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死后是谁把他葬到陵墓的?

火箭队大姚


明崇祯帝后二人,是闯王李自成亲自批示,由地方官员赵一桂全程操办,在乡绅民众的赞助下,完成了第一次下葬。而后清朝入关,皇帝责令修葺,在一帮负责人的拖来拖去下,历经数年;花费了点钱物,以四不像的规格方式,完成了二次扩建

可以说,崇祯皇帝挺惨的,李自成挺不是玩意儿的,清朝统治者则是猫哭耗子假慈悲的代表。总之,明思陵就是个悲剧!


北京城破的那天——绝望中的崇祯选择了自缢殉国

要说明末君臣关系,真的是差的不行了。朱由检一个劲儿的捣鼓风雨飘摇的大明,每天加班加点不说,还要对自己和家人残忍(穿破衣服、吃的也不是很豪华;也不给老婆们买新衣服);可就是这样,大臣们却没有一点忧国忧民的态度,甚至说皇帝亲自组织捐款都有一毛不拔的!

这不,北京城破;能跑的都跑了,不想跑的收拾收拾准备迎接大顺了,只有无奈又绝望的崇祯,留下“诸臣误朕”的绝命血书后,以发覆面自缢身死。而在此之前,他已经完成了对女眷的清理,为的是不受侮辱,好一个壮烈的国君啊!李自成进了皇宫完成了对北京城的交接,找到了皇后等人的遗体,却未发现崇祯的尸首,随即发出悬赏——凡找到崇祯尸首者,赏金万两!于是乎,当时的北京群众很快就帮闯王完成了这一任务,身穿蓝色朝服挂在歪脖树上的崇祯,和身着蟒袍死在一旁的中年太监被发现了!

问题来了,既然找到了崇祯帝后的尸体,就应该处理一下啊!总不能这么摆着吧?可问题是,帝后二人的尸首就这么在一辆大车上,放置于东华门附近整整三天。过往之人络绎不绝,都是前往不远处的“投降报道处”的明朝大臣们,这些人眼见昔日的皇帝、皇后,丝毫没有任何悲悯之心,一个个的加快脚步,生怕报不上名,当不了闯王的小弟。当然了,也不是全部,自然有人俯首痛苦,久久不离去

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李自成,光顾着捞钱去了!

很多人都觉得李自成挺厉害的,文才武略、收买人心都是高手,可在我看来——流寇终究是流寇,叫他闯贼一点不为过。忙于各种捞钱划地盘找女人的李自成,根本就顾不上处理崇祯帝后的身后事。由此可见,他的水平实在是一般,甚至说他看上了崇祯的一个妃子,二话不说就连着嘿咻了好几次,搞的身体发虚睡了将近十二个时辰!

要说这像是一个新王登基的样子吗?且不说安抚民心、至少要把事情处理处理吧,军务得整顿整顿吧,大顺军上下一心,全力开启了抢钱、抢地、抢女人的三大战略。抽了个时间,李自成下令安葬明崇祯帝后,而且要求以帝王规格下葬,但前提是地方自行解决相关费用,我老李是不出钱的!这个老大难就落在了地方官员赵一桂的头上——你让一个地方官儿,处理皇帝规格的下葬?简直是开玩笑啊

而且,崇祯由于太过勤政且国库过于空虚,他并未给自己准备寿宫(一般来说,皇帝登基之后不久就安排给自己建陵寝了,有的一修就是几十年),无奈的赵一桂只能募捐,最后在230余两的白银面前,他艰难的开始了崇祯帝后的下葬工作。由于没有建好的陵寝,他只得规划将崇祯帝后与崇祯爱妃田妃合葬,就这样在230两白银的资金支撑下,赵一桂勉强的完成了崇祯帝后的下葬!甚至还有一点点结余,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明末的君臣关系,注定了明朝的灭亡——非天灾、人祸也!

众人眼看崇祯帝后加妃子一共入住了这个稍显寒酸的陵寝,也是一时间心潮澎湃,可以说是非常难受了。眼看四周如此的荒凉残破。现场的众人又自发的募捐了五两银子,给崇祯思陵周围修了一圈围墙,至此崇祯帝后终于入土为安

反观李自成的大顺,可以说是让人无法理喻。先是大将刘宗敏严刑拷打各类官员,狠狠地搜刮了一笔,其中最让人惊叹的是,当时崇祯发起捐款时哭穷一毛不拔的大学士陈寅,眼见夹棍上来,二话不说就从家里取了4万两现银交给了他!多么讽刺啊!国难之时一毛不拔,此时却...

后来的事儿,我们都知道了,嘚瑟了几十天的李自成仓皇出逃,最终在九宫山被一击毙命,结束了大顺军的传奇经历。而后入关的清朝,碍于面子也好、真心关心也罢,倒是下令修葺明思陵,是为祭奠明朝崇祯帝后。毕竟作为极有骨气的明朝皇帝,崇祯在北京城破所做的选择,为清朝入关一统天下,是做出了“贡献”的!毕竟如果他不自杀而是选择出逃,在各路勤王军的拥护下,是比当时南明数个政权分庭抗礼战斗力要强很多的啊!所以,清朝有理由怀念这位皇帝

经过一番“认真”修葺的明思陵,是比一开始要好一些了,但无论是规格规制,都和皇陵相去甚远,甚至说有诸多错误使用,比如太监所用规制竟然应用上了!这一点也不怪当时的监工和主导者,毕竟是为前朝皇帝修陵,虽说是当朝皇帝下令修建的,但修的好也不行,是不好也不行,可以说是非常为难了!

