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曹操关羽的关系如何?

孙武说兵


谢谢给我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

三国时期中华大地涌现出了很多英雄人物,他们有的改写了中国的历史,有的为后人敬仰、流芳百世,这些英雄人物里曹操和关羽值得一提。

刘关张三人早期曾经与曹操一起为推翻董卓的独裁专权并肩作战;关羽温酒斩华雄,从此一战成名!

刘关张三英战吕布时,刘关张还是曹操统一战线的呢;吕布被擒杀后,曹操将吕布的赤兔马送给了关羽,这是英雄惜英雄之举吧。

刘备携汉献帝“玉带召”出逃后,关羽还留在曹营,此时曹操一心想把刘关张收为已用,但关羽却一定要投奔大哥刘备,最后曹操放走了关羽;

曹操在华容道兵败,关羽没有乘胜追击,放走了曹操,还了曹操当年的人情;

关羽被东吴吕蒙杀害后,东吴为了逃避责任,也为了挑拨魏蜀关系,将关羽的头颅被送到曹操那里,曹操第一时间进行了厚葬,并封给关羽封侯立碑,亲自到关羽坟前祭拜;封关羽为“汉寿亭侯”,这是关羽被封为武圣的开头,后世不断为关羽加封,才有了今天全国忠义拜关公之举!

曹操爱惜人才,能唯才是举在历史上是有名的,关羽能在大义面前做出正确选择也留下了美名,曹操与关羽的关系被传为历史佳话,为后人称颂就很好理解了,是吧?


鹏学天下


曹操和关羽的关系呢其实很微妙,要形容的话,那么两人之间,曹操大概就是“温茶”,关羽更像是“淡泉”。

曹操这杯“茶”能温关羽这道泉水,因为曹操对关羽表现的更多的是钦佩、偏爱,却少了很多我们认为的奸雄的狡诈。可关羽这“淡泉”却难被曹操升温沸腾啊,因为关羽对曹操既是赞赏又是不满的。温茶和淡泉注定难融于一壶。


先说曹操吧,为什么说曹操是温茶呢,这还得从关羽降曹说起。

曹操在徐州击散刘备部队后,迫降了关羽而后重用。一方面是因为想收服关羽彻底为己所用,毕竟曹操爱才。另外一方面很欣赏关羽的义气和勇猛。对待关羽那是比亲儿子还亲,不仅赏赐那些金银器具,还送美女,送房子。曹操得到赤兔马二话不说给了关羽,赤兔马那可是“日行千里之马”,可曹操一点都不心疼,大概是因为曹操也认同“宝马配英雄”这句话吧;还不够,有一次曹操吃饭,有一道鹿肉做的菜,曹操吃了觉得太好吃,下一秒就让人给关羽送了过去。关羽也知道曹操对自己的厚爱,对这些礼物都不接受,但是心意领了,也肯定要报答一下人家,然后曹袁爆发的白马之围中关羽就替曹操杀了文丑以谢曹操。

看,在这两者的关系中,曹操多主动多贴心呀。好比你原来老板破产跑路了,你不得不去原来竞争对手那上班,没想到那老板还挺大方,让你火箭升职(关羽来曹营不到半年,就被封汉寿亭侯和偏将军),送房又送车,要是一般人可能真会感动到要一生追随曹操了。

而曹操对关羽的钦佩偏爱不仅来源于关羽的一身仁义和勇猛,更是因为关羽身上有曹操早年的身影,因为关羽和早年的曹操都是那种豪放又正直的侠义之人。关羽呢本来是个出身很普通的山西汉子,性格高傲却对底层人民很亲近,后来在家乡急公好义,失手杀了一个地痞流氓,当时东汉律法杀人者需偿命,为了活命,关羽只能四处流浪。按江湖小说的标准,关羽那曾经也是一名大侠来的。

