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課不停學的“稜鏡效應”:風口在線上,“爆發”或在線下

網課卡了,服務器崩了……近來停課不停學槽點不斷。教育部相關負責人就對“停課不停學”有針對性地指導:“錯峰”登錄上網。

教育部還提出要求,對小學低年級上網學習不做統一硬性要求,由家長和學生自願選擇,對其他學段學生作出限時限量的具體規定,避免學生網上學習時間過長。同時,不得強行要求學生每天上網“打卡”、上傳學習視頻等,防止增加學生不必要的負擔。

在線教育今年開局就遇“冰火兩重天”,有評論文章稱:疫情下的 “停課不停學”,是針對教育問題的“放大鏡”。

開局:從教育個股狂漲 到釘釘被“降星”

2020年,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影響,全國大中小學校延期開學,同時教育部號召各地學校“停課不停學”。“在線”一詞重回風口,反映在二級市場,截止昨日(13日),國內已披露數據的教育上市公司中,港股近81%的企業市值上漲,僅5家企業市值小幅度下降;美股近55%的企業市值上漲,9家企業市值小幅度下降;A股企業整體對比上次統計上漲明顯,近67%的企業市值有所增加,16家企業市值下降,幅度較小。

在線教育概念股也受到追捧,股價持續走高。有分析稱,在線教育培訓機構當前是表面風光,未必能“賺得盆滿缽滿”。

大量的用戶湧進線上教育場景,除原有在線教育企業外,在線辦公的工具類企業也轉產在線教育功能,稱“為在線教育開放技術平臺或提供技術支持。”

據媒體報道,2月10 日,全國300多個城市的60萬人民教師變身“主播”,通過釘釘為學生們上課。

但“停課不停學”的開局似乎並不順利,釘釘、qq視頻會議、騰訊課堂、智學網,雨課堂……幾乎承載網課的服務平臺都難掩大面積崩潰的尷尬。

而從釘釘被用戶打一星在OPPO應用商店下架就能對用戶的怒火可見一斑。過去幾天裡,釘釘在App Store的評論區裡,突然冒出了數十頁一星評論,有學生評論稱釘釘“毀”了自己的寒假。

停课不停学的“棱镜效应”:风口在线上,“爆发”或在线下

項陽深圳福田區福苑小學校長項陽認為,“度”非常重要,對“停課不停學”指導思想把握不準,千萬不能因為一窩蜂上網課,出現教師疲於應付、學生疲於學習的副作用。

學校效率和成果如何監督,也成為了家長擔心的焦點。一位家長表示,與課堂教育相比,教學之間的及時互動也無法得到保障。反倒是打卡、排麥這樣的形式佔據了孩子大部分的時間,教學效果真的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軟件不硬,硬件不足 “停課不停學”成在線教育試金石

有報道稱,一些老師被困在農村老家,手中只有一部手機。PPT做不了,共享屏幕又無法標記,只能手寫直播。WiFi用不了的、卡頓的,又只能用流量,一天幾個G沒了。

華為此前發佈的《在線教育家庭Wi-Fi網絡技術白皮書》中稱,家庭Wi-Fi網絡已成為影響在線教育業務體驗的關鍵瓶頸。

當前家庭用戶基本上使用筆記本電腦、iPad、甚至是手機移動終端,通過家裡的Wi-Fi網絡來完成在線教育等業務,但數據表明,在線教育出現卡頓等體驗差的問題中,90%原因出在家裡的網絡質量不佳導致,10%的出現在網絡側。

一方面是用戶端的硬件不足,另一方面,服務方提供的軟件服務著實不夠硬氣。

在軟件端,原來用的辦公軟件、通訊軟件、培訓軟件一夜之間做成建制的網絡授課。能滿足需求嗎?現在看來是滿足不了的,由於功能的分散,常常需要幾個APP合起來用,缺少聚合型軟件。而面對訪問量激增,服務器無法承載,導致在線授課延遲、卡頓、無法進入等情況頻出。

一位不願具名的相關技術人員向記者表示,新生事物,倉促上陣,難免混亂。在線場景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不能滿足教育的全部需求,一些辦公軟件只是具備教育所需的相關功能如直播、打卡,但是畢竟不專門為教育而生,承力不夠是顯而易見的。

ClassIn的創始人瓜神在一週前的一封公開信《我們一直在前進—ClassIn的公開信》中說道:“僅僅大年三十近3000家機構在ClassIn後臺註冊,如果不是我們註冊流程非常複雜,一天的註冊量會在幾萬家。全行業都在湧入ClassIn,老用戶也在拼命地排課。即使老用戶線下轉線上的需求,原有的網絡同樣支持不住。”

