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自董仲舒之后,再没有“儒家思想”,对此你怎么看?

音乐成成


儒家思想起点就是错的,君与臣,父与子总会有矛盾,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根本就是做不到的,后来董仲舒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纲上线,做成三纲五常,这样是不是古人就能做到君君臣父父子子了,当然做不到,因为利益冲突想做到是不可能的,所以宋朝朱程理学又加码,可是照样做不到,常常还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儒家还越来邪恶,儒家自孔老二到清末一直是一脉相承的邪恶,从孔老二的男尊女卑,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有权有势是君子,问农老百姓是小人,儒家一直就是邪恶的,到清末一直是越来越邪恶,,所以被爆发的五四运动者们当作吃人文化推翻


锦月细雨


董仲舒之后再无儒家思想,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意思是:

先秦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到汉代被改造,而失去本来面貌,不复存在了。

此言对否?也对也不对。为什么呢?

以孔孟之儒家为儒家,则此言正确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是披着儒家外衣,为帝王霸道做修饰。外儒内法而已。

孔孟之道,从来不提倡专制,他们的理想就是恢复周礼,君是君,臣是臣,大家各守本分。诸侯王老老实实做诸侯王,周天子则应有天子该有的地位。

秦皇汉武这种专制集权的出现,恰恰是法家想要看到的,而正是儒家所厌恶的。

但秦因为法家而亡,汉人有前车之鉴,必然要寻求改变。

最初的改变是,以黄老之学为治国之道,无为而治,不搞花里胡哨的,让百姓安安稳稳过日子,休养生息。

汉初无为而治,颇有成效。但不过是权宜之计。专制的本质是要集权,是要控制,因此,有皇帝,必然需要法家,法家是封建社会的内核。

皇帝需要法家?但又不能明目张胆地用,怎么办呢?董仲舒便采用折中的办法,吸收儒家仁政那一套,把法家的严苛改得温和一些。而儒家强调的尊卑礼法,又是法家缺少的,正好拿过来用,并且发扬光大地用。

至于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这一套来源于阴阳家,跟孔孟儒学没有半点关系。

综合来看,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学,跟孔孟儒学大不相同,它杂糅了儒家,法家和阴阳家,是一个混合体。

因此,董仲舒之后,孔孟儒学不存矣。

若以广义的儒家来说,则此言又不对

广义的儒家,指的是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出现的儒家思想,包括程朱理学,王阳明心学等等。

如果以发展的角度看待儒家,则孔孟不过是创始人,后世所有的儒家,都是一脉相承,同气连枝的,只不过是儒家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

如宋明理学,不但结合了儒法道,更融合了佛家思想,可谓集大成也。

从这个角度来看,则董仲舒之后,儒家不但没有消亡,反而蓬勃发展。董仲舒更是为儒家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

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儒家

一种思想或学派,当然应该是不断变化的。

因为它的变化发展,变得与最初的时候不同了,我们就否定它,这是不合理,不可取的。

我们判断的标准是:它是否变得更好,更完善?是否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以这个为判断标准,董仲舒的儒学,以至于宋明理学,都是符合时代需要的,是对儒家的完善和发展,它们当然算儒家的一部分。

而明清以后,儒家思想则不合时宜,不利于时代发展了。它变得越来越保守,越来越为专制集权服务,这种变化,我们应当批判,否定。这些,我们称之为儒家的糟粕,当摒弃之。


黑色大炮


我自己非常认同这种观念:孔孟儒学追求中庸之道,荀子、李斯及韩非子从哲学认知及社会实践方面完善了孔孟儒学;董仲舒独尊儒术,否定了荀子的哲学思想、背离了孔孟的中庸之道,变成了穿凿附会、神话皇权的迷信思想。


伯成01


儒家思想,维系中国两千多年,功不可沒。中国历史上几次大的变故,接着都回归儒家学说。首先秦代,孔子西行不到秦。秦统一后以吏为师,烎书坑儒。秦二世而亡,汉代秦过程中儒学无用。但刘邦靠儒生,才确立礼义,固定皇权。汉武帝独尊儒术,确定儒家地位。魏晋中五胡乱华,隋朝大统一,立即以儒术,开科取士。唐代进一步确定,以儒学为主的科举。宋代以儒家为中心,文化大发展。元代崖山战后,以汉人为主的儒学削弱了,但元蒙统治者迅速汉化。北京现在,占地700多亩的孔庙,就是元代建造的。明代朱元璋横扫天下,称帝后立马搞君权神授,实行儒学一套。清代皇帝汉化很快,早在关外,皇太极就称明降臣,大儒洪承畴为领路人。清乾隆帝在北京孔庙中,立几百个大石碑,刊刻儒术十三经。只有近代,帝国主义侵略,儒学才让位于马列主义。中华民族历史上,有三次最大的危险,一是五胡乱华,二是元灭宋,三是清灭明。如果不是儒学?让那些草原人去搞退耕还草?那么还有没当代中国?将很难说清。


