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林沖對高俅父子無奈無脾氣,對待王倫時脾氣咋那麼大呢?

空中的小飛


林沖對待高俅父子與對待王倫的不同態度,實際上都是為了一個目的:個人自保。歷來以林沖為“逼上梁山”的典型代表,把這個形象解讀為膽小、軟弱、隱忍,甚至老實。我不反對這樣評價林沖,但《水滸傳》卻並非如此講述林沖的故事,展示林沖的性格,林教頭此人恐怕不會如此老實或者軟弱隱忍。

在施耐庵的筆下,林沖與所有梁山好漢一樣,首先是“妖魔”,都是洪太尉在伏魔大殿中誤放出來的。這些妖魔在遇到梁山上的宋江之前,絕大多數都做過壞事。宋江從還道村返回梁山後,梁山好漢便開始“還道”,不再做歹事。比如,孫二孃、張青、李立再也不賣人肉饅頭,穆弘、穆春、張橫、張順也告別了欺行霸市、截江搶劫的勾當。行者武松幾乎是放下了屠刀,除了攻打金國人的曾頭市而外,再也沒有殺人。但也有些好漢繼續“妖魔”行為,“還道”過程比較艱難。

林沖的故事是《水滸傳》的大架構中的一部分,其人生“軌跡”自然也得符合文本邏輯,滿足故事主題的需求。因而,林沖分別對待高氏父子、王倫的不同“脾氣”,也是其從“妖魔”還道為梁山義士過程中的“妖魔行徑”。

林沖為何在高俅父子面前沒脾氣

書中寫道,林沖在魯智深看管的菜園子中喝酒,恰才飲得三杯,使女錦兒就慌里慌張的跑來報信,說是林娘子在五嶽樓被一個“奸詐不及的”攔住不肯放。林沖立即放下酒杯,跑到菜園子的間壁五嶽樓。果然,只見一個年小的後生在五嶽樓的胡梯上攔住了自家娘子。林沖氣不打一處來,抓住後生的肩胛,將他扳了過來,與自己面對面。

影視劇中,這個細節做了改編,說是林沖一把扳過後生,舉拳要打。實際上,《水滸傳》中卻是這樣描寫的:當時林沖扳將過來,卻認得是本管高衙內,先自手軟了。

施耐庵的描寫更為合理,林沖原本就不是一個莽撞之人,不是仗著武藝見人就打的江湖草莽,畢竟是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這點修養還是有的。

林沖一見是高俅的義子高衙內,手便軟了。高衙內也不認得自己攔住的人是林沖的老婆,還衝著林教頭吼了一句說休要多管閒事。但是,高衙內的跟班們卻知道高衙內招惹的就是林沖,便一齊上前解勸,哄著高衙內回府去了。

林沖沒有舉拳,但卻怒氣未消,說明此人還是很有點脾氣的。可是,魯智深帶著一群破落戶前來助拳時,林沖卻說,剛才那個奸詐不及的少年是高太尉的衙內,因不認識自己的老婆才無禮。“林沖本待要痛打那廝一頓,太尉面上須不好看。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林沖不合吃著他的請受,權且讓他這一次。”

原本,林沖所言也很在理,這件事情一來就有誤會的原因,遇到的人又是頂頭上司的衙內。何況,當時的情況僅是攔住了林娘子,並沒有鬧出更大的動靜,林沖不好下手也說得過去。但是,後面一截話就不對了。林沖對這件事情很是在意,十分想揍高衙內一頓,但卻沒有下手,甚至連警告都不敢。誰說林沖沒脾氣?但卻不敢在高衙內面前暴脾氣,假若換個人呢?

林沖自己講出了原因。一是怕管,打了高衙內肯定會得罪高俅,這可是自己的頂頭上司,高太尉肯定饒不過自己。二是怕官,林沖自認為拿著高俅的薪俸,打了他的兒子,這份工作還保得住嗎?林沖說“不怕官只怕管”,其實他兩樣都怕,後來發生的故事便證明了這一點。

高衙內因為五嶽樓看上了林沖娘子,便一心想弄到手,便通過林沖的好友陸謙設計,進一步調戲林娘子。林沖從樊樓趕到陸謙家時,也是氣得惱羞成怒。但是,高衙內剛剛跳窗逃跑,林沖卻不敢去追,只是把怒氣發洩在陸謙身上。當時,林沖把陸謙家砸了個粉碎,還隨身帶了把尖刀,四處尋找陸謙,試圖出氣解恨。

高俅官至殿帥府太尉,三司衙門的高官,至少相當於正部級。陸謙不過是個虞候,雖然比林沖的級別要高一點,但與高俅相比,卻差得太遠了。在高俅父子面前沒脾氣,卻敢去找陸謙報復,林沖這不是欺軟怕硬嗎?

