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分封诸侯的行为是对是错?如果改成郡县制会怎么样?

逍遥酒一壶


中外历史,挖掘真实。


首先,无论从什么角度说,项羽当时分封诸侯王都是正确的行为。因为当时他只有两种选择:周朝采取的分封制和秦朝采用的郡县制

分封制就是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对其封地拥有绝对的统治权。且诸侯还可以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土地给卿大夫。分封制的好处是便于管理,天子只用管理诸侯和自己封地的官员即可,且通过诸侯能实现对全国的控制。至于缺点,看看东周的下场就知道了。

郡县制的优点是最大可能的实现了中央集权,皇帝可以通过官僚系统全面掌控整个国家。皇帝的权势是最大的。但是缺点是,这种制度首先要实现全国的统一,其次官僚系统的搭建相对分封制要复杂很多,中央政府要掌控全国需要大量的官僚来处理政务。

而灭亡秦朝后的情况并不适合实行郡县制,当时六国复辟,天下名义上的王就有6个,而手握重兵的将领更多。虽然项羽的部队是当时最强的,也没把握消灭其他所有诸侯军队。那么多支军队,项羽打着打着都能把他累死。就算项羽想一统天下,他也只能先占据关中之地,分封诸侯,然后再慢慢蚕食诸侯的领土,徐徐图之。事实上,后来称帝的刘邦就是这样做的。刘邦建立汉朝后,采取了郡县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郡国制。即分封诸侯,诸侯对自己的封地有绝对控制权,同时在皇帝的领土上采取郡县制,建立官僚体系来实现部分中央集权。然后再慢慢找机会消灭一个个诸侯。

以上便是我对项羽分封诸侯行为的看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月光先生


项羽如果能改革彻底说不定历史会改写,但是如果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也是很危险的!

郡县制和分封制最重要的区别在哪里?郡县制下,地方上的土地和人民都直属中央,郡县长官也由中央考核、任命。而在分封制下,土地分给诸侯,诸侯世袭享有对这块土地和人民的统治权。在分封制下才会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天下分裂。从统一的角度讲,都县制当然比分封制更有利。秦朝统一天下,始皇生前也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

但失去土地和人民的六国旧贵族,并不甘心失败。秦朝末年的战争,就是六国残余势力的反扑。反秦战争中的很多领袖,比如楚怀王熊心,齐王僧,赵王歌,魏王昝,韩王信等,都是六国的苗裔。秦亡,郡县天下的努力受到严重挫折。刘邦建立汉朝以后,鉴于形势,不得不妥协,在帝国内部让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离首都长安比较近、便于控制的地方,实行郡县制,中央直辖。比较偏远的地方分封给诸侯。

刘邦在位的前面几年,一共分封八位异姓诸侯王,他们大多在楚汉战争中为刘邦出过力,尤其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准南王英布,都是帮助刘邦消灭项羽的大功臣。但是这些拥有广阔封土、相对独立的诸侯王,势力非常强大,对于中央政府来说,是潜在的威胁。这一直是刘邦的心病。这些人,要么久经沙场,要么根基深厚,现在掌握了丰富的土地和人口资源,又有独立的财政支持,随时可能向中央政府叫板。于是刘邦决定向他们开刀,要在有生之年,把这些人处理掉。

刘邦在位的第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是一个多事之秋,同一年里,三位功臣诸侯王韩信、彭越、英布,先后被铲除。尤其是韩信,被萧何和吕后联手设局诛杀,这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故事。当刘邦听说韩信死了,司马迁用五个字刻画出他当时的心态:“且喜且怜之”,非常传神。一个喜字,反映出刘邦久有消灭韩信之心;一个怜字,反映出刘邦明白,韩信死非其罪。

同样讲这件事,《汉书》的记载就不一样了,班固在这个地方改了一个字,说刘邦“且喜且哀之"。把“怜”改成“哀”,就这么一个小小的改动,味道大不一样。“怜”,是一种同情,刘邦为什么要同情韩信,他自己心里明白。司马迁这“且喜且怜之”五个字,让我们怎么读怎么觉得是猫哭耗子。《汉书》说是“且喜且哀之”,这语气沉重了,表明两点,首先,为了大局,杀韩信有不得已之处,刘邦内心也很沉痛。