曹操也不差,曹操早期入仕时,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就是洛阳城北区公安部部长。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戚聚居之地,很难治理。曹操虽然是贵宦家族的子弟,但是正义感十足。就职后为整治该地不法行为,便申明禁令、严肃法纪,还造了十几根五色大棒,专门惩治犯法者。有一天晚上,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在洛阳城内夜行,曹操抓到后毫不留情,将蹇图用五色棒打死了。之后洛阳安定了不少,可是曹操为自己的正义行为付出了代价,被调任到顿丘这个小地方当县令了。

之后曹操遇见关羽,不得不让曹操回想去曾经的年少岁月了,可惜不管他怎么厚爱关羽,关羽都不为所动。杀了文丑还了人情拍马便走,多像当年那个辞官归隐的曹操、那个独击董卓的曹操啊。曹操虽然已经是北方说一不二的大佬,但平常还是很不拘小节的。看到关羽,大概也觉得关羽这样的人生是自己曾经期盼过的。

而之所以说关羽是“淡泉”,还是因为关羽身上独有的高傲和忠义观。

大家都知道关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而自己又是“万人敌”,身材相貌样样不凡,性格也较一般人高傲。三国中关羽看不起的人可多了去了,光“五虎将”中另外四人中就有两个不被关羽认可。

一个是马超,马超一开始归顺刘备的时候,关羽虽然没见过他但也不喜欢这位陕西汉子。于是写信给诸葛亮,问这马超什么人啊?诸葛亮当然知道关羽言外之意了,马上回信说马超和张飞一个样,都比不上你,关羽看到回信高兴的不行。另外一个黄忠更不用说了,直接给出一个老兵的评价。对于曹操虽然未有鄙视之态度,但曹操毕竟非真正的“汉臣”,所以关羽自然不会太过亲近,对于曹操的赏赐关羽更是不会接受。就像一道清泉,不融于任何人,他只会走自己认同的路,直到归入河流、奔向大海。

而另外一点,关羽其实早期时候对曹操是有一种非常不满的态度在那里的,在《三国演义》第二十四会中,曹操邀请正在许都的刘备和汉献帝去打猎,在这过程中,曹操故意处处走在献帝前面,接受文武百官的欢呼。跟着刘备一起陪同献帝打猎的关羽见了很生气,拔刀准备要杀了曹操,却被刘备给劝阻了。关羽虽然没杀成,但对曹操的成见却一直存在。

而在曹营中的关羽待了半年后,对曹操估计还是有一些印象上的改变了,虽然还是不满。但有对曹操多了一些赞赏,曹操这个人平日里对关羽很亲和,为人果断有魄力,这种良好领导的印象对关羽改变曹操印象还是很有帮助的。更别说等关羽斩了颜良后要走,留书告辞,来去明白。曹操部下有想追的,曹操就一句:各为其主,别追了。曹操于关羽有情有义,关羽也不负曹操心意,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至此人情两清。关羽虽然是清泉,但好歹还不是冰壶,对于曹操的爱惜关羽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回报了。


志华L


按三国正史的记载,其实挺简单:建安五年正月,曹操击破徐州,刘备北奔,关羽归降。

春夏之间,白马之战,关羽万军斩颜良。

夏秋之间,关羽已经回到刘备身边。

在曹操这边留了半年左右。

所谓曹营十二年、华容道放曹操,不存在的。

精华全在关羽辞曹、曹操放羽,这么个故事里。

关羽辞曹这个故事过于精彩,所以《三国演义》基本照搬了史传情节:大致是曹操早早察觉关羽确实没有久留之意,于是让张辽去探问,关羽原话,大意如下:

我知道曹公待我很好,但我受了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叛他。我最后还是不会留下的,只是应当立功报效了曹公再走。

这段话千古留名,太漂亮了,罗贯中直接用进了《三国演义》。曹操听了,认为关羽确实义气。等关羽斩了颜良后,曹操知道关羽必然要走了,重加赏赐。关羽还是要走,留书告辞,来去明白。