秉性使然,也為林沖在王倫面前暴脾氣埋下了伏筆。

林沖不敢得罪高俅父子事出有因

陸謙出賣朋友固然很壞,林沖找他出氣理所應當。但是,林沖要找的正主是高衙內。以林沖的身手,當時就可以跳窗直追高衙內,估計這個花花公子也逃不掉。但是,林沖並沒有這樣做,幾天之後,“把這件事不記心了”。書中說是淡忘了,其實林沖心裡明白得很,高衙內被自己逼得跳窗,高太尉面前難道就好看了?

這一天,魯智深來陪林沖解悶,兩人走到閱武坊巷口,遇到一個賣刀的大漢在林沖、魯智深面前叫賣。林沖被叫賣聲吸引過去,拿過大漢的刀一看,卻是一口寶刀。林沖當時立即做出反應,花了一千貫錢買下了這口刀。

北宋一貫就是一兩,大約37.3克,林沖買刀的一千貫銀子約3730克。2019年12月的白銀報價是3.80元人民幣左右每克,那麼,林沖這口刀摺合成人民幣,就是141740元。林沖所處的時代,東京市民人均每天收入約200文錢,每月6貫錢。可見,林沖買這口刀是花了大價錢的。

林沖為何要買這把刀呢?書中交代,林沖得了這把寶刀反覆翻看,喝采道:“端的好把刀!高太尉府中有一口寶刀,胡亂不肯教人看。我幾番借看,也不肯將出來。今日我也買了這口好刀,慢慢和他比試。”

原來,林沖買刀是要找一個藉口去見高太尉。從林沖的喝彩聲中,可以讀出,一個很卑微的槍棒教頭卻與殿帥府太尉關係非同尋常,簡直到了相互吹牛攀比的程度。但是,畢竟還是差著級別,林沖也不是說見高俅就能見到的,得了這把寶刀,便找到了見高俅的由頭。所以,林沖便以一千貫錢買了這把刀。花一千貫錢眼睛都不帶眨的,說明林沖卻是非常有錢。那麼,林沖又是從哪裡攢下這麼大的家業呢?

卻說高衙內從五嶽樓回到府中,便害起了相思病,跟班富安一眼就瞧科了主子的心思,說衙內是思念林教頭的老婆。高衙內無奈的說,你雖然猜得不錯,但是“只沒個道理得他。”高衙內的意思是,這個美女是林沖的老婆,這就沒辦法了。在高衙內的眼中,林沖是義父的心腹之人,很受看中,又是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怎麼敢招惹他?

富安卻不這樣認為,此人似乎看穿了林教頭,便對高衙內說:“衙內怕林沖是個好漢,不敢欺他:這個無傷。他見在帳下聽使喚,大請大受,怎敢惡了太尉?”

從富安的話中可以得知,林沖之所以很有錢,原來是高俅給了他“大請大受”的高薪待遇。待遇很高,林沖很是留戀這個職位,所以,在五嶽樓時林沖就說了“不合吃著他的請受”。

除了薪俸很高而外,林沖應當更看重自己的前程,與如此高官走得很近,等於進入了“領導視野”,升官漲薪指日可待。林沖本來武藝不差,高衙內都認為他是個好漢,自己有能力,領導又很欣賞,林沖當是看到了自己比較光明的前景。

所以,既怕官又怕管,林沖很看重自己的前程,豈敢得罪高俅?不敢得罪高俅,便自然不敢在高衙內面前暴脾氣——這就是林沖的軟弱、隱忍。

軟弱、隱忍的背後是自私與出賣

我在一定程度上贊同這樣的觀點:職場中的林沖選擇軟弱、隱忍有很多無奈,無論過去、現在或是將來,這樣的現象都存在,甚至普遍存在。但是,這也得有個底線,就是不能見硬的怕,見軟的欺,更不能把隱忍所積累的怨恨發洩到弱者身上,並以此自保。

林沖不敢招惹高俅父子,卻敢懷揣利刃要去殺陸虞侯。假如林沖殺了陸虞侯再去找高衙內的麻煩,他便是條好漢。遺憾的是,沒找到陸謙,卻又去投高俅所好,兩下對照,人設優劣立判。

為求自保,消除陸謙家逼高衙內跳窗的影響,林沖便買了一把寶刀。但是,卻跳進了高俅的陷阱,誤入白虎堂被判脊杖二十,充軍滄州。到了這步田地,林沖還在幻想著挽回影響,以“休妻”的拙劣招數,試圖取得高俅父子的諒解。細讀文本便可發現,林沖“休妻”實則“讓妻”。

