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九個兒子為什麼要爭皇位,當個無憂無慮的王爺不好嗎?

宋安之


康熙朝的九子奪嫡是清前期皇室權力鬥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很多人都感慨康熙帝基因之強大,生了九個如狼似虎的兒子,如果放在後世個個都是帝王之材。也有人感嘆康熙帝如此殘忍,竟把大清朝所有的皇帝都生在了一代,以至於後面的皇帝一個不如一個。

但實際上,九子奪嫡之所以出現,從根本上說是與康熙朝的一系列政治安排密切相關。



作為一個少數民族,滿洲皇族的的繼承人更迭本來就沒有嫡長子繼承者的傳統存在。康熙之前的皇太極和順治帝都不是嫡長子,而且無論是汗位,還是皇位,其傳承過程中始終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爭奪。女真政權與北方遊牧民族的習慣類似,奉行叢林法則,因為只有強者才能幫助部落戰勝蠻荒,走向強大,所以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他們也傾向於類似思維,誰強誰才能活到最後,成為真正的領袖。

康熙繼位後,滿清政權開始走上逐漸漢化的道路,康熙帝也願意效仿漢族儒家文化,於是選擇了嫡長子繼承製作為繼承人選拔的標準。但嫡長子繼承製原則並沒有根深蒂固,滿清皇族從內心裡仍然遵循叢林法則。可以說,正是滿清皇室政治實踐和政治傳統的錯位造成了康熙朝晚年九子奪嫡的根本原因。



而由這種錯位所帶來的矛盾心態,在康熙帝的一系列政治安排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康熙帝雖然採用了嫡長子繼承製,選了胤礽為儲君,但在諸皇子成年後,他又放手讓他們參與到清廷的政治實踐中,比如讓太子胤礽監國,但又鼓勵諸皇子自領差事,參與到清廷的政治實踐之中。這樣做的好處呢,是讓諸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歷練,但問題也很明顯,那就是諸子在參與政治實踐時都會逐漸形成自己的勢力,並對儲位產生覬覦之心。

尤其到後期,太子胤礽結黨之勢日益顯露,康熙帝為了打壓儲君權力,甚至有意識去放任諸子發展勢力,以牽制胤礽一黨。這種放任說到底是康熙帝把兒子當成了鞏固權力的工具。他為了保住皇權的獨尊,刻意將諸皇子血脈中的狼性激發出來,令其陷入混戰中,自己便可在亂局中兩邊利用,穩坐釣魚臺。



所以我們看到,康熙帝先是打掉太子胤礽一黨獨大的局面,然後再有意放任胤禛、胤禩、胤禵等其他皇子,去填滿太子被廢之後的權力真空,形成多個權力中心的穩定結構,以確保皇權的穩定。

但這種穩定結構的背後,實際上隱藏著更大的不穩定因素,只是因為康熙帝爐火純青的政治手腕,才維持了暫時的安寧。而當康熙帝去世之後,他又沒來得及在生前完成比較有效的權力交接,穩定結構勢必被打破。雍正帝繼位後對兄弟們下了狠手,這就是在重新建立新的穩定結構的過程。

由此可見,九子奪嫡這事兒,顯然康熙帝這個做父親的要負不可推卸的責任。


達摩說


康熙帝是清軍入關後的第二任皇帝,清朝的第四位皇帝,共在位六十一年,康熙年號也成為中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

他在位期間可謂披荊斬棘,一路開掛,平三藩、收臺灣、戰俄國……可這麼強勢的一個皇帝,晚年卻為皇位的傳遞而苦惱萬分,留下了九子奪嫡的傳說。

今天,我們就單說九子奪嫡,康熙帝的這些皇子們究竟是怎麼想的,也不掂量一下自己的實力。為什麼放著好好的王爺不做,非要參與到競爭激烈的奪嫡之爭呢?

一、

我們首先講講清朝的王爺們,到底逍遙不逍遙?

清朝不同於明朝,明朝是巴不得王爺們都去就藩,留在京城反而是威脅。參考近期大火的《大明風華》,漢王為什麼死也不肯離開京城,其目的就是不肯放棄手中的權力。

當然,電視劇是戲說,真正的皇權社會,由不得你不願意,只要到了歲數,必須離開京城去就藩。沒有聖旨,就算親孃死了,也得在就藩地忍著,不得擅自進京,錢是不少,但是政治權力,幾乎為零。

至於這些王爺們有無可能繼承皇位,全靠天意,比如嘉靖帝,比如崇禎帝。前一任皇帝無子嗣,一不小心嗝屁了,繼承人還在就藩地鬥蛐蛐呢,“咣噹”一下,皇冠砸頭上了。

就算這樣的好事輪不到自己頭上,當個閒散王爺還是可以的。舉個簡單的例子,福王朱常洵,當年離京到河南洛陽就藩,萬曆皇上一次性就賞賜良田四萬傾,連福王自己都不要意思了,只要了一半。除土地之外,還有鹽稅、茶稅、亂七八糟的稅收,均歸朱常洵。

不過也把他養成了碩鼠,甚至於民間傳聞洛陽富於皇宮,據說洛陽被李自成攻陷後,福王朱常洵連同幾頭鹿放在一起煮熟,眾人分吃“福祿宴”。

當然,福王朱常洵生不逢時,正趕上大明朝內憂外患之計,沒能落得個好下場。但明朝的王爺們對於清朝的王爺們來說,雖然沒有政治權力,也算是逍遙自在了。

二、

而清朝的王爺們就要苦逼得多,或許是他們吸取了明朝滅亡的教訓,定下了正好相反的規矩:

"不賜土,不臨民,不加郡國!"