其次,这个“喜”字就不能像《史记》里面那样理解为处心积虑之喜,而是得知吕后铲除韩信后,刘邦的一个意外惊喜。就这么一个字的变化,班固巧妙地为刘邦作了辩护到公元前195年,也就是刘邦在世的最后一年,有威胁的异姓诸侯王基本都被钟除干净。空出来的这些土地,刘邦任命刘姓家族成员去接管。他是想通过这些同姓诸侯王来降低分封的风险,都是老刘家的人。但这些同姓王就不存在起兵造反的可能吗?事实证明,井非如此。

尤其是随着世代久远,诸侯王和皇帝之间的血缘关系越来越疏远,同姓诸侯王和异姓诸侯王也就没大大区别了。发生在汉景帝时代的七国之乱,最能说明问题。七国之乱以刘邦的侄子吴王刘濞为首,其他参与叛乱的诸侯王也都是刘氏宗亲。这是诸侯王势力与中央政权的又一次重要对决。虽然七国之乱很快被平定,诸侯王势力遭到严重打击,但中央政府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事后,汉景帝颁布了一条命令,非常关键:“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汉书)卷十九)以前,诸侯王在自己的王国里享有直接的治民权,王国的一些重要官更也由诸侯王直接聘任,因此这些人和诸侯王之间有着亲密的关系,在诸侯王和中央产生矛盾时,一般也会和诸侯王站在一条战线上。现在汉量帝把治民权收了回去,由中央直接任命诸侯国的治民官吏。这其实是在诸侯国推行半郡县化政策。

而这些官吏除了处理日常政务之外,还负有监督诸侯王的责任。有些官吏甚至为了讨好中央,对待诸侯王非常严苛。从这以后,诸侯王势力开始走下坡路,这为汉武帝彻底解决分封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对于汉武帝继位初年,中央任命的诸侯国长更和诸侯王之间的矛盾,《资治通鉴》有这样一段总结,说这些官吏热衷于压制诸侯王,动不动就向中央打小报告,很多事情都是吹毛求疵。经常对诸侯王的手下刑讯通供,让他们证明诸侯王的过错。因此,很多诸侯王都非常悲愤、怨。

在汉武帝继位的第三年,有四位诸侯王到长安朝。其中有一位叫刘胜,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中山请王,三国时候的刘备就自称是他的后人。我说他是“自称”,因为很多历史学家觉得这个不靠谱。司马光就不相信刘备真是刘胜的后高。那为什么刘备要自称是刘胜的后人,而不称别人呢?据说这位中山请王刘胜有一百二十多个儿子,说是他的后人,像那么回事儿,别人能信。话说回来,刘胜他们来到长安后,汉武帝用酒乐招待他们。

这应该是件高兴的事,但面对这种场面,刘胜不仅没能高兴起来,反而“闻乐声而泣”。汉武帝就问他,这是怎么回事啊?刘胜说,我啊,一股悲愤之情,已经在胸中邯结了很久,每当听到精微的音乐,都会让我想起心事,不知不觉就热泪盈眶。于是刘胜就把在封国长吏那儿受过的委屈,把这些官更是怎么侵凌诸侯王的情况向汉武帝汇报了。(《资治通鉴》卷十七)刘胜这个话,我们得分两头看。一方面,说明当年汉景帝留下的政策,的确产生了效果,诸侯王的气焰受到抑制。

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因为刘胜这番话,我们就认为诸侯王势力已经穷途末路。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個,更何况是延续了几百年的分封势力,光凭这一个政策也不能连根拔除。刘胜是汉武帝同父异母的哥哥,关系很亲密,本来就没打算要跟中央对着干,所以他在遭到中央委派的官吏侵凌之后,会觉得委屈,向汉武帝倾诉。但从整体来看,诸侯王在各自的封地里,势力依然非常强大,依然可以调动大量的资源和中央对抗。

听完刘胜的抱怨,汉武帝也很同情,但只要分封制还存在,就是对中央集权的一大威胁。为了巩固中央政权,汉武帝必须要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势力。为此,汉武帝继续重拳出击,在他父亲汉景帝之后,又推行了一项新政策。




清水隐士


关于项羽分封诸侯的行为对错与否,一直争论不休,有网友甚至觉得改成郡县制会更加好,但是恰恰相反,项羽分封诸侯是一个很明智的举动。

首先,当时郡县制的实行还不具备成熟的条件

当时郡县制的推行才不过十几年,而且秦朝实行郡县制之后很快就灭亡了。在当时的人们看来,郡县制的有效性实在值得商榷,毕竟千百年来实行的都是分封制。

刘邦在建立汉朝之后,也是先实行了分封制,等到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时,才慢慢过渡到了郡县制。