話說林沖從汴京出發,前往滄州,臨行之時,在城外橋下酒店裡,林沖寫下了一紙休書,休掉了導致林沖落到這步田地的林娘子。當時,林沖休妻的理由是這樣的:

自蒙泰山錯愛,將令愛嫁事小人,已至三載,不曾有半些兒差池。雖不曾生半個兒女,未曾面紅耳赤,半點相爭。今小人遭這場橫事,配去滄州,生死存亡未保。娘子在家,小人心去不穩,誠恐高衙內威逼這頭親事。況兼青春年少,休為林沖誤了前程。卻是林沖自行主張,非他人逼迫;小人今日就高鄰在此,明白立紙休書,任從改嫁,並無爭執。如此林沖去的心穩,免得高衙內陷害。

簡單分析一下林沖這段話的意思。首先,林沖與張氏結婚三年沒有生育,林娘子犯了“七出”之“無子,為其絕世也”。這一條很厲害,但卻被張教頭駁回。岳父大人暗示林沖:“便取了我女家去,並錦兒”一起養贍,意思再明白不過了,張教頭鼓勵女婿納妾呢。

林沖的再一條理由就是自己去了滄州,高衙內要來逼親。難道休妻就可以避免高衙內逼親了?林沖解除了婚姻,林娘子便成了自由身,高衙內更有理由、更肆無忌憚的逼親了。

林沖其實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最後一句話便道出了內心的真實:林娘子可以任從改嫁,即便不是嫁給高衙內,也與自己無關。於是,可以安心去充軍,高衙內便再也不會找自己的麻煩了。

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限到時各自飛,這句話在林沖身上得到了充分驗證。這種現象現在也有,能給予點贊嗎?

林沖休妻所言,施耐庵寫得一波三折,欲言又止。同樣,滄州道上出賣魯智深也是留下了一段疑案。綠野老道多次撰文分析,林沖在魯智深走後對董超薛霸說:“這個直得甚麼?相國寺一株柳樹,連根也拔將出來。”這句話並非林沖的無心之失,恰是其心機深處的出賣。

魯智深早就當著林沖的面警告董超薛霸不要打聽他的來歷,林沖明知此事,但卻為了與魯智深撇清關係,繼續討好高俅,便“失言”了。即便是董超薛霸此前猜到了有可能是大相國寺的和尚救了林沖,但僅是猜測並沒有坐實,林沖這話一出,“二人只把頭來搖,方才得知是實。”這好比問案子,事主咬死不講,問案人便先猜其中的可能,然後找事主的朋友求證。事主的朋友在明知不能講的情況下,印證了問案者的推測,這是一種什麼行為呢?在撇開事情對錯的前提下,這樣的朋友可交嗎?

所以,魯智深很不屑林沖的出賣,滄州道上臨別時叫林沖:“兄弟保重。”梁山再次相遇,魯智深卻冷淡的稱呼林沖為“教頭”。為林沖辯護的朋友,還真的把魯智深當冤大頭了。

殺王倫絕非火併,林沖仗勢欺人

林沖的軟弱只是對強者的軟弱,林沖的隱忍是對高俅父子的隱忍,上了梁山之後,林沖的這個人格缺陷又一次暴露無遺。

王倫在得知林沖犯下彌天大罪,擔心收留此人給自己帶來威脅,又招致朝廷大軍來掃蕩,便拒絕了林沖入夥。杜千、宋萬、朱貴三人當著林沖的面,在聚義廳與王倫爭執起來。林沖此時完全可以動手了,王倫時期的梁山,內部並不是鐵板一塊。但是,林沖不敢動手,王倫手下畢竟有好幾百嘍囉。

憚於王倫的強勢,林沖忍氣吞聲,連續三天唉聲嘆氣去找投名狀。每次空手而歸,王倫都要奚落道:“你明日若無投名狀時,也難在這裡了。”面對一個白衣秀士的奚落,林沖“再不敢答應,心內自己不樂,來到房中,討些飯吃了”。連答應一聲都不敢,林沖慫到了何種程度。

在王倫面前如此之慫,但是,林沖絕非是善與之輩,對付弱小卻是很有本事的。吳學究說服三阮撞籌時,阮小二給吳用介紹梁山情況,說王倫、杜千、宋萬、朱貴這幾人“不打緊”。但是,林沖入夥後:“這幾個賊男女聚集了五七百人,打家劫舍,搶擄來往客人。我們有一年多不去那裡打魚,如今泊子裡把住了,絕了我們的衣飯”。得了勢的林沖,本事這般厲害,石碣村的漁民哪是他的對手?