清末至以后,思陵遭到多次破坏,陵寝已经被一扫而空,帝后尸首早已无迹可寻,如今只留下荒凉的残垣断壁,也是让人唏嘘不已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崇祯皇帝的安葬过程,是分两步走的,直接逼死他的李自成和几乎灭了他宗族的满清皇帝都出过力。

明末,君臣关系很奇葩——皇帝不信任臣子,臣子也没有担当。这些权贵们心里的小九九是:“江山国家是你的,金山银山是我的,凭什么让我出钱保卫你们老朱家的王朝?”

于是皇帝找他们要钱,他们也哭穷,彼此在玩一个心照不宣的游戏。最终,没等到“勤王”的救兵,走投无路的崇祯皇帝就凄惨的吊死在了煤山的一颗歪脖子老树上,随他去的,只有一个贴身太监王承恩。

上图应该比某些电视剧更真实的还原了崇祯自缢的情形。据给他收尸的人描述,崇祯穿的蓝色袍服,没有戴帽子,以发覆面,一只脚穿着红鞋,另一只脚上只有白色锦袜。讲真,明朝皇帝并不是像电视上演的那样天天一身明晃晃的“土豪金”,大部分时候,是穿素色衣衫的,何况喜好朴素生活,让皇后亲手给自己补袜子的崇祯皇帝。

崇祯更悲惨的地方在于,死的时候没人顾得上给他收尸。

当时,李自成已经进入了北京内城,除了少数选择“自杀”殉国的大明“死忠”外,更多的朝廷官员带着细软四处逃散,剩下的,则乖乖的跪在城门口迎接大顺军团。

李自成的手下沿着皇宫,一个屋子一个屋子的搜查,找遍了院落里的犄角旮旯,救起了失血昏厥的长平公主和袁贵妃,给周皇后收了尸,但唯独找不到崇祯皇帝。

此情此景下,李自成非常着急。毕竟,万一大明皇帝顺利出了城,跟南边来的“勤王”军队汇合,再反杀回来,对自己的威胁,那将是极大的。

于是,李自成下令,只要找到崇祯皇帝,无论死活,都赏赐黄金一万两。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果然,第二天,马上就有热心的北京群众提供线索,崇祯皇帝的尸体正挂在一颗老树上,随着春天的沙尘暴晃悠悠的飘摇。脚下还倒着一位身着蟒服的中年太监。

(这老树的位置还在,成了景山公园里的重点保护对象,但树早就不属于“原版”的了,是1981年补栽的“假”歪脖子树。)

为了表姿态,李自成决定将崇祯皇帝按老规矩下葬在天寿山,结果竟然发现,已经当了16年皇帝的崇祯,根本就没顾得上给自己修陵墓。

此时,躲在周国丈家的明皇太子朱慈烺也被自己的姥爷主动交出。

自信满满的“闯王”并没有难为指朱慈烺,反而痛快的答应了朱太子的几项请求——“不可惊我祖宗陵寝”、“速以礼葬我父皇母后”及“不可杀戮我百姓”。

于是,李自成的手下匆忙中找来一具高质量的红漆棺材,和一口品质不错的黝漆棺材,把帝后两口子塞进了已经去世两年多的崇祯爱妃——田贵妃的陵墓里。

这时,大明的降官们都有更“重要”的事情忙活,对于安葬崇祯两口的事儿,互相推诿,最后,安葬崇祯帝后的任务,落到了昌平州基层官员赵一桂身上。赵一桂费了大劲,四处忽悠哀求,向北京周边的商人和百姓募捐,得到了233两银子。

安葬的第一步,是要打通田贵妃陵墓的通道(帝后妃嫔下葬后,要用大石填塞墓道以免盗墓者进入陵寝),以便帝、后棺木进入。

赵一桂请了工人,不分昼夜,用了四天时间才打开了田妃的墓道。

这一步的花费最多,打开、封闭墓道需要200两银子的预算,剩下的三十多两银子则用来搭盖薄棚,买纸,买猪、羊、素供,结算活动人员工资,提供劳役们的工作餐等等。

不过,这样紧着花,钱还是不够用。因为,崇祯与周皇后都是有棺无椁(棺材外面的套),这样实在不符合帝王下葬的礼制。

赵一桂也是为难坏了,情急之下,他一狠心,干脆将田妃的棺木从她的椁中拎了出来,把崇祯的棺材放了进去上。然后,重新布局,崇祯放在中间,周皇后居左,田妃在右边。太监王承恩陪葬,埋在了外围。

于是,一夫一妻一妾,一家三口,加上老仆人,以这种尴尬的形式,在地下团圆了。

墓地封门后,参与工程的基层官吏和劳动人民们实在是看不下去,又现场集体捐资五两银子,给崇祯的陵寝外围包了一圈五尺高的围墙。

而此时,当年被崇祯皇帝寄予重任的大明权臣们,还在专注于“更重要的事儿”。

之后就是大顺匆忙撤离,满清入关,大明的臣子们跪完大顺后,又带头跪在北京和南京城门,连续两年,分两批次迎接了大清军队,几乎没人再关注过凄惨落幕的崇祯夫妇。

这时候,某些外族人倒显得更有骨气。比如,一名朝鲜崔姓大使拒绝向清朝统治者进行朝贺,之后,在兵荒马乱中来到崇祯皇帝的墓前,整整十天不吃不喝,活活的将自己饿死在了崇祯的坟头,为崇祯和大明王朝殉葬。

