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王朝史(35):中興支柱——約翰二世

介紹了拜占庭帝國進入到11世紀末,阿萊克修斯一世復辟科穆寧王朝。與他的叔叔、先皇帝伊薩克一世類似,阿萊克修斯一世通過改革重振腐朽不堪的東羅馬。比伊薩克一世幸運的是,雖然阿萊克修斯遇到的危機更加嚴重,對皇位的挑戰者更多,但最終他挺了過來併成功扭轉了這些頹勢。

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王朝史(35):中興支柱——約翰二世

聖索菲亞大教堂裡,約翰二世的畫像

阿萊克修斯一世在1118年去世後,約翰二世成為了帝國的新主人。在父親改革的紅利幫助下,帝國已經初步煥發了生機,這位綽號“美男子”的12世紀羅馬皇帝,決心重塑曼齊克特戰役後羅馬人的信心,恢復帝國在四鄰的霸權。

繼承大統

阿萊克修斯一世的 使得拜占庭帝國止跌回暖。1118年8月15日晚,傳奇一生的皇帝與世長辭,即將年滿31歲的約翰二世(John II)接過帝國的皇冠和權杖。和之前的拜占庭皇帝類似,新的皇帝登基初期統治經常非常脆弱,擔心政變使得約翰放棄了父皇的葬禮。

而事實上,對約翰二世皇位最大的威脅就來自於他的身邊——母親伊琳娜·杜卡伊娜與姐姐安娜·科穆寧娜,竟然企圖將安娜的丈夫、帝國凱撒尼基弗魯斯·布里恩尼奧斯推上寶座。只可惜約翰的姐夫對此並無興趣,得知此事的約翰二世勃然大怒將姐姐抄家。

後經朋友約翰·阿克蘇赫勸說後,約翰二世特赦了安娜和母親,二人正式退出政壇。安娜後來還成為拜占庭帝國著名歷史學家,而忠誠的布里恩尼奧斯則被皇帝封賞委以重任。

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王朝史(35):中興支柱——約翰二世

約翰二世和其長子阿萊克修斯·科穆寧

同時代的拉丁歷史學家泰爾的威廉,曾經這樣描述約翰其人:外貌醜陋且身材矮小,眼睛、皮膚和頭髮黑得就像是摩爾人一樣。但約翰二世的綽號——美男子,卻與威廉的描述大相徑庭,據說這是因為其虔誠的信仰與從小嚴格的教育,在人格上極其完美。軍事上雄才大略又驍勇善戰,對待敵人他幾乎從不殺戮,懷有一顆仁愛之心。在中世紀,約翰二世言行舉止無疑是完美的男人。

外交戰略

約翰二世是拜占庭帝國歷史上最為善用外交手段的皇帝之一。對於周圍敵人,他並不急於無力硬拼,而是更多采用聯盟和挑撥手段,將戰火延燒在國界之外。

為了維持帝國在地中海地區的地位,特別是針對自己最大的威脅——諾曼人,約翰二世選擇與西歐最強大的神聖羅馬帝國聯盟。由於神聖羅馬帝國的疆域剛好在諾曼人的北方,其皇帝洛泰爾三世從約翰二世那裡獲得了一筆豐厚的酬勞。1136年,神聖羅馬帝國的軍隊就一路南下甚至一度攻到巴里。洛泰爾三世死後,他的繼承者康拉德三世把自己的小姨子貝莎嫁給了拜占庭太子曼努埃爾。

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王朝史(35):中興支柱——約翰二世

12世紀的拜占庭皇帝約翰二世形象的大理石浮雕

約翰二世的外交策略並不都是正確的,例如為了擴大帝國在中歐的影響力,他收容了匈牙利國王的王位競爭者。這導致兩國不斷髮生衝突,匈牙利人認為東羅馬皇帝干涉了自己的內政。後來,匈牙利和從拜占庭獨立的塞爾維亞人聯盟,讓帝國在巴爾幹西部疲於應付。

在東方,帝國試圖讓安納托利亞高原上的兩個突厥人國家,羅姆蘇丹國和達尼什曼德王朝互相攻伐。但突厥人並不可信任,羅姆蘇丹梅蘇德一世在答應援助拜占庭進攻卡斯塔莫努後,又突然連夜撤兵。

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後形成了四個國家,它們都位於拜占庭帝國曾經故土上。利用此時東帝國恢復的部分國力,約翰二世對十字軍國家形成了威懾。這些拉丁基督徒表面上對拜占庭帝國效忠,唯一不向約翰臣服的耶路撒冷國王福爾克,後來收到了羅馬皇帝“武力朝聖”的挑釁書。

