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肆恶少”随处可见——唐朝长安城哪来这么多“街头恶少”?

“街肆恶少”随处可见——唐朝长安城哪来这么多“街头恶少”?

唐朝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解放民族天性,吸收外来文化,呈现出一片祥和之景。但在许多资料记载中还是可以看到在唐朝都城长安的大街小巷时常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市井之人集结,这些人通常将他们称作街肆恶少,这些恶少的出现给长安城增添了一些不确定因素,那么这些街头恶少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街肆恶少的来源

1、贵族门阀后代

街头恶少的来源多种多样,最初是由权贵子弟引起的热潮。门阀权贵子弟一向是特立独行的存在,这些权贵子弟仗着自己的家族势力有恃无恐、为非作歹,隋朝就已经有这样的现象出现,比如隋朝大将军宇文述的两个儿子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就依靠着父亲的职位嚣张跋扈,从不将任何人放在眼里。

这些贵族子弟因为其

家族背景在长安城胡作非为,而地方官也不敢逮捕他们。他们还私藏兵器用来报私仇。唐朝诗人张籍的诗中也有所描写,他们整日在市井中斗鸡打架,抢夺别人的武器,还时常在夜晚找人报仇,醉宿在酒楼里。这些人最喜欢挑起争斗,往往结伴滋事。其中不少人都是有祖辈父辈的官职庇护,并且自己在朝中也有职务,所以他们是衙门最为头痛、最难整治的一个群体。

唐玄宗一朝的记载更是不少。李白诗中就描写过:"风流少年时,京洛事游遨;腰间延陵剑,玉带明珠袍。告急清宪台,脱余北门厄。"斗鸡酗酒、结伴滋事、炫耀财富等,是玄宗朝以后这些纨绔子弟及其追随者的风格。到唐后期街头恶少的成分有所变化,活跃在京城的街头恶少来源于不同的社会阶层。

其中官僚贵族子弟及其奴仆仍然是最难整治的群体。唐代宗时的宰相元载的儿子们都是游手好闲之徒,只知道享乐,还聚集了一大帮无业人员到处为非作歹,被京师之人称为"牟贼"。诸如此类的事情在长安层出不穷。

“街肆恶少”随处可见——唐朝长安城哪来这么多“街头恶少”?

这些权贵子弟在京城的嚣张以及所作所为丝毫不影响他们的仕途。在玄宗朝之后,出现了五陵少年的群体,德宗以后,京城民间社会各种势力活跃起来,从隋朝延续至唐初的的权贵子弟到唐朝后期的五陵少年,恶少的成分发生变化,市井子弟成为了恶少的主要成员。

2、没落世家子弟

一些家族没落的世家子弟,也在京城开始为非作歹,他们常常拉拢一些社会地位较低的街头恶少在京城闹事。五陵少年就是那些没落世家子弟的代表。很多同样落魄的子弟就会追随五陵少年拉帮结派

隋朝的沈光祖上都在朝为官后来因政治原因而没落,他本人早年也是混迹于市井之中,成为恶少群体依附的靠山,后来跟随隋炀帝建功立业,成为隋炀帝身边的得力干将,为保护隋炀帝,死于战争之中。

这一类没落的世家子弟,在京城嚣张的方式和权贵子弟大不相同,他们的目标就是靠立军功来升迁。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管理的,但到了后期街肆恶少的情况就越来越不容乐观。

二、为何街肆恶少成员如此复杂

1、贫民阶层

显然唐初期的街头恶少基本上依附于门阀甚至没落贵族,那么到了唐后期,活跃于长安的恶少则有了本质上的不同。活跃在大街小巷的恶少已经从权贵豪戚子弟转为一般城市贫民和市民子弟了,他们活跃的手段就更加世俗了。唐代有许多诗人的诗中就有形容这些市井之人大量在长安聚集,常常要以万计。

“街肆恶少”随处可见——唐朝长安城哪来这么多“街头恶少”?