再接着,清朝皇帝正式平定中原后,一面为了断除后患,对明朝宗室男丁赶尽杀绝;一面为了笼络汉族老百姓,尤其是汉族知识分子,开始高调的为崇祯皇帝修建陵寝。

清统治者对刚烈殉国的崇祯帝后两人还是比较敬重的。把崇祯皇帝谥为“庄烈愍皇帝”,周皇后谥为“庄烈愍皇后”。将田贵妃幕改为思陵,并拿出预算,按帝王陵寝的规格,对思陵进行扩建。

然而,开始的时候,进展并不顺利。

毕竟,给前朝殉国的帝后修陵墓,属于“高风险”活动。谁要是卖力干了,表现出对明朝的怀念和热情,那不就等于在找死吗?

于是,清朝的工部和负责内务的太监们相互推诿、扯皮,谁都不愿意出头,更不想担责任。再加上资金缺口,于是,扩建陵墓的事儿,拖了好几年。

此时,原明朝司礼监秉笔太曹化淳,冒着生命危险,向顺治皇帝反应了这个问题。

正在成长中,非常崇尚汉族文化的顺治帝,出于个人感情上的“共鸣”,对崇祯陵墓的重建工程还是比较上心的。于是,下令立即营建思陵,不得以各种借口拖延,如果再遇到扯皮情形,必定重办相关官员(“如再延诿,定行重治”)。

在大清国皇帝的压力下,思陵终于开工了。

承担修筑思陵的官员们,每天都过的胆战心惊。很明显,他们面临着两难的境地——如果再拖延应付,不但会再次激怒顺治皇帝,别人也难免在背后指责他们没良心;而如果按照十三陵的标准修的太完美,又会被按上心怀前朝的帽子,容易被拉出来“秋后算账”。

最终,明思陵被修的不伦不类。虽然跟传统帝陵一样,建了无马道、宇墙、宝城墙、城台及重檐歇山顶式的明楼,但崇祯皇帝墓前的五供(石头祭器)却与其他大明皇帝有很大差异。首先,五供体量比其他帝陵的五供要大;其次,论式样,更接近于给太监用的祭器(下图)。不过,在陵园的管理上,思陵和其他明朝帝陵的待遇是一样的,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和财政预算。思陵配有司香内使(守陵太监)二名、陵夫八名(可带家属),照役给予香火地亩(国家安置房产和田地)。每年春秋二季,分由太常寺差官至陵致祭。清廷每年还委派专员出差,定期赴十三陵巡视,进行检查修葺。甚至在18世纪末的乾隆晚期,还进行了一次对思陵的大规模修缮和扩建工程,直到19世纪末,清朝都坚持着对明帝陵的祀享。

清灭亡后,思陵在战火和盗墓贼的侵扰下,残毁的十分严重,随葬品被掏干净,帝后两人和田贵妃的尸体也早就不知所踪。尤其是内战期间,国民党军队为修炮楼,竟然大规模拆毁了陵园地面的亭台建筑。

最终,思陵被各路人马折腾的空空如也,仅凄凉的留下了坟冢、楼殿遗址、石雕五供、碑石等实在拿不走,不能变现的大物件。

好在,咱们又下功夫依据史料记载,重新修葺了思陵,使其恢复了一些往日风采。目前,思陵属于明十三陵的重要景点之一,每年的门票收入也相当可观。


大学军事理论教师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崇祯?大明老朱家最后一任皇帝。咋说呢大明终其一生都遵守了自己的承诺:“君王社稷死,天子守国门”。简单的说,这都城搁那,皇帝就蹲那,没有啥逃跑不逃跑的说法,您要是把这都城攻破,这也就意味着皇帝就要死了。

而且这老朱家的大明朝是唯一不整啥和亲不和亲的事,你瞅着老朱家的大明不顺眼,来呀!咱陪你练练没问题。个头大哇咋的咧,让老朱家拿自家闺女当挡箭牌?这事还真没干过,也不惜得干,那叫丢人!有本事你把老朱家按地上往死了杵,言语一声就不是老朱家的人。

而且这主从来不整啥割地不割地的事。有那个不要脸的你要是瞅着那一块入了你的法眼,没问题啊,撸起袖子咱干一局,打趴下没关系,老朱家的人还得想办法咋弄回来,祖宗的产业咋说丢就丢,没听过。

这和满清的皇帝可区别大发了。逃跑割地赔款,他一样都没落下可占了全乎。敌人还没有瞅见影子呢,就先一步把自己个的都城撂下来就跑,咸丰就是头一个,这后来几乎就成了惯例。后来那割地赔款的事不用俺聊,大家伙比俺都清楚。

这事不能聊,一聊就搂不住火,分分钟钟的就跑偏了,离咱这题就十万八千里了。

好咱接着题主的问题聊。

咋说呢?崇祯帝不是亡国之君,但却有着一大帮子亡国之臣。李自成之所以能分分钟钟的就把北京城给开了,这就得拜谢大明兵部尚书张缙彦。这人打小就聪明,有着神童的美誉,见风使舵,瞅着风就能闻见人放的那啥味来,隔天的那大蒜味都能给你文出来。