曹操部下有想追的,曹操就一句:各为其主,别追了。

这段,确实尽显曹操关羽,二位当世英雄的大气派,史传原文如此,千秋耿耿。

关羽来去雍容,有春秋战国时国士之风;曹操在此时也尽显大度。君臣各自尽其礼节,各自成全一段佳话。

给三国志做注的裴松之也赞美了曹操成全关羽的这番气度。

当然了,罗贯中嫌不过瘾,还得让关羽多些波折,于是就有了所谓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实际上看看地图,就知道不对劲:按《三国演义》里,关羽过东岭关、洛阳、汜水关、荥阳和黄河渡口,过了黄河,又转弯去汝南找刘备。这绕路劲儿,已经不是奉嫂见兄,是曹操领地大巡游来了。

所以,过五关斩六将这个,纯粹是罗贯中编来给关羽摆造型用的。

但是曹操对关羽的欣赏与放任,却是真的。

曹操对关羽多在意呢?

曹操乍得关羽,拜他偏将军;斩了颜良后,汉寿亭侯。

这是什么规格?

曹操当日麾下,诸夏侯曹几位兄弟,夏侯渊无封侯,非将军;要再过十二年,夏侯渊才封博昌亭侯。

曹仁要等破了袁绍,才封都亭侯。

曹洪要等破刘表,才封了国明亭侯。

张辽初降曹操,不过关内侯;屡有战功,不过裨将军。乐进以早早跟曹操、无数先登功绩,封了广昌亭侯,要到破了乌巢后,才行游击将军。

于禁要在官渡才到裨将军,先前以宛城力挽狂澜的大功,益寿亭侯。

即,当时关羽初来不过半年,偏将军+汉寿亭侯,除了曹操第一元戎夏侯惇外,一时位高爵显,诸将莫比。

曹操对关羽的重用,自然有一部分,是为了收买人心——他麾下五子良将,张辽原来归吕布,于禁原来归鲍信,张郃原来归袁绍,徐晃原来归杨奉。但曹操都很给他们面子:建安十二年前,外姓诸将地位并不低于诸夏侯曹。

就在官渡前后,曹操是海纳百川的:刘备来投,要了;许多谋士劝曹操杀了刘备,曹操还是留用,这不刘备跑了。后来跟袁绍对峙时,曹操的杀子仇人张绣听了贾诩的话来投降,曹操接纳了,还拉着贾诩的手,说:是你让我的信用重于天下呀!

后来官渡之战结束了,曹操查到一大堆自己人和袁绍的通信记录,都烧了,不追究。

所以放走关羽,也是这种收买人心的一部分。

但曹操除了收买人心,骨子里,还有一点,是真正的认同。

《曹瞒传》有个说法,说曹操持法峻刻,诸将有计划胜出己者,随以法诛之,故人旧怨,都要干掉。又曹操刑杀起人来,垂涕嗟痛,也不会放过。感情归感情,杀归杀,公私分明。

关羽当日不是潜逃,是挂印封金,留书告辞,在袁曹对决前夕这样走,太伤士气了——但曹操放他走了,还明确说了:不要追。

这是真爱了。

为什么呢?

先得说关羽这个人。

后世我们拜关二爷,是关圣帝君。但官渡之前,关羽就是个出身平凡的边地男子,性格高傲,贴近底层人民,看不起士大夫;喜欢读《左传》。

一个字:侠。

关羽是河东解人,流亡江湖到河北,跟刘备张飞结识交好,生死与共。

河东现在算在山西,在东汉时是边塞地区。每个人都能打。实际上历史上就有所谓山西出将,山东出相的说法。历史上,李牧、卫青、霍去病、尉迟恭、薛仁贵、呼延赞、杨家将,都是山西人。

