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用一句話解釋一下什麼是文化?什麼是中國文化,為什麼?

布儀


個人認為文化裡面應該包含豐富的知識和內涵修養,還有深邃的哲學,高尚的道德。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構成中國文化的元素有歷史的沉澱,瞭解中國的歷史就可以瞭解中國的文化。





pk小強強


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是非常廣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也是人生活各要素的積累。

中國文化,是華夏文明為基礎,充分整合全國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不同於中華文化的國際屬性,可以稱之為“中國的文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受中華文明影響較深的東方文明體系被稱為“漢文化圈”,特指社會意識形態,是社會政治、經濟與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反映。


湘水河谷


中國文化是華夏文明為基礎,充分整合全國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中國文化的核心是道;中國文化本質是具有民族特點。

其不同於中華文化的國際屬性,受中華文明影響較深的東方文明體系被稱為“漢文化圈”,特指社會意識形態,是社會政治、經濟與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反映;

從舊石器時代的發明創造,到康有為梁啟超的維新變法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無一不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

中國文化不但對日本、朝鮮半島產生過重要影響,還對越南、新加坡等東南亞、南亞國家乃至美洲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國發達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以及指南針技術首先應用於航海,才導致了人類所謂藍色文明和環太平洋文化圈的形成;

鄭和七下西洋更加深了這種文化的傳播和輻射,並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樞紐的東亞文化圈。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國包括亞洲、歐洲在內的一些國家都對中國文化以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和重視;

中國文化很精準概括了儒、道、佛三家,春秋之後的兩千多年中,儒家,道家,佛家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最深的,縱觀中國的千百年歷史以來,一直有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的說法;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禮儀之邦,“禮”乃中國文化的精髓。古代的“禮射”不僅貫穿與融合了華夏數千年璀璨的歷史文明,而且深度影響了世界,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為維繫和發展優良的社會秩序與生態和諧而共同遵守的道德規範;是人類文明與智慧的結晶。


奶瓶Poems


文化,是指人類在生存與發展過程中,為表達對世界與自身的認識與感受或為改變、實現自我價值而創造出來的所有活動及其載體。中國文化則是指與中國相關的文化。

(來源:《耕讀傳家解密),鄧簫文,九州出版社,2019年7月第一版)

一一為什麼要如此定義?我是作者本人,專門研究家風文化學之耕讀傳家,感興趣者請留言,深入互動。


鄧簫文解密耕讀傳家


“文化”一詞,在中國古代是“文”與“化”的合意,也就是“人文”與“化成天下”、“以文教化”的意思。《說文解字》把象形字的“文”指為交錯的紋理,《尚書.舜典》據引申意說“經緯天地曰文”。而“化”的本意為改易、生成、造化,引申為教行遷善之意。毛澤東同志在《反對黨八股》一文中曾說:“化者,徹頭徹尾徹裡徹外之謂也”。文化一般與自然或野蠻相對,根據文化的發展程度不同,人類社會也被劃分為矇昧時代、文明時代等。所以,人類在自然界和社會的一切活動,包括所創造的物質與精神的所有成果,都屬於文化。

中國文化,是包括56個民族在內的整個中華民族在華夏大地上所創造的文化。它源於中國各族人民自有人類以來的社會生活實踐,同時吸收了周邊和世界各國文化的積極成果,從而形成了人類歷史長河中未曾中斷的有著鮮明中華民族印記的東方文化。中國文化,累積了中華民族千百代人在悠久歷史中創造的文化資源,富饒深邃,光輝燦爛,是人類文明極其寶貴的遺產。


實話常說


南無阿彌陀佛[祈禱]


李因緣


很懷念“同志”這個久違的詞了,怎麼就弄丟了哪!怎麼弄的啊!記得年輕時候,有困難領導一說“同志們,上!”那個熱血沸騰啊😭😭😭😭[流淚][加油]


曠野蝸宅


什麼是文化?

文化,是一個非常廣的概念。

如果要用一句話概括,個人認為:

文化——人們在社會生活、歷史長河中,所過濾、積澱下來的文明產物。

文,承載也。所以,古人有“文以載道”之說。文所承載的是什麼?可以是天文、地理,也可以是人文、風俗,還可以是思想、智慧等等,經過層層篩選所遺留下的歷史積澱。

化,變通也。通過變通的方式,將所承載的歷史吸收、消化、流轉起來,使其最終形成某種文明產物。

什麼是中國文化?