就是这张缙彦把那城门洞给开了,带着一帮子文武百官跪地上给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磕头,在前头一路小跑牵着刘宗敏的马头,进入了紫禁城。

当时的张缙彦头磕地上,笑的跟朵菊花似的,就差给人家刘宗敏卖个萌啥的了。后面大家伙也知道了,崇祯帝搁煤山上吊死在了歪脖树上。

而李自成呢开头几天还能约束自家的手下,大明的那些个缩头乌龟一样官员还以为,自己个只是还了个主子,能接着伺候李自成,延续自己的荣华富贵。

可那张缙彦不愧是打小就有神童的美誉,瞅出来李自成不按好心,转头撅着屁股就跑路了。后来大家伙也知道,李自成通过酷刑和抄家杀人,算是从这些大明的官员身上拔下为了老多银子,当军饷去了。

而那提前跑路的张缙彦算是躲过一劫,跑到南明的地头上继续忽悠,弄了老大一官,当然也没得意多久,就被满清给整趴下了,这就哆哆嗦嗦的认满清为新主子。就他这样的要兵没兵,要脑子却长了一堆反骨的家伙,人家瞧不上他,一脚丫子就踹到了宁古塔喝西北风去了。

最后哀叹自己个生不逢时啊,弄了一本书《东京》算是整了一点贡献吧!

乾隆编那贰臣传中啊,他就是其中一个,也算是榜上有名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大明的官员都是缩头乌龟转世吗?”

那倒不是,崇祯帝的眼神不好,找的人都是乌龟转世,但还是有很多好官员。当年追随崇祯帝自杀的官员举家自杀的有七百多家,那太监自杀的也有上千,拼死和李自成战斗致死的也有千人以上,宫女自杀的也有三百余人。

得,咱这一说就说的有点远了,咱接着题主的问题接着聊。

崇祯的事

话说,绝望的崇祯帝吊死在煤山,死的时候,光着左脚,右脚蹬着一只红鞋,在一件蓝色的衣服上留书说:“他这人当皇帝十七年,也算是勤勉,但奈何朝堂养了一帮子吃嘛嘛不够,干嘛嘛不行的神童,最后导致那李自成进了北京城。这事说起来就惭愧,真真的没脸见老祖宗,只好拿头发把脸遮起来去死。你李自成拿俺的尸体随便,切了剁了都成,但不要伤害百姓就成!”

而这时间点上的,李自成满北京城找崇祯帝,就想着整个啥仪式的,也好名正言顺的来个继承大明江山啥的,还整了一通告:“把崇祯帝献出来,赏一万金,给个伯爵当当,如果把崇祯帝藏起来,抓到了就灭族!”

结果崇祯帝已经吊死在了煤山,根本就没有给李自成这机会。

那么为了彰显一下大肚,李自成就搁北京城那东华门外边,搭了一草棚子,说是灵堂其实是示众。把崇祯帝和皇后用两扇门板给抬出来往那一搁,回头又重新整了两副柳条木棺材。

四天后,给崇祯帝整了一口红漆棺,给皇后整了一口黝漆棺。以帝后的身份给俩人整了两套衣裳。

这俩具棺椁这一停就是好几天,只有襄城伯李国桢前去吊唁,跪地上大哭,磕头都磕的满脸是血,此后就没有人了。

李自成想要招降李国桢,而李国桢提出了三个条件:“一大明皇帝的陵寝不能碰,二用天子礼葬崇祯帝,三不能加害太子和二王。”

李自成到也痛快,都答应了。这就有了后来崇祯葬入明十三陵中思陵的事。

思陵

但崇祯帝活着的时候,就没有给自己修啥陵墓。毕竟当时大明缺钱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他就没有顾的上这事。

这咋弄呀?这就只好把崇祯帝和他的皇后埋入两年前下葬的田贵妃的陵墓中。这也是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帝后和贵妃的合葬墓。

这葬可以,但李自成没钱,只能募捐。得,就为这事衙门口给了一批条,让到地方上募捐。

募捐的时候就十个人,一共捐了233.6两。

就是用这点钱,开了田贵妃的墓,把三人的棺椁搁在棺床上了事。为了像那么回事,还在地面上搭了五个棚子。然后弄了两只羊一头猪,算是祭祀了一下。

后来又召集了百多个人给崇祯帝堆起了坟头。后来办这事的赵一桂和孙繁祉又捐了五两银子,买来了砖头瓦块的,围着这坟头起了一道五尺高的围墙,这就算完事了。

后来李自成连个根据地都没有,分分钟钟就让吴三桂之流带着满清给秒了,接着吴三桂为了表达忠心,活捉了南明的皇帝,怕押解路上出现啥岔子,这吴三桂又把自己以前的主子用弓弦给勒死了。得咧,这大明也就结束了,而满清就正式的入驻了中原。

那么满清为了笼络笼络人心,这就把崇祯帝那墓,就命名为思陵,所以思陵是打这开始叫出来的。

而且还在地表上营建园陵建筑。

这事估算得用银子三千两。其中奉旨拨银一千五百两,文武百官募捐一千五百两。可这奉旨拨的银子,这工程所就不知道从哪里去领,而那募捐的也就只达到了六百五十两。后来这拖拖拉拉的整一年多,才筹集了一千两,这离那预估的款项差着老大一截。后来吴三桂又捐了一千两,得咧,这就凑活着开了工。

这到了乾隆手上的时候,又进行了一次修缮。其实也就是表面文章而已,顶个名头。这事就结束了。

所以是谁把崇祯帝葬到了思陵,应该是李自成,因为当时没有李自成点头,谁也不敢啊。但实际操作不是李自成是赵一桂。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崇祯帝,本名朱由检,是大明第16位皇帝,也是大明最后一任皇帝,生前曾除掉作恶多端的魏忠贤。

说到崇祯帝的死,还要让我们将时间的指针回拨到1644年!