晁蓋劫了生辰綱,石碣村殺敗何濤率領的官軍,這夥人勢力強大,官軍都被他們殺得幾乎片甲不留。於是,林沖看到了隱忍多時的怨氣終於可以發洩了。當王倫盛宴之後,林沖便主動的去找晁蓋,與吳用暗通款曲,蓄意殺死了王倫。

歷來都認為,王倫心胸狹隘,嫉賢妒能,這話首先是林沖說的,大致也沒說錯。但是,王倫只想做個安逸的寨主,甚至連搶劫的事情都不願意幹,林沖來了之後,山寨才出動打家劫舍、搶劫客商,還霸佔了水泊。人各有志,林沖憑什麼要殺這樣的老闆呢?王倫胸無大志,畢竟收留了有國難投有家難奔的林教頭。

林沖即便不感恩,也不至於殺老闆,軟禁起來,或者逼他收留晁蓋甚至讓位完全做得到,白衣秀士也是個膽小怕事之人。正因為王倫很弱,找到更硬後臺的林沖才仗勢耀武揚威,痛下殺手。

施耐庵把這回書的回目叫“林沖水寨大火併”,其實是文不對題的。火併,就是內部相互殘殺、相互吞併,兩個要件都必須具備。那麼,殺王倫的結果是“內部吞併”嗎?絕對不是,殺掉王倫之後,晁蓋做了寨主,此前,晁蓋尚未入夥,算不上內部吞併。

其實,施耐庵在這回書中寫了一次假火併,預伏了一段真火併。

晁蓋之死與林沖脫不了干係,這一點,綠野老道也曾詳細的分析過。梁山好漢都是道家妖魔,宋江則是這群妖魔的魁首,自然由他召集梁山大聚義。此時,《水滸傳》故事需要大轉折,以照應開篇故事,所以,晁蓋在一場陰謀中完成自己的使命,歸位於“托塔天王(毗沙門天王)”。此時,林沖又重演了晁蓋上位的那一幕,主動出頭聯絡吳用、公孫勝,迫不及待的立宋江做寨主。

這兩次梁山寨主更替,都是林沖衝在最前面。前一次是“外人”佔山為王,這一次是內部大變局,是一次名副其實的“大火併”。這次大火併標誌著梁山繼續走向強大,施耐庵“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水滸傳》主題得以充分表達——林沖客觀上推進了梁山事業。

宋江上山後,林沖積極參與“還道”,支持招安。與所有梁山好漢一樣,拱聽宋江號令,一齊對天盟誓。按照《水滸傳》前七十回的伏線,林沖也應當與梁山好漢並肩戰鬥在抗金前線,展示其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的雄厚戰鬥力。


綠野萍蹤01


人都是為了生活,沒有遇到絕境,有一點忍耐,誰願意去拼命,高俅乃是林沖上司,當朝太尉,權高位重,高俅為了高衙內在白虎堂設計陷害林沖這件事上,林沖只有忍氣吞聲,委屈求全的份,就是到了草料場,他還想著等事過後,在回東京,重新生活,可當聽說妻子已死,又見高俅派人來追殺他時。感到萬念俱毀,沒有退路了,才在山神廟殺了人,上了梁山。

再說王倫,此人不可小看,落榜秀才,一介書生,能夠籠絡幾百人在方圓八百里水泊梁山上逞王,多次擊退官府征剿人馬,足見此人非等閒之輩,林沖的到來,王倫意識到將給梁山帶來二種不利因素,第一是林沖是殺人犯,而且殺的是高俅的人,官府會用力來拿。第二:林沖是八十萬禁軍教頭,非池中之物,恐怕日後難於控制,對自己不利,所以才不肯讓林沖入夥。這事林沖早已心知肚明,只是自已勢單力孤,不便發作,晁蓋等人的到來,給他帶來了機會。火併王倫是早晚的事。王倫不留林沖的想法也是正確的。

主要是林沖對待王倫與對待高俅的處境不一樣,高俅那時還存在幻想,還有牽掛,殺王倫時孑然一身。





玉蝶侵梅


一個是位高權重可以左右皇帝看法的高官,隨時隨地都可以讓武功高絕的林沖成為階下囚。

更重要的是在歷史上宋朝是抑武重文的,因為他們的開國太祖有黃袍加身的前科,所以對武將很是提防。

別看《水滸傳》裡一眾英雄好漢無法無天的樣子十分的暢快淋漓,但是卻無法掩蓋武將在宋朝地位低微的事實。

要不然一個掌握八十萬禁軍的教頭還會忌憚一個以蹴鞠博取皇帝歡心的高俅?

