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在家預防,趕緊來看看中藥怎麼煲(附新冠病毒肺炎預防方)

想必現在大家都是能不出門就不出門,每天認真宅在家裡,那麼在家裡防疫,不少人會想著煲一劑中藥喝。但是你真的會煲中藥麼?不妨跟著這篇文章一起來看看煲中藥的正確姿勢!

煎煮前

1.清洗

很多人都會有一個疑惑——中藥材煲煮前是否需要清洗?

很多中藥飲片買回來的時候表面看起來有灰,但其實它們都經過了加工炮製,所以煎煮之前一般無需清洗。

如果真的覺得草藥中有些泥沙,可以用水迅速漂洗一下,但切忌浸洗,以免一些水溶性成分溶於水流失,或一些細小種子類的藥材(如車前子等)被水流沖走。

宅在家預防,趕緊來看看中藥怎麼煲(附新冠病毒肺炎預防方)

2.浸泡

剛剛說的是清洗過程不能浸泡,但煎煮之前,卻有個浸泡藥材的過程。

煎煮前將藥材放在鍋中用涼水浸泡約半小時,可以使水溶性成分析出在湯水中,同時也能增加湯藥的濃度。

冬天可以用20-30度的溫水浸泡,以縮短煎煮時間,但切記不可用開水浸泡,以免某些植物細胞中的蛋白質受熱凝固,或是部分高分子物質形成膠體,不利於有效成分析出。

此外,浸泡藥材的時間不宜超過1小時,特別是在夏天,浸泡時間過長很容易引起藥材酸敗。

宅在家預防,趕緊來看看中藥怎麼煲(附新冠病毒肺炎預防方)

3.煎煮鍋

煎煮中藥最好用特製的砂鍋,也可用搪瓷鍋,近年來認為陶瓷器具較好,但絕不能用銅、鐵、錫等器具,主要是因為鐵鍋或銅鍋的化學性質不穩定,在煎煮藥時能與中藥中所含的化學成分發生反應,會直接影響湯劑的藥物療效。

此外,若藥煲之前煎煮過有毒性的外用藥,應洗淨後再用清水煮一次,以免毒性物質殘留。

宅在家預防,趕緊來看看中藥怎麼煲(附新冠病毒肺炎預防方)

先煎後下

中藥的煎煮指示上,常會出現“先煎”、“後下”的字眼,這是什麼意思呢?

“先煎”通常是為了增加某些藥物的溶解度或降低藥物的毒性。

“後下”則是為了減少揮發的損耗,避免有效成分被破壞。應嚴格遵照中藥師的煎藥指示。

宅在家預防,趕緊來看看中藥怎麼煲(附新冠病毒肺炎預防方)

貝殼類、角甲類的藥物,因質地堅硬,必須先煎以助煎出其有效成分。

生石膏、石決明、龜板、鱉甲等藥可先打碎煎30分鐘,再加入其它藥材中一同煎煮。

而一些有毒的藥物,如烏頭、附子、商陸等,必須先煎1-2小時,才能達到減毒或去毒之效。

此外,某些植物藥,如天竺黃、火麻仁、石斛等,也須先煎10-30分鐘才能發揮效用。

後下類藥材

後下類藥材包括氣味芬芳、含揮發油多的藥物,如薄荷、藿香、豆蔻、砂仁、檀香。

以及一些不宜久煎

的藥物,如鉤藤、杏仁、大黃等,通常應在湯劑煎好前5-10分鐘入鍋。

煎煮過程

1.水量

經常會聽別人說,煲中藥要把“3碗水煎成1碗”,但其實這不是個科學的通用標準。

因為不同處方的藥味多少、藥量大小各有不同,不同藥材吸水量也有不同。

煲中藥的水量應以水浸過藥材面2-3cm為佳,或者用手輕輕摁住藥材,水面剛好漫過手背就是比較合適的水量了。

另外,一些花草類的藥物吸水量較大,浸泡半小時後可能會由於藥材吸水導致水位下降,可以另加涼水至標準水位,再開始煎煮。

宅在家預防,趕緊來看看中藥怎麼煲(附新冠病毒肺炎預防方)

2.火候

一般煎中藥應先用武火,煮沸後改為文火。因為若火候過強,水分蒸發過快,藥材內的有效成分容易來不及析出,而且也容易煲糊。

但一些治療外感的中藥,在煮沸之後可以不改文火,繼續用武火煎煮15分鐘左右即可。

宅在家預防,趕緊來看看中藥怎麼煲(附新冠病毒肺炎預防方)

3.煎煮時間

中藥煎煮時間,應根據不同藥物和疾病性質、有效成分溶出的難易和用藥情況而定。

武火煲沸後再用文火煲藥的時間:

  • 一般中藥,頭煎應在20-25分鐘,二煎15-20分鐘;
  • 解表類中藥,頭煎10-15分鐘,二煎10分鐘;
  • 滋補類中藥,頭煎應在30-40分鐘,二煎25-30分鐘。

如果不慎煎煮時間過長使藥湯太濃,可以加些白開水再煮沸,可以避免有效成分反滲透的問題。

4.復煎

有許多人喜歡把一副中藥“返煎”三四次,一般而言,一副中藥煎煮兩次最佳,兩次之後藥材內所含有效成分已大為降低。但滋補類的中藥,或一些藥量較大的處方,也可以煎煮三遍。

另外,如果將頭煎與二煎的藥液分別服用是不能發揮最佳藥效的。應該將頭煎與二煎的藥液混合,分早晚兩次服用。

同理,煎煮三遍的藥液也相應地改為一天3次服用。

宅在家預防,趕緊來看看中藥怎麼煲(附新冠病毒肺炎預防方)

煎煮後

藥湯煎煮好,應趁熱立即過濾倒出,不宜久置鍋中。否則含膠體過多的藥液,隨溫度下降產生膠凝,難以過濾,影響藥效,同時也易造成酸敗。

宅在家預防,趕緊來看看中藥怎麼煲(附新冠病毒肺炎預防方)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推薦預防方

取黃芪30克、金銀花10克、蘆根15克、連翹10克、麥冬15克、茯苓15克、白朮15克、稻芽15克、菊花10克,加5碗水,水開後煎煮15分鐘,熄火後再焗10分鐘後溫服。

若體質偏寒溼,可去金銀花、連翹、菊花,選加乾薑、陳皮、紫蘇葉、藿香等;

若體質偏溼熱,金銀花、連翹、菊花減量,加木棉花、龍脷葉等該方比較平和,不易傷正,也可作為預防外感疾病服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