这些坊市恶少,奇装异服,扎着长发,戴着高帽,平时散开上衣露出胸前的刺青纹身成为时尚和标识唐代的地痞流氓们却将刺青当成了一种时尚,这也从中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在都城长安出现了许多街头恶少流行在身上刺青的现象。不仅嚣张于街肆,并且敢与官府叫板,挑战权威。

这些人往往依靠京师禁军中的一些势力,或者动武抢劫人财,或者进入酒家敲诈勒索或在大路上威吓行人。一旦赶上政治动荡的时候,这些人更是浑水摸鱼、趁火打劫,有时候还因为私怨肆意杀人,甚至帮派之间也是互相攻击,成为当时社会的乱源之一。

还有一个叫张干的劳力"札左膊曰:生不怕京兆尹,右膊曰:死不畏阎罗王"。力者张干,这种京城恶少认为自己是尚武功、有胆识的英雄行为。当地的官吏对于这些亡命之徒也不敢怎么样,甚至不敢过其门,不敢率领自己的手下从他们的门前经过。大致可以看出这些人都是

以劳动为生,是社会阶层比较低的人。

唐朝还有一种叫做"不良人"的官职,担任这一职务的人都是官府征用而来,用来抓捕罪犯的小吏。有些人在被官府征用之前还真做过行为不良的人,也就是有恶迹的人,各个层次的人有,虽然他们之前做过坏事,但罪行较轻,能够改过并且可以团结在一起

书中对于不良的解释,是这样的:"唐代府衙将曾经有过恶劣记录的人征用为为官府办案的小吏,称为'不良',俗又称之为'不良脊烂',其统管者称'不良帅'。因此有很多街头恶少也可能会成为不良人。

至于官府为什么任命这些人为不良人,没有史料解释过,大概是因为官府人手不够,而这个人群数量极大能够填补空缺,而且这些人长期混迹于社会,人脉丰富消息灵通,调查起犯人来具有优势。

“街肆恶少”随处可见——唐朝长安城哪来这么多“街头恶少”?

况且这些人虽然并没有犯过大罪,但也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让他们进入国家的统率范围内,便可以转变为为官府服务的积极力量。而且在这项政策实施之时确实有不少不良人化消极为积极,为官府做出了贡献。

2、府衙差役众多

长安有各类官署汇聚,任职人员包括各级官吏和担任各类职务的人。《资治通鉴》云:"官自三师以下一万七千六百八十六员,吏自佐史以上五万七千四百一十六员。"书中记载的各级官吏,可以说除州县地方职任,大多集中在京城各官署里。唐后期官吏数量在成倍的增加,尤其是关键部门,虽然传统的政府职位很多已经被后来兴起的官职所取代,但各个部门仍然有大量的杂役

长安各类官署中官与吏的比例大致可以达到四比一,那么长安的胥吏应不少于四万,若加上不在编制内的杂任、杂职掌,人数会更多。虽然在各种史料并没有过多提起这些群体,但也也是引起长安街头人员混杂的原因之一。譬如各宦官机构差役、各个大臣府中的门客等。在唐后期能够看到与这些人有关的记载。

3、外来流动人口

很多人关于唐代长安城的人口数量做过一个大概的估计,外来流动人口大概有五万,当然这一数据远远少于真正的人数。其中,

外地涌进都城的外来流动人口没有计算充分,是主要原因之一。对于流动人口有不同形式的划分。

长期的流动人口包括各地前往长安经商的商人、地方州府吏员进京公干、外国公私人等、留学生、僧徒、每月2900余在京当值的诸使司丁匠幕士。还有一种季节性的流动人口,包括进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州府派往长安的朝集使等。

“街肆恶少”随处可见——唐朝长安城哪来这么多“街头恶少”?

胡族商人与外国使者也是影响社会治安的一大隐患人群。一般来说,这两类人员还是按照法律办事的,但是有时一些特殊情况出现,会使外来人口成为社会治安的隐患。安史之乱后,由于回纥曾出兵协助唐朝军队抵抗叛军,回纥兵自以为自己功勋卓著,就成群结队在长安城无法无天甚至公然杀人。

据《资治通鉴》记载,"回纥留京师者常千人,商胡伪服而杂居者又倍之"。他们在长安开商铺、赚取收益,官府也没有办法管理。

有些胡族商人有雄厚的资本,不少禁军将领都向他们借钱来以贿赂宦官谋取职务。导致了商人和军队的势力相互勾结,更加横行霸道。唐代宗时,有一回纥使者抢夺别人的子女,被衙门抓捕,但他竟然还殴打官吏,目无王法

甚至还出动三百骑兵,对皇城造成了极大威胁,迫使宫门紧闭。

更有回纥使者抢夺长安县令的马扬长而去,县令不敢依法处置他,更不敢找他理论,只能就此作罢忍气吞声。这些人成为了唐后期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

三、结语

虽然长安街头恶少之恶行成风,但从唐初期至后期恶少的成分可以感受到唐朝的包容性。唐朝的人享受着丰富多彩的都市生活,同样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不断传入中原,汇聚于长安,使长安呈现出了国际性大都市的风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