當然,也不能離京, 雖然有些王爺在朝廷中擔任要職,但是經濟收入主要靠朝廷發放,來源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爵位,爵位越高,俸祿越高;二是職務,職務越高,俸祿越高;三是朝廷賞賜的莊園、礦山、鋪子等收入;四是一些額外收入,比如節日賞賜、屬下孝敬、職場潛規則等。

貌似收入不錯,實際上開銷更大,我們熟悉的《雍正王朝》劇中,三阿哥和十阿哥,甚至太子,就因為府上的開銷過大,而不得不借國庫銀子。

也就是說,清朝這些王爺們的經濟狀況並不樂觀,如果不能勤儉持家,維持生計都成問題。

除此之外,清朝的王爺們,爵位並不是百分百繼承的,而是遞降的。這個解釋起來比較複雜,簡單地講,比如皇上封了一個親王,親王的兒子,只有一個可以繼承為郡王,後面的就算是正室所生,最高可封不入八分輔國公。往下傳不了幾代,先是妾的兒子不再享有爵位,再往後側室的兒子也沒有爵位了。

而且前面所說的繼承爵位是在最理想狀態下,因為王爺們的兒子們還需要考試的。考試內容包括翻譯、騎射、布射,只有考到全優才能獲得應受爵位,考得不好,就算老爹是親王,自己也撈不到爵位。

三、

第三點,康熙帝的兒子都封王了嗎?

在《雍正王朝》中熱河八大山莊被圍事件發生後,康熙帝一口氣封了四個親王,貌似封王很容易,其實不然。

清朝的皇上也非常重視子女的生母,之所以胤礽一週歲就被立為太子,完全是沾了生母孝誠仁皇后的光,又是嫡出。之所以對老八胤禩不待見,也完全在於他是系辛者庫女所生,所以康熙朝連個郡王都沒獲封。而看起來傻乎乎的老十胤娥(䄉)就因為生母牛叉,康熙朝就被封為郭郡王了,這也是老八胤禩拉攏他的原因所在。

康熙帝封王的眾多皇子中,老五胤祺是在康熙帝活著的時候被封親王,為和碩親王,沒有參與奪嫡。老七胤祐在康熙帝活著的時候,被封多羅淳郡王,也沒有參與奪嫡。

其他參與奪嫡的九位皇子中,老大直郡王、老二太子、老三碩誠親王、老四雍親王、老十敦郡王,其餘都沒有封王。

而這些王中,老大胤禔因為魘鎮太子胤礽,被永久圈禁,老二太子胤礽又被廢。

而康熙帝一共有幾十個兒子,沒有被封王的大有人在,甚至後來的奪嫡熱門人選老八胤禩,也不過被封為貝勒。他的廉親王的爵位是雍正帝即位之後,為了穩定人心,才封的。

這麼多皇子,王都封不上,俸祿必然就低,生母那邊,也就是姥姥姥爺那邊勢力又不咋地,要想活得逍遙自在也難。

更重要的在於,下一任皇上怎麼看待他們,如果自己親爹這裡混不上個王,提前押寶一個皇子,也是有希望被封王的,只不過要冒很大的風險。顯然這一點上,老九胤禟、老十胤䄉等就眼光不行,押錯了寶,最後被雍正帝整得那叫一個慘。

四、

實際上,九子奪嫡不過是說書先生的噱頭罷了,真正的歷史上,並沒有真的爭得死去活來。

因為關鍵不在於“奪”這個字,而在於“嫡”這個字,而這個“嫡”,關鍵要看從誰的肚子裡鑽出來。這玩意不是你長大了,有想法了,能去自己奪了,而是在你還是小蝌蚪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

之所以會出現九子奪嫡的現象,並不是皇子們出了問題,而是皇上出了問題,而且充其量也不能算是九子奪,頂多四個。

在《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之所以兩次被廢,並不在於他做了什麼,而在於康熙帝希望他做什麼。在《大明王朝1566》中,若不是因為嘉靖帝只有這麼一個裕王,早就不知道把他廢了多少遍了。

而真實的歷史,也不過如此!

人歲數大了以後,莫說是皇上了,就是我們自己,也會覺得子女們都在虎視眈眈地盯著這點遺產。歷史上做太子能把位置坐出蘑菇來的,也只有英國的威爾士親王查爾斯能比了。

越是牢牢抓住權力的人,越害怕失去權力,不同於嘉靖帝,康熙帝是決不允許在自己的朝廷出現另一個小朝廷的。顯然那些過早押寶太子胤礽的人,本想扶持和擁護太子,反而成了拉太子下水的人。

下一任皇帝在自己的地盤上跑馬圈地,這一任皇帝就會擔心自己的安危,畢竟能擋在前面的只剩下自己。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不就是康熙帝自己通過一個行為聯想出太子要刺殺自己嗎?

“允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訓,肆惡虐眾,暴戾淫亂,朕包容二十年矣。乃其惡愈張,僇辱廷臣,專擅威權,鳩聚黨與,窺伺朕躬起居動作。”

五、

眼看著太子的地位一天不如一天,其他皇子會怎麼想?

