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喜欢、最欣赏古代哪位诗词作者以及经典作品呢?为什么?

爱情有点甜21210616


你最喜欢、最欣赏古代哪位诗词作者以及经典作品呢?为什么?

要说古代诗词作家和经典作品,我喜欢的太多了。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在中华文明灿烂的长卷中,唐诗宋词是其中最为绚丽的华章。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静夜思:在宁静的夜晚思念故乡。
  • 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一个人到处漫游,遍访求学。在外时间长了,难免有孤独思乡之情,尤其是在晚上。这首诗便抒发了此种思乡之情。
  • 故乡是回不去的家,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爱,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是渐渐陌生的他乡……

那我为什么最喜欢、最欣赏这首脍炙人口的好诗呢?

  • 是因为我最喜欢我的故乡,最能理解一个游子,长时间在外漂泊,渴望回归的思乡之情。
  • 而且,我很欣赏这首诗的写作特点:语言通俗易懂,由景入情,联想丰富、自然流畅;细读品味,朗朗上口。虽然只有短短20个字,却将思乡之情抒写得淋漓尽致。李白不愧为伟大的诗人、诗仙,我太崇拜他了!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 意思是:月亮🌙沉落,乌鸦啼叫,满天降着浓霜。江村桥和枫桥以及渔船上的灯火,正对着我这个忧愁而不得成眠的人。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到了半夜发出的钟声,却随风传到我这只船上。
  • 这首诗是写旅游的人夜泊愁眠的情怀。愁不成眠,寺钟敲响,更觉得客居凄清。

我喜欢的原因是:

  • 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和措辞的准确性。当我读这首诗时,不由得慢慢闭上眼睛,享受它带给我的此情此景和那种凄婉的幽境;读着读着,一幅美丽的图画就浮现在眼前,不由得就动手画起来,然后再慢慢欣赏……简直是太美了!
  • 值得我好好学习的写作手法: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

……

还有好多,以上就是我最喜欢的两首古诗。


艳阳高照长安老师


人都有各自的理会与认知,就本人而言对明代文学家,大才子杨慎用修大家名作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情有独钟。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

明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这是一首咏史词,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的慷慨悲壮,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同时折射出深远的意境与深邃的人生哲理。通篇未涉及到任何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却包罗万大,容量极大。

杨慎(1488——1559)61岁,字用修、号升庵、自称愽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明代三大才子(杨慎、解缙、徐渭)之首。祖籍庐陵,四川新都人,汉族,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戌云南终老。

杨慎到云南后,并没有因为谪戍而消沉,而是经常来往于搏南兰津,苍洱金碧,临阿迷,澄江嵩明之间,足迹几手遍布云南。每到一地都要观察民风民情并与当地的读书人谈诗论道,留下了大量的描写云南的诗词佳篇。此词就是其中的一篇,同时也是作为《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而作。

杨慎作为明朝首辅杨廷和之子,一代状元,然一朝得罪,谪戌边荒三十几年,其生平抱负未展,横遭政治打击。他看透了朝庭的腐败,不愿屈从阿附权贵,始终保持自己的节操。因此他以与知己相逢为乐事,把历代兴亡作为谈资笑料增助酒兴,表现出鄙夷世俗,淡泊洒脱的情怀。

无论过去、当下、还是将来,追逐名利似乎总是一些人的生存方式,然而名缰利锁又往往令人痛苦不堪,难以自拔。

杨慎的词开篇就令人想到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是一去不复返的江水,用后浪推前浪来形容历朝历代的英雄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终被历史长河卷走。“是非成败转头空”豪迈、悲壮,即有大英雄们功成名就的失落孤独感,又暗含着高人隐士对名利的轻视。即是消沉的,又是愤慨的,只是这愤慨已经渐渐没了火气。面对似血的残阳,历史仿佛也凝固了,青山依旧还在。紧接着借白发渔樵的形象,任它惊涛骇浪,他只着意于春风秋月。在握杯把酒的谈笑间,固守一份宁静与淡泊。

