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作为离别的典型意象,具有浓重的伤感氛围,你知道哪些“长亭”诗词?

文字拾荒人


自秦汉时代起,在我国的乡村大约每10里就设置一个亭子,因为要给信差提供供给、修养等服务(我理解就有点像现在高速上的服务站),慢慢也成为了人们郊游驻足、分别相送的地方。


特别是经过文人墨客的诗词吟咏,十里长亭变成了送别的代名词了,很多诗词中都引用,题主所提到的“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王实甫是元代的作家,早在唐宋就有很多将“长亭”运用在诗词中的佳作,在此与大家共赏几首:


《点绛唇·金谷年年》宋·林逋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金谷园里每年都生出新的青草,年复一年,没到春天的到来,长势繁茂,这满园的春色谁是它的主人呢?枝头残败的花朵在蒙蒙细雨中凋落满地。

暮色苍茫的时刻,又到了离别之时,送者和行者都在这里话别。南北东西路的芳草,犹如送行者满满的离别之情。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唐·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远远地望去,广茂的树林被暮烟笼罩着,连绵不断的寒山放眼望去都是伤感。

暮色已经漫入高楼,有人独自在楼上发愁。

在玉阶上久久凝眸站立,看着一群群归巢的鸟儿匆匆地飞回栖息的巢中。

何处是归程啊?归愁也像那长亭连着短亭、短亭连着长亭的慢慢归途一样,连绵不绝,没有尽头。


《玉楼春·春恨》宋·晏殊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在杨柳依依、芳草萋萋的长亭古道上,年轻的人们总是能够轻易摆脱分别的愁苦情绪,踏上远程的道路。楼头传来了五更时分的钟声,惊醒了“思念人”的梦境,飘落的花瓣增添了心中的愁思。(这里的五更钟,三月雨,都突出送行之人的思念之情)。

不受离别之情困扰的无情人哪里懂得多情人的烦恼,绵绵的相思愁绪化作了万缕千丝。天涯海角再远也有尽头啊,但是相思之情没有尽头,永不停止。


在此分享几首"长亭“的送别诗词,满满离别愁绪,透过诗词一览无遗~


-----END-----


简秋习文


您的问题很有文学特色,很高兴回答如下:

十里长亭一词出自唐白居易原本、宋孔传续撰之《白孔六帖》卷九:“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简称长亭。

秦汉时期在乡村大约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汉高祖曾为泗水亭长。负责给驿传信使提供馆舍、给养等服务。后来也成为人们郊游驻足和分别相送之地。特别是经过文人的诗词吟咏,十里长亭逐渐演变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长亭在古人送别诗词中是经常出现的,已经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是送别诗词中最具代表性和象征性的文字符号。“送君十里长亭,折支灞桥垂柳”乃是古人送别的经典场面。个人以为,柳永在《雨霖铃》中描写的送别场面,有长亭,也有杨柳、美酒等符号,实为送别诗词之佳作名篇。此外,李白、李叔同的长亭诗也颇有伤情之感。

宋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唐李白《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叔同(弘一大师)《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关于长亭的诗词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介绍了,祝您文字精进,文采裴然!


A怡居


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在古诗词中,长亭已经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长亭送别,灞桥折柳,无尽的伤感惆怅,让离人泪洒满了这些事词中的十里长亭。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此首望远怀人之词,寓情于境界之中。一起写平林寒山境界,苍茫悲壮梁元

帝赋云:“登楼一望,唯见远树含烟。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几千。”此词境界

似之。然其写日暮景色,更觉凄黯。此两句,白内而外。“瞑色”两句,自外

而内。烟如织、伤心碧,皆瞑色也。两句折到楼与人,逼出“愁”字,唤醒全

篇。所以觉寒山伤心者,以愁之故;所以愁者,则以人不归耳。下片,点明

“归”字。“空”字,亦从“愁”字来。乌归飞急,写出空间动态,写出鸟之

心情。鸟归人不归,故云此首望远怀人之词,寓情于境界之中。一起写平林寒

山境界,苍茫悲壮。粱元帝赋云“空伫立”。“何处”两句,自相呼应,仍以境界结束。但见归程,不见归人,语意含蓄。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虽然李叔同词曲兼擅,但传记作者陈星先生却考证出此曲并非词人的自度曲,而是借用了一首美国通俗歌曲的曲调,歌词也参考了一首日本歌曲——也有论者以为词意浓缩了《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的意境。然而两首歌曲在美国和日本可能早已湮灭于历史的大海,但这首借鸡生蛋的歌曲却在中国获得了长久以至永远的生命。“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如此凄迷阴柔、词浅意深但哀而不伤的词句,配以相当中国化的舒缓旋律,就很难不成为中国的名曲——尤其是在新旧交替、道术灭裂的二十世纪。这首歌已经成了新的“阳关三叠”,“四千余年古国古”的二十世纪中国人,已经用这首歌“送别”了太多的东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