當然得為未來做打算啊,康熙帝早晚會駕崩,駕崩之後的皇帝會怎麼對自己?

既然無法預測到,但總有歷史可以查吧,看看雍正帝之前的皇帝都幹了些什麼:

努爾哈赤作為第一代,皇位是自己爭奪來的,不是老爹傳下來的。到了皇太極即位,那就不一樣了,努爾哈赤封的四大貝勒,除了就差把心掏給皇太極的代善,其餘三個沒有一個好下場。

不僅對兄弟如此,對自己的小媽,也就是多爾袞的親孃,努爾哈赤大福晉阿巴亥都拉去殉葬了。這個仇多爾袞算是記下了,一直在韜光隱晦,等皇太極一死,不僅睡了他兒媳婦,豪格的老婆,據說連孝莊皇太后都差點搭進去。

順治帝是眼巴巴地看著這一切啊,傳說他出家當了和尚,並不是沒有根據的。

當然,豪格也罷,多爾袞也罷,也沒有什麼好下場,尤其後者,死後也不安靜,被挫骨揚灰了。

康熙帝即位總要好多了吧,畢竟他兄弟少,而且都還在吃奶的年紀就跟皇位錯開了,沒有滅他們的必要。但是順治帝留下的顧命四大臣就不妙了,這四人分別是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這個故事想必大家也聽爛了。

索尼算是幸運的,不過父債子還,他兒孫就沒這福氣了,等到太子胤礽被廢的同時,四大輔臣全都完蛋了。

太子胤礽被廢,其餘皇子一下子就慌了,不是他們要奪嫡,而是康熙帝這個老爹逼著他們去奪。

嫡子被廢了,剩下的皇子誰怕誰啊,都TN的是庶出了,比的不就是實力嗎?

不爭的話,萬一哪一天看我不順眼的兄弟即位了,再趕上他娘跟我娘爭過寵,得,沒跑了。趁著還能一搏,索性就賭一把吧,就這樣,剩下的幾個皇子迅速結黨,向皇位進軍。

康熙帝還算是仁慈,知道雍正帝即位之後必然會衝兄弟下手,這已經成了他們家的傳統了。於是留下了聖旨,要他善待兄弟,可他一即位,早把囑咐拋到九霄雲外了。

但還算仁慈,最起碼,你們的老婆還是你們的老婆,你們的老孃,還是你們的老孃,不過是圈禁到鬱鬱而終,總比真刀真槍上強得多。

倒是他兒子,弘曆這小子當上皇帝之後,對兄弟已經沒興趣了,對死去的老子倒是興趣十足。把他爹費盡心思弄出來的辯白書《大義覺迷錄》,硬是給禁了。還把老爹指定的全國宣講人曾靜,給凌遲了。

由此可知,別說是王爺了,就算是皇上,不在位之後,都有可能被兒子坑,哪裡有逍遙自在一說?


楊角風發作


奪嫡之爭,歷朝歷代都曾出現過,康熙朝的“九子奪嫡”並不是特例,本質上還是利益之爭。“九子奪嫡”的主角,沒有一個省油的燈,各個都是人中龍鳳。是龍,就要翻江倒海;是鳳,就要直上雲霄。

慾望無止境

拿破崙說過,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絕大多數人,都有一顆向上的心;大多數人的慾望,只會越來越大。今天有條件喝粥,明天就會想著吃白米飯,接著就渴望山珍海味……普通人尚且如此,王公貴胄因為平臺高,胃口只會更大。

在古代,只有皇帝才能擁有無上權力。皇帝與皇子,一字之差,卻天壤之別。皇帝可以君臨天下,皇子只能俯首稱臣;皇帝可以任意而行,皇子只能行君臣之禮;皇帝可以指點江山,皇子只能跪受筆錄。兩者看似一家人,卻並不在一個層面。皇子要改變被動的處境,只能想心思坐上皇位,否則,永遠只能被壓制。

康熙的兒子,都是皇子,起點都高於一般人,離皇位又是近在咫尺。只要康熙撒手西歸,理論上每個皇子都有機會。說哪個皇子心裡不想當皇帝,恐怕很難讓人相信,只是彼此的策略不一樣而已,有的皇子奪嫡之心表現得非常明顯,比如大阿哥、八阿哥;有的皇子以靜制動,比如四阿哥。

康熙的產能比較大,生的兒子又多,但皇位只能傳給一個人,這就出現了皇位的供給有限與皇子對皇位日益增長的需求之間的矛盾。皇位的獨一無二的性質決定了,皇子為了當上皇帝,就勢必排擠其他兄弟,皇子之間就會出現爭端。這就好比家裡只有一套房子,但兒子有很多,分家的時候難免產生糾紛。

皇子絕非池中物

康熙雄才大略,能力超強,他的兒子們,很多都繼承他強大的基因。而且,這些皇子從小就受到嚴格的訓練,長大後都不是等閒之輩。能夠上的了“九子奪嫡”牌局的人,更是狠角色。