其次,各路诸侯的势力不可忽视

这些跟着项羽出生入死的诸侯们,虽然实力上比不过项羽,但是他们大多都是六国贵族之后,在地方上有各自的势力,他们都希望夺回旧时的领土。

如果不没有得到好处,恐怕会演变成内讧,无形中就会多了许多敌人,这是项羽不希望看到的。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项羽并不是一人独大,他上头还有一个楚怀王熊心,他才是名义上的大佬,是分封制的拥护者(参考“先入咸阳者王”)。

如果搞成郡县制,无异于分化项羽自己的实力,更加得不偿失。所以说,只有分封诸侯,才能让大家得到利益,避免内部矛盾。

最后,分封诸侯并不是项羽脑门一热就想出来的

分封诸侯的时候,土地要分给谁、具体分多少,肯定是集团决策的一个过程,至少项羽的谋士范增也参与其中,并不是一个随意的行为。

从地图上来看,项羽的封地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主要是江东、江南地区,这块封地的优势在于江东并没有过多地遭受战火的洗礼,社会秩序良好,而且这块封地还包括了曾经宋国的领地。

早在战国时期,宋国就经常受到其他大国的觊觎,原因在于宋国的商业发达,经济富裕。

在这样一块好地盘中,项羽只要不作死逼走范增和韩信,怎么着也不会落得个自刎的下场。

总的来说,项羽分封诸侯其实是好心办坏事。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实行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两个重大的失误,最终导致项羽兵败身亡。

第一点就是没有得到汉中。在逐鹿天下的过程中,只要得到了汉中,基本就等于赢了一半。汉中这个地方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是一个适合休养生息的地方。秦国也是占据了关中,经过不断的改革,最终才统一了六国。

当然,项羽把刘邦封到汉中,其实也是无奈之举。当初诸侯起兵之时,楚怀王就约定谁先攻入咸阳,谁就能成为汉中王,项羽自然也不可能违背诺言。

而且项羽本身性格暴躁、刚愎自用,在巨鹿之战后就坑杀20万秦兵,进入咸阳之后又大肆烧杀掠夺,哪怕项羽真的想留在关中,恐怕也不会得到民心,这其实就已经预示着项羽失败结局了。

第二点就是忽视了田荣。当初在巨鹿之战中,田荣作壁上观不肯出手帮助项羽,项羽因此记恨田荣,故意没有封田荣为王。项羽估计不会想到,田荣日后会变成一个大刺头。

愤懑不已的田荣联合其他军队,赶跑了被封在齐地的田市、田安等人,统一了三齐,并自立为齐王。出了这么大件事,项羽自然要腾出手来处理田荣。

虽然最后田荣兵败身死,但这也折损了项羽的实力,刘邦趁机发展壮大,在汉中站稳了脚跟,最终拥有了与项羽一战的实力。

所以说,胜负皆有凭,项羽败就败在自身的性格和不会用人,最终才让刘邦逆风翻盘。


逍遥侃历史


秦朝末年,秦二世昏庸无道,使得各地百姓纷纷起义。这些起义军中有平民子弟,比如陈胜,刘邦,但是大多数都是六国贵族后裔。在这些六国贵族后裔之中,又数项羽所率领的楚军声势最为浩大。

巨鹿之战中,项羽消灭秦军主力,随后入住咸阳,灭亡了秦朝。在此之后,项羽没有选择称帝,而是选择了西周之时所施行的分封制。分封制施行不久以后,楚汉战争就打响了,而项羽也落了个乌江自刎的结局。

那么项羽的分封诸侯的行为是对是错?如果项羽当初选择称帝,施行郡县制又会如何呢?

项羽分封诸侯,是一种无奈

明面上看,秦朝灭亡以后,是项羽主持了分封事宜,但是实际上项羽的分封只是一种形式。也就是说,无论项羽封不封,这些地盘都是那些诸侯的。

以刘邦举例。刘邦算是平民出身,没有像六国贵族那样有着一定的群众基础,但是他依旧有着一堆追随他的人。鸿门宴前夕,项羽因不满刘邦先入主关中的行为,想要出兵讨伐,此时项羽的部队是四十万,号称百万,而刘邦的部队是十万,号称二十万。这些都是史记中记载的。

大家不要认为十万士兵很少。巨鹿之战中,项羽手中也就只有几万楚军,却已经能够影响战局。更何况凭借着刘邦的仁义之名,在项羽分封之时,刘邦的军队数量还能更多。

刘邦况且如此,更别说那些有着群众基础的六国后裔了。

事实上,项羽真正能够自己处置的地方只有两个,那就是秦国原先的地盘(秦国的地盘被项羽分给了秦朝降将和刘邦)和楚国原先的地盘,至于其他五国的地盘,项羽想拿就会犯了众怒。