关羽从小就生活在那种边塞地区,骑射、好斗、没事要动员起来打仗的地方。所以关羽万军之将,真跟地域有关。

关羽山西人、张飞河北人、马超西北人、赵云河北人、张辽与徐晃山西人、张郃河北人。五虎五子十个人,七个人出在山西河北。

我都不用提吕布出身山西到内蒙一带、姜维是西北人了。

关羽亡命江湖,可以理解为像东汉武松,社会大哥。

他后来为将军时,爱护士卒,却鄙视士大夫当官的,也顺理成章。

一般所谓关二爷夜读《春秋》,是因为论正史,关羽特别爱读《左传》,达到张嘴就来的地步。

我们现在肯定知道,《左传》嘛,春秋三传之一。但东汉时,《公羊传》和《谷梁传》是博士官学,《左传》是在野私学。

众所周知,《左传》的风格,按范宁说法,艳而富,其失也巫:文采华丽,内容丰富,但有些太讲神鬼之道了。《左传》还有个特色:看学过的人可能都知道,里面有什么《曹刿论战》啊,《子鱼论战》啊,《崤之战》啊,都是上了中学课文的,对战争的描写极细致。

关羽一个武将,喜欢看《左传》,就很合乎逻辑了;不止关羽,后来为晋灭吴,天下三分归一统的大将杜预,也很喜欢《左传》,自己说自己有《左传》癖。

所以我们说了:关羽,从身份到读书,整个人就是个豪放又浪漫的侠。

回说曹操。

曹操是官家子弟,但因为他爸爸出身宦官门庭,所以声誉不算好。

小时候曹操是所谓“任侠放荡”。任侠这点,跟关羽气质接近了。

曹操年少时喜欢看书,喜欢看兵法,当了洛阳北部尉,就拿棒子去打权贵。到济南时,还上表直接弹劾官员。三十来岁时,得罪太多人了,于是告病回老家了:在城外造个房子,春夏读书,秋冬打猎。

多年后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里说了:曾经的理想就是国家需要我,好去边境打仗,为国效力,到死时墓碑上有个征西将军曹侯,就心满意足了。

天下骚动,董卓进京,让曹操做骁骑校尉。曹操自己逃走了,号召发义兵讨董卓。

之后的事天下皆知:诸侯们各怀私心,谁都不肯去。曹操义愤填膺,觉得竖子不足与谋:一战而定天下的机会,你们想什么呢?

曹操与孙坚殒身不恤地去打董卓了。之后曹操回来,说诸侯令天下失望啊!

这份孤胆桀骜的脾气,是三十六七岁时的曹操。

他有名的《蒿里行》说: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对上头的憎恨,对下面的怜惜,都在里头了。

到四十多岁,曹操也平了吕布袁术了,要面对袁绍了,也挟天子以令诸侯了,捉住关羽了。

一个年龄小自己几岁、亡命江湖,也读书,很能打,很不羁的侠。

曹操自己年少时任侠,所以也喜欢张辽的傲脾气,爱许褚典韦这种前任游侠。看到关羽,哎呀呀,真好。

因为曹操自己年轻时,也是个英雄主义的侠,跟关羽一样,讨厌诸侯与权贵,对这个世界很失望。

他骨子里也想跟关羽一样,来去明白,做个顶天立地的人,像个英雄一样光明磊落过一生。

但他因为种种原因,做不到关羽这样潇洒。

曹操和诸葛亮到自己为政时,都很重法。其实想想看,曹操麾下如夏侯惇,如许褚,如典韦,如曹仁,都有游侠气派,都跟着曹操完成了游侠到守法的典型。曹仁就是少时行为不检,为将后严奉法令、每天把条令放在身边当参考办事的典型。不如此不能成事,曹操也明白。

但就在当日,关羽放着朝廷恩赏,正式职称和大把赏赐不要,就要回去刘备身边,成全自己的一番义气。

跟当年那个辞官归隐的曹操、独击董卓的曹操,多少相似吧?

曹操自己那时已是领袖人物,持法严峻,但私下里还是个不拘小节的人。

所以看到关羽这样,大概难免会觉得:

我以前,也想这么过一辈子啊。

关羽跟了曹操,但不忘旧主,很难得。

曹操得了关羽,信用之,封赏之,很难得。

等关羽报效过曹操,然后封赐留书,堂堂皇皇地走,酷毙了。

曹操于是也不追了,就成全关羽的义气,堂堂皇皇地送他走,酷毙了。

人最爱的存在,要么跟自己相似,要么跟自己截然不同——前者就是自己的复刻,后者是自己无法成为、隐隐羡慕的那类人。

大概曹操看着关羽,想:

我终于无法成为的那种人,希望你替我去当了吧!