摧毀佩切涅格人

在1121年經過了三年對塞爾柱突厥人的戰爭後,獲勝的約翰二世就將眼光投向了帝國北境的佩切涅格人。此時,這些講突厥語的蠻族,已經在多瑙河南岸的帕里斯特里昂(Paristrion)軍區定居。還得到了基輔羅斯人的側翼幫助,他們已經在一個世紀裡多次在巴爾幹東部作惡,成為了帝國心頭大患。

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王朝史(35):中興支柱——約翰二世

貝羅伊亞的羅馬遺址

拜占庭皇帝決心徹底解決這些蠻人,在佩切涅格人再次入侵到色雷斯後,約翰二世率軍在貝羅伊亞(Beroia,今保加利亞舊扎戈拉)將其圍困,還誘騙其酋長簽下優待條約。在敵人放鬆警惕時,以央格魯人為主的瓦良格衛隊,用獨門武器長斧殺入了佩切涅格著名的車陣部隊。此役過後,佩切涅格人的最後精銳部隊被徹底消滅,作為一個獨立民族告別了歷史。

汙點:妥協威尼斯人

拜占庭帝國海軍曾經是地中海的巨無霸,即便是阿拉伯穆斯林征服時期,拜占庭海軍仍舊是羅馬人仰仗的絕命武器之一。但跟隨阿拉伯人對帝國的威脅逐漸降低,在11世紀初時,拜占庭的強大就幾乎僅限於陸上野戰軍,海軍的地位逐漸衰落。

在阿萊克修斯一世時期,帝國為了獲得海上軍事優勢,1082年與意大利威尼斯等城邦結盟,並向意大利人出賣了自己的貿易特權。不過原本同盟的兩國,卻因為一個威尼斯辱罵約翰二世發生了改變。為了報復,羅馬人突襲了威尼斯控制的希臘西北島嶼克基拉島,並將君堡的眾多威尼斯商人流放。

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王朝史(35):中興支柱——約翰二世

希俄斯島上的拜占庭教堂

但12世紀的威尼斯的艦隊實力冠絕地中海,很快他們組織了一支72艘艦船組成的強大的艦隊,一路掠奪橫掃小亞細亞西海岸的羅德島、希俄斯島、萊斯沃斯島。爾後向西佔領了希臘西側的凱利法尼亞群島。眼看盟軍的海軍在自己海岸橫行,約翰只得向意大利人低頭,賠款之外不得不承認父皇對威尼斯的條約。

鏖戰匈牙利、塞爾維亞

約翰二世迎娶了匈牙利公主皮羅斯卡,後根據拜占庭傳統被改名為伊琳娜。不過因為約翰袒護匈牙利國王伊什特萬二世的競爭者阿爾莫斯,這引起了兩國的戰爭。關於12世紀初的兩國戰爭,有兩種不同的歷史記錄:一則稱匈牙利人在1127年到1129年攻入了拜占庭帝國的領土;另一種則說1125年遭匈牙利人襲擊後,羅馬人迅速進行了反擊,1126年兩國再度爆發衝突。

在拜占庭與匈牙利衝突幾年期間,帝國很可能同時報復了後者的盟友塞爾維亞人。由於11世紀上半葉以來重新被羅馬人統治,雖然下半葉他們獲得了獨立卻仍是拜占庭的僕從國,顯然此時企圖擺脫宗主國並不是恰當時機。羅馬人將俘虜的塞爾維亞人移民到尼科米底亞,以作為抵擋塞爾柱突厥的邊防民兵。

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王朝史(35):中興支柱——約翰二世

阿爾莫斯前往拜占庭帝國

雖然匈牙利人一度攻克了辛吉杜烏姆(今貝爾格萊德)、尼什和塞爾迪卡(今索菲亞)等拜占庭重要城市,不過在多瑙河艦隊的幫助下,約翰親自從色雷斯的菲利波波利斯(今保加利亞普羅夫迪夫)展開反擊。一路推進到了多瑙河北岸的哈拉姆要塞(今塞爾維亞巴奇卡帕蘭卡),匈塞聯軍被羅馬人嚴重挫敗。

經過一系列的勝利,約翰二世成功迫使匈牙利王國簽下了幾個有利於帝國的條約,後者被迫承認了貝爾格萊德到錫爾米烏姆一帶為拜占庭帝國所有。自1060年代以後,羅馬帝國古城錫爾米烏姆重新回到帝國版圖內。1127年隨著阿爾莫斯去世,拜占庭與匈牙利關係開始轉向緩和。