文庙山居


董仲舒本身就是集儒家思想于大成者。他本身就代表着儒家思想。我们可以把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与先秦儒家著作想对比,其主体思想完全符合。怎么能认为董仲舒以后就没有儒家思想呢?

提这个问题的人,不读书,想当然而。

只是因为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而近代学者认为这是不好的。可是要知道,董仲舒的独尊儒术,是在政治领域,官员选拔和政治刚领采用儒家思想而已。并没有涉及到民间学术。

在民间一直还是百花齐放的。否则不会有魏晋玄学和佛教的大发展。

而且历代儒家,所尊唯五经而已。并不是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佛陀之后无佛家,但是孔子之后全是儒家。

这个命题应该休息了。提出问题的人一定是个反儒家的人。而且不读书。思而不学则殆,牢记!!


齐谦书院孟子厚


有人出于什么目的,说一些极端之言?我们无从问起。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自从儒家思想诞生那天起,便成了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地位的理论基础。只是不同阶段,不同意识时,需要不同手段而已。儒、释、道並行,也是分层面的不同分而行之。儒家仍占主流层面,何谈自董仲舒之后没有儒家思想?


一江1955


儒教从汉朝初开始就是统治阶级的愚民工具,

一直延续到清未,严重祸害了人民群众的独立思考能力,古之精华都是诗词,科学算法,中医,儒家根本就是教条主义,挂在嘴上,自己又做不到,而且高高在上,一副仁义嘴脸最为恶劣。


无用20


你感觉儒生不会争政治地位吗?

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安享的观点!永远不会离开社会!

从西医与中医的争夺中,不是尽显孔子的技巧手段吗?


蓝先生易学研究


董仲舒把儒家思想推向了巅峰,后人无人能及!董仲舒是西汉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董仲舒小的时候就勤奋好学,非常努力。有个成语叫目不窥园,用来比喻埋头钻研不为别的事情分心,说的就是董仲舒。董仲舒读书的时候,三年都不看自己家后花园一眼。看着别人在花园里玩耍,董仲舒一点都不羡慕,他拿着竹简就是使劲的学习。

由于董仲舒的刻苦钻研,最后成为了一名儒学大师,也就是他的出现,使儒学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两千多年。

董仲舒主要是在汉武帝手下推行儒家思想的。汉武帝16岁的时候当上皇帝,广征贤良,以问治国之道。董仲舒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在汉武帝的视线里。系统的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的主张,并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说白了就是人在做天在看。董仲舒这种思想,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让刘彻知道了,要是不把百姓当回事,百姓治不了他,天能治他。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受制于天命,刘邦能取得天下,那是上天的安排。董仲舒所倡导的儒家思想,很对汉武帝的胃口,所以董仲舒就被汉武帝选中了,汉武帝也在百家之学中选择了儒家思想来统治国家,实现他一生的政治抱负。

从此儒学就从民间思想变成了官方思想,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里面提到两个词,三纲、五常。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将三纲五常作为道德标准。董仲舒被汉武帝看上之后,没有留住身边,派他当地方官去了。虽然董仲舒人不在京城,但是汉武帝却一直在用董仲舒倡导的儒家思想来治理国家。董仲舒一生中没当过什么大官,先后两次当过地方上的相国,但在这两次相国之间,还差点让汉武帝把脑袋给割了。

公元135年,皇帝祭祀的地方着火了,董仲舒这个时候就想到了天人感应,觉得这肯定是汉武帝的原因。汉武帝听到后大怒,当时就要杀了董仲舒,多亏一帮大臣求情,加上汉武帝怜惜董仲舒的才华,才放了他一马。从此以后,董仲舒就不再敢过问皇上的事了,一心做学问,写书,教学生。之后虽然再次当官,但一直在官场上没有什么大的发展。最终辞职回家,教书育人了。虽说董仲舒辞职回家,但汉武帝每次遇到国家大事,都要派人到董仲舒家里来征求董仲舒的建议,可见他在汉武帝的心中还是很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