千指魔音


曹操与关羽的关系,似敌似友,两人相互欣赏,关羽欣赏曹操的仁义与才干,曹操欣赏关羽忠义与卓绝的武功。

人的命运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性格决定命运,关羽有许多优点,但他有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妄自尊大,目空一切。这个缺点,一方面很容易在生活和战场被现象所迷惑;另一方面很容易被人利用和算计。

曹操想做一个英雄,可残酷的时代让他不得不做一厂残忍的奸雄,所以他在关羽身上,看到那些他梦想的品质,是极为惜才的。

关羽深深知道曹操对自已的好,所以选择华容道放曹操一马。


新星满满


作为《三国演义》的忠实读者,我认为曹操与关羽之间的感情是复杂的。

以“奸雄”闻名于世的曹操,对忠义无双、誓死追随刘备的猛将关羽却充满了钦佩之情,在短暂将其纳入帐下的时间内,更是倾心交结、关怀备至。

关羽遇难后,曹操更是以超常规的诸侯王礼节予以厚葬,令其极尽哀荣。那么,曹操为何极度喜欢与自己为敌的关羽呢?


一、关羽有文韬武略,是真正的大才

关羽作为当时一等一的勇将,被时人赞为“万人敌”,其才能毋庸详述,自然便成为曹操倾心交结的对象。早在刘备依附曹操期间,郭嘉便已看出曹操的心思,于是献策软禁刘备,收服关羽为其用,深合曹操之意。曹操之所以喜欢关羽,后者能力超凡是最主要的原因。


二、关羽忠义无双

曹操的爱才之名人所共知,关羽忠贞无二的本性令曹操钦慕不已。关羽在刘备不知下落的情况下,无奈地投效曹操,但一得知故主行踪后,便决意弃曹奔刘,丝毫不为曹操的高官厚禄所利诱。但在出走之前,又不忘曹操的恩情,以阵斩颜良为报,实在是一位忠肝义胆之士。曹操之所以喜欢关羽,后者的忠诚亦是重要原因。



三、关羽与曹操一样,讨厌轻浮的名士。二人有共同点。


曹操虽然文武全才,治国行军都是一等一的人才,但由于出身不好,难免会遭到大名士们的轻视。尤其是那些轻浮急躁、华而不实的名士,曹操对这类人非常痛恨。

而刘备和关羽的身上也有这样的共同点。刘备当年寄居荆州期间,曾在席间怒斥只知“求田问舍”的大名士许汜,于国于民毫无帮助。至于关羽,《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刚而自矜”,对手下士兵爱护有加,但对华而不实的名士则经常是白眼以对,非常有个性。


小哲谈文史


曹操和关羽的关系,我想可以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相识。

在围攻董卓时,刘关张三人职位太低,没有人把他们放眼里。

华雄来挑战,关羽请战,被袁术一顿痛骂,曹操站出来了,替关羽站台,让关羽去试一试,曹操在各路诸侯中还是相当有分量的,他说话别人自然要看三分面。

曹操还为关羽准备了一杯酒,关羽没喝,表示赢了以后再喝,斩完华雄回来,酒尚温,温酒斩华雄的故事也从这出来。

之后张飞又惹怒了袁术 还是曹操替他们兄弟三人开脱。

会议结束以后

曹操暗使人赍牛酒,抚慰三人。

关羽这次能立功,曹操起了不小的作用,老熟人公孙瓒不发话,反而是曹操替他说话。

第一个阶段,两个人关系是惺惺相惜,互相敬重,曹操敬关羽英勇无比,关羽敬曹操赏识自己。

第二个阶段。

关羽随刘备投靠曹操,寄人篱下。

曹操在围猎中,抢过天子的雕弓射鹿,群臣见是天子的箭,大呼万岁,曹操欣然接受。

关羽在后面坐不住了。

云长大怒,剔起卧蚕眉,睁开丹凤眼,提刀拍马便出,要斩曹操。

还好被刘备拦住了。

回去以后关羽问刘备

操贼欺君罔上,我欲杀之,为国除害,兄何止我?