PK塞爾柱突厥奪回大片領地

在約翰二世剛剛登基不久,塞爾柱突厥人就利用他立足未穩向小亞細亞西北發動攻擊,約翰決心繼承其父皇遺志為羅馬人收復小亞細亞的河山。在阿萊克修斯一世的努力下,東帝國恢復了小亞細亞海岸的不少領土,但由於缺少戰略縱深,控制著安納托利亞高原內陸的突厥人仍然有巨大威脅。

1119年,突厥人切斷了帝國在小亞細亞南海岸重鎮阿塔萊亞(今土耳其安塔利亞)與其他地區的聯繫。很快約翰與阿克蘇赫聯手進攻皮西迪亞山區,收復了阿塔萊亞西側的老底嘉(今土耳其埃斯基謝希爾)與索佐波利斯。控制南部海岸對帝國有重要戰略意義,因為從這裡可以經陸上與奇裡乞亞的亞美尼亞人和十字軍國家聯繫。

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王朝史(35):中興支柱——約翰二世

11世紀末的小亞細亞,達尼什曼德王朝(橙)位於內陸東北

與匈牙利人和解後,約翰二世把絕大部分軍事精力都放在了東方。1130年開始,約翰領導了一場歷時五年的遠征,目標是小亞細亞另一個突厥人國家——達尼什曼德王朝。帝國部隊圍攻了上幼發拉底河地區重鎮馬拉蒂亞。

為了將科穆寧家族的發祥地卡斯塔·科穆寧(今卡斯塔莫努)奪回,約翰攻克了帕夫戈尼亞地區一系列突厥人據點,佔領了該地中心城市昌克勒。在12世紀,約翰二世最著名的軍事才能就是高效的攻城戰,人送外號“破城者”。不過達尼什曼德王朝勢力不容小覷,就在約翰於君堡慶祝光復了舊地時,突厥人再次奪回該地,後來約翰再次發兵將祖籍地奪回。

1139年春天,約翰帶領拜占庭部隊在桑加里河(今薩卡里亞河)流域打敗了一群突厥人,將其飼養的牲畜帶走斷絕其生計。在這一年,由於著重打通黑海南岸的走廊,帝國中央重新控制了此前實際獨立的特雷比松(今特拉布宗)地區。

不過1140年,帝國在圍攻尼奧凱撒利亞(今尼克薩爾)的戰役中因為氣候惡劣而失敗。即便如此,在約翰二世的積極進攻下,拜占庭帝國收復了小亞細亞大部分沿海地區,恢復了曼齊克特戰役後丟失的近一半土地。

遠征奇裡乞亞與敘利亞

1137年,約翰二世領兵攻打位於奇裡乞亞的亞美尼亞公國。這裡原本是拜占庭帝國的領土,在突厥人席捲小亞細亞後,眾多亞美尼亞難民西遷到該地,形成了“小亞美尼亞”。約翰仍視奇裡乞亞為為羅馬領土,於是在接壤後不僅重新宣告對黎凡特的宗主權,還出兵佔領了奇裡乞亞亞美尼亞的大片土地,包括塔爾蘇斯在內的富庶城市重回帝國版圖。奇裡乞亞大公萊翁等貴族被俘虜送至君士坦丁堡。

在佔領奇裡乞亞海岸地區後,帝國直接與安條克接壤,這使得規模相對弱小的十字軍國家紛紛稱臣。安條克公爵普瓦捷的雷蒙德、埃德薩伯爵喬治林二世在1137年宣佈效忠於約翰,的黎波里伯爵雷蒙德二世不久後也表示接受領導。

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王朝史(35):中興支柱——約翰二世

描繪約翰二世攻打沙伊薩的作品,而十字軍卻在帳篷旁“打醬油”

不久,約翰領銜下和幾個十字軍國家共同進攻穆斯林控制的地區,敘利亞地區的邁阿賴努阿曼等地被基督徒佔領。雖然表面上表示臣服,但事實上十字軍的貴族仍舊心懷鬼胎,在多次進攻中表現出行動遲緩甚至怠工。

雖然安條克大公雷蒙德表示如果攻克堅固的阿勒頗和霍姆斯等地,就將把安條克贈予羅馬皇帝,但事實上他並不願意改變現狀。

在進攻沙伊薩時,當地埃米爾表示願意臣服並向約翰二世繳納貢金後,約翰聽聞贊吉王朝的援軍即將到來,而幾個十字軍國家明顯的託大,拜占庭皇帝不得不答應了穆斯林的請求。不久,突然傳來了奇裡乞亞遭到突厥人襲擊的消息,普瓦捷的雷蒙德與喬治林二世密謀策劃了反對當地希臘人的運動,安條克城內的希臘人與拜占庭軍隊成為大部分人的公敵。