準確的說,應該分為中華傳統文化,和中華現代文化。

上文既然說文化是一種歷史產出,那麼,中華文化,就是中華民族的歷史產物。

中華傳統文化,其實就是儒、釋、道文化,三者缺一不可。真正瞭解歷史的人會明白一個的概念——其實古人對“儒釋道”不分家的,他們是兼而修之。這個在很多古籍、文學中可以看到。篇幅原因,這裡就不細說了。

所以,與“儒、釋、道”相關的文化,就是中華傳統文化。比如書法(儒),廟會(釋,也稱佛文化),道教法術(道),孔學(儒),佛學(釋),易學(道)……



錦潤漟


文化其實和學習有相似內含:本意是指成才的方法和過程。學習一詞源於論語,“學而時習之”,學習是成為有素質、有能力、事業成功的關鍵。

學可以在短時間內系統地學習前人的經驗累積。但最重要的還是“習”,這裡的習不是“溫習、複習”的意思,在孔子那個時代也沒有今天那麼多書去背誦演題,也沒有考試,自然沒必要象今天我們學生一樣,泡在題海文山中不停做題背誦地“溫習、複習”。再則,孔子教授學生的內容主要是如何做一個君子,君子需要的是在做人做事中要有仁愛之心,能體察民意和他人的疾苦意願,敢於擔當為民為國的大任。所以,這裡的“習”應該是把學到道理應用於實踐中。

“文化”的關鍵也在於“化”,而不是文,“文化”就是把學到知識內化、轉化成為能力和素質,真正的文化人就要具備能夠把學到的道理內化成自己素質和能力。先修身,進而齊家,治國,平天下。此所謂“內聖外王”之道,這就是古代人為什麼非常尊重文化人的原因,絕對因為不是讀書人少的關係。

孔子在教子路時,出現了這麼一幕:(模擬一下場景)

孔子:子路,過來。

子路:是,先生。

孔子:我再教一個道理

子路:先生,不敢受教,您上次教我的那個道理,我還沒做到呢?

我原來常常疑惑,根據《論語》記載,孔子教授學生的東西也就一萬來字,那需要弟子跟隨他一輩子呢?這要給給現在重點班的學生,不就幾個月的事嘛,能背的滾瓜爛熟。看了孔子和子路這段故事,我終於明白學習之難,做個文化人之不易。

現在的老師和大學生們及讀書人為什麼不被敬重?因為一來學的知識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缺少修養方面的教育。二來,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考試選拔,而非內化。知而不行,學面不習,文而不化。結果是,我們有許多人,雖然考試考的很好,徒增傲慢之心,實際上在生活中總是一團糟,工作沒有責任心,上進心,總是一山望著一山高,人際關係也處不好。因為不懂得“習”和“化”,書本是書本,自己是自己,兩不相干,不能形成能力和素質。典型的“不是你沒用,因為你沒用,所有你沒用”。所以,要善於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在實踐中,才能成為一個有用於國家民族之才,有利於家庭社會和諧之人。

當然,學什麼也很重要,過去講開卷有益,是因為舊社會印刷業不發達,古人又講究德行,所發行的書基本上都是好書。而現在印刷業很發達,商人為了錢,迎合人們低俗的口味,大量不良書籍充斥市場,選擇不對書,不僅不會開卷有益,反而會開卷有害。所以,今天的學習,一定要善於選擇,才能汲取到有用的營養。

詞語鏈接:變化 食古不化 潛移默化 出神入化 逢凶化吉 頑固不化 化干戈為玉帛 造化弄人 分化瓦解 貪汙腐化 化外之民


心定前程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這就是我認為的文化,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對於文化在任何時候都要有種學子心態。孜孜不倦也是我們對待學習的一種態度。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在任何一個領域都有其存在的必然,什麼是中國文化?自尊自立自強也。為什麼?那樣我們才可以把祖國發揚光大,源於我們對中國文化一點一滴的融會貫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