刘备解释以后,关羽还说,不杀此贼,后必为祸。

此时的曹操关羽,关系降到了冰点。

关羽忠君思想严重,对于曹操行为极为痛恨。

第三阶段,就是关羽被围,为了两位嫂子不得不去投靠曹操。

开始关羽还是很抵触的,宁死不屈,被张辽劝说 才约法三章。

而曹操对关羽

以客礼待关公,延之上座。礼貌不足以结之。又备绫锦及金银器皿相送,关公都送与二嫂收贮。

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又送美女十人。

还把吕布坐过的赤兔马赏给关羽。

关羽不为所动,关羽是忠义的代表,既然已经投了刘备,这辈子也死了心就跟随刘备,因此不管曹操怎么厚待,关羽都没有留下。

曹操对关羽是又爱又恨,爱他这样忠义,又恨这忠义不是对自己。

而关羽对曹操的厚待也很感激,这也是日后关羽放曹操的前提。

第四阶段,华容道放曹操。

曹操落魄华容道,最后一关遇上了关羽。

曹操阵营已经没有战斗力了,只能以情去说关羽。

关羽表示,丞相虽然厚待我,但我斩颜良文丑,已经报恩了。

曹操提起了过五关斩六将的事。

云长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

这里前面打下的基础起到作用了,没有曹操厚待关羽,华容道关羽绝对不会饶了他。

曹操与关羽的关系,就经历了这四个阶段。

有初相见时的惺惺相惜,有政见不同时的反目为仇。

再到曹操厚待关羽感动关羽,关羽放生曹操。


孟溪笔谈


个人觉得似敌似友,两人相互欣赏,曹操欣赏关羽的忠义与卓绝的武功,关羽欣赏曹操的仁义与才干,曹操待关羽不薄,关羽也为曹操效过力,无缘各为其主,以关羽的忠义也定然不会背弃刘备,最终也定然是敌人。

关羽以忠义为名,在三国的乱世纷争中,有着独特的个人魅力,最出名的就是五关,斩六将了,那温酒斩华雄不过是他的牛刀小试,这样的英雄人物,竟然死于自己的傲慢,正值他留守荆州,吕蒙打过来的时候,真是让这位老将感到有些不可思义,属下的背叛又让自己腹背受敌,最终死于吕蒙之手,命运算是可悲。

扩展资料:

在关公的整个人生轨迹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人不是刘备,不是诸葛亮,也不是汉室王朝,而是曹操。曹操的出现,从反面行动中奠定了关公后来之所以能成侯成王成帝成神的坚实基础。在被人们认为的关公忠义的每一个历史事件中,都离不开曹操的身影,他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人物,有了桃园三结义的基础,加上曹操的推波助澜,才有了关公精神的形成。





灵玉一休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和关羽是两个耳熟能详的人物,两个人物都占有很大戏份也有很多交集,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两个人之间几次重要事迹。

首先,第一印象两人初次见面。

这要从以袁绍为盟主号令天下最强联盟“十八路诸侯”征讨董卓说起,对战董卓手下大将华雄时接连斩杀联盟几员大将。各诸侯无人再敢应战,在这种情况下关羽一个回合将华雄斩于马下一战成名,使曹操印象深刻。

而这时关羽对曹操并没有什么好印象。

其次,两人接触深入了解。

刘备和曹操在徐州交战中战败关羽被困下邳,由于曹操爱才有意招揽于是对关羽劝降。并在接触以后对关羽更是喜欢,不仅好吃好喝美女侍奉还赏赐其赤兔马,对关羽的喜爱比追女朋友还用心。甚至在关羽走时过五关斩六将也没有追究责任,还是放走了关羽。

而关羽说投降也是投降汉朝不是投降曹操,表示得知刘备下落以后会去追随刘备。关羽也在曹操与袁绍征战中斩杀颜良,帮助了曹操取得最终胜利。

最后,这应该是两人最后一面吧!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兵败败走华容道,在华容道堵截的正是关羽,曹操得以捡了一命。之后曹操在关羽兵败被东吴砍下人头送给曹操时,曹操也是以国礼厚葬了关羽