他忌憚的不是高俅,是高俅背後的皇帝,是整個大宋的官場體系,都對武將有或多或少的打壓。

君不見後世立下破天功勞的岳飛嶽將軍,卻是被皇帝和秦檜輕易的以莫須有罪名害死,並且沒有激起多大的浪花。

你要放在其他朝代你試試?岳飛的部下不把朝廷搞得天翻地覆才怪,其他的武將不扯旗造反才怪,這也從側面說明武將們在宋朝確實是被打壓的對象。

因為武將們面對的不僅僅是皇權的打壓,還有整個文官派系的打壓,讓宋朝的武將們在官場的地位始終低文官一頭。

所以林沖忌憚的不是高俅,是高俅背後的文強武弱的文官體系,和高高在上的皇權。

但是等到林沖被逼上梁山時,林沖的心態就不一樣了,他都已經落草為寇了,並且此生是官復原職無望了。

既然這樣了他還苦苦忍耐個啥?以前的忍耐是為了自己的仕途,是很多武將的真實寫照,現在都已經落草為寇了他還怕個啥?

王倫一夥林沖會怕嗎?一個八十萬禁軍的總教頭會怕區區幾個山賊?

更何況王倫的對手是誰?江湖上赫赫有名的晁蓋晁天王,他的部下都是有名的好手。

以林沖混跡官場多年的見識和手段,他會不懂站隊的道理?

在王倫那裡本來就不受重視和猜忌,而王倫一夥更不會是晁蓋一夥的對手。

既然知道王倫遲早要被晁蓋取而代之,那林沖還會有好臉色給他看?

所以接下來林沖才主動火併王倫選擇站隊,這樣一來自己必定會對晁蓋所重視和接納。

從而成為晁蓋團伙的肱骨之臣,這才是林沖不怕王倫的真實原因。


平安是福0123


《水滸傳》中林沖對高俅父子無賴無脾氣,對待王倫時脾氣咋那麼大呢?林沖是一個心機慎密,且自私之人,表面仗義知禮義,內心極有心機和看重自己利益。只是他時運不濟,運氣不好,其貌美之妻意外被極好色你高衙內撞見,高俅父子是持強凌弱之徒,對一個小小教頭又屬高俅治下小人物,那把林沖放在眼裡,高衙內數次調戲林妻未得手,終下滅林沖之心,陷害林沖幸被開封府正直的孔目孫定勸府尹才發配滄州保得性命,林沖在離開封時執意寫了休書休了妻子,其用心也顯然是為自己考慮。林沖為啥對高俅父子無脾氣,主要是面對極強大的高俅父子,林沖雖有點武藝,但地位卑微,又毫無權勢可言當然就心生畏忌,也怕丟了飯碗,所以表現極其軟弱,那敢有什麼脾氣。而上梁山時王倫居於自身利益考慮不願接納林沖為難過他,但推不脫時還是接納了林沖,林沖並座了頭領交椅,但林沖為此種下了仇恨種子。後晁蓋等七人上山後欲投梁山,林沖絕頂聰明,知晁蓋這夥人勢力強大,王倫不接納是拒絕不了的,王倫已成弱勢,所以林沖避王倫私見晁蓋等,有意暴露他和王倫矛盾,正式投靠晁蓋一夥,當然對勢力孤單王倫,又有晁蓋一夥作靠山,林沖可以說把受高俅的迫害,和當時王倫為難過他的氣,全都爆發出來殺害王倫以洩氣、出氣。又為晁蓋這夥人立功,所以林沖殺王倫底氣十足,前後判若兩人,這就是典型欺軟怕硬之徒的德性,只記仇不記好的小人行為。


老夫常談


林沖是悲劇人物,人們形容走到低谷絕路時就會說"不逼不把梁山上"和"逼上梁山"就是岀自他的點典故,他的遭遇可謂一敗塗地,這也是封建勢力的摧殘和他懦弱的性格造成的,有的人可能就會問了,"林沖武藝高強,八十萬禁軍教頭還懦弱嗎?你真是胡說八道,去、滾一邊曬太陽去",大部分人會持這一觀點,那麼我就以林沖對高俅父子無奈、無脾氣、對待王倫的態度來分析這點。

捨棄封建勢力摧殘就那回事,咱不詳說,只說人的思想境介不同,方向和結局也是不一樣的,就說那同是八十萬禁軍教頭的王進,因以前打過高俅那幫流氓地痞,高俅懷恨在心,剛上任就打了王進幾十棒子,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王進就分析呆不下去了,遲早會送了命的,於是收拾行李,攜家帶口逃走了,這就意味著己逃岀了魔掌,先是投奔弟子史進,後又投奔廷安府重經略處去了,這就是人們說的智勇之人,達則兼顧天下,榮順其身、不達則獨善其身,即逃離了事非,又保全自己妻兒性命。