這些皇子,往往並非一個人在戰鬥,他們的背後,都有各自的利益集團,有的是外公家實力強大,有的是母親受康熙寵愛,還有的粉絲眾多。這些小團體,彼此聯繫緊密,早就結成了利益共同體。皇子周邊的人,為了升官發財,很早就為各自的輔助對象而奔走呼號。比如前期的索額圖與明珠,前者支持胤礽,後者支持大阿哥;後來的佟國維也一樣,開始支持大阿哥,情況不對就趕緊下注八阿哥。

樹欲靜而風不止,皇子奪嫡這種遊戲,一旦開局了,想下車恐怕也來不及,涉及的人多了,大家已經形成向前衝的慣性。

康熙的安排,給了皇子希望,讓皇位爭奪戰更加激烈

康熙很早就立胤礽為太子,在正常情況下,由太子繼承皇位。但太子的位置又十分尷尬,他表現過強,容易被皇帝打擊;不露兩手,兄弟們又不服。在處理父子兄弟關係時,胤礽確實做得很失敗,上頭的康熙對其不滿意,下頭的兄弟也不服氣。尤其是大阿哥,本來就是長子,加上戰功赫赫,早就想取代太子,多次給太子挖坑。

康熙廢掉太子後,儲位空置,給了其他皇子想象空間。如果說以前有胤礽礙手礙腳,那現在可謂機會均等,就看誰的手段更加高明。大阿哥首先發難,想處死太子,結果自己最先出局;八阿哥表現太耀眼,勢力太大,又被康熙壓制……

眼看爭鬥的苗頭過旺,康熙只好先復立胤礽。但被廢過的太子,已經難以被其他皇子認可,加上自己不爭氣,很快又再次被廢。從此,康熙再也沒立過太子。

儲位有人時,爭鬥不休,儲位無人時,爭鬥的激烈性可想而知,連關在宗人府的胤礽,都盼望著復出,為此還變著法子給外面通風報信。其他皇子,抱團的抱團,暗中串聯大臣的也不在少數。彼此之間,暗中積蓄力量,都想扳倒對方。

可以說,正是康熙朝不完善的繼承製度,才給“九子奪嫡”生存的土壤。

秋媚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合理的遊戲規則,可以將爭鬥限制在一定範圍之內,即使輸了,也能平安落地。但古代皇室的奪嫡,從來沒有繼承鐵律,只有殘酷的弱肉強食。弱者,即使被扶上皇位,也會有朱棣那樣的強者取而代之。


秋媚讀史


這話說的,但凡能混吃等死,誰願意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造反(奪嫡)?王爺的爵位它不香嗎?所以這個問題在無形中已經侮辱了這些奪嫡王爺們的智商。

作為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帝王,康熙皇帝的閃光點不僅僅在於平三藩、擊敗沙俄噶爾丹等開疆拓土的豐功偉績,其高素質的子孫也一度令康熙志得意滿。

但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尤其是帝王家。雖然康熙的兒子們普遍優秀,但能夠繼承江山的只能有一個,這就產生了狼多肉少的問題。

在長達2000多年的專制王朝時代,帝王為保證江山永固,以及權力的平穩交接,創立了“嫡長子繼承製”這一有效的皇位傳續制度。

但清朝作為少數民族王朝,以漁獵起家,本身就和小農經濟為基礎的漢家王朝不同。為了部落的繁榮強大,漁獵民族權力更迭從來都是“選賢”而不是“選親”,也就是能者上庸者下。

這樣的方式無疑有利於部落的壯大,但當清朝奪取了天下,部落一躍成為一個帝國,那麼這種傳承方式必然就無法落伍了。

但清朝並未作出與時俱進的改變,事實上縱觀清朝12帝,唯一遵守嫡長子繼承製繼位的皇帝只有一個,那就是道光皇帝。除此之外,統治者選擇繼承人,從來都是所謂的“能者居之”。

這種局面在康熙一朝尤為突出。

“九子奪嫡”局面的出現,除了其皇子素質普遍突出,清朝開國不久元勳家族勢力強大等因素,根本原因在於康熙一朝的太子太不成器。而太子的不成器,根源在於康熙的溺愛。

也就是說,“九子奪嫡”局面的出現,康熙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作為康熙和赫舍裡,即輔政四大臣索尼的孫女的愛情結晶,太子胤礽從降生的那一刻開始,就是大清帝國的皇太子。因為赫舍裡在生產時難產而死,康熙在胤礽身上付出了太多的感情。

但正因為這樣的溺愛,加上從小長在深宮的環境,造就了胤礽囂張跋扈、暴戾恣睢的行事作風。

面對這樣的局面,康熙不僅沒有怪罪胤礽,反而嚴厲懲罰教育胤礽的帝師,這種言傳身教讓胤礽越發囂張跋扈。

一直以來,作為少數民族皇帝,康熙一直在為如何穩固統治殫精竭慮,除了征戰四方,降服蒙古,康熙為坐穩江山,對漢人進行了史無前例的打壓,這種打壓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剝奪所謂的“道統”,使漢人官僚失去了利用道統對抗皇權的資本,於是清朝沒有了諍臣,以奴才為榮。

不僅如此,康熙皇帝還多次舉行所謂的儒學辯論,以皇權否定儒家思想,迫使儒生思想臣服,進而達到壓制漢文化的目的。而懲罰胤礽的帝師就有這樣的考慮,只有這樣才能時刻保持滿人的高高在上。