因此,项羽的分封之举,并非是他真的不想当皇帝,而是因为他一个人无法打败这么多诸侯,才只得分封。

项羽就算真的施行了郡县制,结局也不会有多少改变

正如上文中提到的,在刚刚灭秦之时,项羽的兵力是刘邦的数倍之多。然而在楚汉战争结束之时,这个情况却正好相反。这足以说明,项羽是个帅才,但不适合做一个统治者。

哪怕在当时项羽真的依靠武力强行施行郡县制,那么刘邦这样的狡猾之人也会默默的忍受,然后集结那些对项羽这等行为不满的诸侯,在合适的机会给予项羽致命一击。

正如楚汉战争之时一样,项羽对那些墙头草的态度是厌恶,甚至在韩信灭赵之时都袖手旁观。而刘邦则不同,刘邦哪怕知道其余诸侯都是墙头草,他也不会当面拒绝,而是选择虚与委蛇,优先面对他们共同的敌人。比如说楚汉战争之时,刘邦同意了齐王的臣服一样,哪怕齐王之前刚刚背叛过刘邦。

也许刘邦的行为在如今看来有些令人不齿,但是不得不说,这在当时是最好的选择。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这在当时确实是对的。

而项羽则不同,他生性高傲自大,桀骜不驯。在他的眼中,没有什么是武力所不能解决的。正如他在垓下兵败时说的那样:“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也许项羽是个英雄,但是他注定当不了帝王,更别提施行郡县制了。

结束语

项羽分封诸侯是正确的,因为他仅仅只是个强大一点的诸侯罢了。如果他施行郡县制,那么他将衰亡的更快,因为项羽可以是英雄,可以是帅才,但是他注定当不了帝王。


小云轩谈史


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他麾下的40万大军,绝大部分只是在巨鹿大战时摄淤他兵威而暂时臣服,一路跟随项羽入关的诸侯联军,真正只属于他的嫡系兵力,主要仍是被楚怀王分派给他北上救赵的5万!

楚军经过不断战损和沿途扩军,此时也不过六七万人,真正只属于他的兵,只占联军总人数的一一小部分。当秦朝灭亡后,项羽反秦联军诸侯上将军这一职位的历史使命自然终结,连军将领们都有他们各自不同的主君。如赵江将申阳、张耳,司马昂是赵王赵歇的部署。燕将臧荼是燕王韩广的部署,齐将田都、田安是齐王田市的部署。“沛公”刘邦楚上柱国共敖和项羽这个“鲁公”一样,都是楚王熊心的部署。他们和项四的主从关系样同样也自此终结。因此项羽若想凭着这些根本不再属于它的几十万兵马,不再和他有主从关系的诸侯联军将领,去直接继承秦始皇的帝业,君临天下,建立类似秦朝的全国政权,岂不犹如痴人说梦!

此前,刘邦正是约法三章,收买秦地百姓民心,收编留守秦军,迅速扩军至10万人,并封锁函谷关,企图吃独食,无举关中财产,招致诸侯联军将领们的众怒。被项羽因势利导级联,军兵威已是压制兵部血刃,迫使刘邦降服,并强迫刘邦裁军至3万,把他驱逐到当时极偏僻的汉中、巴蜀之地。因此,同样只有几万本部嫡系人马的项羽,又怎会再重蹈刘邦覆辙。项羽此时的头号大敌,已经变成了他主君楚怀王为代表的六国旧王族。

暂时听从他命令的诸侯联军将领,同样野心勃勃,各怀鬼胎,所以项羽若要继续将张耳、司马昂、燕王、田都、田安、共敖这些人绑在他的战车上,形成新的共同利益,就非给他们足够的好处不可,那就是:我让你独立为王,你尊我天下霸主!当项羽公然表示:“诸位将军和我项羽一起披坚执锐,三年苦战攻灭暴秦、平顶天下,这都是我们的大家的功勋。楚怀王本无功劳,只是我项家所立的一个伐秦的招牌,正当有我等汾其地而王之”。便得到了联军诸将的集体支持,于是项羽尊奉楚怀王熊心为“义帝”,却将他驱逐到荒僻的彬,然后顺理成章将楚王的王冠戴在自己头上,并自称“西楚霸王”,明确自己分封、处罚各国诸侯王的权力。