約翰二世最終未能完成重新統治黎凡特中心安條克的夙願,恢復羅馬河山的雄心壯志留下了巨大遺憾。此後,羅馬人再沒有如此接近過重奪安條克。

病逝與遺產

1142年,為了保護阿塔萊亞的南海岸線路安全,帝國向以哥唸的羅姆蘇丹國發動了進攻。不過這次戰役中,約翰二世的長子、共治皇帝阿萊克修斯因為發燒而暴斃。54歲的約翰二世在痛失繼承人後,決心快速收復安條克,並進軍耶路撒冷。

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王朝史(35):中興支柱——約翰二世

科尼亞(以哥念)城內的雙頭鷹鵰刻,塞爾柱突厥人將原本屬於羅馬人的標誌“據為己有”

耶路撒冷國王福爾克聽聞後十分忌憚,急忙派使者向約翰表示臣服,並希望羅馬皇帝只帶少量的部隊,因為當地的土地“太過貧瘠”無法容納龐大的軍隊。心生憐憫的約翰決定先從安條克和埃德薩下手,先迫使喬治林二世把自己女兒作為人質交出,接著逼迫普瓦捷的雷蒙德獻出安條克城。

不過雷蒙德相當狡猾,他辯稱獻城需要安條克大會表決。由於雷蒙德的拖延,約翰二世不得不在奇裡乞亞過冬,他決定倘若對方仍不從,來年就直接出手攻下安條克。

1143年4月1日,拜占庭皇帝在托羅斯山下狩獵時不幸被一支毒箭射中。皇帝最初忽視了傷口,但很快他就感到了不適。4月8日,傷口感染的約翰二世駕鶴西去,他有可能死於敗血症。也有一種說法稱,帝國部隊中的僱傭兵中的一位拉丁人,因為不想同自己的同胞交戰故意射中了約翰。

由於阿萊克修斯在前一年去世,約翰二世在臨終前選擇了小兒子曼努埃爾繼承羅馬帝位,史稱曼努埃爾一世(Manuel I)。之所以約翰沒有選擇年紀相對更長的伊薩克,很可能是因為其易怒的性格,此外曼努埃爾在尼奧凱撒利亞的戰役中有過優秀的表現,約翰認為小兒子才是帝國更佳的繼承者。另一個說法則來自於AIMA預言,指定了“M”開頭的名字作為繼承人。約翰二世的摯友阿克蘇赫雖然極力勸阻皇帝選擇伊薩克,但後來還是答應了保護曼努埃爾一世安全登基的請求。

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王朝史(35):中興支柱——約翰二世

約翰二世去世時的拜占庭帝國疆域(含十字軍臣服國家),小亞細亞恢復了大片領土

拜占庭歷史學家約翰·比爾肯美爾認為,約翰二世時科穆寧王朝最傑出的一位皇帝。在軍事上,約翰不再執拗於同對手進行野戰,而是更關注對重點城鎮的圍城戰。約翰更強調用智慧贏得勝利,而非急功近利進行冒險。由於安納托利亞高原內部缺少天然邊界,以攻城為主的羅馬人可以在收復更多領土的前提下,儘可能讓突厥人遠離帝國中心地帶。在西方,約翰通過與神聖羅馬帝國結盟,從而讓西西里的諾曼人不敢進攻拜占庭西部。

約翰二世治下的拜占庭帝國相比其即位時,國力已經有了明顯恢復。帝國重新在東地中海贏得尊重,不光十字軍國家紛紛臣服,過往讓羅馬人吃盡苦頭的塞爾柱突厥人,此時也不得不轉向防禦。不過雖然帝國在小亞細亞重拾了大片領土,但深居內陸的很多拜占庭希臘人卻並不希望迴歸祖國,他們認為突厥人不羈的統治讓自己生活得更好,導致原本處於人口優勢的希臘人大量突厥化。

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王朝史(35):中興支柱——約翰二世

約翰二世時鑄造的金幣

此外,十字軍國家和突厥人的臣服只是暫時性的,拜占庭帝國並沒有徹底征服他們的軍事實力,特別是武裝力量上仍十分依賴於外籍僱傭軍。約翰二世留給曼努埃爾一世的是一箇中興的國家,然而帝國的很多弊病並未真正解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