青山不老,看尽炎凉世态;佐酒笑语,释却心头重负;宇宙永恒,人生有限。江水不息,青山常在。











唐航


如果只能选出一个我最喜欢的诗词作者,那就只有“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了。

她的词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极致,成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当时便不独争雄于闺阁,可与秦七黄九齐名。后人更认为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她那些看似寻常最奇崛的闺情怨语,总能写到伤心人的心坎儿里。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她少女时期写的小令《点绛唇》,写尽了少女纯情的神态。仿若那个俏丽多情的李清照,正在倚门回首,手把青梅,俏皮的对着你秋波暗度。

词作赏析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秋千蹴罢,下来时,因为玩的太尽情,两手已有些麻,却又懒得稍微活动一下。虽然未写词人荡秋千时罗衣轻飏的畅快,但只“慵整”二个字,就写出少女的娇憨。就连那细嫩柔美的纤纤素手,麻了也懒得伸一下,足可见她贪玩的程度有多么的忘乎所以。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露浓花瘦”一语既表明时间,也暗喻词人自己娇美的容颜。

春天的早晨,罗裳初试,本还有着丝丝凉意,却因荡秋千时太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额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这份娇弱美丽的神态,彷如园中娇嫩柔弱的花枝,还缀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见客入来,袜戋刬金钗溜。

正累得不愿动弹,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怕人见到自己放肆的模样,来不及整理衣装,就急忙回避。连鞋子也顾不得穿,穿着袜子就开始偷溜,跑的她头发松散,金钗坠地。

虽然词人没有正面描写这位突然来到的客人是谁,但你可以想见,他定是一位玉树临风翩翩美少年。词人当时一定在想:唉,好讨厌呀,怎么可以这么没礼貌,随随便便就闯进别人家的后花园,闯就闯吧,偏偏不是在我最漂亮的时候。不是时候也就算了,可你偏偏长得这么帅,真是好苦恼呀!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含羞疾走,却又倚门回首,把青梅轻嗅。词人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刻划的栩栩如生,少女窥人之态婉然眼前。

总结

这首词风格明快,节奏轻松,仅仅四十一字,就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矜持的少女形象,可谓妙笔生花。

读完此词,一个俏皮却又多情的思春少女,宛如就在你眼前,对着你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怪不得赵明诚对她一见便倾心。如果让你遇见这样一位女子,教你如何不爱她呢!


美人绝色


特别喜欢苏轼的词。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的词同他的人一样,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清新豪放,独具一格。

还有那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读苏轼的词,脑子里总会有许多唯美的画面浮现眼前。从他的词里看到了:执子之手是一种境界,相濡以沫是一种境界,生死相许也是一种境界。面对这样的深情,解读都似乎是一种伤害,那是需要在生命里反复吟唱,静夜中不断怀思的乐音。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不仅是年轻人的偶像,恐怕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只要你读宋词,就绕不过他的《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的词让我们明白:看淡世事沧桑,内心方可安然无恙。他的词提醒着世人只有在苦难中的自我超越,才能完成人生的蜕变。

他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样。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学苏东坡。





未羊小暖


我最喜欢品读苏轼的作品,虽然他的作品篇篇让我心旷神怡,但他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我的最爱。

原文如下: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作者】苏轼 【朝代】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原文翻译: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

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喜爱此文的原因:

此词写于苏轼乌台诗案后被

贬黄州的第三年。作者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上片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既渲染狂风骤雨的猖狂,又奉劝众人“莫听”,外物岂能乱我心之意流露于笔端。下句“何妨”二字,尽显作者洒脱之魅力。所以在这狂风骤雨之中,作者竹杖芒鞋,顶着风雨,淡定从容地前进。那种笑傲人生的豁达和豪迈都浓缩在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中。

下片描写的是骤雨停歇之后的风景,和作者笑傲人生的心境。寒风吹醒了作者,让他觉得浑身微微一冷,顿时醉意全无。无意间抬头一瞥,看到一轮斜阳挂在天空,正好照着对面的山头,想不到大雨才刚刚过去,就能随即看见阳光了。

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充满了人生哲理,是全词的点睛之笔。这也是作者从大自然中所获得的人生顿悟!自然中会雨过天晴,人生亦复如此。人在社会中经历的坎坷和屈辱有朝一日也会有“天晴”的那一天,所以平生经惯风雨,任其自然,现在的遭遇又何足挂齿?