正所谓“灭秦之功,又大半成淤羽手,故羽得以擅其赏罚费废之柄马”。

接着项羽开始了他的大分封,将跟随他入关共同作战的诸侯将领立为新诸侯,比如将其地一分为三,田都为齐王,田安为济北王,迁原齐王田市为胶东王,而压制其的最强实力派田荣不予封王,将赵地一分为二,封赵将、张耳为常山王,迁原赵王赵歇为代王,压制赵国强大实力派除不予封王,将燕地一分为二,封燕江臧荼为燕王,迁燕王韩广为辽东王,封楚江贡敖为临江王,管辖南郡,黔中,长沙将当时占据了原楚国南部大片土地的“蕃君”吴芮的领地一分为 二,封吴芮为衡山王,将自己部将同时也是吴芮女婿的英布,封为九江王等等。

项羽划给自己直辖的西楚,即所谓的“彭梁九郡”,远不止是他起家的江东吴越故地,还包括了原楚怀王占据的楚国土地,原魏国东部大片土地,以及威慑中原和关中的战略要地南阳郡。那些新受封诸侯率军回国,当然不免和被项羽移封的旧君主,被项羽故意压制的实力派爆发激烈内战,是以此时天下局势可谓“诸侯皆弱,西楚独强”。从巨鹿破秦存赵,到新安逼降章邯,从鸿门威慑刘邦,到借分封搅动天下大乱。

项羽作为一个25岁的年轻人,竟将借力打力,空手套白狼的权谋手段玩弄到了极致,即使各路诸侯都洞悉了项羽并不隐藏的意图,然而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功名富贵,驱动所有人心。因此他们也只能不由自主地顺着项羽的驱使去互相牵制,搏命厮杀,这才是真正的阳谋!

项羽数年征战,斩杀和坑杀秦军将士超过四十万人,这样的血海深仇,导致旧秦民对其他恨之入骨,他也没有任何可能收得秦人拥戴,因此才放弃了有地势之利的关中,还军彭城。项羽的如意算盘,便是先行驱虎吞狼之计,尽可能可能削弱各地诸侯,然后在凭借自己占据的人口繁盛、经济发达的彭梁九郡,快速集结一支兵力强大的精锐军团,再去次第扫平这些新旧诸侯,一统天下。这对当时的项羽来说,其实已经是可能选择的最优解了。

项羽的分封方式,即自己治下领地行郡县制,和臣服异姓诸侯王并行的“郡国制”,是在秦始皇“郡县制”基础上,依据当时天下情势做的一大变通。刘邦建立汉朝后同样效仿,所谓“汉初立诸王,因项羽所立诸王之制,地既广大,且至千里”。甚至就连延绵四百年的汉朝的国号,并成为之后汉民族名称的“汉”字,来源也是项羽这次分封刘邦为“汉王”。

西汉时成书的《史记》,将项羽列入唯有天子地皇可居之地《项羽本纪》,并非单音作者司马迁对项羽的何等偏爱,而就是源于项羽的这次分封,是汉王朝的上溯法统之由来。

刘邦的汉王,即非自封,亦非名义上的天子“义帝”所封,而是“政由羽出”的西楚霸王项羽所直接封市授。当然,随着几百年后汉王朝政权巩固,就不再承认“刘邦曾为项羽臣属”的法统了。东汉班固修《汉书》就只将项羽划入《项羽传》,秉承了“秦朝灭亡后,汉王刘邦和楚王项羽都是楚义帝熊心的臣子,项羽弑君,刘邦讨逆”的汉朝官方史观,并在此后两千余年影响延续至今。


慧眼寻历史


对于他本人当时的处境来说,是对的,是合理的。

1,项羽本人就是楚国贵族出身,延续了几百年的分封制度对于这种家族来说就是立身之本。

2,项羽当时只是推到了秦,并没有做皇帝的威望。

3,秦朝的覆灭本身就是统一六国后的战争遗留,秦始皇名义上灭了六国,统一了六国疆土,实行了郡县制,但是实际上六国各地区的基本行政权力还是在之前那一帮人手里。也就是说,分封制的余孽脱掉外套换了个郡县制的马甲隐藏起来,静观时变,蠢蠢欲动。一旦有事,杀县令,拥护当地有威望的人起事。

所以,项羽败了!

所以,刘邦杀功高盖主的功臣,杀分封各地的异姓王,刘彻杀地方豪强,推恩令颁布削弱同姓王的权力。

这才把封建余孽肃清,稳定了中央集权!



