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解惑、科普糾錯,東城區將社區與家醫結對,共築健康防護網

答疑解惑、科普糾錯,東城區將社區與家醫結對,共築健康防護網

“大夫,我的藥吃完了,能再去開點兒嗎?”

“大夫,我剛回京在自我隔離,需要每天向您或者護士報告嗎?”

近日,為進一步加強疫情聯防聯控力度,東城區發揮網格化管理優勢,將轄區內238支家庭醫生團隊與17個街道的177個社區居委會結成“對子”。特殊時期,居民可以隨時就生活健康、疫情防控等問題向家庭醫生團隊進行諮詢求助,共同築牢社區防護網。

答疑解惑、科普纠错,东城区将社区与家医结对,共筑健康防护网

“我們一個家庭醫生團隊,固定搭配是一位醫生、一位護士,以及一位防保人員。”天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陳桃玉醫生介紹,在近半個月參與社區疫情防控期間,基本模式是一個家庭醫生團隊對應一個社區。“有的社區規模比較大,可能會對應到兩到三個家庭醫生團隊,有的社區比較小,那就是兩三個社區由一個家庭醫生團隊來負責。”

陳桃玉的團隊,對應的是天壇街道西園子社區。她告訴記者,自己已經先和社區工作人員進行了溝通,手機號碼也公佈給了社區居民。如果想要諮詢,居民通過工作人員轉達或者直接給她打電話都是可以的。

東花市街道的廣渠門外南街社區,因規模較大,由東花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三個家庭醫生團隊來負責。慄向東醫生帶領的是一隊,他告訴記者,自己為轄區居民服務已有多年,不少居民都在他創建的微信服務群中。

手機號碼公佈後,除了接聽電話,慄向東還經常在群裡發佈疫情相關資料與防控知識。記者看到,對群內居民的詢問,他都及時作出了回覆,還轉發了一些容易混淆視聽的觀點進行批駁,提醒大家不信謠不傳謠。“最近我們都在積極普及各種知識,團隊護士也積極向居民進行健康教育,真正做到醫護協作,與居民共克時艱。”

據瞭解,與社區“結對子”公佈電話後,家庭醫生們都是犧牲了自己的休息時間,在正常出診之餘接聽電話的。和平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徐薇醫生表示,自己每天大約會接到10個電話,不少都是關於社區醫院“開不開門”“能否正常就診”“能不能開藥”等偏事務性的問題,單純詢問疫情本身的問題並不太多。

慄向東也表示,近期通過接聽電話,能夠感受到百姓的狀態比較平穩,沒有恐慌情緒。“我覺得是持續宣傳之下,各種工作比較到位,居民對疫情已經很瞭解,也知道如何防護了。”

陳桃玉認為,跟平時相比,特殊時期患者來醫院會更為謹慎。“能不來就不來,不像以前一些老人家,因為離得也比較近,願意沒事兒就過來量個血壓、測個血糖。包括給慢性病患者開藥,經過評估後目前最多可以開出三個月的藥。”

如果患者決定到醫院就診,陳桃玉會叮囑他們不必恐慌。當面診治時,她也會及時糾正患者的一些防護差錯。“比如發現有的老年人口罩戴得不合格,鼻子那裡空著,沒有按緊捂住。或者一坐下,馬上摘了口罩要跟你講話,就告訴他說話的時候一定要戴好口罩。”

根據電話內容,家庭醫生們還會適時進行一些科普指導。徐薇和陳桃玉都提及,之前“防病毒藥物”大火那幾天,自己曾接到不少居民的詢問,社區醫院有沒有抗病毒的藥物,想要“吃了預防”。

“我會跟居民講,現在沒有什麼藥物可以提前預防,最有效的辦法除了防護就是通過好的休息和飲食增強自身抵抗力。”陳桃玉表示,還會有一些糖尿病人反映,這段時間因為不能出門遛彎,自己的血糖控制得不好。“我就告訴他們要堅持活動,教他們一些在家裡也可以做的操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