然而康熙忽略了一點,那就是當胤礽心裡沒有了尊師重道的思想,沒有了長幼有序的基本倫理綱常,自己也將成為受害者。

果不其然,由於康熙在位時間空前絕後,所以胤礽不止一次地表現出等待的不耐煩,這種不滿情緒的宣洩最終令大失所望的康熙選擇了廢太子。

而此舉就是“九子奪嫡”的直接導火索。

和明朝“王爺不許進京”不同,充分吸取明朝教訓的清朝要求“王爺不許出京”,這雖然使清朝王爺無法像明朝王爺那樣逍遙快活,但卻因為靠近皇權,有了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這是九子奪嫡的重要基礎。

看到諸皇子的蠢蠢欲動,康熙更加傷心了,加上廢太子確實衝動,自己對胤礽還是偏愛有加,於是僅僅一年後,康熙再度將胤礽立為太子,“九子奪嫡”風波平息。

但胤礽實在太不成器,其囂張跋扈比之前更甚,這讓康熙徹底傷透了心。面對這個爛泥扶不上牆的太子,康熙終於在3年後下定了二廢太子的決心,從此太子的政治生涯宣告終結,“九子奪嫡”也正式進入高潮。

可以說,正是因為太子之位的空缺,才有了愈演愈烈的“九子奪嫡”,因為每個皇子都有希望。而因為諸皇子在爭奪皇位的過程中,可謂機關算盡,無所不用其極,所以這導致所有人都害怕其對手繼位後對自己的報復和打壓,所以這在客觀上又加劇了九子奪嫡的慘烈程度。

而作為大清最高統治者的康熙,看著自己的兒子們你死我活,想必是惆悵和鬱悶的,但教育失敗的康熙沒有辦法,只能在激烈的鬥爭中靜靜等待死亡的到來。

而在康熙晚年,雍親王胤禛兒子弘曆的出現,令康熙一度非常欣慰,這也成為胤禛最終能成功問鼎皇位的重要原因。

應該說,對權力的渴望以及懼怕被對手清算的畏懼,是導致“九子奪嫡”的主要原因。而當四皇子胤禛終於成功登記後,吸取“九子奪嫡”的慘痛教訓,建立了“秘密立儲”

制度,即在太和殿“正大光明”匾後提前寫好繼承人,從此“九子奪嫡”奇觀不再,清朝雖然沒有真正移植嫡長子繼承製,但皇位交接更為平穩。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所謂九子奪位,並非九個都爭當皇帝,其實想混吃混喝的挺多,老九老十就是混吃混喝,但你知道,混吃混喝也免不了站個隊,

老大庶出,老二太子,老三刀兵不行,老四老八老十四,最有實力,其他人都是站隊吃喝混飯,

老十鬧事是碗裡沒肉兜裡沒錢花,誰給他錢花能讓他混吃混喝他就跟誰混,

老八有錢,老四鐵面,混飯當然認八哥,

哈哈哈。

問題是一打仗,國家缺錢,不好混了。


星輝650


康熙的九個兒子為什麼要爭皇位?當個無憂無慮的王爺不好嗎?

在《康熙大帝》中,九子奪嫡的大戲上演得如火如荼,確實到了圖窮匕見的地步。也令康熙非常的憤怒和無奈。之所以九個皇子對皇位逐鹿,是因為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太誘人當然令人心動。無論是誰登上皇位,其他的皇子不聽命想做一個無憂無慮的王爺也難。



一,貴為皇上,自然是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令皇子們垂涎欲滴。

我們就拿胤禛來說。

在康熙遺詔沒有宣讀之前,胤禛就是一個是四王爺,而八阿哥胤禩就是一個八王爺,倆個人之間發生的爭端再激烈,都是平起平坐,最終由康熙決斷誰對誰錯,怎麼處理!

但是,胤禛在康熙的遺詔宣讀後,就登基是新任皇上了。這個時候跟八阿哥的身份就是君臣之別了,如果八阿哥再冒犯,就是欺君之罪了。

這就是皇位跟皇子最本質的區別了,說是天地之別也恰如其份。

而且擁有至高無上的皇權,整個朝庭整個天下百姓都是他說了算,給誰升官,給誰降職,重用誰,貶了誰……都是皇上掌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濱,莫非王臣。那麼,這麼誘惑人的皇位,對於皇子們來說都想擁有它。



二,想做一個無憂無慮的王爺也不容易啊!

其實,就算對皇位不感興趣,不去逐鹿皇位,想安安心心無憂無慮做一個王爺也並不那麼容易!

我們看看十三阿哥胤祥。

大家都知道,十三阿哥跟四阿哥自小關係就很好。特別是胤禛的登基如願跟十三阿哥的鼎立支持分不開。

那麼,胤禛登基後,十三阿哥不但沒有仗著功勞鬆懈,而是更加的兢兢業業忠心耿耿辦事!

為什麼呢?胤祥這樣做除了回饋雍正對他的信任和重用外,還有就是在勤政的雍正面前,是不可能做上類似安樂公那種王爺的。

八阿哥在奪嫡失敗後,面對君臣有別的雍正,他在正當場合下也只能老老實實聽命,否則一記抗旨的罪名夠他擔的了。



由此可見:君臣之別,巍巍皇權,至高無上宛如天河橫隔,自然是誘惑多多。想無憂無慮做個王爺也不容易!畢竟樹欲靜而風不止就是這樣的道理!