而把林沖性格換在王進身上,做事就不同了,他可能就會岀現這樣一幕,林沖捱了打,嘆著氣回來,林娘子給他揉背換藥,他嘆著氣說"高俅打了我,這日子咋過呢?娘子勸他遠走高飛,他就會說”哪兒去呢,還是忍著吧!或者送他些好處就好了",過了段時間實在不行了岀走投奔史進,時間長了,在家三日不為客,史進也不耐煩了,這還算往好處想了,可惜他還沒這樣做,叫人家誣陷充軍去了還追殺,這就充分說了林沖有貪圖功名,放不下,委曲求全的性格,對狼乞命的理數他不懂,一味讓人加害而吞聲忍氣,以致家破人亡。

對王倫火併時,林沖的性格己由懦弱轉化為兇暴慘忍了,這種變性的殘忍是由長期的壓抑、煩躁和懷才不遇的憤恨積累起來的,這時的他己除了仇恨和不滿,就是麻木不仁了,因此也沒人和他親近接觸了,他的內心是自私的,他只考慮了他的立場,別人不同情他,他也看一切是和他過意不去。

火併王倫其實是內心焦慮矛盾的暴發,這一切的恨交織在一起,王倫成了他的活靶子,這一刀,洩了他心中積攢的恕火,原希望這一刀會是眾望所歸,以後他也可以揚眉吐氣了,然這一刀也讓大家看到了他的戻氣,他的無義、殘忍、暴露無遺。

林沖最終鬱鬱而終,也可能在眾叛親離中一撅不振,也可能是所做所為中悟岀了人生的不易,總之後來的歲月在淒涼和孤苦中了結。


木火燊輝


說出真相真的是挺殘酷的。林沖骨子裡是膽小怕事,欺軟怕硬的。

林沖是個精細的人。他非常清楚誰能惹得起 誰惹不起。高俅父子他是真的惹不起,高俅地位高,人又詭詐。林沖鬥不過。這一點林沖非常清楚。他知道自己不是對手。所以他隱忍。

而王倫的無能,林沖看得一清二楚。火拼王倫這事在林沖心裡指定是想過好幾會了,只是沒有機會。

只要時機成熟,殺了王倫並沒有任何風險。況且晁蓋沒有上山之前,王倫這幾個人的關係,這幾個人的能耐,林沖是心中有數。林沖是不會幹沒有把握的事。

所以從中可以看出,當年王倫不希望林沖入夥,也不失為正確的主張。不狠不陰也是壓不住林沖的。林沖與楊志廝殺之際,王倫也想請楊志上山,與林沖相互牽制。所以只能說王倫絕不是像林沖說得那麼不堪。只能說是命運不濟。段位太低。

林沖身上的奴性的確很可憐。可憐一身高強的武藝。可憐一腔心細如髮的精細!

一生無害人之心,一生為他人做嫁衣。最後落得個孤家寡人,從來未暢快的活過一天。

林沖的弱點其實我們的大多數都有,這也是人活著的悲哀。林沖是真老實,真懦弱。

也是真真正正的愚笨。


靈迅風水出謀劃策


大家好,我是老梁

我來回答:《水滸傳》中林沖對高俅父子無奈無脾氣,對待王倫時脾氣咋那麼大呢?

因為兩者實力形勢不一樣了,所以林沖對兩者是不一樣的。

1、高俅父子

高俅是誰?是當朝的太尉,位高權重。而他的兒子高衙內就是一個花花太歲,到處拈花惹草,一旦和林沖起了衝突,為了這個寶貴的螟蛉之子,林沖區區一個禁軍教頭算什麼啊。

當時林沖就任的八十萬禁軍教頭的職位,就是在高俅底下的編制。我估計林沖考慮到自己的前途,所以高衙內屢次調戲其妻子的時候,都隱忍不發。

後面遭到了高太尉的陷害,為了自保,不僅一個字都不敢說,還不惜藉著不耽誤妻子的藉口直接將自己的妻子休了。

在押送過去的時候,任由押送公人的欺凌,那時候還是心存幻想。

直到火燒草牧場,林沖才知道高太尉不僅僅是陷害他,還要幹掉他,但是這時候所謂的反抗沒有意思了。

即使退一步講,林沖很血性的幹掉了高衙內,他的結果同樣是亡命天涯,因為他和高太尉的勢力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2、王倫

王倫是當時梁山泊之主,但是手底下確實沒有什麼強兵悍將,你看看那一群所謂的雲裡金剛的都是沒有武力值的人。

所以王倫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出了兩個昏招。

第一:設置一個所謂的投名狀,目的就是要將林沖打發走;