1644年,闯王李自成带领义军攻入北京城,太监张殷劝崇祯帝投降,崇祯帝二话没说,拿剑刺死了这个软骨太监,然后,下令赐自己的周皇后和嫂子懿安张皇后上吊自尽,接着,他又声具泪下的指着自己的女儿说“你为什么要生在帝王之家啊”,说着,左手摆出衣袖遮住自己的脸面,右手拔剑杀掉了自己的女儿,然后,杀掉嫔妃数人。

之后,崇祯帝召集百官,紧急集合,似乎要做最后的安排,可惜,百官无一人前来,只听崇祯帝感叹一声:“诸臣误朕,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说罢,崇祯帝登上煤山,也就是今天北京的景山,在一棵歪脖树上自缢身亡,死时左脚赤裸,右脚着一只红鞋,身边只有提督太监王承恩一人,这王承恩很是忠诚,见崇祯自尽,自己也吊死在了歪脖树旁边的海棠树下。

一代帝王崇祯帝,就这么死了,身边唯一的太监也死了,而且,崇祯死前,没有为自己修建陵墓,那么,他死后,埋在哪里呢?又是谁安葬了他呢?且听@读史三悟 娓娓道来。

1. 李自成遵守礼仪,下令厚葬崇祯帝

李自成攻克京城后,四下寻找崇祯,大有“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之意,义军将皇宫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有发现崇祯的身影,最后,义军在煤山发现了崇祯帝的尸体,此时,崇祯和太监王承恩已吊死了三天。

李自成闻讯赶来,看到崇祯帝披头散发,在歪脖树上吊着,赶快命人将崇祯帝和太监王承恩的尸体放了下来,此时,李自成发现崇祯帝蓝色袍服上写着一行字,让义军不要伤害无辜百姓。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崇祯帝“蓝色袍服”上面的话

大概是李自成看到崇祯帝蓝色袍服上的那句“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后,被崇祯帝忧国忧民的一腔热情所感动,于是,命人将崇祯、周皇后、太监王承恩的尸体装入柳木棺内,并为崇祯帝的梓宫刷上红漆,为周后的梓宫刷上黑漆,而且还为崇祯换上翼善冠、衮玉及渗金靴,然后,李自成又下令,将崇祯和周皇后的尸体送往昌平州,并安排昌平州的官吏按照帝后的规格安葬崇祯和周皇后。

由此可见,李自成虽然起义反明,但是,他内心之中,还是遵循礼法的,他下令厚葬崇祯的做法,值得称赞。

2. 昌平州府无钱安葬崇祯,赵一桂募捐安葬

顺天府昌平州署吏目赵一桂为开圹捐葬崇祯先帝及周皇后,共归田妃寝陵事,恭照明陵坐当昌平州天寿山。
----清康熙年间谭吉璁《肃松录》

虽然李自成下令让昌平州安葬崇祯帝,但是,明朝后期,内忧外患,民不聊生,战乱四起,昌平州府银库空虚,没有经费安葬崇祯帝和周皇后,只得将崇祯和周皇后的尸体暂放在东门外的关帝庙内。

这该怎么办呢?总不能违反闯王的命令吧,何况,死者为先帝崇祯和周皇后,于情于理,昌平州的官吏都要厚葬两人。

这时,省祭官署昌平州吏目赵一桂想出了一个办法----募捐!赵一桂联络了当地的士绅,给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成功说服了包括自己在内的10位士绅捐款出资,厚葬崇祯。加上自己的一份钱,赵一桂共筹资金三百四十千,虽然不多,但是,也算是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崇祯帝生前没有为自己修建陵墓,指望这三百四十千修坟造茔也无济于事,但是,崇祯毕竟是一国之君,总不能草草下葬吧。这个问题又该怎么办呢?

无巧不成书。崇祯生前十分宠爱田贵妃,在昌平州的鹿马山为田贵妃修建了陵墓,田贵妃死后就葬在了这里,于是,昌平州的治丧委员会就决定将崇祯和周皇后安葬在田贵妃的陵墓里,这也算是让田贵妃与崇祯合葬吧。

治丧方案决定后,赵一桂便带上这三百四十千资金,拨夫造圹,实施安葬事宜。

四月初四,赵一桂带人掘开田贵妃的陵墓后,将田贵妃的尸体右移,周皇后的尸体安置在左边,用田贵妃的棺椁改为崇祯使用,居中安置,三棺之前各设香案和祭品,点上万年灯,关上石门,但是当时没有封土。

四月初六,赵一桂又带领昌平州百姓和捐款的士绅前来祭奠,一时之间,哀声四起,在场人员无不痛哭流涕,然后,又安排当地民工,自备掀掘筐担,平坟封土,之后,赵一桂和生员孙繁祉又捐款5两,买砖修筑坟墙。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为崇祯捐款造坟的10名捐款人,除赵一桂之外,他们分别是:孙繁祉,刘汝朴、白绅、徐魁、李某、邓科、赵永健、刘应元、杨道、王政行。