耗昊


没有兼爱的社会背景下分封诸侯只会让仁爱成为极端分裂天下的成分,项羽错了。


閨立


项羽实行不了郡县制。打败秦国后,项羽想要的是恢复战国以前七国并立的局面。所以他实行了分封诸侯贵族后代。郡县制必须是统一的中央集权才可以做到,项羽没有那个条件。


桂乡小哥


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必须结合当时社会环境和条件,不能违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站在今天的立场和角度,我们清楚地看到,项羽的失败不在分封诸侯和实行郡县制上,而主要是在他的政策不对头,不会用人上,由此他犯了三大错误:一个是鸿门宴不听范增的话,放跑了刘邦;一个是楚汉订立了鸿沟协定,项羽却认真了,而刘邦却不以为然,不久就违反协定东进攻楚;再一个就是他建都徐州,位置没有选好。项羽出身贵族,不熟悉社会生活,不了解人民心理,一人称霸,沽名钓誉,是军事家不是政治家。

项羽当时是在什么情况下分封诸侯的呢?巨鹿大战之后,反秦联军彻底打败秦军,灭亡了秦王朝。项羽挟“反秦联军诸侯上将军”之余威,威慑各路诸侯,自作主张,以天下霸主的身份分封18路诸侯王。他违背楚怀王关于先入咸阳为王的约定,把刘邦分封到巴蜀、汉中另汉王。他又三分关中,由秦降将章邯等三人驻守,称为“三秦”,企图抑制刘邦东进。与此同时,他又分封了许多原六国贵族为王。项羽自己则称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

项羽的分封既不合法又不合理。分封之前,他虽把楚怀王不放在眼里,按法制规定,他和刘邦等人都是楚怀王的臣子,联合灭秦是执行楚怀王的命令,虽担任“反秦联军诸侯上将军”,只是临时性的职务,灭秦之后,这职务已经成为历史。联合各路诸侯灭秦获胜,分配胜利果实,按合法程序,应由楚怀王主持按功行赏。项羽僭越行事,而且表现出极大的自私不合理,除了自以为得计外,没有征服人心,这也是楚汉相争时,各路诸侯王各顾各不帮他忙的主要原因。一时得利,埋下最后失败的祸根。之所以当时各路诸侯没有反对分封,一是各自分得了一定的利益,二是当时任一诸侯的军事实力都难与项羽对抗,最强的刘邦军也远远不及。

另外,完全属于项羽的军队并不多,出征时的5万军队,是楚怀王帮他张罗的,虽然他后来能带40万军队回返故乡彭城,这数字有很大的水分,可能只有一半,在这部分,他的嫡系部队不过7-8万人。其他的军队都各有其主,不会死心塌地为他卖命。项羽实施分封时,真正能掌控的东西并不多,趁机用分封诸侯的方式,抢夺到最多的利益是他最好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他不会也不可能,在其他诸侯国主导搞郡县制这样的先进治国体制。实际上,在他统治的楚地,是分封制和郡县制综合应用的。即在彭城周边,中央政府直接能够控制的地方实行郡县制,其他地方由分封的诸侯王管理。刘邦夺取天下后,治国体制基本上承袭项羽的这一套。刘邦能成功,项羽失败,不在治国体制上,即是否应用分封制和郡县制,而是在治国基本思想基本政策上,谁来应用上,如何应用上。








张正才中医健康讲师


项羽分封这个事其实他没得选,项羽带领的只是诸侯联军,这些人都是自成体系的诸侯王,并不是他的手下,他除了分封,别无选择,因为他分不分封,这些人都是诸侯王。

比如刘邦,刘邦需要他分封吗?不需要吧?刘邦有自己的军队、地盘,自己就是一方诸侯。

比如田荣,没有跟着项羽入关,也就没有分封他,他就自立为王,

比如田都,啥都没有,因为跟着项羽入关,凭借贵族身份项羽分封他为王,结果呢?田荣不答应,他就坐不上王位。

所以啊,项羽分封诸侯王,只是承认和削弱诸侯王罢了,你有实力你就是诸侯王,你没有实力,拿着委任状也没用,

项羽当时的军队只有十万左右,其他诸侯王加起来三十多万,其他诸侯王跟项羽是平起平坐的,项羽只是领头而已,并不存在上下级关系,这样的项羽,有什么资格不分封?

至于郡县制,项羽在他的楚国,就是实行的郡县制啊,但是其他地盘不是他的,也不是皇帝,没有郡县制的资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