物欲横流的时代,若心为外物所役,名缰利锁,就做不到不忧不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的一生,怎会没有挫折?最重要的是,在挫折时,不要怨天尤人,萎靡不振,而是笑看风云,继续前行。

诚愿各位读完此文,能做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菩提非树LW


苏轼!

苏东坡 识透天命的达观主义者,知晓万物盈亏有常,不忘“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落魄失意时,选择“何妨吟啸且徐行”,平凡生活中“幸对清风皓月”。苏轼的许多词作向我们详细地阐述了他独特的人生观,对人生的透彻感悟和灵活圆通的处世态度。

苏东坡 识透天命的达观主义者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东坡 识透天命的达观主义者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苏东坡 识透天命的达观主义者

《西江月·平山堂》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苏东坡 识透天命的达观主义者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苏东坡 识透天命的达观主义者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东坡 识透天命的达观主义者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潇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 识透天命的达观主义者

《满庭芳·蜗角虚名》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

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

一曲满庭芳。

苏东坡 识透天命的达观主义者

余秋雨先生在其文章《苏东坡突围》中对于苏轼曾评说:他的成熟,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 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这是多么高的称赞啊!

苏轼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的领悟“人生如梦”。苏轼的经历,青年得志却在宦海中几次跌翻,聚散离合是被贬途中的寻常事,世事无常之后一番殚思竭虑。苏轼其他词句有“人生如梦”类似的表达,如“世事一场大梦”、“未转头时皆梦”,如“古今如梦,何曾梦觉?”。苏轼“人生如梦”的感悟,来源于他的身世遭遇和人生体验,也来源于佛家“四大皆空”和道家“人生如寄”思想的影响。“人生如梦”又是苏轼欲摆脱烦恼、挣脱苦闷世俗的思想武器,借此自我安慰和解脱。

识透天命的达观主义者,这就是苏轼。知晓万物盈亏有常,不忘“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落魄失意时,选择“何妨吟啸且徐行”,平凡生活中“幸对清风皓月”,这便是苏轼的豁达与乐观。

看透生活,仍然热爱生活,

活在当下,尽享此刻。





哥读书


喜欢的古诗人太多,如果一定要挑出来一个,那就是李白;如果非要挑一首经典,我选《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馐值万钱。

举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岐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的旧题,多言世路艰难和离别伤悲的内容。

喜欢李白是因为他的豪放超脱,因为他的潇洒浪漫。这首诗仅80余字,却表达了诗人错综复杂的感情变化。友人送行,面对佳肴,停杯投箸,内心茫然,侧面反映作者内心愁苦。第五六句以冰雪喻人生道路的重重艰险,感叹无奈!想到吕尚、伊尹的从不得志到被赏识的经历,几乎呐喊多岐路,今安在?诗人苦闷彷徨和不断追求的矛盾心态跃然纸上。结句转挫点睛,反映了诗人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和豪迈气概,充满积极浪漫主义情调,极具感染力!

全诗叙议抒情相结合,抑扬开阖,摇曵多资,极富动静、高低、长短之参差美!






墨染酒歌


最喜欢辛弃疾和他的诗词,没有之一。

因为他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

其爱国情怀,令人敬佩!

且看生平和部分作品: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己至……

此时,辛弃痴已归隐乡村近十年了,号称稼轩。

两鬓已添白霜,正是老夫聊发少年狂……

然而,烈士墓年,壮心不已,且看为好友陈亮所作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年少时的热血豪侠,又浮现在眼前。

那是何等的英雄气概啊!