不得不说,这些人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是他们为崇祯找到了最终的归处,着实是一种善举。

3. 清朝入关,重修崇祯墓

清朝入关后,为了笼络明朝遗老,缓解各种矛盾,顺治帝特意从朝廷中拨出银两,按照皇陵的规制,为崇祯修葺陵墓,还下令让降臣金之俊为崇祯撰写碑文,同时,为了感念太监王承恩的忠心,让李霨给当时陪着崇祯一起死的太监王承恩撰写碑文。同时,将崇祯的陵墓改为“思陵”,这也是明十三陵之一。

到了乾隆年间,乾隆又拔出资金,为崇祯修葺陵墓,改建了明楼和祾恩殿,建起了宝城围墙。但是,思陵的规模还是要比其他帝陵狭小很多。

崇祯生前勤勤勉勉,生活朴素,虽然踌躇满志,重整国纲,但是,积弊难反,终归还是做了亡国之君,在他死后,老对手李自成下令为他厚葬,赵一桂募捐实施,清廷加以修葺,这也算得上是对他的一丝安慰吧。

各位读者朋友,您认为崇祯之死,悲壮么?欢迎在评论区和@读史三悟 一起交流!


读史三悟


这个分三次,李自成和清朝廷都有份。

李自成找到崇祯帝的尸体以后,先是用门板停在东华门内侧,给搭了灵棚。第二天重新改殡,以红漆棺殡帝,黝漆棺殡周后。崇祯帝头戴翼善冠,身着衮玉渗金袍,周后亦依制加袍带。

也就是说,为崇祯帝入殡的是李自成。

停灵期间,只有襄城伯李国桢“泥首去帻,踉跄奔赴,跪梓宫前大哭”。农民军将他抓住见李自成。他“以头触阶,血流被面”。李自成劝李国桢投降。李国桢说:让我投降必须答应三件事:一是明代帝王陵寝不能发掘破坏;二是用天子礼葬崇祯皇帝;三是不能加害太子及二王。李自成一一答应。

李自成决定打开田贵妃墓,把崇祯帝和周皇后葬入。但是昌平州“钞库如洗”,而葬期又十分紧迫,时任署昌平州吏目的赵一桂组织募捐,有十人捐钱共350千文(约合银233.6两)。就用这笔钱,在崇祯十七年四月初六日,把崇祯帝后梓宫葬入陵内。赵一桂、孙繁祉又捐银五两,买砖在冢周修筑了五尺高的围墙。

所以说,崇祯帝入葬是昌平地方官赵一桂和地方乡绅出钱,按照李自成的指令做的。

等到满清入关,也就是入葬一个月以后,清廷就下令营造崇祯帝陵寝,并且命名为思陵,但工程迟迟不能开工。原明朝司礼监曹化淳一再上书催促,工程终于于当年11月开工,第二年,也就是顺治二年9月完工。耗银大约三四千两,其中1500两是顺治皇帝所赐,其余为内外官员捐献。平西王吴三桂还曾捐出1000两。

也就是说,现有思陵的地面建筑是清廷建的,陵墓的封土和宝城也是这个工程的一部分。这不叫“重葬”,只能算“重封”。

到乾隆朝,清廷还对思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缮和改建。



名利不如闲86380201


导读:明朝的皇陵只有崇祯皇帝的思陵是个例外,因为作为明朝的末代皇帝没有人给他大费周章修建帝陵。在朱由检在煤山上吊自杀后,先是李自成给他草草的收敛起来葬入田贵妃的墓中,所以说思陵是由贵妃陵寝升级到帝陵的。到清朝入关后为笼络汉族人心才在原来的基础上做帝陵改葬和地上陵墓建筑,这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思陵样子。


历史背景: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末年,内忧外患国家已经日暮西山。国内的农民起义军如火如荼,关外的后金政权咄咄逼人。当李自成的起义军兵临城下的时候,绝望的朱由检上吊自杀,死时披发跣足留书写:朕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联尸,勿伤百姓一人。大明王朝轰然倒塌。


崇祯皇帝的安葬

当李自成攻破北京城,野心勃勃的攻入紫禁城打算俘虏崇祯皇帝然后搞个改朝换代的仪式好显得大顺顺理成章的继承大明。但是始终没有找到崇祯,于是李自成发布明令:“献帝者,赏万金,封伯爵;匿者,灭族"。因为这个和朱棣和建文帝的靖难之役不同,必须生要见人死要见尸。

后来发现原来刚烈的崇祯皇帝早就自杀殉国了,真实的践行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祖训。根本不给李自成这样的反贼这样的机会。李自成在北京东华门外设置灵棚,把崇祯皇帝和皇后的装殓到棺木中停灵。还不错崇祯和皇后入殓的时候穿戴依然按照礼制,帝后分别用红、黑柳木棺材成殓。

但是由于崇祯属于自杀,所以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大明王朝轰然倒塌的一天。况且死的时候才三十多岁,所以根本没有给自己准备陵寝,有限的钱财都拿去平定叛乱了。弄的自己身后都没有地方可以安葬。

李自成也是为了笼络人心,他还打算让自己的大顺王朝能够绵延百年呢。所以也比较仁义的依照天子礼仪安葬了崇祯。但是他不可能从搜刮来的巨额白银在重新给崇祯打造陵寝,那得多少年啊。所以他挖开两年前去世的田贵妃的陵墓,把崇祯和皇后葬到了田贵妃墓中。这田贵妃墓的规格肯定不够天子墓的标准,也就凑合算了。因此崇祯的思陵是唯一由贵妃墓升级过来的。



