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交易日 多個口罩概念股漲停

首個交易日 多個口罩概念股漲停

在新型冠狀病毒(下稱新冠病毒)疫情之下,2月3日是A股開市交易日。

南都記者留意到,受疫情風波、口罩需求激增及針對新冠病毒檢測、治療等消息影響,口罩、抗真菌及流感等概念部分個股逆市上揚。其中科創板潔特生物因宣佈撤回旗下口罩生產公司註銷申請,其股價漲超100%。

目前是在整體大市走跌的情況下,口罩等個股是少數資金可以選擇進入的熱門板塊,但有分析人士提醒,當日行情與人們心理預期及市場情緒釋放有關,遊資“抄漲”情況明顯,短期內不排除遊資會有資金回吐“套現”,導致部分個股股價下跌的情況。

多個口罩概念股漲停

2月3日國新辦就疫情防控重點醫療物資和生活物資保障情況舉行發佈會,會上針對口罩難買的問題,工信部總工程師田玉龍表示,我國的口罩總體產能是每天2000多萬隻,這個產能也是全球最大的,但從總體來看產能還需要一定時間恢復。

消息面上的各地口罩供應緊張,“催熱”了資金對口罩個股的青睞。3日下午收盤後,多個涉及口罩概念的個股收報漲停,口罩概念個股逆市大幅上揚。南都記者從同花順數據中瞭解到,包括泰達股份、振德醫療等10支個股觸及漲停,紅豆股份、華潤三九及江南高纖等個股跟漲停。

值得注意的是,盤中一度臨時停牌的科創板個股潔特生物,在3日下午收盤後漲幅達108.54%,收報122.04元。南都記者留意到,潔特生物大幅上漲,與該公司午後宣佈撤回旗下一口罩生產廠註銷申請有關。

潔特生物方面表示,該公司原來考慮旗下子公司廣州拜費爾空氣淨化材料有限公司(下稱拜費爾)因未達到經營預期,已於去年決定對拜費爾註銷。但由於近期新冠病毒疫情引起的口罩防護物資短缺,“公司考慮到拜費爾具有口罩生產的業務基礎,擬向監管部門申請撤回拜費爾註銷申請”。

那麼目前拜費爾復工情況如何?南都記者3日下午致電潔特生物方面瞭解到,目前該公司正要將議案提交股東大會審議,加快“有關資質及手續的審批辦理,全力推動恢復生產”,但對於產能和何時復工等,該公司未正式回應。

對於口罩概念個股此輪表現,中銀國際認為,新型肺炎疫情治療的總體思路是抗病毒、調節免疫力以及對症治療。醫藥板塊相關度最高的領域包括預防性用藥醫療物資、血液製品板塊。

新冠病毒檢測試劑“催熱”概念個股

除了“口罩股”受到資金關注外,涉及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的個股也是資金所關注的部分。2月3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表示,武漢目前檢測試劑數量不夠,因此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得到檢測。

南都記者留意到,受益於已研發新冠病毒檢測試劑,包括華大基因、達安基因、西隴科學及美康生物等多支個股漲停封板。南都記者留意到華大基因和達安基因均獲得新冠病毒檢測產品註冊證,其中達安基因已在2月2日晚間通過冷鏈運輸將10萬人份的基因檢測試劑盒從廣州運往武漢。

據國家藥監局網站顯示,該局再次應急審批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在已批准6家企業6個產品基礎上,再次批准1家企業1個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核酸檢測試劑盒(熒光PCR法)產品。截至目前,已應急審批7個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

同樣受到資金青睞的,還有部分涉及“超級真菌”及“流感”概念股(包括中醫藥個股)。其中因有“雙黃連”製劑批文的哈藥股份、太龍藥業及珍寶島三家企業兌現“利好”漲停封板。太龍藥業方面昨日稱“並無新型冠狀病毒藥物研發”;珍寶島則表示目前關注疫情進展,並表示公司有“抗病毒類製劑”;而哈藥股份截至發稿前則未作回應。

與此同時,南都記者還留意到,以兒童藥為主營業務的康芝藥業也在盤中封板漲停,原因系與公司有抗病毒藥物有關。對此,康芝藥業相關負責人3日下午向南都記者表示,目前公司確實有退熱和抗感染系列藥物,像布洛芬顆粒等,也有其他和疫情相關的止咳、抗病毒藥物,“公司年初一的時候就成立了應急領導小組,現在有幾個基地在備產防疫物資”。