手持利剑,引吭高歌: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他梦见自己又回到义军队伍之中,

协助耿京大将军光复山河。

真是气吞万里如虎。

拔剑怒诛恶“义端“,走马活摛“张国安”。 快哉……

英雄事迹,一度传为佳话。

奈何,权权报国之心,招了冷遇。

可恨南宋小朝庭,偏安一隅。

自“泥马渡康王”,赵构登基以来。一度向金国求和,风波亭害了主战大将岳武穆。朝政更是黑暗腐朽。

一边是“靖康耻,犹未雪。”

另一边却“山外青山楼外楼,错把抗州作卞州。”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

作为主战派,辛弃疾被雪藏了,朝庭对他弃之如敝屐。

向宋孝中献上的《美芹十论》,被搹置一旁。

英雄无用武之地。

郁闷中写下《水龙吟》: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四十出头,被迫隐居了。正值壮年,唯"红巾翠袖”,揾我英雄之泪。

男儿好色真性情!

况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

翩翩佳人何处觅,且看:

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表面上声色犬马,却始终末敢望国忧。

村居其间,回归田园的平淡……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以及民间百姓的天伦之乐:

清平乐·村居

宋 ·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跃然纸上……

良辰美景虽好,可那不是他要的生活啊!

未能报国杀敌,光复山河,

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啊!

闲愁最苦,其中滋味,更向谁倾诉?

且看: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恰似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被迫退隐18年啊!

他的心在滴血。

虎老雄心在,可是牙齿掉了吗?

庆元党禁之后,韩托胄当权,图谋北伐,

64岁被再度起用,他欣喜若狂。

写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生子当如孙仲谋”,据江东而三分天下。

“寄奴"刘裕也建了不世功业,当了南北朝宋国国主。

北虏僭盗中原,狼子野心,已恶积满盈。

我们要效仿他们,直捣黄龙啊……

可惜韩托胄好大喜功,急功冒进。不听良言相劝。

他再次被罢免了。

廉颇末老啊!

只是昏君奸臣当道,不用你罢了……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英雄无泪……

直至病终,矢志不渝,仍高呼“杀贼”。

爱国情怀,是何等的执着啊!

引得一阵唏嘘!


用户苹果圣人


中国古代著名的诗词作者众多,从楚国伟大的诗人屈原,到唐诗宋词达到鼎盛期,产生了很多成就斐然的大诗人、大词人,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在这人数众多的诗词作者中,我却最喜欢、最欣赏南唐后主李煜及其诸多的经典作品。

李煜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最后的一个君主,史称其为“李后主”。李煜二十五岁登基,三十九岁即为亡国君主,后被宋太宗所杀。\r但凡读宋词的人,不会不知道李煜。李煜一生所作之词,在《南唐二主词》中收录了其三十三首词。李煜生活的时代词的兴起,与唐代经济发达,五言诗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李煜是当时首屈一指的词人。其主要词风前期多沉溺声色犬马,因而词多风格绮丽,题材内容上前后期有所不同。

李煜作为皇帝是失败的,失地丢国,成为亡国奴,这种切肤之痛,悲剧的命运,却注定了他在唐宋词坛的成就。其代表作品《虞美人》,也是唐宋词的代表作之一。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这首词语言朴素,平朴易懂,始终表现他的词风——本色和真性情,诉说出人生的离愁别恨,正是这种离恨和惨痛的遭遇,使他完全能清楚感受得到:自己的人生即将走到尽头。因此,这首被普遍理解为李煜的绝笔词,使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代入感。一千多年来,深深地感动着世代人的心灵。

李煜词风的本色和真性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r一、真正的是用自己的血泪,抒发了国破家亡的不幸,因而打动人心;\r二、本色不饰雕琢,多为口语及白描手法,词风妍美,却天生丽质,没有华美的词藻;\r三、因为纯情而不加理性节制,把自身所经历的惨痛遭遇泛化,从而获得了广泛的同情。

李煜词风无论是前期在位之时的万众之首,还是后期轮为亡国之痛的阶下囚,李煜的词始终都贯穿了他纯真的基本风格,而在他的词里一任真情实感的倾泻,从而感人至深。



方舟漫话


中华灿烂文明的长河中,有古代诗词有很多优秀的诗人以及古今流传的经典之作,我最喜欢是收录于《全唐诗》中《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此诗沿用用陈隋乐府旧题,却脱离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诗文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全诗共36句,每4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结构严谨,字雕句琢,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