那么我们来说具体安葬的寒酸状况,由于大顺政权没有拨付专项资金来修陵和安葬。所以进展缓慢,然后只能组织募捐。十个人走了两百多两银子这就是安葬崇祯皇帝和皇后的所有费用了。再次祭奠完成后下葬关闭墓室。由于田贵妃去世后仅仅两年明朝就灭亡了,所以地上建筑都没完工。等崇祯下葬后,大伙又凑了五两银子给垒了一圈围墙。安葬工作就算完成了,作为大明王朝的末代帝王确实非常寒酸的没有哀荣的带着对江山的眷顾去了。


清朝入关后再次修缮

顺治元年满清入关迁都北京,为了笼络人心和迅速稳定社会秩序。清朝决定重修思陵,一来是昭示大明已灭;二来是给老百姓看我们是善待前朝皇族。我们是从大顺政权手里得的天下,不是大明。

顺治时期主要是的修建主要是对思陵营建、张皇后改葬德陵。就这点事磨磨蹭蹭的弄了多半年到了顺治二年才完工。到乾隆时期重新修缮了一番,所以才是我们现在大致看到的样子。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历史纵横帝


史书上记载,李自成攻破长安后,崇祯帝无路可逃,选择了在煤山自缢而亡。李自成发现崇祯自缢身亡后,命人用两扇门板将帝后尸体停在东华门侧,书中记载以红漆棺殡帝,黝漆棺殡周后。在《国榷》、《流寇志》和《罪惟录》中均有记载是李自成安葬的。



顺治元年即1644年5月,据《清世祖实录》中记载,清廷入关后,下令重新改葬崇祯帝的墓地,并营建思陵建筑。1644年11月,开始动工,于1645年9月, 思陵改葬等工作终于完成。



到乾隆年间,思陵修缮过两次,建筑规制上也发生了变化,顺治、康熙年间,很多知识分子,不称思陵为思陵而称之为“攒宫”。 宋南渡后,很多人称古时帝、后茔冢为“攒宫”。


小生聊历史


崇祯作为明朝亡国皇帝,死相难看,但死得不窝囊!实践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诺言,在某种程度上彰显了作为元首的气节,比宋之“靖康”懂得廉耻;这也是作为亡国之君还以帝王之礼安葬的因缘之一。

1644年3月19日黎明,李自成的大顺军由彰义门杀入北京城,崇祯真正成了孤家寡人;他自知突围无望,随后砍杀了身边的妃子和公主数人后,上了煤山,在一棵歪脖子树上自缢,陪他驾鹤西去只有一名叫王承恩的太监。

李自成进城三天后才找到了死去的崇祯,随即命令用两扇门板将尸体抬至东华门侧,并装入一口简陋的柳木棺内停放,还临时搭建了一个灵棚;当时“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余皆睥睨过之”,此情此景,令人感慨,崇祯生前刻薄寡恩也可见一斑!

说到安葬:李自成又找了一口上好的棺材,原准备以天子礼为其下葬,事到临头,才发现崇祯没有陵墓;其实,生前崇祯曾派人寻找过墓地,但风水好的都被先人安寢了;当时国家动荡不安、内忧外患,后来匆忙中物色的风水宝地,也没有精力去修建陵墓。

无奈,李自成把崇祯葬入了田贵妃墓中。田贵妃生前是崇祯皇帝的最爱,这样的归宿也不是太坏;李自成下令专门让昌平州的吏目赵一桂负责入土事宜,由于战乱连年,库房空虚,赵一桂发动当地的乡绅共凑了二百多两银子,才让崇祯入土为安;对于帝王来说是寒酸了点,但以当时的背景与条件,能做到这样的局面已经很不容易了。

一片石之战,李自成大败,被清军打出了心理阴影的他,对清兵畏惧如虎,一路溃逃;清军得以入关,为安定中原,标榜大清的正统地位,收揽明朝的人心,清统治者下令重新修缮崇祯皇帝的陵墓,并郑重其事,命名为思陵。

当时,满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自己掏出一千五百两银子, “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也动了旧情,捐出了一千两银子,为清朝做事的明朝遗老遗少们各自又出了点,笼共凑了三四千两,总算把思陵弄得像个样子,让崇祯帝有了还算体面的陵墓!


希望星晨58298869


自崇祯帝入土以来,关于“是谁把崇祯帝葬到陵墓之中”,使其入土为安的说法,早已不是令后世人争议不休的话题了。相反,这一说法早就盖棺定论、板上钉钉了,厚葬崇祯帝之人就是当初入京的闯王李自成。不过厚葬崇祯帝的命令的确是李自成下的,但是亲手将崇祯帝葬入陵墓之中却是官员赵一桂等人。由此可知,李自成虽然为义军首领,但是其在入驻北京城之后,却没有“为难”崇祯帝的尸首,反倒被崇祯帝爱国为民、自缢殉国的悲壮一举所动触,最终下令厚葬崇祯帝。