部分個股遊資炒作痕跡明顯,

追漲停需警惕

雖然口罩、檢測試劑等個股受到資金追捧,但有市場分析人士表示,目前是在整體大市走跌的情況下,少數資金可以選擇進入熱門板塊,其中游資“抄漲”的情況較明顯。

南都記者發現,實際上部分漲停的個股遊資表現活躍。從2月3日的交易龍虎榜中,南都記者發現,上述提到的太龍藥業、珍寶島買入賣出前五的均為營業廳席位,而哈藥股份、新綸科技和振德醫療買入前五為營業廳,而賣出中均有機構的身影。

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3日下午向南都記者表示,從A股開市後部分個股單日上漲的情況來看,並非是構建在個股業績和淨收入等各方面財務數據之上,而是人們普遍心理預期和市場情緒推高了價格,存在較多炒作泡沫成分。

“例如以口罩股為例,目前由於供求關係緊張、政府管理等因素,口罩市場存在一定的非市場化狀況,另外在疫情風波後還存在產能過剩的可能性,拉長至全年來看,這些口罩生產公司是否獲益?業績是否增長?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沈萌說。

實際上,從此前先行開市的港股作為參照,遊資帶動“抄漲”再回吐變現,導致個股股價缺乏資金支撐因素而大跌的情況比比皆是。例如港股中國醫療集團、精優藥業及泰凌醫藥等上週漲幅“驚人”的個股,3日分別收跌49.74%、25.89%和13.33%。

據南都記者此前報道,部分已與新冠病毒“撇清關係”的個股,3日開市依然受到資金助推上漲。例如此前稱主營業務無關的萊茵生物和海王生物3日仍然漲停,其中萊茵生物買賣席位前五均為營業廳,而海王生物除買入和賣出的第二席均為深股通專用外,其他均由營業廳“炒作”。

廣東一券商分析師昨日也向南都記者表示,在目前疫情風波下,短期內市場情緒會拉短線,部分沾概念而主營業務無關的公司也可能會受到遊資追漲,但從整體走勢來看,後續醫療股會因業務、財務數據等基本面出現分化。對於“沾概念”的公司很可能會在短期內出現資金回吐“打回原形”,投資者應警惕和謹慎。

鏈接

互聯醫療抗疫概念現分化

2月3日,A股2020年首個交易日,此前被多個機構看好的互聯醫療板塊並未能跑贏醫藥生物板塊。全天,互聯醫療板塊跌5.22%,而醫藥生物板塊跌幅則為4.06%。

隨著疫情的發展,互聯醫療類出現了較大分化,以器材介入互聯網醫療的九安醫療等多個個股漲停。但以移動互聯技術助力三醫聯動領域的東軟集團、萬達信息,在互聯網醫保業務上加碼的國新健康,以及在智慧醫療和區域雲平臺方面展開佈局的思創醫惠及和仁科技均跌停。

互聯網在線醫藥業務方面,此前表現不俗的港股,也出現了分化。通過醫院雲、藥店雲、診所云和村醫雲共促醫健業務新生態,同時佈局國際化戰略、發佈創新產品私人醫生的平安好醫生,昨日收盤跌1.27%,倚賴集團賦能,以醫藥電商業務、醫藥自營業務、追溯業務、消費醫療業務和創新業務打造互聯網醫療生態體系的阿里健康也是跌幅超4%。

目前國內頭部的醫療服務平臺正在通過互聯網招募全國各地的持證醫生,通過app、小程序等移動平臺為用戶提供快速響應的圖文在線諮詢服務,幫助降低線下求診不當造成的交叉感染風險。其中不乏上市公司參控公司。

以銀川公佈的首批9家參與義診的互聯網醫療平臺為例,就涉及平安好醫生等個股。據國內大數據機構Trustdata報告顯示,平安好醫生2019Q3全域生態流量超過6500萬,同比大增31%。從二級市場上來看,平安好醫生也深受資本市場的認可。2019年,平安好醫生在大盤跌多漲少的背景下股價實現了翻倍,累計漲幅達105.98%,成為港股主板僅有的57只翻倍股之一。此次疫情發生以來,平安好醫生一度股價摸高至75.45港元,目前雖股價有所回落,2月3日收盤價當較1月15日收盤價,漲幅仍超10%。

採寫:南都記者 貝貝 馬建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