【古今多少事,都在歷史中!歡迎關注。我是媚之夭夭。】


媚之夭夭


明朝的王爺都是世襲罔替的,結果導致後來王爵氾濫成災,成了國家的巨大負擔。明太祖朱元璋是個苦出身,差點被餓死,所以對子孫後代照顧的十分周到,害怕他們餓死,所以為子孫後代制定了歷史上罕見的豐厚待遇。

首先是封地,給每一位皇子都有一塊封地,在封地之內藩王有很大的司法權,而且藩王可以兼任地方軍職掌握地方兵權,除了王府的長史、護衛指揮、鎮守指揮外,其他官員一律由藩王任免。

藩王可以隨時召見所居住城市的行政長官,而且這些官員每月的初一和十五要到王府候見。藩王可以派人直達御前,如有阻攔以奸臣論處,監察官員對藩王的小過錯或者聽到的藩王的大過錯上奏朝廷的,按離間親戚關係罪處斬。即使藩王真有大罪也要押送朝廷由皇帝親自發落,輕則當面申飭,重則廢為庶人。

1395年朱元璋再次強調,藩王除非犯了謀逆不赦之罪,其餘罪行一律由宗親會議報皇帝裁決,不得逮捕。如果大臣不讓藩王見皇帝造成藩王死亡的,這個大臣就是奸臣,王府的長史司和護衛司有權行文五軍都督府捉拿奸臣,五軍都督府必須捕斬奸臣還要族滅其家。藩王有權練兵待命,接受皇帝密詔討伐叛逆。藩王吃飯的時候,樂隊奏樂,四品官在餐廳侍立,五品官在丹墀下侍立。

除了這些政治上的特權之外,藩王還有經濟上的特權,他們都享有終身俸祿,每年50萬石祿米,還有各種的稅收都歸他們享有,此外還佔有大量的良田。永樂以後對藩王食物管理趨於嚴格也只是在政治上加強了對藩王的管控,厚祿依然沒有改變。所以明朝的藩王生活的還是很滋潤的。

與明朝相比清朝的藩王就有名無實了。

清朝入關以後對明朝的藩王制度進行了改革。首先沒有封地,只能在北京居住;第二俸祿也降低不少,藩王們的俸祿最高的一年1萬兩銀子,1萬石祿米;第三,世襲罔替的制度較為嚴格。

有清一代,藩王成百上千,真正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只有12個,其他的一律按照帶降一等的制度世襲,所以一個皇子如果沒有實權,想過好日子是不容易的。

但是清朝的繼承製度不是嫡長子繼承製,而且藩王可以參政,他們都有自己的一套班子。在這樣的制度環境下,每個皇子都有繼承權,而且一旦繼承皇位那就是鹹魚翻身了。誰不搶?

康熙皇帝的九個兒子就都摩拳擦掌,爭奪皇位,史稱九王奪嫡,這樣的做法也有它的好處,在選擇繼承人上引入了競爭機制。而且是全方位的競爭,每個皇子都使出渾身解數去爭奪皇位,文的武的、軟的硬的、陰的陽的,無所不用其極,最後勝出的必定是各方面素質最為過硬的一個。

事實證明的確如此,四皇子胤禛脫穎而出,榮登大寶,成了後來的雍正皇帝。雍正在位19年,勤於政事,不辭勞苦,為乾隆盛世的到來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假如沒有這樣的競爭,藩王都活得很滋潤,都不想當皇帝,那歷史可能是另一種寫法。


小小嬴政


身為千古一帝的康熙,自己一輩子風風光光,但是兒子們卻爭來爭去,為了一個所謂的太子之位,打得頭破血流,很多人表示不理解。難道當一個無憂無慮的王爺不香嗎?為什麼一定要爭個你死我活呢?

對於這樣的回答,我只能說所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結果也是不同的。

假如康熙的這些兒子都是在我們普通人的家庭當中長大,或許所謂的爭鬥之心,可能就沒有這麼強烈了。

但是他們的生活環境,直接造就了非爭不可的心態。

首先這些皇子們的母親就屬於五花八門的類型,清朝的後宮當中競爭有多激烈,就不用說了吧,我們在座的小夥伴們都是看到無數宮鬥劇的資深鬥友了。

說實話,其實後宮當中的這些妃子們,她們也不想爭鬥,可是皇帝所給的俸祿實在是太少了,可以說這一群妃子擁有著最高貴的身份,卻過著最困難的生活。

可以說皇宮當中的某些妃子們還不如大戶人家的少奶奶過得開心快活。

畢竟後宮的總資源就這麼多,但是妃子的數量卻一直在增漲,所以每個妃子們能分到多少資源,就看自己能得到皇帝多少寵愛了。

於是這些妃子們只能想盡所有辦法,來討皇帝的歡心,因為只有得到皇帝的寵愛,才能在這個殘酷的環境當中活下來。

正是這些妃子們相互爭鬥的態度,所以她們的兒子們從小也學會了爭鬥,可以說這是上一輩人的恩怨傳承到了下一代而已。

同樣的道理,當一個閒散王爺看似逍遙,實際上朝廷所給的俸祿只能讓這些皇子們過的不錯而已。

但是對於京城當中的這麼多的王公大臣們來說,身為一個皇子過的還不如一個大臣的孩子,這無形當中就是在丟皇家的臉面。

而大清又是一個相當要臉面的朝代,皇子們過得不好,當天子的不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卻把問題推到了自己的兒子身上,認為他們丟了大清的臉面,並且還受到了責罰。