我们常常在读明史之时,往往会为崇祯帝自缢殉国的举动所感触,但是我在感触之后更多的还有激愤。如若不是明万历之后的几位皇帝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的话,那么励精图治、勤俭爱民的崇祯帝恐怕也不会无力回天、以死殉国,不过明朝灭亡也是时代之潮流。明朝末年,国家内忧外患已达极致,国内农民起义如火如荼,满清外族亦是咄咄逼人,如此“内外夹击”之下,使得本就积贫积弱的晚明愈加回天乏术。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天下义军攻入北京城,在东林党人打开城门的那一刻,心灰意冷的朱由检上吊自杀。临死之前曾密交一封书信呈于李自成,书信中称:“朕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

“天子守国门,君臣死社稷”

当李自成攻占北京城后,第一件事情便是将崇祯帝这个“明朝象征”揪出来,好让天下人知道自己也是颇具作为之人,如今崇祯帝在手,李自成也想效仿昔日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于是李自成便发出了:“献帝者,赏万金,封伯爵;匿者,灭族''的命令,哪怕掘地三尺,也要将崇祯帝寻觅出来。终于,在李自成“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强制下,崇祯帝自缢的尸首被抬到了李自成面前,看来崇祯帝的确是践行了“天子守国门,君臣死社稷”的这一主旨。

李自成厚葬,崇祯墓寒酸

李自成面对着崇祯帝的慷慨殉国的行为着实感动,于是便下令厚葬崇祯帝,但是依据当时的财政情况来看,的确也不具备厚葬崇祯帝的标准。上边说到:崇祯帝的安葬,其实是当地官员赵一桂等人亲手掩埋的,不过当时李自成也是按照帝王礼仪使崇祯帝入土为安的。因为崇祯帝生前并未准备自己的陵墓,所以说当时便姑且将其安葬于田贵妃陵墓之中。故如今思陵的由来便是之前的贵妃墓,因为崇祯帝的入葬,才使得贵妃墓破格晋级为帝陵。

礼葬崇祯帝,满清来修缮

公元1644年,满清入关后,顺治帝当即下旨要以明帝王礼仪改葬崇祯帝,据《清世祖实录》记载,清廷下令以礼改葬崇祯帝后,并营建思陵建筑。次年,思陵修缮工作完成。在之后的康熙年间和乾隆年间,埋葬崇祯帝的思陵仍然在不断变化着。满清统治者之所以不断为崇祯帝修缮其“巢穴”,那是因为清廷对崇祯帝爱国殉国之举动也是颇具感触,但是更多的则是为了更好地笼络人心、巩固统治。


历史课课代表


我国自古讲究“入土为安”,各朝代的帝王更是尊崇厚葬的礼制,他们一般在登基的第二年就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墓。所以大多数帝王的陵墓不仅外观宏伟壮阔,就连室内的摆设都令人叹为观止。可历史上有一位皇帝去世后却被随意安葬在妃子的陵墓里,他就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众所周知崇祯当年兵败李自成后,万念俱灰,跑到一棵歪脖子树下上吊自缢。那么又是谁把他葬到陵墓的呢?<strong>

答案:李自成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闯王李自成率军攻克北京,崇祯派大太监曹化淳上前迎敌,没想到曹化淳非但没有作战反而将城门打开。一时之间紫禁城大乱,文武百官仓皇而逃,宫女太监或惊慌失措或投河自尽。崇祯自知大势已去,他先命皇后自缢,接着亲自杀了公主和妃子,然后将太子与其他两名皇子安排出宫。最后他在王承恩的陪同下换装成太监逃到成国公朱纯臣府邸。然而世态炎凉,朱纯臣怕惹祸上身便无情地将他们赶走。无处可藏的崇祯心灰意冷,选择了自缢。

李自成一进紫禁城就询问崇祯的下落,但太监、宫女皆茫然不知。搜遍宫中,也无所得。于是,李自成檄令:献出明帝者赏万金,封伯侯,匿者夷灭九族。此令一下没过几日,就有人在景山的一棵歪脖子树下找到了崇祯,但已是一具尸体。李自成悬挂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来了,他命人将崇祯、周皇后等人的尸体抬到东华门外茶棚下公示。没想到“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余皆睥睨过之。”

<strong>

然而两天后东华门外突然哭声大震,李自成听到后便询问:“为何有此哭声?”原来是襄城伯李国祯跪在崇祯尸前痛哭,李自成得知后对他很是欣赏,并想重用他。但李国祯提出了安葬先帝的要求。李自成思量片刻,觉得这既能拉拢人心,又可向天下表明新朝的宽容大度,便答应“葬以帝礼,祭以王礼。”同年三月二十六日,宫中内侍为崇祯穿上冠服,给周皇后穿上霞披,梳发后一同入殡。待到四月初三,他们的梓宫才被抬出城外,于第二日终于下葬。整个葬礼拖沓又简陋,据说总共花费350千文(233.6两),而且这还是昌平州吏赵一桂募捐而来的。

另外崇祯生前并没有给自己建陵,李自成一时半会也不知道如何让安排。好在崇祯于崇祯十五年(1642)七月特地命人为他的爱妃田贵妃在十三陵区内、长陵西南方的鹿山下修了一座比较讲究的陵墓,崇祯与周皇后才有了安葬之所。后来清军入关,顺治帝命工部重修崇祯陵,还命大学士金元俊为崇祯撰写碑文。此后该陵墓恢复香火、按时祭陵。

崇祯帝的一生极具悲剧色彩与讽刺意味。自他登基以来,每日勤勤恳恳,但终究徒劳无功。而李自成也好不到哪儿去,虽然安葬了崇祯,却没能达到其目的,当了42天的皇帝,清军一来就被逼走。可以说他的失败均源于自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