為了應對這樣的情況,瓜神采取了一個應急措施:將ClassIn的承載能力提升了100倍。釘釘也不得不緊急擴容1萬臺雲服務器,以保障用戶流暢體驗。

但即便如此,在2月10 日,當部分省市“網上開學”來臨,在線直播的服務器還是大規模的陷入崩潰。

在網易有道副總裁羅媛看來,全國2-3億學生都在家學習,如此大規模的新平臺、新形式授課,對平臺技術的成熟度的確是很大的挑戰。不論是老師還是學生,或多或少都遇到了硬件設備的問題,大家也都在適應中。由此可看出,互聯網技術在支持教育的場景中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疫情當前,很多問題暴露出來。各家在產品技術上的投入和儲備,關鍵時刻是個試金石”。

在51Talk CFO徐珉看來,“本質上是因為教育不是靠單個能力支撐,也不是有了線上平臺就能一蹴而就。一個真正好的在線教育公司,需要長時間的積澱,公司的每個環節都要緊密結合、缺一不可:比如音視頻技術、課程產品、教學質量等等。”

線下或迎來生機

如同電商行業的“雙十一”,也許今天的突發,就是明天的常態。經過檢驗的在線教育還是應該多想想應對之法。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目前我國在線教育市場才初步形成,各方面都不夠理性。在這種情況下,需要依據在線教育的特徵,儘可能先建立行業規範,並引導整個行業遵守規範。先有規範,再使用技術。如果先使用技術,沒有規範,就容易出問題。

“無論未來5G技術或互聯網技術如何發展,技術都無法代替原有的教育教學,只能起輔助作用。”儲朝暉認為,在線教學在傳授陳述性知識上有優勢,在學習程序性知識方面沒有優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不能完全寄希望於在線教育。

儲朝暉坦言,無論什麼樣的教學形式,教育評價體系其關鍵導向作用,如果沒有發生改進,有了考分這個最終目的,家長難以趨於理性的選擇教學效果好的學習方式。而不僅僅是因為某個機構有免費課程或是宣傳力度大。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向記者表示,在線教育不可能替代傳統教育,也不可能替代學校教育。它的作用就是知識教育。相比線下教育,在線教育有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優勢,然而其劣勢也是明顯的,個性化、交互性差,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要求高。在教育部門和學校提供在線教育資源之後,在線教育培訓機構的在線課程,就只是學校的補充。

新東方近日發佈的報告顯示,線下機構的付費用戶獲客成本在500元至1000元,線上機構的成本在3000元以上,線上一對一機構在5000元至15000元左右。在線教育的獲客成本高,難以盈利是行業共識,經過此次疫情後,教育行業的生存情況會大為改善嗎?

拼圖資本創始人王磊則坦言2020年是教育的重啟之年,對於線下機構,現在的形勢是,不管你是否願意轉線上都得轉,因為在短期之內線下開課仍是問題,所以這是必須要做的嘗試。只不過對於很多機構而言這種轉換挑戰很大,它不光是一個技術的問題,更多的還是一個管理、團隊、人才等方面的問題,而這些在短期之內很難一蹴而就。

那是否就意味著在線教育可以一路高歌了呢?王磊認為,先發優勢是肯定的。但在線教育本身固有的問題還依然存在,並不會因為市場環境的改變而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如:獲客成本相對較高;教學效果很多都並不理想等問題,還都需要不斷地去進行改進和優化。

因此,王磊表示,勝出的還是那些在教育本質、教育內容方面做得比較好的機構,無論他們是純線上的,還是從傳統線下轉型到線上的。而且疫情終歸會過去,之後很多機構還是會迴歸線下。未來的趨勢肯定是OMO,即融合式的、混合式的教學。

也有分析人士指出,針對目前暴露的短板,還需從內容、形式、技術和管理等多方面下功夫,才能促成在線教育符合大眾期待。對於企業來說,疫情總會過去,只要撐過這個階段,線下教育培訓可能迎來新一輪爆發。

停课不停学的“棱镜效应”:风口在线上,“爆发”或在线下

◆專家解讀來了!從政府工作報告看2019教育發展大勢

◆俞敏洪建言培訓機構整治:增教師證考試機會,整頓講方法

◆理優教育“停課”,家長哭訴:課還沒上,兩年的工資沒了

◆尚德、新東方等被“拉黑”?多地公佈培訓機構“黑白名單”

停课不停学的“棱镜效应”:风口在线上,“爆发”或在线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