可以說想當好一個王爺,你除了不爭之外,還要儘量不出門,天天宅在家裡就好了,因為這樣可以減少自己露面的機會,說白了就是減少自己在外面出醜的機會。

一個皇子當到這個地步,還不如民間的一個地主老財家裡的兒子吃香。

說白了不是自己想不想爭的問題,而是整個環境逼著你一定要爭,因為你不爭,自己沒有好果子吃不說,自己的母親,自己的家人,更是讓人看不起。

畢竟皇宮可是最沒有人情味的地方,只要你的牆快倒了,立馬就會有無數上來一起推一把,然後瓜分你的所有資源。

除此之外,就是康熙的問題了,如果太子之位一直可以保住不丟失,也許自己的眾多兒子們,就沒有什麼非分之想了。

很可惜康熙自己受不了兒子們勢子比自己強,所以就用了各種藉口,比如說太子結黨營私。

說實話,太子身為儲君,就是將來的天子,身邊跟著一些自己的班底,有什麼不對的,以前的朝代都沒有問題,可是到了康熙這裡就是不行。

反正太子跟朝中的大臣們關係越好,康熙就越看他不順眼,但是這些事情都是太子必須要辦的啊,不然的話將來即位後,滿朝文武沒有一個自己的心腹,你以為這個江山還可以坐得牢嗎?

但是康熙不管這些,反正你不能有自己的權勢,於是太子之位就這樣被廢掉了,其的皇子們一看,太子之位空下來了,再加上康熙的態度又不清不楚,於是眾多皇子們都認為自己有機會。

可以說從頭到尾,所有的爭鬥都是因為康熙所引起來的,不論是後宮當中的妃子們爭鬥,還是她們的兒子們爭鬥,所有一切的根本原因都在康熙這裡。

所以說你在康熙身邊當一個閒散的王爺,幾乎不可能,太閒散了說你沒本事,太有能力了又怕你奪他的位置,不上不下卻說你沒有立場,投靠其他皇子,又會說你圖謀不軌,反正身為康熙的兒子,活著就是最大的錯誤。


虎頭山小妖


康熙皇帝是清軍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 清朝第四位皇帝共統治了61年。 康熙時代也成為中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一年。

在他的統治期間,他可謂是一個棘手的人,一路攀升,坪三藩奪走臺灣,與俄羅斯作戰……但是這麼強大的皇帝,在他晚年的時候就感到苦惱 王位的逝去,留下了九個勝利的傳奇。

今天,我們只說九個兒子贏得了戰鬥。 康熙皇帝對此有何看法,並不在乎自己的實力。 您為什麼不讓善良的王燁去做,而您卻不得不參加激烈的戰鬥呢?

首先讓我們談談清朝的皇室貴族。

清朝與明朝不同。 明朝惱怒的是,所有皇室成員都會去附庸國,留在首都但要威脅首都。 參照近來大火的“明明奉化”,漢王為什麼不離開首都,他的目的不是放棄權力。



當然,電視連續劇是在開玩笑。 在一個真正的帝國社會中,只要達到年齡,您就無濟於事,只要離開,就必須去首都範範。 沒有帝國法令,即使他的岳母去世,他也將不得不在自己的故鄉忍受,並且未經允許,他將被禁止進入北京。 錢很多,但他的政治權力幾乎為零。

至於這些皇族繼承王位的可能性,取決於上帝的意願,例如嘉靖皇帝和崇真皇帝。 這位前皇帝沒有兒子,不小心放屁,繼承人仍在互相爭鬥。 “噹噹”的王冠擊中了他的頭。



即使輪到他這樣的好事了,還是有可能成為一個隨便的王子。 舉個簡單的例子,祝福之王朱昌宇離開首都去河南洛陽,萬曆皇帝一次獎勵四萬。 即使國王本人也不在乎,只有一半。 除土地外,還有鹽稅,茶稅和雜亂稅,所有這些都屬於朱長征。




然而,他也被當作老鼠養大,甚至民間謠言洛陽也富於宮殿。 據說洛陽被李自成俘虜後,傅望朱常章和幾隻鹿一起被煮熟了。 盛宴”。

當然,傅祝昌憲國王不走運時,他正趕上明代的內憂外患,但未能圓滿結束。 在明朝,儘管沒有政治權力,清朝的皇室貴族也被認為是放心的。

清朝國王將遭受更多的折磨。 也許他們吸取了明朝滅亡的教訓,並設定了完全相反的規則:

當然,您不會 離開北京。 儘管有些王子在法院擔任重要職務,但經濟收入主要取決於法院。 來源主要如下:

第一個是標題,標題越高,Lu越高; 第二是位置,位置越高, 第三是法院,礦山和商店的收入; 第四是一些額外的收入,例如假期獎勵,下級孝順和工作場所的潛規則。

看起來收入不錯,但費用實際上更大。 在熟悉的雍正王朝戲曲中,三兄弟,十兄弟甚至王子不得不借錢,因為政府的支出太大了。 國庫券白銀。




也就是說,清朝這些皇室成員的經濟狀況並不樂觀。

另外,清朝的皇族頭銜不是100%繼承的,而是後代。 這種解釋更為複雜。 簡而言之,例如,皇帝封封了一位王子,而王子的兒子則只能繼承其中一位作為郡王。 它不能傳承幾代人。 首先,我的兒子不再享有這個頭銜,然後在後房間裡的兒子就沒有任何頭銜。