当关羽看到曹操如丧家之犬的窘相,出于感恩昔日的恩情,在立下军令状的情况下放走了曹操。并表示与曹操之间恩怨从此两清,在相见只分敌我。

综上:简单来分析两人的关系可以看出,曹操对关羽一开始就有意思,为了得到关羽也是煞费苦心就是求而不得也正应力那句,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的(曹操),被偏爱的总是有持无恐的(关羽)。在这段感情中曹操可能只是关羽的备胎,而关羽深爱着刘备。

结合历史背景更深入来看的话,在乱世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关羽是将才想让关羽为其效力,招揽关羽一方面可以壮大自己势力同时也能削弱刘备的势力,一举两得。至于放走关羽放虎归山,这正是曹操的英明之处,知道关羽重情义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万一刘备早死关羽回来投靠,即使不死这段情义还在,也正应了后面华容道脱险。而关羽对曹操以我来看没有感情,多的是利益。关羽明确表示不会效忠曹操,只是投降于汉朝,斩杀颜良以报答不杀之恩。后面华容道也是因为利益集团需要杀曹操不利于天下一统,曹操一起中原大乱又会陷入纷争,刘备还没有做稳汉中,东吴又在旁此时曹操还不能死,都是出于各自利益考量。

所以两个人的关系远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不能简单的以好坏区分,要考虑个人、所在团体、社会因素来综合评判。


已是大叔


《三国演义》中,曹操虽然雄才大略,但一直被视作政治上的反面人物,称曹操为称“曹贼”、“奸相”,关羽却是“忠义”的化身,两人注定走不到一起。他们之间的关系由曹操仰慕关羽而起。

初次相识是关羽自告奋勇大战华雄。曹操观其气度不凡,临上阵前,主动为“白衣”之身的关羽敬酒鼓励,关羽不饮,大言: 去去就回,回来再饮不迟。果不其然,等关羽得胜而归时,曹操为关羽温过的酒还是热的。这就是有名的“温酒斩华雄” 。

刘备“长坂坡”之败后,无奈之下,关羽听从曹操大将张辽之言,暂时归降曹操。曹操高兴的亲自来迎,并大加封赏。但关羽却与曹操“约法三章”: 1、降汉不降曹; 2、赡养刘备两个夫人; 3、一旦知道刘备消息,无论千里万里赴汤蹈火也要投奔。这样的条件曹操都一一答应了,可见曹操对关羽的仰慕欣赏。

当关羽得知刘备的去向,便执意辞别曹操,无奈,临行前曹操赠关羽锦袍和银两,又将自己的坐骑,曾经的吕布名骑---赤兔马赠予关羽。途中“过五关斩六将”,曹操都不加怪罪,还派遣人员通报放行。这就是著名的“千里走单骑”。

最后一次单独相遇是曹操败走华容道。战败后,走投无路的曹操恰巧在这里遇到关羽的阻击,生死攸关,关羽忆起曹操当年的礼遇与厚待,虽刘备军前立过军令状,宁愿承担死罪也要放曹操一马,以谢前恩。可见关羽的“义薄云天”。

关羽被吴杀害后,头颅被献于魏。曹操依然对关羽又敬重又害怕,遂命大礼厚葬。

曹操一生仰慕关羽大才、忠义,想拉关羽于自己麾下,关羽却因“桃园三结义”,甘愿为刘备披肝沥胆,视死如归。曹操和关羽的关系是相互成全,关羽的“约法三章”成全了曹操的宽阔胸襟,“华容道义释曹操”成全了关羽的狭义之心,也算是互不相欠。


一梅君


曹操与关羽两个经典的互动:

1、关羽与刘备、张飞下邳失散后,身在曹营,曹操对关羽的欣赏之情以及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后曹操的态度;

2、关羽赤壁之战华容道义释曹操

如果说关系,他们是对彼此才能的惺惺相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