第二:後面遇到了楊志,也希望楊志留下來幫他制衡林沖,因為他知道林沖入夥了,山上沒有任何人能夠制衡林沖。

但是楊志不願意,林沖也正是入夥了,王倫的算盤可是打空了,甚至還留下一個禍端。我覺得林沖肯定對王倫是有意見的,因為王倫所做的種種,明顯就是不想讓他留下了,而當時的林沖已經是走投無路了。

那麼在劫了生辰綱的那一夥人,王倫同樣是為了保全自己的位置想這兩這夥人趕走。林沖肯定身同感受,那麼在吳用的一個刺激,就直接將王倫幹掉了。


總結:林沖對於兩者之間的不同就是因為兩者的實力不同而且形勢不一樣了。


隔壁老梁讀書


林沖是《水滸傳》中的人物,綽號豹子頭,東京人氏,原是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因其妻子被太尉高俅的養子高衙內看上,而多次遭到陷害,最終被逼上梁山落草。後火併王倫,尊晁蓋為梁山寨主。

林沖

林沖本是東京八十萬禁軍的槍棒教頭,江湖上頗有名聲,也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且夫妻恩愛,日子過得應該不差。但自從林沖的娘子被高衙內惦記上以後,災難就開始了。高衙內的最終目的就是想結果了林沖的性命,這樣才能高枕無憂地霸佔林沖的娘子。所以,林沖若不死,悲劇不停止。看起來,林沖的悲劇的確是因高衙內為非作歹而釀成的,但如果從林沖的角度去分析,其實很大程度上,林沖的悲劇也是源於其自身性格軟弱。

林沖發覺是高衙內便收回了舉起的拳頭

細節之一:林沖娘子在廟裡上香時被高衙內調戲,林沖隱忍不發,以為忍一忍,這事兒就過去了。正是林沖這種軟弱的個性從某種程度上對高衙內造成錯覺:他認為憑著父親高俅官居太尉,弄死林沖不跟弄死個螞蟻似的嗎?看林沖這種個性估摸著也不敢翻天。所以,高衙內父子敢拿林沖開刀,認為林沖的命運必定是緊緊拿捏在他們手裡。倘若換成是武松,或許會讓高衙內知道此人不好惹,若惹毛了他,他不定幹出什麼事情來,實在是犯不著。或許,高衙內也就會放棄霸佔其娘子的想法。即便是高衙內依舊堅持自己的想法,想必第二次陸謙出面的毒計就會被武松識破,甚至陸謙、高衙內當場就會丟了性命。對武松而言,大不了浪跡江湖。

細節之二:在野豬林董超、薛霸二人把林沖綁在樹上,提起水火棍來,望著林沖腦袋上劈將來,幸虧一路暗中跟隨保護的魯智深救下林沖,否則林沖就要命喪野豬林了。此時,董超、薛霸二人已經將陸謙受命委託他們在野豬林結果林沖的事情告知了林沖,其實已經足夠粉碎林沖對未來的憧憬和幻想了,高俅父子二人不殺了他誓不罷休,哪裡還有讓他忍辱偷生再回東京的可能?這個時候林沖還抱著幻想,還認為只要老老實實去滄州牢城營改造,高俅父子二人便會放過他了,他還是有機會回東京重新開始新的人生。軟弱的性格導致他產生這樣不切實際的幻想,所以他阻止了魯智深要殺了董超、薛霸的舉動。

細節之三:陸謙一行三人燒了草料場,想一把火燒死林沖,即便燒不死,也讓林沖背上火燒軍用草料場的死罪,早晚死路一條,到這個時候,林沖才徹底絕望了,憤而殺了陸謙一行三人,世界之大,卻沒有他林沖的容身之所,無奈之下,他只得在柴大官人的薦舉下投奔梁山。可氣的是,萬念俱灰的林沖偏偏遇上了一個氣量狹小、不能容人的王倫。別看王倫只是個落第的秀才,沒什麼大本事,看人的眼光卻是毒辣,初次和林沖打交道,就看出林沖是隱忍之人,所以王倫才敢大膽作賤、折騰林沖。林沖果然還是隱忍,被迫聽從王倫的折騰,後來王倫雖然勉強讓他在梁山落腳,卻被王倫看扁了,覺得他本事大又如何,還不是乖乖屈尊於我王倫之下。直到最後晁蓋一行在王倫面前重新經歷他的遭遇,加之吳用旁敲側擊的激將,才徹底爆發,手刃王倫。