上面提到的騎士的繼承處於最理想的狀態,因為皇室貴族的兒子們仍然需要檢查。 考試內容包括翻譯,騎馬和射擊。 只有獲得完整的質量,您才能獲得標題。 如果考試不及格,即使您的父親是王子,您也不會獲得頭銜。

在雍正王朝熱河八達別墅被圍困之後,康熙皇帝一口氣將四位王子封死。 似乎很容易封印國王,但事實並非如此。

清朝皇帝也非常重視他的孩子的親生母親。 他只有一歲的時候就被確立為王子的原因完全被他的母親小成仁皇后所矇蔽。 他之所以不願去看老十八歲,完全是因為他是新女庫努人的出生,所以甚至連康熙王朝的縣王都沒有名字。 愚蠢的老史昌娥(䄉)因生了一個牛叉,被康熙王朝封為郭峻王。



在康熙皇帝的許多王子中,最古老的五位王子是康熙皇帝活著時的王子。 在老康熙皇帝還活著的時候,齊多國王羅春君沒有參與俘虜。

在參與捕獲的其他九位王子中,長子志俊,第二位王子,第三位王子,第四位王子,第十位初中,其餘都沒有國王。



康熙皇帝有幾十個兒子。 那裡沒有很多叫王的人,甚至後來流行的候選人老八吉也沒有叫貝勒。 雍正年間封封了他的親王頭銜。

擁有如此多的王子,國王將無法贏得冠軍頭銜,露露一定很低。 親生母親的一面,即祖父的一面,並不冷漠。 自由生活也很困難。

更重要的是下一任皇帝如何對待他們。 如果他自己的父親不能在這裡與國王混和,並事先與王子打賭,那也希望他會加冕,但他會冒險。 。 顯然,在這一點上,老九一,老史基等已經失明瞭視線,賭錯了寶藏,最終被雍正皇帝擊。

這件事並不是說,長大後就有一個主意,可以自己接受,但是當您還是個小男孩時就已經決定了。


在“雍正王朝”中,王子兩次被免職,不是因為他做了什麼,而是因為康熙皇帝要他做的事情。 在《明朝1566年》中,如果不是因為嘉靖皇帝只有一個這樣的御王,他就不會知道他被廢除了多少次。

當人們變老時,莫說那是皇帝。 即使是我們自己,我們也會感到我們的孩子們注視著這一遺產。 在歷史上,王子能夠從蘑菇中脫穎而出,只有英國威爾士親王查爾斯王子可以與之相比。



堅決掌握權力的人越多,他們失去權力的恐懼就越大。 與嘉靖皇帝不同,康熙皇帝從未允許另一個小法院出庭。 顯然,那些想要支持和支持王子的過早王子的人,反而成為了將王子拖入水中的人。


西域小夥講科學


很高興能回答樓主這個問題!對於這個“奪嫡”小編略有這些見解。還望能和大家一起溝通交流。

“九子奪嫡”這個著名的歷史事件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它的出現直接改變了王朝的立儲方式!同時它也讓晚年的千古一帝—康熙徹底感受到心力交瘁!

歷代帝王家的都因“儲君”問題而造成血流成河,甚至民不聊生。康熙大帝也未曾避免這個千古難題。

說起"奪嫡"之前我們不能不提一個人就是一週歲就成為太子的胤礽。

愛新覺羅·胤礽(1674年6月6日-1725年1月27日)是清朝以及中國封建王朝史上最後一位經過公開冊立的皇太子。其母為仁孝皇后(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

胤礽一直都是康熙非常欣賞的一位皇子。因其母難產去世,康熙親自承擔撫養皇后遺孤重任。

為其親賜宮殿"毓慶宮",特意修繕讀書的地方"文華殿 ",後又讓其在暢春園讀書,康熙北戰噶爾丹時多次讓他奉旨監國處理軍國政事。雖只有太子之名但早行帝王之事。但其後的日子做了許多讓康熙不滿之事所以經歷了兩廢兩立之後便從此囚禁於紫禁城鹹安宮。

因為太子的廢黜和太子位的長時間空缺。那權利的頂峰可以掌控全國的大權。所以便讓其他皇子們早已蠢蠢欲動的心開始了行動起來。隨後便出現了:

大爺黨

直郡王胤禔、納蘭明珠、餘國柱、佛倫”

太子黨

太子胤礽、索額圖、格爾芬、阿爾吉善、蘇爾特等”

三爺黨

誠親王胤祉、陳夢雷、李紱 ”

“四爺黨

雍親王胤禛、十三阿哥胤祥、十六阿哥胤祿、十七阿哥胤禮、張廷玉、隆科多、年羹堯等”

八爺黨/十四爺黨

多羅貝勒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敦郡王胤誐,十四阿哥撫遠大將軍胤禵,裕親王福全等”

“九子奪嫡”的結局大家都知道是最後以四爺黨雍正勝出,這才有了史上最勤治的一位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