2、目前潛伏期暫時不會改變

雖然現在關於潛伏期超過14天的病例報告已有數例,但畢竟只是個例,且對患者流行病學史是依靠患者本身回憶進行,難免會存在一定的遺漏和偏差,所以,目前廣泛接受的還是潛伏期1~14天,且多數患者在3~7天,我們也以此為確定接觸史的標準。

3、理性看待

對於潛伏期的爭論,大家要理性看待,不必過於驚慌,這是很十分正常的現象。新冠肺炎的發生已經經一月有餘,隨著患病人數的逐漸增多,我們對本次新冠肺炎的認識也在逐漸加深,相信未來會對潛伏期進行進一步的確定,讓我們拭目以待。

我國已經先後發佈五版新冠肺炎診療,每個版本都在結合已有報道和研究的基礎上,對現有版本進行了修改和完善。對於新冠肺炎的認識需要一個過程,這種個例報道的出現,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也讓我們要引起重視,不能單純以接觸時間來確定疑似者,需結合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等綜合性分析。

‏‌‎‌‬‪‮‭⁠‌‪‬‌‮‫‌‌‭‌‫‭‬本文由全科掃地僧為您解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不足之處,敬請指正,文章僅供參考,不作為醫療建議。


全科掃地僧


最近鍾南山團隊於2月9日在專業學術網站Medrxiv上發表了他對新型冠狀病毒的首份研究論文——《中國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臨床特徵》

經過對迄今為止最大的超過千例(1099例)的患者樣本數量研究發現:

潛伏期:新型冠狀病毒的中位潛伏期天數為3天,要比此前研究發現的更短(之前報道是5.2天)。不過從此次多地確診的1099例患者樣本來看,潛伏期最長可達24天,最短為0天。

簡單來說就是絕大部分病毒潛伏期是3天左右,最短的不到一天也就是0天,最長的目前發現的有24天。

總的來說接觸史是最為關鍵的一環,幾乎所有病例都有接觸史,也就是有沒有去過疫區,或者去過聚集性病例的區域,或者接觸過確診患者或疑似患者,這些信息更重要。

新型肺炎有哪些症狀?

據有品PICOOC高血壓臨床醫學海外研究中心統計發現,有43.8%的患者於早期出現發熱症狀,住院後發熱的比例激增到87.9%。

雖然大多數人都有發燒的症狀,但也有不發燒的情況。

最常見的是87.9%患者發燒和67.7%患者咳嗽,然而卻只有3.7%患者出現腹瀉和5%的患者出現嘔吐的現象。

並且在這些患者當中有25.2%的患者患有至少一種基礎疾病(高血壓、慢性阻塞性肺等疾病)。

哪些人風險最高?

從目前結果來看,接觸病毒的量很重要。如果接觸到大量病毒,即使是免疫功能正常的青壯年也可能染病。

而且青壯年染病後可能出現嚴重炎症反應,容易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ARDS),絕不能掉以輕心。

免疫功能較差的老人、有基礎疾病(糖尿病、腫瘤、艾滋等)的人、有肝腎功能障礙的人需要額外注意,這些人染病後往往病情嚴重且惡化快。

而兒童和嬰幼兒發病較少,症狀較輕,這點與當初SARS時的狀況類似。

目前疫情控制

從目前衛生健康委發佈的全國疫情通報情況來看,並按照鍾南山院士的分析,疫情發生和擴散傳播控制效果比預想的好很多。

就目前疫情發病情況來看,已經初步得到了有效控制。

另外我國醫學研究科研水平,比03年非典疫情發生時,已有非常大的提高,不可同日而語。

並且新型冠狀病毒適合在溼冷的環境下存活,但隨著天氣的炎熱,以及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醫學診療方面研究,預計這場抗擊新型冠狀肺炎的攻堅戰,很快會取得最終勝利。

什麼時候會迎來轉變?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冠狀病毒”比當年“非典病毒”傳播速度和範圍以及危害的人數程度要輕很多。

其次我國已經有了控制“突發性病毒”的經驗和科學防範系統,另外還組織了相關專家對“冠狀病毒”進行科學研究,以及研發出針對此病毒的藥物控制方法。

老護士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取得控制和治療“冠狀病毒”科學研究成果,到時候就會像當年消滅“非典病毒”一樣,讓其消滅在科學研製的藥物中,讓其永遠不會危害人類。

總體而言如果疫情能在2月15號越過峰值,那麼5月1日前應該可以完全結束戰鬥,也就是說新型冠狀病結束的時候,所有的新型冠狀病患者都康復了,再也沒有新的病例發現,這個時候就是新型冠狀病結束的時候了。

寫在最後

我們此時萬萬不可鬆懈,必須繼續嚴格執行控制疫情的舉措,切不可放鬆警惕。雖然大家都在家憋了很久了,那就讓我們一鼓作氣,徹底解除疫情。

一旦疫情出現反覆,狀況開始回滾,之前所做的一切就前功盡棄。難道有人還想再憋在家裡半個月嗎?防疫的關鍵不只是在一線醫護人員,更是在閱讀此文的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