由此看來,林沖是內斂、謙讓、軟弱的人,沒有被逼得走投無路是絕對不會奮起反抗的。欺軟怕硬是自古以來顛撲不破的人性,倘若林沖不是這麼軟弱,或許他的命運不會這麼悲劇。






歷史名人物


林沖作為封建官場中的一員,對上司(也就是高俅)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懼怕,所以,不敢懲罰冒犯自己妻子的高衙內。

即便被迫害的家破人亡,他也只把滿腔怒火發洩在陸謙身上。

如果林沖與高俅有不共戴天之仇,在高俅被捉上梁山時,即便拼的一死,也要為娘子報仇雪恨,殺了這個奸臣,但顯然林沖沒有這個勇氣,然而這不是因為林沖的軟弱,從林沖手刃王倫看,也是心狠手辣的人,他不敢殺高俅,因為他知道,一旦殺了高俅,宋江的招安計劃基本就沒希望了,從內心講,林沖還是希望招安的,希望回到原來的官場生活的,因為只有那樣的日子,才是林沖想要的。

至於林沖殺王倫,情況就不一樣了,王倫不過是個破落的秀才,作為八十萬禁軍教頭的林沖根本看不起他,就這樣,王倫還屢次三番的拒絕林沖,嚴重的傷害了林沖的自尊,一有機會,就殺了他,是必然的結果。


柳生飄雪


林沖這個人唯唯諾諾,辦事優柔寡斷的,雖然是教頭身份,可是離開教軍場林沖完全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林沖遇到事情講究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儘量避免與人紛爭,能和解儘量和解,這也是林沖不願出頭的原因。


話說林沖對待高俅父子陷害自己的忍讓,和對梁山王倫痛下殺手火併之事,我覺得這完全是兩碼事。

首先說林沖夫人被高衙內欺負那會,林沖是有家室的人,而且還在高俅手下當差,雖然禁軍教頭不是什麼大官,可是畢竟可以養家餬口。林沖雖然不是大富大貴之人,可是房子、車子、老婆、傭人那也是一樣不缺。自己又是京城的八十萬禁軍教頭,能在京城某得一份體面的工作,那也是夠可以的啦!

所以林沖的前半生基本上是幸福的,有漂亮的妻子,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有一個和諧的幸福家庭。這些都是窮人嚮往的美好生活,林沖都佔了。林沖不想失去這一切,所以對待高俅父子的陷害,林沖只能一忍再忍,高俅位高權重,林沖根本惹不起,所以只好認命,林沖的膽卻,讓他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最後稀裡糊塗從一個國家公務員變成了罪犯,而且還失去了一漂亮媳婦,可以說是被高俅父子搞的家破人亡。

沒辦法人熊貨囊,林沖只能認了,好歹在從軍發配的途中遇到了仗義的魯智深,才得以逃過一死,最終走投無路被逼無奈上了水泊梁山。所以說那時候的林沖是聽天由命的主,他是既沒主見也沒膽量,也不是那時候,縱觀林沖的一生也就那麼回事吧!從來就沒有自己做過主,幹過一件漂亮的事。


就算林沖在梁山上火併王倫乾的漂亮,不過那也是事先得到晁蓋等人的蠱惑,林沖才痛下殺手,不得已而為之滅了王倫。可以說如果晁蓋等人不上梁山,林沖還不知道要被王倫怎麼欺負呢?沒有晁蓋等人,我可以說林沖也沒有那個膽量敢殺了王倫。儘管王倫手無縛雞之力,可是就林沖的性格,我看也只能委曲求全在梁山上受窩囊氣。

說到這裡,我們很清楚王倫其實就是一個混混,他怎麼可能與高俅父子相提並論,人家高俅可是官府的大官,你王倫充其量也就是一個佔山為王的草寇,而且身邊將不過三,兵不過幾百,仗著有柴進資助,才得以生存。你想想,本來林沖上山就被王倫折騰的憋了一肚子氣,這下好了,晁蓋等人的到來,讓林沖看到了希望,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現在的林沖已經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主,身邊沒有拖累,一身輕鬆得主,再加上晁蓋、吳用等人的挑撥離間,所以林沖才敢對王倫下手,“豹子頭”才得以發揮。


只可惜王倫本不該死,卻成了林沖的刀下之鬼。雖然火併王倫是林沖這輩子幹的最痛快的一件事,可是就因為這事,林沖也被讀者褒貶不一,有說林沖太不仗義,王倫何罪之有,不就是不想讓你們入夥嗎,起碼罪不至死吧!高俅父子對林沖有不共戴天的仇恨,你林沖怎麼不去殺他們,難到王倫就該死?

哎,小說杜撰而已,何必太較真!得嘞,得嘞,靜坐長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就此打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